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接受孩子,為什麼這麼難?

接受孩子,為什麼這麼難?

許多人都說知易行難,也有一些人說知難行易。於是我們看到,家庭教育專家在談到家長之於子女的教養問題時,就在家長的「知否」與「行否」上面做文章,結果不是指責家長不學習以致許多應該知道的事情都不知道,就是片面地指責家長沒有行動能力,知而不行。常常聽到家長抱怨:「家庭教育專家總是喜歡罵人,而家長都必須被罵?」的確,罵人能夠顯示自己的權威性,但往往習慣了罵人以後,專家就變成磚家——一亮相就拍磚,砸得你不敢抬頭仰視,令家長在困惑之餘,又增添幾許無奈。一位家長向我說:「既不知道,當然就沒有行不行的問題;而沒有行動能力,正是知的不足。拿這麼互相矛盾的話來敷衍我們,真是不負責任!」這位家長的話過激了,但卻迫使我不得不去思考:目前家長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經常感到有心無力,或是莫知所從,究竟是不是「知」和「行」的問題?

「知之為知之,是知也!」你明白孔子這話的意思嗎?

孔老夫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常常被不懂古代漢語的人拿來開玩笑。作為教育家,孔子也喜歡罵人,不過他老人家罵歸罵,道理還是說得很清楚的。他要說的是:「你學習了,能夠融會貫通,那才是有智慧的人。」知識,只要你不是腦殘,花時間去學,肯定能學個七七八八,但只有能夠消化吸收,並在生活中實踐了,那才能成就你的智慧。

但這個從學到知,從知到行的過程,有個很關鍵的環節,就是「接受」。

家庭教育專家的喜歡罵人,我想,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發現這個環節——許多道理,家長們都知道,也想去做,甚至想做得很好,做得比別人更好,但就是做不到。為什麼?因為他們壓根兒就沒有「接受」,他們的習慣性思維,他們根植在內心最底層的價值意識,以及他們的優越感、自我中心、急於求成的功利思想造成的浮躁情緒,以及面子問題……,方方面面的潛在因素鉗制著他的思考、捆綁著他的手腳,於是,他就沒有行動能力了。你不幫他找到這團亂麻的線頭,幫助他釐出頭緒來,能解決問題嗎?

所以,我面對家長們的問題,總要先想想,產生問題的根源究竟何在?然後再想,他可以怎麼做?

簡單地說,家長在許多教養問題上搞不好,就是缺乏智慧。那麼,這智慧怎樣得來?或者怎樣提升?

從「同理心」來剖析「知」和「行」的脈絡

1-3歲幼兒處在「自主意識」的萌芽期,什麼事都想試一試,喜歡自己動手。所以,你不給他機會去自己吃飯,總喜歡端著飯碗來追著喂他,讓他無從發現吃飯的樂趣,讓他玩一陣吃一口,這無疑是在進行一項負面教育,讓他注意力渙散、失去集中心智做好一件事的努力目標,於是問題漸漸產生了: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時磨磨蹭蹭、不認真不嘗試,家長這時急了,開始嘗試教育孩子,但都看不到孩子的改變。你能說這樣的家長不愛孩子嗎?你能說這樣的家長不知道要培養孩子做事能力的重要性嗎?顯然,這不是一個「愛」字能夠表達清楚的問題。

那麼造成家長「知」「行」相違的原因何在?我認為關鍵在於「沒有同理心」或「沒有運用同理心」去了解、去接受孩子的特點,於是也就沒有能力去處理或解決問題。這裡說的同理心,包括了三個過程:

1. 了解並接受孩子的特性和成長規律:知道孩子喜歡親自嘗試,只有在嘗試中體驗了,他才能通過感受,積累經驗,獲得持續性發展的能力。想了解,用些心思就會有所獲;但有幾個家長能解除「愛的金箍罩」,讓孩子去親自嘗試呢?有幾個家長不是因為看到孩子「抓著」小勺吃得費勁,吃得滿地滿身髒兮兮而「不忍心」下出手「幫忙」?所以,問題在「接受」,並不是「知」。

2. 以啟發的方式引導孩子在體驗中改變自己:只有親自體驗了,孩子有了新的感受,他才會作出改變。所以家長的啟發思考、順勢引導,提供孩子以動手體驗的機會,才能催生孩子的行動力。家長若習慣於「訓教」,總要以自己的干預來達到改變孩子的目的,這是教育手段的錯失,以致見不到教育的正面效果,並非家長沒有行動,而是行動無效。這是「解決問題」的手段失誤。

3. 知道並接受孩子自主意識成長的要素:這個要素就是給他發展的空間,並正面地引導他在嘗試中前進,在體驗中改正錯誤,在能力發展中建立自信、鞏固心智成長。但有幾位家長能接受「給與孩子空間」呢?要求孩子時時刻刻按照自己的要求說話做事,不許孩子違背自己的教導,結果孩子的成長受阻,或是走著歪路,這也不是家長的「不知」與「不行」,而是不能接受孩子自主意識的成長需要。

當然,這個過程對於家長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你的教育理念正不正確?你的教育手段是否可行和有效?這就需要學習。但在學習之前,家長必須了解並接受孩子的特質,這樣的學習才會有明確的目標,也才能夠學得到可行和有效的教養手段。

明白了這些道理,家長就會以同理心去了解並接受孩子的想法,這樣才能進一步引導孩子循著正確途徑去學習,這就有了行動。相反,家長沒有同理心,或不懂得應用同理心,他就不可能發現自己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手段存在缺陷,也就不會去學習並尋求改變;而對於孩子,因為不接受他的特質,任何教育手段也就變得不可行,不可行而勉強施行,當然不會有效。家庭教育專家需要做的,是協助家長釐清混淆,幫助他找到正道,讓他輕裝上路,而不是施加壓力,令他失去自信。

接受,其實可以不必那麼難

我們不空談理論,就拿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常見問題來看看,「接受」這些事實真的很難嗎?

舉個實例:你把嬰兒正在把玩的小玩具藏起來,他好像很快就忘記了玩具的存在,但幼兒就不同,他會尋找,找不到就哭鬧。同樣的道理,正在逗弄嬰兒的媽媽走開,嬰兒不會哭鬧尋找,但幼兒就不同。

這裡有三個心理學上的概念需要學習:

1. 物體恆存(Object permanence):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研究發現,對於一個具體存在的物品,突然在眼前消失,嬰幼兒的認知是有差別的。媽媽把嬰兒正在把玩的小玩具藏起來,嬰兒不會尋找或哭鬧,他的目光和興趣會很快轉移。這是因為他這時還沒有「物體恆存」的概念,以為玩具消失了。大約6-7月開始,嬰兒的恆存概念開始萌芽,他才會在玩具不見時就在它消失的地方尋找。

2. 依附關係(Attachment):這是發展心理學家用於描述嬰幼兒的社會化情緒發展狀況,指的是嬰幼兒與照顧者之間強烈的感情連接。0-3月的寶寶還未曾和人建立依附關係,所以當媽媽離開,由爸爸接手照顧他時,他不會哭鬧著要媽媽。3個月開始寶寶就會認人了,6個月以後,依附關係漸漸形成,這時,他會對某個特定對象的行動特別注意,會主動地和他親近。這個照顧著他,令他信任的人,可以是媽媽、爸爸、保姆、奶奶,一旦這個人離開,寶寶就會產生分離焦慮。我們通常說的「粘人」就是這麼產生的。

3. 分離焦慮(Dissociative anxiety):寶寶在9個月大以後,對依附對象例如媽媽的突然消失,由於他已經有了恆存概念,知道媽媽不會不見,於是就會到處尋找,找不到時就會焦急不安,產生了「分離焦慮」。

這3個概念,爸爸媽媽們只要看書,或者聽誰講解,十分鐘就可學會,也就是「知」了。然而,我們卻常常看到一些爸爸、媽媽被寶寶哭鬧得不知所措,孩子不讓上班、不願意上幼兒園,搞得寢食難安、神形枯槁、心力交瘁。他們沒有行動力嗎?也許是,更多的是嘗試了種種做法,依然擺脫不了困境,為什麼?

要解決上述難題,先決條件是:接受孩子的這3個特質。但要真正做到「接受」,必須在下列四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 在育兒過程中,從嬰兒開始,就和寶寶玩「躲貓貓」及尋寶遊戲,加速發展嬰幼兒的「恆存概念」,讓孩子知道玩具或爸爸媽媽一時看不見,並不會消失;

第二, 找東西或尋寶遊戲,一定要有「找到」的結果,讓孩子知道玩具不會消失,爸爸、媽媽離開了必定會回來,這樣才能夠培養出「等待」的正面情緒,摒除了對「失去」的擔心而產生焦慮;

第三, 經常藉機離開孩子,在離開前約定好回返的時間,要做到遵守承諾。這樣的訓練,可以讓孩子接受「分離」,並且養成習慣;

第四, 要注意展現從分離到回歸的「無損害性」。玩具找回來了,引導寶寶觀察確定和原來一樣,沒有破損;爸爸、媽媽離開後回來,要讓寶寶感受到爸爸媽媽一樣疼愛他、關心他。

上面只是親子互動中的一個例子。其他的育兒案例還很多,不一一舉例。我要證明的只是:想做個好爸爸好媽媽,學習是必要的,但還必須擁有一定的智慧。懂得道理不難,難的是如何應用所學。有智慧的家長必定會接受孩子的成長特點,並能按照相關特點,制定一整套的教養策略。策略對頭,才能有可行有效的實踐。

也許不少家長這時會拍著腦袋後悔:「怎麼我以前沒想到?現在大錯鑄成,孩子的問題一大把,都是我害了他!」

不,別這麼想!你沒想到並不是你的錯。自責是沒用的,後悔也不必。面對現實,接受孩子的現狀,制定一套適合現在狀況的、可行有效的改變孩子的策略。當然,這時候你可能需要專家的協助。從這點看,親子教育專家是很需要的。我在本文開始時指出不少專家喜歡罵人並沒有否定專家的地位和價值,我要說的只是:專家有學識、有經驗,應站得高、看得遠,能夠真正協助家長解決難題,而不是突然增加家長的焦慮,或給家長造成更大的壓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交流育兒知識 的精彩文章:

好媽媽必須修鍊的「獨門神功」!

TAG:深度交流育兒知識 |

您可能感興趣

讓孩子分床睡原來有這麼多好處,父母應該怎樣讓孩子接受?
想要孩子接受什麼,就去誘惑他!想要孩子排斥什麼,就去強迫他!
很愛他卻接受不了他的孩子,我該怎麼辦?
接受吧,你人再好有什麼用?
竇靖童為什麼這麼快接受後爸謝霆鋒,原因居然是這個!
歷史上這些妃子雖然受寵,卻始終沒有子嗣,原因令人難以接受!
希特勒為什麼這麼討厭猶太人?僅僅因為這一點,卻讓人難以接受
希特勒為什麼那麼討厭猶太人?僅僅因為這一點,令人難以接受
男友窮就算了,他還這樣,怎麼說服家人接受他?
負面情緒怎麼你啦,你為什麼不能接受它?
此地那麼多的將士抗戰,為什麼就是不受待見?原因令人難以接受
以色列女兵這麼漂亮為什麼也嫁不出去?這一原因令人難以接受
孩子犯錯時,家長去責備那就錯了,說出這3句話就能讓孩子接受
為什麼抖音和快手裡,帥哥美女這麼多?真相令人難以接受
曾經的「小丸子」長成這樣子了,能接受嗎?
經歷難孕、難生、難養,她為什麼不接受孩子的感恩
是孩子就會一直闖禍!管教做到這3點,虛心接受不再犯
麗娜這變化也太大了!網友:黑一點還可以接受,可是這皺紋接受不了
不想接受無性婚姻,卻又不想讓孩子受罪,我該怎麼辦?
蘋果手機其實沒有那麼完美!這個毛病你能接受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