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誰最強 最終還是要按實力排名
戰國(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到了戰國時代,除周王外,主要只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衛,魯,宋,鄭,吳,越等國都以先後被滅,晉國則分為韓,趙,魏三國,七國中秦國勢最大,最後逐滅六國,統一天下。
戰國前期實力排名,魏國,齊國,趙國,楚國,韓國,燕國,秦國。
戰國中後期實力排名,秦國,趙國,齊國,楚國,魏國,韓國,燕國。
在最開始商鞅和秦孝公討論國家根本強大道路的時候,商鞅就列舉了幾個強國,魏國財貨甲兵之強,齊國明君賢臣之強,楚國山河廣袤之強,趙國弓馬騎射之強。
在他認為當時強大的就這幾個國家,但是他說都不是根本之強,這幾個強國遇明君則強,遇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秦國不能走他們的道路,秦國要走根本強大的道路,要行變法。
所以十數年後,河西一戰,打得不可一世的魏國丟盔棄甲,從此一蹶不振。戰國的格局開始以秦國為主導。秦國,齊國,趙國,楚國,魏國,韓國,燕國。
魏:戰國時期第一個霸主,最先變法,人才濟濟,戰國初期國家實力長期居於七雄之首。魏國更是戰國時期的一個人才中心,戰國時期幾乎大多數知名政治家都與其有關,吳起、商鞅、樂毅都是從魏國出走踏上楚、秦、燕,在各國實行變法。
不過可惜,其最大問題在於國家戰略方向不明,強盛時四面出擊,到處樹敵,甚至把國家版圖搞得個啞鈴狀,又失去地理上的優勢,在六國聯合打擊下,終於沒落!!
齊:經濟發達,以鹽而利天下,民殷國富,也是終結魏國霸主地位的始作俑者。同時也是戰國時期另一個人才中心(不過多與學術有關),稷下學宮幾乎彙集了天下百家學說之大成者,學風極盛,也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傳播做了極大的貢獻。
只不過其最大問題在於國家軍事實力與經濟實力不成比列,除孫臏、田單外幾乎與出色的將領絕緣,國家武風不盛,士兵驃捍不足,居然被北方燕國攻破國都,幾乎亡國,導致國力大衰!!
趙:戰國後期唯一在軍事上能抗衡強秦的國家,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造就了當時中國最強大的騎兵力量,趙國騎兵也是本人最為欣賞的一支軍事力量,說秦國騎兵強於趙國騎兵簡直就是屁話,趙國騎兵的戰術思想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在趙奢、李牧的指揮下,其最為看中騎兵的機動性,尤其善於突襲作戰,在長平之戰後也曾經數次挫敗秦國,不誇張的說,趙國騎兵開創了騎兵作戰的一個時代。
不過當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幾代的發展,國家實力遠在趙國之上,而趙武靈王又被自己的兒子給餓死了,最後只能失敗(或許趙武靈王早50年出現會有希望)!!
秦孝公(前382-前338)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
秦孝公贏渠梁,秦獻公子,即位時秦國比較落後,遭東方各國歧視,他任用衛鞅為相,實行變法,即「商鞅變法」,鼓勵生產,論功行賞,實行連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國廢除奴隸制的過程,國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於前338年,時年45歲。他死後商鞅被殺,但變法的成果被繼承下來,秦國逐漸發展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齊威王(?-前320)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
齊威王田因齊,齊國國王本是姜姓,是姜子牙的後人,齊威王的祖父廢掉齊王,自立為齊國主,齊威王即位時已三世。他很注意選拔人才,用孫臏為軍事,兩次大敗魏軍,並在馬陵射殺魏將龐涓,從此魏國一蹶不振。齊威王還從諫如流,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就是齊威王。他在位36年,死於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塋,魏武侯子。即位時魏國是鼎盛時期,但在以後的戰爭中,大敗於齊國,開始衰弱,他死於前319年。
燕昭王(?-前279)前311即位,在位32年
燕昭王姬職,周召公三十八代孫。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最小,屢次敗於齊國,燕昭王發誓報仇,他以重金求賢才,招到樂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大舉伐齊,大敗齊軍,陷齊城七十餘。燕昭王死於前279年。
趙武靈王(?-前295)
前325即位,在位27年趙武靈王趙雍。趙國是經「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趙武靈王即位時屢受匈奴侵擾,他進行改革,「胡服騎射」,獎勵耕戰,國力日強,前298年,他讓位與兒子何,後因內亂死於沙丘宮中,趙國大亂。
戰國(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其與春秋在歷史上並無明確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習慣,以「三家分晉」(前403年)為起始標誌,到前二二一年秦統一六國這一段時間稱為戰國時期
到了戰國時期,中國的局面已發生了變化:其中,諸多中小諸侯國家已被吞併,餘下的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成為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家,它們通常被後人稱為「戰國七雄」。
秦國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較弱的國家之一,所以秦統治者一直力圖改變這種局面。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賢,魏國人商鞅應暮入秦,自此,秦國進入了其快速發展的階段。商鞅在十年的時間裡通過實行組織民戶、獎勵軍功及變領主製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經濟的改革,使秦國國富民強,成為戰國第一大國。
但商鞅的變法遭到了其他舊勢力的反對,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車裂之刑,而他所設立的新法卻廣泛被秦人接受,成為此後秦國政策的基礎。就在商鞅變法的同年,秦國滅蜀,至此,秦國北有上郡,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地勢宜首難攻故而被稱為「天府雄國」。加之商鞅變法所創造的經濟政治條件,使之完全具備了統一全國的條件。
韓原為晉國韓氏家族,在「三家分晉」之後才成為獨立的諸侯國家。它東臨魏國,西靠函谷關,佔據軍事要道,故而連年爭戰不斷。公元前三五八年,韓昭侯使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執行苛刻政治,使韓的國力暫時得到加強,但沒過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韓國也六國中是最早被秦消滅的國家。
魏國與韓國相同,也是由晉分裂出的國家之一,並且在三個國家之中實力較強,加之魏文侯時的「李悝變法」,使其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很快強大起來。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將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從而使魏國達到鼎盛時期。
前三五四年,魏國發兵攻打趙國,齊國派救兵援趙,擊敗趙國。後來,齊國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以「增兵減灶」之計在馬陵之戰中徹底擊敗了魏國,使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再無精力與其他六國交戰,直至其被秦國滅亡。
趙國是「三家分晉」所形成的第三個國家,它都於邯鄲,與齊、燕相臨。戰國後期,趙國因有名相藺相如、大將廉頗等大臣忠心為國,使趙國頗為強大。而有關廉頗、藺相如二人「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的故事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在廉頗、藺相如輔佐的十年中,強秦一直未敢對趙國用兵,直至前二六零年,秦大將白起用離間計使趙王棄用廉頗而用趙括為將,才於長平擊敗趙軍,殺其士卒達四十萬。使秦以此為契機,逐步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燕國原是北方的一個小國,因其遠離中原,使之得以相對安寧,並無太多戰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國已成為北方的大國。至燕太子丹的時代,太子因見秦國強大,早晚會對燕國的統治不利,於是譴刺客荊軻刺殺秦王,不料,荊軻被秦王斬於殿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對燕深恨不已,秦王贏政於前二二六年功下燕都薊(今北京)了,消滅了燕國。
齊國是六國中比較強大的國家,因其遠離秦國,故而一直未與秦國有正面衝突。前三一四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之際,出兵攻佔了薊城,但在燕國人民強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國。而燕昭王為報一箭之仇,任樂毅為大將,聯合三晉、秦、楚等國大舉伐齊,聯軍只用半年時間便攻佔了齊國除莒和即墨兩城外的大部分國土,險些亡國。
此後,齊國大將田單以此兩城為基礎,以少勝多,大敗燕軍於城下,才使齊國免遭亡國之禍。但在這五年的戰爭中,齊國損失慘重,而使其強國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復。
戰國時期雖連年征戰,但這絲毫未影響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此間,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達到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高峰,其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老子、莊子、列子為代表的道家;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墨子為代表的墨家等理論最為後人推崇。
這些學派的出現使戰國的思想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而這些理論不僅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其深遠影響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中國思想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
公元前二三零年,秦王贏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征程,在九年的時間裡,秦先後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並於前二二一年統一了全國。至此,中國長達近六百年的分裂局面才得以結束,秦王朝的統治正式開始。
※影響全球文明歷史的戰爭
※滅倭寇最多的竟不是戚繼光 那會是誰呢
※挑起盧溝橋挑起事變的幾個日軍得到了什麼下場呢
※從突厥汗國到奧斯曼帝國
※中國歷史上以一敵千的10位勇將:關羽排第六
TAG:一眼流年 |
※戰國七雄中唯一的姬姓諸侯國,實力不強,卻是秦滅六國的最大助力
※戰國七雄中,為什麼韓國始終是最弱的?先天出身很重要啊
※齊國本是戰國實力最強的霸主,滅國之戰,為何不拚死一搏
※戰國七雄後期實力排名,真實的排名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樣
※戰國本來有八雄?只因國力太強大被七國合力滅國,這多出來的是誰
※戰國七雄中排名第一的齊國很強嗎?是的,非常強,不光軍事力量
※戰國七雄的國都如今怎麼樣?最強的退居四線,最差的卻無人不知
※戰國七雄中最正宗的國家,燕國為何是實力最弱的一個政權?
※戰國七雄中,為什麼秦國士兵戰鬥力最強?有一個六國都沒有的優勢
※戰國七國爭霸,最強的並不是秦始皇,而是另有其人
※實力不輸戰國七雄的國家,經歷多次復國,軍事實力堪稱戰國第八雄
※戰國七雄外的一個強國,實力強大,最後卻被三國聯合消滅!
※韓國地盤最小,實力最弱,憑什麼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七雄中,此國最弱最沒存在感,但同時又是資歷最老的國家
※動物系最強大的四個果實,戰國只排第二,第一個覺醒能力無敵!
※戰國七雄稱王的先後順序,不是誰最強,誰就排第一
※戰國時期的宋國,因為實力太過強大最後被瓜分
※戰國末期,面積最大,軍事實力最強大的楚國為何會兩敗於秦國
※戰國七雄中這個諸侯國不是最後一個被滅的,卻是最難搞定的
※改革讓這個國家成為戰國時最強之國,但最終沒能逃過被吞併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