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它們無影無蹤,卻又如影隨形——虛擬機器人崛起

它們無影無蹤,卻又如影隨形——虛擬機器人崛起

本文是《環球科學》總編、社長陳宗周先生撰寫的系列專欄「AI傳奇」的第十二回。在這一回中,陳宗周先生將為我們帶來無形的虛擬機器人(Bots)的發展歷程。虛擬機器人在近兩年間迎來熱潮,從聊天到決策再到新聞寫作,它們已經在我們身邊如影隨形。

陳宗周是《環球科學》雜誌社社長,《電腦報》創始人。

Bots的廣泛使用,可以看成是AI深入發展背景下各種應用軟體的一次智能化升級。虛擬機器人將在我們身邊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2016年4月,上海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一紙裁定,似乎讓一樁歷時四年,複雜而曲折的知識產權官司畫上句號。官司的一方,是大名鼎鼎的蘋果公司,而另一方也非等閑之輩,是中國本土著名智能機器企業小i機器人。

官司於2012年6月開打。之前的2011年12月,蘋果公司在iPhone4S手機上首次推出Siri,轟動世界。小i機器人認為,自己才是聊天機器人的先行者,其自然語言理解和聊天功能,不但擁有完全知識產權,而且在2004年就提出申請,2009年獲得中國發明專利。而Siri的原專利權人2007年才出現,2010年被蘋果收購;最初只不過是文字聊天,後來才實現了語音功能。所以,蘋果的Siri是後來者,在中國銷售侵犯了小i機器人的專利。

這場著名的知識產權官司可以說是一波三折。Siri被起訴後,蘋果公司迅速展開反擊。2012年11月,蘋果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複審委員會提出申請,請求宣告小i機器人專利權無效。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複審委員會罕見地組建五人合議組,最終認定蘋果公司請求理由不成立,小i專利合法有效。隨後,蘋果公司索性將專利複審委員會訴至北京市一中院,北京一中院同樣予以重視,組建處理重大案件的五人合議庭進行審理,判決駁回蘋果公司的訴訟請求。經歷了二輪敗訴後,蘋果公司卻在北京市高院意外反轉獲勝。北京高院於2015年4月作出判決,以專利撰寫中個別技術描述不充分為由,撤銷北京一中院的判決,同時,撤銷了專利複審委員會的認定。又經過一番司法程序,直到2016年4月上海一中院的裁定才使官司告一段落,小i機器人的起訴被駁回。

當人們普遍認為塵埃落定時,劇情再次峰迴路轉——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12月發出行政裁定書,中止北京高院的判決,由最高人民法院提審此案。這場官司,看來遠未結束。

無論最後結果如何,小i機器人都不是輸家,中國虛擬機器人Bots的實力在官司中充分顯露出來。人們驀然發現,Bots在中國起步如此之早,已在各行各業中大顯身手。

虛擬機器人簡史

Bots是Bot的複數形式,Bot是Robot(機器人)的簡稱,一般指無形的虛擬機器人、軟體機器人。Bot也可以看作是自動完成某項任務的智能軟體。隨著AI應用的深入,智能軟體或軟體機器人Bots,已無聲無息地迅速進入人類生活。Bots和我們的關係是如此密切,以至於我們幾乎感覺不到虛擬機器人天天陪伴在身邊。

聊天機器人,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大類Bot,也被稱為Chatbot。聊天機器人是用自然語言處理(NLP)等AI技術,來輔助和模擬人類對話活動的軟體程序,用於手機等移動終端和PC機等桌面終端。

蘋果的Siri、谷歌的Assistant、微軟的Cortana(小娜)和Bing(小冰)、百度的度秘等語音助手,入口都是聊天機器人,即Bots。而在微信、QQ中,也存在大量的聊天機器人。由於聊天機器人無處不在,Bots甚至常常成為它的代名詞。

聊天機器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AI史前。1950年,計算機和AI科學的前驅人物阿蘭·圖靈提出了有名的圖靈測試——讓機器和人對話,如果人不能識別對方是機器,則說明機器具有智能,是「會思考的機器」。圖靈測試的設計,也被看成是聊天機器人的思想開端。1966年,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家約瑟夫·維森班(Joseph Weizenbaum)開發出第一個可以對話的聊天機器人艾麗莎(Eliza)。艾麗莎的角色設定為一個精神治療醫師,可以和人聊心理情緒方面的問題。儘管艾麗莎無法理解對方語言的含義,僅僅是模擬了心理治療中的簡單會談法,但初次對話的人仍然感到驚訝和欣喜,覺得像是在和真人聊天。2011年2月在美國綜藝節目《危險邊緣》中打敗人類的IBM沃森(Watson),則是一個很高級的聊天機器人系統,它具有很強的自然語言處理、信息檢索、知識表達和推理、機器學習等能力。這時的聊天機器人,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應用也變得廣泛起來。

約瑟夫·維森班開發出了第一個可以對話的聊天機器人艾麗莎。

2016的Bots熱潮

雖然聊天機器人歷史悠久,但Bots熱潮真正掀起,還是近年的事情。2016年,Bots的發展進入一個高潮。

在這一年,科技巨頭們對Bots的應用與開發,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視。2016年6月,臉書(Facebook)發布了Bots開發平台,希望在Facebook Messenger上量產聊天機器人。很快,有2萬多名開發人員註冊了Facebook的Bot開發引擎,很快開發出3萬多個Bots。這種速度,體現出Facebook和用戶對Bots的熱情。

谷歌當然不會示弱,2016年9月,谷歌收購了為Bots開發者提供工具的API.AI團隊。API.AI作為聊天機器人開發平台,提供語音識別、語義理解、上下文管理等功能的技術支持,並鼓勵開發者針對特定機器人的獨特需求提供領域知識,來強化聊天機器人智能。谷歌的這次收購,同樣是為了迅速提供大量的Bots,增強自己這方面的競爭力。Bots在谷歌的熱度,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著名未來學家、奇點理論鼓吹者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 在奇點論壇上宣告,他和他的谷歌團隊也正在做聊天機器人。

在聊天機器人領域布局很早的微軟更是當仁不讓。微軟推出了開發框架Bot Framework,鼓勵第三方製作Bots。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說,聊天機器人「將從根本上變革所有人的體驗方式」。他還認為,「當前所有的應用開發者,無論是開發移動應用、桌面應用,還是網站,都將嘗試聊天機器人並將其作為新的界面,以人類語言為基礎的界面,而不是以往的菜單界面。」他的話表明,聊天機器人很可能成為微軟戰略的中心、競爭的利器。

而握有Siri王牌,在聊天機器人領域自成一體的蘋果公司,也改變封閉傳統,對第三方開放Siri語音介面。首批支持Siri的包括微信、滴滴、支付寶等源於中國的應用。

蘋果公司不得不開放,因為語音交互的各種Bots正在瘋狂生長。應用和開發者數量增加的速度,遠遠超過當年移動終端上App興起之初,而且開始出現了Bot Store(虛擬機器人應用商店),直接挑戰蘋果公司的App Store(應用程序商店)。這種Bots將大量取代App的趨勢,讓蘋果公司不敢掉以輕心。

為什麼Bots在2016年突然走紅?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AI近年來的突破性發展,尤其是深度學習和大數據的應用,使以往很複雜的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變得越來越普及,Bots技術的開發門檻大幅下降;二是互聯網上各種應用涉及到信息巨大而混亂,海量的文字、音頻、視頻充斥著互聯網,往往超過處理的極限,需要更智能更高效而使用更簡單的工具來處理。

Bots無處不在

Bots的主要任務不是為了聊天,而是完成特定任務,聊天只是作為一個人機交互的入口。目前的人機對話系統一般有四個主要功能——聊天。知識問答、任務執行、推薦。Bots像是一位助手、一位客戶服務人員,在跟你聊天的同時了解你的意圖和需求,幫你處理相關的事務,完成你想完成的工作。用過Siri和其他語音助手的人都深有體會,Bots很聰明,隱私保護方面也做得很好。與Siri等語音助手很輕鬆地聊天之間,它可以直接把你帶向了解新聞、檢索知識和信息、推薦景點和旅遊行程、網上購物等等服務。而且,由於採用人機對話的Bots系統能夠支持多輪對話,交互性比搜索引擎更好。

所以,聊天入口後面有無窮的商業天地,這也正是互聯網平台和其他商業機構高度重視Bots的原因。

社交和即時通訊(IM)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平台,不但是Bots開發支持平台,也是運營平台,提供各種服務的機構和個人則利用這些平台開發和部署面向自己服務對象的Bots,滿足用戶的要求。我們熟悉的微信個人號、群、公眾號和服務號,它們的自動回復等很多功能其實都是虛擬機器人來實現的。事實上微信也對運營者開放了介面,允許他們接入採用第三方服務設計的Bots。中國的各種互聯網平台上,Bots的開發和應用也正在迅速增長。

由於平台的支持,提供服務的商業機構和個人開發Bots變得越來越簡單,有時候只需要動動指頭,一個Bot很快就生成了。也由於這種便利性,商業機構和個人樂於把自己提供的具體服務變成 Bots,放到平台上。披薩速遞公司達美樂 (Domino』s)的用戶,可以在微軟的Skype上用Bots點披薩;新聞媒體CNN 和天氣服務機構Poncho的用戶,可以在Facebook Messenger上通過Bots獲得服務。小公司和個人,更是對Bots懷抱希望,成為創業新熱潮,Bots於是蔚然成風。

具有語音交互等界面、功能強大、製作和使用簡單的Bots應運而生,可以看成為是AI深入發展背景下各種應用軟體的一次智能化升級。

早已在銀行、電信和各種服務性平台中廣泛使用的Bots,是很好應用實例。在這些行業中,聊天機器人智能客服系統已經發揮相當大的作用。Bots能代替人進行重複勞動,這剛好是人力密集型的客服業所急需的。大部分智能客服所實現的功能,都建立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以及企業知識庫的基礎上。企業知識庫包含了三個部分——基礎對話庫、領域知識庫以及領域業務庫。基礎知識庫支持通用程度較高、與業務無關的日常對話;領域知識庫支持回復客戶可能諮詢的業務相關問題,是自動回復的關鍵部分;領域業務知識庫則存儲業務流程,支持將客戶引導至具體諮詢問題的解決環節。隨著客戶諮詢量的增多,所獲得的大數據通過機器學習改善系統,逐步提高客服機器人回復的準確程度。

中國建設銀行是全球第二大銀行,Bots智能客服系統每日能處理兩百萬交互量,節省6000個客服座席,每月減少兩百萬電話,節省4000萬人民幣。

金融業中的Bots作用遠不止這些,虛擬機器人早已介入從投資決策到股票交易的全面活動。而在IT業,Bots一直在監控伺服器運行,自動修復Bug;在辦公室,Bots會安排會議日程、計划出差行程;在人事部門,Bots自動進行員工背景簡歷的調查審核,輔助人事管理;在商業公司,Bots自動分析市場信息,甚至在銷售之前就能預估產品銷售情況;在媒體業,Bots採集整理新聞數據,自動撰寫新聞報道……

無論是對話型Bots,還是大量的非對話型Bots,目前都在迅猛發展。我們身邊,虛擬機器人雖然無形,卻將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各行各業,紛紛用Bots來增強自己的競爭力。亞馬遜老闆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麾下的《華盛頓郵報》是虛擬機器人應用的典型,他們一直不斷地提升新聞媒體的科技含量。Bots在《華盛頓郵報》的應用十分普遍,已經開發了100多個用於工作的機器人。

也有「流量預測機器人」,在文章發布前就開始工作,發布後自動進行監測,30分鐘內就能估計文章流行度,並監測24 小時的流量。而且,機器人還會自動向內容生產頻道反饋流量信息,幫助補充和擴展後繼內容。24小時流量監測的結果會形成一份分析郵件報告,讓人直觀地看到新聞內容生產傳播和反饋的過程。《華盛頓郵報》的員工評價,這是一個實用性特彆強的新聞業務工具。

還有「截稿提醒機器人」與內容發布日程系統連在一起,無論記者何時開始著手寫文章,機器人都知道他們確定的預計完成時間,如果進度落後了,機器人就會提醒可能接近或錯過截止日了。機器人善解人意,都是單獨發私信,不會讓人感覺尷尬。

「會講故事的新聞機器人」Heliograf,是《華盛頓郵報》最有人氣的機器人,中國讀者也不會完全陌生,因為在2016年夏天的里約奧運會上,Heliograf曾經與今日頭條的機器人記者小明同台競技。

Heliograf機器人可以從數據源收集實時信息,按照模板自動為不同的頻道撰寫新聞報道故事,並自動分發到不同的媒體傳播平台。甚至,Heliograf機器人還能為讀者提供私人定製故事。

《華盛頓郵報》的Heliograf機器人已經參與了去年裡約奧運會的報道

機器人在全球新聞行業應用相當廣泛,新華社、《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衛報》、路透社、美聯社等國際著名媒體機構,都有自己的機器人寫作和其他業務輔助機器人系統。

虛擬機器人在新聞行業的應用,是Bots在全社會廣泛應用的一個縮影。隨著虛擬機器人的開發越來越簡單、使用越來越簡便,帶著AI強勁新風的Bots已經大步走來,虛擬機器人正變成我們一刻也不能離開的忠實朋友和助手。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即使關機,手機還是會偷走你的睡眠
她在百年前破解性別之謎,卻因性別而無緣榮譽
苦尋80年,馬約拉納粒子終被華人科學家發現
環球科學公眾號招實習生,速來
第三屆 「亞洲生物醫學未來領袖」大賽總決賽落幕,徐逸陽、李琪麒、查展獲得一等獎

TAG:環球科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機器人機器蛇已經不在話下,這條水下無人機魚才是真變態!
面對如此懶惰的汪星人,如果掃地機器人有思想它會很無奈的
再膽大又怎樣,機器人的恐怖故事都能嚇著你
在這部動畫電影里,老人老了都被交給機器照顧,但機器卻有了意識
動漫《可塑性記憶》:當機器人擁有了感情,人類又該如何與之相處?
機器的「無限有趣空間」:人類將無法理解機器的崛起
機器人冷漠無情感?專家卻說,未來人類思想會和機器人融合
建築機器人上崗,很快我們就無磚可搬了
不是開玩笑,機器人真的可以「玩弄」人類感情
科技:機器人如此令人毛骨悚然,他們將困擾你的夢想
他空有殺人無數的戰爭機器,卻抵不過兄長的幾滴眼淚,不但成了傀儡,還對不起侄子
這些狗狗被當繁殖機器,無限配種,沒有價值就被拋棄,真的可憐!
形似而神不似,仿生機器人如何突出重圍?
「殺人機器人」們的炮火,離我們只有一步之遙!
對於這種事情,自己的手是不夠的還要靠機器
性別模擬機器人出現,功能強大又聽話,未來我們還需要異性嗎?
絕地求生手游,如何鑒別是不是機器人在打你?機器人也有尊嚴好吧
說起機器人,人們不可迴避要聯想到
如果人類以後變成冰冷的機器生存,你還願意嗎
當機器變成「超級人類」,我們該如何殺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