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楊早:讀書之路,豐富痛苦

楊早:讀書之路,豐富痛苦

微博與朋友圈裡,常有人轉勵志的段子,一般我會直接忽略那些如何發財,如何搞好辦公室關係,如何育兒,以及是中國人就轉的。有些段子是關於讀書的,而且轉的人,用王朔的話說,「挺有鹵的」,我就會多留意留意。

最近有一條轉的人挺多,全轉或部分轉都有,摘一條完整的:「讀書並不能讓人一夜暴富,為什麼還要讀?看看下面九句話吧。」

這九句話是: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發財,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書雖然不能幫你解決問題,卻能給你一個更好的視角。

讀書,影響在潛在……它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的思考、邏輯、談吐、與人處事等各個方面……

讀書多了,內心才不會決堤,是指人的情商累積和閱讀相關。

讀書,正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讀書到了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

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

讀書不一定能讓你發財,但至少會讓你知道如何才能活出個人樣。

但凡勵志系的段子,一定都是「顯得很有道理」,它拼貼了各種口號,總有一兩句打中你的「痛點」,於是你油然而生分享的情懷,毅然點下了「轉發」。

讀書對我的影響之一,就是不相信一切未經論證的結論。所以我仔細地咂摸了一下這九句話,發現它們確實很像黃渤和沙寶亮唱的那首《男人好難》,什麼都想說:溫度、情趣、思考、寬容、情商、享受、人樣、思考、邏輯、談吐、為人處事(應該是「處世」),最終停留在一個膚淺的拼貼層面,有些話還彼此重複,卻無恥地扮演著讀書人的人大代表。這個段子,用來當「讀書教」的宣傳標語,都不算好。要是把它真當作讀書入門期許,恐怕要栽。

由是我評論道:「不是說誇讀書勸讀書就一定是好話,這九句話里,很有功利色彩,至少是遮蔽了暗黑面,讓人想起晚清啟蒙者說讀報可以治病,可以發財。」

果然一位朋友回復說「可是對大眾來說領悟於此已經不易」。

這正應了我說的「晚清啟蒙者思維」。晚清啟蒙者辦報的本心,是要開民智,但是他們覺得對於大眾來說,開智這事兒太縹緲,所以他們盡心竭慮地為民眾找出許多「讀報的好處」,希望能吸引中下層民眾嘗試開始讀報。

但就是在當年,這種做法的效果也應者寥寥。我想是因為你許諾了太多,就算有人為你的甘言打動,當他們看了個把月報紙,發現自己既沒發財,又沒治好病,就會覺得這是個騙局。

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問題。題主問:為什麼我看了200多本書思想還沒有本質的提高?如果按照上述勵志段子的邏輯,這是個理直氣壯的問題:我投入那麼多,為啥沒有回報?可是按我理解的讀書邏輯,這根本就是個偽問題:你都看了200本什麼書?怎麼看的?不先問這些,光憑讀書數量,以求思想質量,還不如問自己為啥看了二十多年春晚也沒提高審美水平。

按我的想法,勸人讀書,當然是件好事,但讀書不是人生的必需品,讀不讀書,可能是「好」和「更好」的選擇,也可能是「壞」和「另一種壞」的選擇。這跟勸人運動是一個道理。籠統地說,運動當然比不運動好,可是外面霧霾滿天,你讓人上三環跑步,或是到CBD跳廣場舞,算是好建議嗎?

我所認為的負責任的做法,要麼摸清對方的基礎與興趣,開出個性明確的書單,要麼就把讀書的好處壞處,光明暗黑,一併講出來,至少讓人的期望值不要高得像PM2.5。

魯迅就是這麼乾的。他給老友許壽裳的兒子許世瑛開過《國學入門書單》,這是基於他對許世瑛的水平、願望有所了解。一旦面對不特定的公眾,比如1925年初《京報副刊》請他開「青年必讀書」,魯迅就明確拒絕開出書單,只是給了個原則「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我現在也是面對不特定的公眾——不知道都誰會看到這篇文字。我也只能好話壞話都說,任君自擇。考慮到很多人很多段子都在鼓吹好處,這裡主要說說暗黑面。

王小波有一篇《思維的樂趣》,把讀書的快樂說得比較清楚。但他那篇文章是防守型的——大家都知道,他不幸趕上了不準讀書的年代,所以他的糾結在於「人當然有不思索、把自己變得愚笨的自由;對於這一點,我是一點意見都沒有的。問題在於思索和把自己變聰明的自由到底該不該有」。現在問題變得更加複雜。至少表面上統治者不再說「知識越多越反動」這種劍拔弩張的話,反智似乎是許多民眾自己的選擇——當然讀過福柯與阿多諾的人大概不會這樣認為。總之,除了更麻煩更費勁,「思索和把自己變聰明的自由」好像是有的。

我可以保證,讀得越多,你眼裡的世界會越豐富,可是我實在沒法保證讀得越多,你就越「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我也無法保證,只要讀下去,你就會「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恰恰相反,你很可能會因為閱讀而認識到,你身上的弱點,是人性的弱點,因此無可救藥,搞多少職場培訓聽多少心理講座都沒用。

讀書不會讓人眼裡的世界更明晰(除非你只讀一類書),相反,讀得越多,這個世界在你腦海里會顯得越混沌難解,你會了解好與壞之間有巨大的灰色地帶,你會說不清個人與國家、政府之間的複雜關係,那些恆久的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我往哪裡去?」,閱讀並不能幫你解答,書籍只能告訴你有多少人嘗試解答。

讀書之路上的干擾因素實在太多。不讀某些書,你或許還知道敬老守己,讀了,說不定你就會給某個老人一耳光;不讀書,你或許可以氣壯山河地嫌惡同性戀,瞧不起女性,相信這個社會大體公正,讀了,說不定更寬容,也說不定更激烈。

歸根結底,讀書從來不能給人指明一條唯一的路,相反,讀書提供了無盡的歧路,你走在這條路上,可以望見別的路上的身影,你也會想:別的路是不是才能通往問題的解決?它驅使你去了解別的路,反抗自己的思維慣性,梁啟超所謂「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大多數時候,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像從自己身上撕下乾結的痂殼。自然,這裡面有思維的樂趣。可是我能將痛苦描述出來,卻無法說清樂趣何在。

穆旦有句詩特別好:「感謝上帝給了我豐富,和豐富的痛苦。」信仰這東西無法證明,所以我也只能說出這些,不能指望它能勸服某個人踏上這條苦樂相間的讀書之路。

價值閱讀推薦

【簽名毛邊本】《早讀過了》

(商務2017年版·作者楊早簽名·精裝毛邊本·32K·打碼編號)

作者楊早身兼(文學與近代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學者、書評人與閱讀推廣的實踐者三重身份,《早讀過了》輯錄其近十年來的近百篇關於閱讀、文學、大眾文化等方面的文化評論、書評與短書札文字。楊早師從北大中文系著名學者陳平原教授,開啟對中國近現代輿論史、傳媒史的關注,並由此進入對中國近現代文學與文化史的研究。嚴肅的學術研究與寫作之外,亦熱衷實踐對大眾閱讀的推廣與實踐,除對專業領域內過眼新書多有評論推介,亦嘗試將專業視角對準當下,對當下出版、媒體與閱讀生態都有犀利的觀察與評論。此外,因其身體力行主持推廣社區閱讀實踐(「閱讀鄰居」),並積極嘗試用新媒體推送私人閱讀書單,所以本書亦輯錄相當部分的短書札,以志其推廣大眾閱讀的雪泥鴻爪。

參與書話交流——

加「壘文化」主編微信:sxtyljk,註明:互動

轉自:石達人

微店:無為精舍·垛垛堂(有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壘文化 的精彩文章:

王子今:燕瘦環肥說「札記」
止庵:平日行事則似道
劉夢溪:國學入門書目60種
張允和:沈從文婚姻里的最佳配角
柳詒徵:為挽救古籍不惜長跪

TAG:壘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楊早:《民國了》是一份讀書筆記
楊早:活到四十多歲,才知道古龍有多天才
理查德米勒有多火?張繼科、孫楊早就把理查德米勒手錶當成運動腕錶戴上了!
楊早.VS.張豐丨好的家庭關係,不是終身相互容忍
YG有危機?其實老楊早就知道?韓記者稱:六大禁忌事項根本沒限制
楊早 | 金庸,最後一位獨立報人
楊早:老舍的四張面孔丨紀念老舍先生誕生12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