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大腦也愛偷懶

大腦也愛偷懶

想想你有哪些偷懶的經歷,看一會兒書就要從口袋裡面掏出手機玩一下?明天就要考英語,你的單詞到現在都還沒有背幾個?集體勞動的時候,你找了個借口提前溜走了?甚至,你現在都懶得去想這些經歷。事實上,不僅你愛偷懶,你的大腦也愛偷懶。當大腦全速運轉的時候,它既要思考語數英,又要保持你的身體平衡,控制你的呼吸,還得操縱你的視覺、聽覺、觸覺等。這麼多事情都要「大腦」獨自做,豈不是要把它累死。所以只要有可能,它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偷懶。

美國行為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把大腦這種試圖偷懶的思維模型叫做啟發式思維,也就是當面對一個複雜的問題時,人們不會考慮問題的方方面面,而是依靠直覺和慣性思維去考慮問題的幾個關鍵點,一旦覺得差不多了就停止思考並得出結論。可偷懶畢竟是偷懶,就像你偷懶不背單詞,英語就會考砸;你偷懶不參加集體勞動,就會被同學孤立一樣,大腦要是偷懶的話也會犯一些低級錯誤。概括而言,大腦常用來「偷懶」的方式以及隨之而犯的低級錯誤有以下三種。

大腦喜歡以偏概全

我們先來思考一下,如果歷史老師問你下面兩個情境哪一個更有可能發生,你會如何作答?

A:美國和俄羅斯在未來將爆發一場核戰爭。

B:美國和俄羅斯在未來將爆發一場核戰爭。但一開始雙方都不想動用自己的核武器,只是在捲入一場局部戰爭之後,如伊拉克、利比亞、以色列或者巴基斯坦等國的戰爭,才被迫動用核武器。

這實際上是一道簡單的數學概率題,美國和俄羅斯爆發核戰爭是一個獨立事件,而它們在捲入一場核戰爭之後才動用核武器是另一個獨立事件。數學上講兩個獨立事件同時發生的概率要小於其中任何一個獨立事件單獨發生的概率。顯而易見A才更容易發生,但我們更可能選擇B。這是因為B是一件具體的事情,它詳細地描繪了核戰爭爆發的前因後果,這種具體、生動又有邏輯性的事情符合人們的常識,與我們頭腦中固定的思維模式相一致。因此,我們的大腦不願用複雜的數學思維去深思其中蘊藏的概率問題,而僅僅是依賴過去的成見,直覺地認為B更可能發生。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大腦偷懶方式,這種偷懶依賴已形成定性的思維模式,使大腦不費吹灰之力,就非常簡單直接地得到了思考結果。

日常生活中的「刻板印象」就是大腦依賴固定思維模式、不願深入思考的結果。當一個留著長發、蓄著鬍子、戴著墨鏡的人出現在夜色中,我們就感覺他是一個壞人;看起來痞痞的男同學,在學習成績上通常不被別人看好。幾年前,在台灣,有兩起小孩當眾撒尿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第一起撒尿事件是大陸遊客的小孩所為,然而第二天在同一個地方又發生了一起小孩撒尿事件。這一次,台灣民眾想都沒有想就一致認定又是大陸遊客所為,甚至有媒體以《沒公德心,又見陸童桌邊尿尿》這樣的標題大肆報道。前一個事件已經將大陸遊客和尿尿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使得「大陸」這一名詞在不文明行為中的代表性顯著提高。當相似的不文明事件再次發生時,台灣民眾根本不願動腦筋去想想其它可能性,直接就認為這是大陸小孩所為。

大腦偏愛容易想到的事

假設你要坐飛機去大學,你爸爸開車送你到機場。上飛機前,你爸爸千叮萬囑要注意安全,下了飛機務必要報個平安,好像飛機很可能就要掉下來一樣。實際上你爸爸沒必要祝你一路順風,相反你倒是要提醒冒著「生命危險」來送你的他小心一些。因為汽車的事故率是飛機的三倍以上。

乘坐飛機比汽車更安全,可人們卻不這麼認為。那是因為一旦出現空難,各大媒體都會競相報道,你很容易就得知哪裡發生了一起空難,例如前段時間的馬航MH370、烏克蘭MH17以及台灣復興航空等事故莫不如此。同時飛機一旦出事往往都是機毀人亡、無一生還,這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經過媒體的放大,會讓人們對飛機失事印象深刻,一旦需要很容易就會被大腦提取出來,以至於某次大空難在過了好幾年後還是會輕而易舉地進入你的大腦。與此相對,汽車事故的傷亡人數只是電視上一串串絲毫不引人注意的數字。正是因為飛機事故相較於汽車事故而言更容易被大腦提取出來,我們才高估了乘坐飛機的風險。

這說明大腦常用事情在腦海中浮現的難易程度來估算其發生的可能性,而不會確切計算某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因為這太複雜了,需要了解很多知識才能做到。

不僅是飛機,人們還認為每年死於謀殺的人數要高於糖尿病的,死於交通事故的人數要高於胃癌的,可實際上糖尿病和胃癌的致死人數分別是謀殺和交通事故的兩倍。

大腦需要一個「錨定」

想像一下你面前有一個轉盤,轉盤上面有一些數字,你轉動轉盤,指針落在65上。接下來主持人問你非洲國家的數量在世界上所佔的比例是大於65%還是小於65%。你回答小於65%。之後主持人又問你非洲國家所佔的具體比例是多少。經過一番思考後,你給出的答案是45%。現在,另一個人轉動轉盤得到數字10而不是65。在轉盤停止後,主持人相繼問了他和你類似的問題:非洲國家的數量在世界上所佔的比例是大於10%還是小於10%?且具體比例是多少?結果,他的回答和你截然不同,他給出了僅有25%的回答。

事實上,上面的描述正是心理學家卡尼曼在1974年進行的實驗及其結果。受到數字65「錨定」的人會比受到數字10「錨定」的人給出一個更高的概率判斷。僅僅是在開始看見了一個無關的數字,也會影響人們接下來有關非洲國家數量的判斷,要知道轉盤上面的數字可是和非洲國家數量的比例沒有絲毫關係。這就是大腦偷懶的一個技巧,思考問題時一定要有一個「錨定」。

老師們的大腦也常常偷這個「懶」。在語文改卷上,前面單選和閱讀做得好的同學在後面的作文上也容易拿高分。語文老師會這麼想,既然前面的語文基礎就不錯,那後面的作文肯定也不會差吧。而那些成績一向不好的同學可就遭殃了,就算他們在高三時文筆大有長進,受到「錨定」影響的老師們會很難給出一個符合他們真實寫作水平的分數。卡尼曼就發現,如果他給某學生的第一份論文打了高分,之後就傾向於給這個學生的第二份論文也打高分。他認為一個學生能將第一份論文寫好的話,就應該不會在第二份論文中犯低級錯誤。可見大腦如果沒有一個「錨」來引導自己的思維,它就不知所措了。

大腦偷懶,情有可原

原來大腦有這麼多偷懶的方法,可是它為什麼要偷懶呢?

心理學認為人有兩個大腦,一個是依賴直覺判斷、經常出錯、在無意識中運行的直覺大腦,另一個是依賴邏輯推理、比較準確、在意識層面運行的邏輯大腦。當我們說起「本能」、「不小心」、「下意識」這些詞語時,實際上運行的就是直覺大腦。而一旦以「我」開頭,例如「我認為」、「我想怎麼樣」,則運行的是邏輯大腦。人們的注意力是一種有限的認知資源,你分到一件事情上的注意力越多,那麼能用在其他事情上的注意力則相對較少。運行邏輯大腦要消耗大量的認知資源,假如邏輯大腦是一台機器,那麼認知資源就是燃料。如果時時刻刻都將機器開足馬力,那麼燃料很快就會耗盡,到那個時候我們就再也不能生產任何東西了。所以在有些情況下,要讓邏輯大腦這台機器休息一下,代之以不費燃料的人工繼續生產。而這些情況也就是我們的大腦在偷懶。

除此之外,大腦偷懶還有進化上的意義。人類擁有自然界中最強的大腦,這是有成本的:大腦越發達,需要的消耗也越多。只佔身體重量2%~3%的大腦,耗氧量卻達到全身耗氧量的25%,除此之外還要消耗全身25%的葡萄糖和20%的能量。大家都有過體驗,上一上午的課或是看一上午的書,等到了中午的時候會感覺非常餓。這是因為上課、看書這些高強度的用腦活動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在食物充足的今天,我們可以隨時補充食物來滿足高強度運轉的大腦的需求。可是在原始時期,祖先們往往是吃了上頓就沒下頓,短缺的食物負擔不起一個時時刻刻都在運轉的大腦。更何況,原始人的首要目標是生存下去,他們很少有坐下來思考的機會。拖著一個能耗巨大的大腦,肯定不利於生存。因此進化賦予了他們大腦偷懶的能力。當你遇到另一個部落的人時,你只需知道那個部落的其他人是什麼樣的人,你就能毫不費力地判斷出這個人是友好還是敵對。被蜘蛛咬了一次,只要印象深刻你就能遠離蜘蛛可能帶來的一切風險。這些都是大腦偷懶所獨有的進化意義。

事實上,大腦偶爾偷偷懶在多數情況下還是蠻有效的,它只需要很少的腦力就能得到一個和深思熟慮差不多的結果,上面列舉的低級錯誤只在某些場合下才會出現。偷懶既然是被進化選擇出來的大腦特性,它就不可能是低效的;相反,它還有助於人類生存。只是人類在近500年間才脫離食物短缺的環境,而大腦的變化又趕不上環境的變化,才造成現代人拖著一個古代大腦的局面,讓「偷懶」看起來是這麼多餘。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開放思考:物極為何必反?
違反慣性的氫氣球

TAG:大科技雜誌社 |

您可能感興趣

你的大腦正在幫你偷偷長胖
你的大腦正在幫你偷偷長胖。
我們的大腦靠譜嗎
愛因斯坦大腦被盜後,盜賊寧妻離子散也不交出大腦,結果怎麼樣?
大腦是如何把你「欺騙」的,很多東西都是大腦精心構建的錯覺
身體也「挑食」,來看看眼睛跟大腦都愛吃啥
腦筋急轉彎:小孩子都會做,大人們卻老是犯錯,真是顛覆大腦思維
不要太相信你的大腦,大腦也有靠不住的時候
你是女性大腦還是男性大腦
你是女性大腦還是男性大腦?
都怪大腦太貪吃?
腦瓜聰明的孩子,小時候大多玩過這些便宜玩具,對大腦發育幫助大
少吃這些傷腦食物 大腦會感謝你
藏在你肚子里的「大腦」
孩子愛吃糖果的大腦原因,父母們該記住!能少吃盡量少吃
快停手!原來我們大部分的做法是在傷害孩子大腦的成長
戀愛中的男生都是「沙雕」!說話都不經過大腦!以後孩子智商堪憂
是不是好鴿子還要看大腦!
睡眠不好,真傷大腦
貧窮還會影響孩子大腦?但影響更大的還是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