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留守兒童,願你不再是我心中的痛楚

留守兒童,願你不再是我心中的痛楚

這是作者苗家龍大學暑假期間,以農村留守兒童為題所作的一篇社會調查報告,原文題目《關於留守兒童的一些問題》。他以一個主人公的角色,深入農村一線,和老百姓交談,了解兒童的成長生活環境。

這雖然不是一篇很深入,很獨到的報告文章,但是當時作為一個學生,能夠關注這個如此深刻的社會問題,就這一點,我們是比較敬佩的。

留守兒童,多麼痛楚的一個名詞。

關於留守兒童的一些問題

文/苗家龍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他們中的很多人將子女留在家鄉,由此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就形成了規模較的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產物,它的出現必然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家庭撫養,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道德行為等等問題。解決不好這些問題,將會影響到我國的社會和諧及兒童的健康成長,說重些,將會影響到我們國家的未來,因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

由此,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本人以自己家鄉的留守兒童作為調查對象,利用一個假期的時間作實地調查,對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深深的認識到,農村留守兒童確實是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

首先,留守兒童的生活缺失親情,心理健康狀況堪憂。外出務工人員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回家次數很少,與孩子長期分離和缺乏聯繫,使孩子在身心成長過程中無法得到父母的引導和關心,家長無法了解子女的心理變化。

父母對子女的歉疚往往用物質彌補,子女的親情缺失導致對家長的怨恨,與家長溝通障礙不斷加深。在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響下,留守孩子由於「情感飢餓」產生了厭世自閉、社會逆反、拜金主義等不良心理。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堪憂,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柔軟無助。留守兒童年齡幼小時離開父母,儘管有爺爺奶奶和其他親戚教管,但是,畢竟爺爺奶奶和孩子隔閡較大,平時缺少交流,遇到一些麻煩事情會顯得柔軟無助,久而久之會使孩子形成沉默寡言的性格。

二是寂寞空虛。父母外出務工的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覺得寂寞、空虛,進而產生躁動和抑鬱問題。

三是自卑閉鎖。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喜歡具有自豪感,留守兒童由於父母不在身邊,使自己沒有堅強的依靠,因此,與父母均在身邊的兒童相比,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自我封閉,為人處事孤僻、不合群,有的甚至還自暴自棄,喪失信心。

四是學習困難。留守兒童因為缺乏父母必要的監督和關愛,學習主動性本來就低,再加上祖輩們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業往往很難得到及時輔導,導致留守兒童普遍對學習興趣不大,學習自信心普遍較低。

五是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一些留守兒童產生憎恨,仇視的畸形心態,有的甚至出現暴力化傾向。總感到別人在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敵意,對老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

六是對父母產生怨恨與情感隔膜。少數孩子認為家裡窮,父母沒能耐,才會出去務工,對父母外出務工不理解,由此而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無情。

其次,人格發展不健全。家庭是塑造兒童人格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人格形成和發展的最好老師,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文化將對個體產生終身的影響。

兒童的成長需要穩定安全的環境,父母的愛是兒童感到最為安全,溫馨的保護,在愛的環境中成長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親子關係對於留守兒童說無疑是一種奢望。

留守家庭或者父親外出,導致父親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雙方外出使得留守兒童與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兒童沒有機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沒有機會傳達自己對子女的愛,長此以往,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心理上的隔閡,使兒童喪失基本的心理歸屬和心理依戀。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對人格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家庭教育的斷裂或缺位,使許多留守兒童出現了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與人交流、頑皮任性、衝動易怒、神經過敏等問題。

第三、學習成績不好。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一般不好,據本人調查,他們中成績優秀者僅佔10%,大多數留守兒童的成績都處於中等偏下。

以考試及格率來看,留守兒童只能達到60%,少於普通學生27%,而他們對待批評教育往往採取逃學、遊逛,甚至離家出走的過激行為。由於我們這裡地處偏遠,經濟、文化落後等因素,導致師資力量及學校條件整體偏差,再加上「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學習成績自然不好。

調查顯示,有43%的「留守兒童」作業完成「糟糕」;78%的「留守兒童」在父母的外出務工後成績下降。據一小學班主任老師介紹,他所帶的班級43名學生中,「留守兒童」竟佔一半,這些「留守兒童」中,60%的人學習成績處於班上中等以下的水平,其中超過30%的學習屬於「差」。

對於老師而言,「留守兒童」已成為影響班上成績差的一快「心病」。

第四、隔代監護問題突出。由於在家攜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大多年齡都偏大,體力過弱、知識有限,大多僅僅局限於讓孩子吃飽穿暖的淺層關懷,無法很好的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上,無法給予恰當的幫助。隔代監護往往不能提供健康的親情交流環境,「留守子女」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圍。

第五、道德凸現危機。留守兒童由於與父母長期分離,無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關愛和呵護,在價值觀念、道德規範以及行為示範方面缺乏應有的指導,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許多弊端,如縱容溺愛,重物質滿足輕道德教育,又因農村環境的特殊性,我們這裡的留守兒童在道德評價上易發生「認同危機」。

主要表現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違反校紀、小偷小摸,同學之間拉幫結派、與社會上的人混在一起抽煙、酗酒、賭博、搶劫等。

有些孩子由於失去父母的監管,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調查發現,35.2%的「留守兒童」平時有說謊的習慣;7.4%的人有過偷竊行為,30.6%的人有攻擊行為,41.3%的人有破壞行為.。

「留守兒童」大多跟祖輩一起生活,而我們這裡是一個苗族佔98%以上的地方,祖輩們往往文化層次低,對孩子比較縱容溺愛,通常是在物質生活上給予滿足多,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導極少,容易造成「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

而長輩、親戚和鄰居對寄養在自家的「留守兒童」,通常也只要求平安無事,在物質上不虧待孩子就行了,對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習慣的養成較少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同其他孩子一樣,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能否健康成長,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

若干年後他們將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農村家庭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而是一個急待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和解決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後果將不堪設想。

因此,我們必須秉著以人為本是理念,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它作為解決「三農」問題、提高全民素質、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來抓。需要學校,家庭要傾情參與,政府、社會各界要齊抓共管,緊密協作,共同努力,從法律上,制度上整體地把留守兒童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子女存在的各種問題。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會危及這些孩子的成長,還會給農村教育乃至社會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應當引起社會的特別關注和重視。

「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教育是一項現實而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關愛「留守兒童」的成長,才能真正實現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社會實現和諧。

(完)

圖文:苗鄉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苗鄉故事 的精彩文章:

《虎婆》續集,看苗家小姑娘如何智斗老虎婆
苗族童話故事老虎婆,你聽過故事,可你看過視頻嗎?
松桃遭遇持續特大暴雨,洪水來了,軍民團結連夜轉移受災物資

TAG:苗鄉故事 |

您可能感興趣

我不是留守兒童:他們自己的聲音
留守兒童之殤:你們可能不相信,我不生孩子,是為了孩子好
我也曾經是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問題多,如果可以,請不要讓孩子留守!
再辛苦也不能讓孩子留守
「媽媽不要丟下我」,留守兒童成「情感孤兒」,無法用金錢來彌補!
留守兒童:我長大了,可我依舊怕
留守兒童告訴我一些他最想吃的美食,聽完我就止不住眼淚了
留守兒童父母:我們也想陪在孩子身邊,但是不得不離開他們
3歲留守兒童被狠心拋棄,想媽媽時流著淚寫長信,願望讓人心酸
聽聽攸縣這個小孩的呼喚「我再也不要當留守兒童了,爸爸你陪著我長大」
留守兒童患重病笑稱生病真好,昨日孩子平靜的走了,不再痛苦
被「留守」的孩子,是爸媽最疼痛的虧欠
有人一直在等你愛他:我的父親是大齡留守兒童
《媽媽,我恨你,絕不原諒》留守兒童1封信,看哭父母,值得深思
留守兒童的心聲: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看我?眼睛有點酸
那時候,我是個留守兒童
留守的孩子:媽媽,你再不回來我就不再等了……
不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小時候的我是「留守兒童」,長大後的我再給他們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