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不是「音樂家的妻子」,她們就是音樂家
別再說女子不如男。
Robert Sanderson 畫作 阿波羅與繆斯女神
繆斯!赫利孔山的女神們!珀伽索斯踏出的清泉不及你們的純潔,塞壬翅膀編就的王冠襯不出你們的高貴!多少詩人在心靈的黑暗中呼喚著你們的名字,多少歌手跪倒到你們腳下乞求你們的垂憐!
Jan van Balen 畫作 阿波羅與繆斯女神
可不管是古老的三位繆斯女神還是宙斯九個年輕的女兒,這些藝術與科學之神們似乎並沒有太關照自己的同性們。古典音樂四百年,大浪淘沙,留下的都儘是些男人。試問一下自己或身邊的朋友,你能說出幾位女性作曲家的名字?
克拉拉?范妮·門德爾松?或許還有塞西莉·夏米納德?
很好。接下來這個問題是,你知道或聽過她們中某個人的作品嗎?
對比一下男性作曲家群體,這種差異是不是太明顯了?自詡為音樂愛好者的你,又應當如何向朋友們解釋這種現象?
NocturneLili Boulanger;Erich Wolfgang Korngold;Duo Sol - Infinite Heartbeat
--------------------------------
大部分人可能會從大腦的差異出發來回答,再列舉一下身邊存在的刻板印象——男生理科好,文科女生多——就得出結果——作曲跟理科一樣,對智商要求高,所以女性作曲家少。
就像法國人古斯塔夫·勒龐(對,就是那個寫了早就被主流社會心理學拋棄,在國內卻大受追捧的《烏合之眾》的勒龐)說的,女性的大腦比男性的要小,就像猩猩,所以她們「多變、無常、沒有思考和邏輯、不講道理」。
網傳惡搞版兩性大腦分區圖
得益於現代科學的發展,我們可以得知,兩性的大腦結構雖然存在著各種差異,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智力上的不對等。
相對於善於使用單側大腦的男性而言,女性更長於使用雙側大腦;腦迴路存在的巨大差異可能決定著兩性在某些領域中的優勢與劣勢(我僅僅說的是可能,這仍有待於科學的進一步研究),但事實上在這些領域,兩性的總體水平是大致相當的。生活中存在的關於理科文科的現象,很大一部分是緣於社會期望對人的選擇造成的影響。
兩性平等
排除以上的干擾因素後,我們接著討論,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種現象。
首先我們要注意到的是,人類社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由男性進行主導的,「人權」,rights of man,代表的也僅僅是男性的權利。法國大革命產生《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後,奧蘭普·德古熱(Olympe de Gouges)緊隨時代潮流,在1791年發表了《女權和女公民權宣言》,追求婦女平等。這位女權主義的先驅者在不久後就被推上斷頭台。
奧蘭普·德古熱被送上斷頭台
奧蘭普·德古熱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權利,就是教育權。相對於男性,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少之又少——回憶一下最近熱播的《白鹿原》里,白靈要去城裡上學,白孝文和她奶奶是什麼反應就知道了。
直到19世紀,女性仍不被允許進入音樂學院學習,嚴格的作曲教學與訓練更不用說——女性演奏家真正進入管弦樂團還沒多少年。等到二十世紀婦女解放運動風起雲湧之時,古典音樂已經失去了它往日在人們生活與心目中的地位。
20世紀第一位走進管弦樂團的女性演奏家Lily Laskine,左為拉威爾
所以在這幾乎涵蓋了整個古典音樂時代的時期,女性想要接受音樂教育,要有金錢、環境和地位。音樂教育,對當時的普通大眾是極不友好的。而受到良好音樂教育的女性,由受到社會態度的桎梏,也不能放手創作。
克拉拉·舒曼 畫像
以女作曲家群體的代表人物克拉拉·舒曼為例,她就出身在一個音樂世家。在她父親的教育下,克拉拉14歲就寫出了自己的鋼琴協奏曲,一生共有60餘首作品。可提到克拉拉,大多數人只記得她是一位連李斯特都稱讚的鋼琴家,是羅伯特·舒曼的妻子,是勃拉姆斯愛慕一生的女人。
「她還是個作曲家。」
「哦。」
Sonate, G-Moll: I. AllegroFranz Vorraber - Spielt Robert und Clara Schumann
Clara Schumann-Piano Sonata in G Minor - I. Allegro
就連克拉拉自己都放棄了自己是作曲家的想法。
「我曾以為自己有些天賦……女人不該對作曲滿懷熱忱——從來沒有一個女人做到過,我又何必對自己有所期待呢。」
范妮·門德爾松 畫像
而范妮·門德爾松(Fanny Mendelssohn),出身於德國漢堡的一個富裕的銀行家家庭。范妮在音樂上的天賦極高,創作了超過460首樂曲。
她的許多作品是以弟弟費力克斯·門德爾松的名義發表的——沒有多少出版商願意出版女性的作品。想想喬安·羅琳為什麼要以J.K.羅琳的名字出版《哈利·波特》、勃朗特三姐妹第一本詩集署名是什麼吧!
就連范妮的父親在給她的信里,他還這樣說:
「也許對費力克斯來說,音樂可以做他的職業;但對於你,音樂只能是你的點綴,絕不能也不可能成為你賴以謀生的東西。」
Trio pour piano, violon et violoncelle in D Minor, Op. 11: I. Allegro molto vivaceTrio Brentano;Fran?oise Tillard - Fanny Hensel-Mendelssohn: Lieder & Trio
Fanny Mendslssohn-Trio pour piano, violon et violoncelle in D Minor: I. Allegro
路易斯·法侖克(Louise Farrenc)就幸運得多,一個出版商愛上了她。相比較之下,大部分女性作曲家的作品都已散軼,我們無從窺見,只能從別人的記述中知道某位女作曲家寫了某首曲子,只有名字而已。
路易斯·法侖克 畫像
其次,就算這些「幸運」的、受到良好作曲訓練的女性得以突破束縛完成寫作,她們的作品也鮮有機會進行公眾演出。作家楊照在《聽眾的影響力》一文中說:
「在女性受到貶抑的社會中,演奏家不會優先選擇女性作品,聽音樂的人,也不會優先選擇女性作品;……被冰凍在紙上的音樂,也就只會在紙上被遺忘,沒辦法透過觀眾的興趣鼓舞而反覆演出,傳留下來。」
從這我們實際上也可以了解到,為什麼女性作曲家的作品大多是藝術歌曲、鋼琴或者是室內樂——這些小型樂曲更符合家庭演奏或音樂沙龍的環境。
Trio in e op 45 - Andante (Louise Farrenc)Streicher Trio - Two Romantic Piano Trios by Women Composers
與人們想像中的不一樣,在遠離世俗的宗教世界裡,女性作曲家們反而可以進行創作和演奏,當然,大部分都屬於宗教題材。不過這比克拉拉她們的時代可要早多了,多有嘗試大型曲式,而且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演出。
修道院長希爾德加德同時也是作家、科學家、醫學家、語言學家與天主教聖人
比如中世紀的德國神學家希爾德加德(Hildegard von Bingen),一生創作了80多首曲子,包括現存最古老的道德劇《美德典律》(Ordo virtutum)。她的作品不僅僅只會由其修道院的女性修女們演出,據稱,維勒修道院(Villers Abbey)的修士們也會演出她的作品。
Prologue: Qui sunt hi, ut sub nubes?Sequentia - Hildegard von Bingen/Ordo Virtutum
Hildegard-Prologue: Qui sunt hi, ut sub nubes?
數百年後的安娜·阿瑪麗亞公主(Princess Anna Amalia of Prussia)也是如此。
作為憎恨音樂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的女兒,阿瑪麗亞只可能在父親死後才開始學習音樂。1755年,她成為了奎德林堡女修院院長(Abbess of Quedlinburg);三年後,她開始跟隨巴赫的親傳弟子開始進行嚴格的作曲訓練,此時她已經35歲了。
安娜的作品大多是室內樂,不過傳世極少,因為大部分手稿都被她自己毀掉了——縱使她的社會地位極高且經過多年的學習,她還是對自己的作品沒有信心。
兩代Anna Amalia / 不好意思,我們才是真的小公主
她這種對音樂的執念也通過另一種方式延續到了她的外甥女——另一個安娜·阿瑪麗亞公主(Anna Amalia von Sachsen Weimar)身上。這個外甥女的作品包括交響曲、清唱劇、樂器套曲,甚至包括一部基於歌德文本的兩幕歌劇(Erwin und Elmire,1775),時至今日,我們還可以偶爾看到她的一些藝術歌曲。
Divertimento for Piano, Clarinette, Viola and Cello: AdagioLuigi Magistrelli;Claudia Bracco - Clarinet Repertoire of Women Composers
在前面的文字里,我們大致了解到女性接受音樂教育到成為作曲家所面對的種種限制,也就是外部條件。下面我們將要探討的是,從作品本身來看,女性作曲家們被遺忘,是因為作品要差於男性作曲家嗎?
OuvertureGermaine Tailleferre - Le Groupe des Six: Selected Works 1915-1945
Germaine Tailleferre-Ouverture
前面已經說到,由於公開演奏需要社會運作,而18、19世紀的女性作曲家們很顯然不佔據任何優勢——人們更願意看到由女性演奏家演奏的男性作曲家的作品,所以女性作曲家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些小型樂曲,且聽眾只局限於爸爸媽媽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朋友閨蜜,影響範圍太小。除此之外,在她們作品當中,反映出來的,是毫不遜於男性作曲家的情感和技術。
塞西莉·夏米納德八歲時就在比才面前演奏過自己的作品
范妮·門德爾松的天賦自然不必說,甚至有學者認為「無詞歌」的概念實際上就是她而非她的弟弟提出來的。而小提琴家約瑟夫·約阿希姆(Joseph Joachim)在給克拉拉的信里稱讚她「就藝術而言,您已經足夠男人了」。
作曲家昂布盧瓦·托馬(Ambroise Thomas)曾這樣評價塞西莉·夏米納德(Cécile Chaminade)說:「這不是一個會作曲的女性,這是一位女作曲家。」
1908年出生的梅西安以有限移位模式、宗教題材和鳥鳴元素聞名於世,而1922年艾米·比奇(Amy Beach)的兩首鋼琴小品就已經將作曲技法與鳥鳴相糅合了。
A Hermit Thrush At Eve, Op. 92, No. 1Joanne Polk - Amy Beach - Under The Stars - The Solo Piano Music Of Amy Beach, Volume Two
Amy Beach-A Hermit Thrush At Eve
熱爾梅娜·塔耶弗爾(Germaine Tailleferre)則更是做到了極致,依靠自己的實力而躋身法國「六人團」,成為其中唯一一位女性成員。
莉莉·布朗熱(Lili Boulanger)19歲就拿到了羅馬大獎,成為第一個獲得此獎的女性作曲家。
十分著名的一張照片,熱爾梅娜和她的朋友們,包括作曲家普朗克和拉威爾
顯然音樂界的男性們更能公正地評價這些女性作曲家。
與之相反的是大眾男性化的審美傾向——美國學者蘇珊·麥克拉里(Susan McClary)曾以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為切入點分析古典音樂中的男性特質,將貝多芬形容為一個強姦未遂的人(詳細可見梁文道《強姦未遂的貝多芬》一文)——音樂上的climax,高潮,簡直和男性的生理高潮如出一轍。為數不多的女性作曲家也只好引用這個模式,比如蕭伯納曾描述過當歌劇《安東尼與克里歐佩特拉》序曲結束後,埃塞爾·瑪麗·史密斯(E.M. Smyth)站到台前時,大眾的反應:「人們驚呆了,無法相信這驚天動地的音樂是出自於眼前這個女人的手筆。」而女性心理與生理上的細膩自然不受這種大眾審美觀念待見。
19歲即獲羅馬大獎的莉莉·布朗熱
這些女性,本就不需要向繆斯們乞靈,因為她們自己就是繆斯的化身。
國外音樂媒體Q2 Music於2012年做的一個調查,顯示了美國Top20的音樂院校中,男女作曲教師比例的巨大差異
幸運的是,越來越的人參與到女性作曲家作品的重新發現與保護的活動中,希望有朝一日我們能看到更多被完善整理出來的樂譜、品質高上的唱片、研究透徹的著作不斷出現。
英國音樂家黛安娜·安貝奇(Diana Ambache)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她致力於此項工作已久,舉辦了Women of Note系列音樂會,演奏了眾多女性作曲家的作品。
Women of Note 網站首頁
現在早已不是幾百年前的落後社會,作曲技術經過了崩裂式解構的二十世紀到當今,我們擁有像Anne Dudley、Roxanna Panufnik,中國的陳怡、瞿希賢、雷蕾等一批優秀的女性作曲家,但我們必須承認性別上的刻板印象與歧視從未消失。看待這個群體,先要注意的是她們「作曲家」的身份,而不是性別。
當代女性作曲家掠影
裹著小腳,怎麼走大步呢。
飛來的花瓣楊鴻年 - 「未來屬於孩子」中外名曲精選
限於個人知識水平與有限的精力,本文只涉及了一部分女性作曲家的作品和經歷,且本文不對現代流行音樂進行討論,請多多諒解。
- End -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文 _ Shawn東蔚 | 圖片來自網路
※《權力的遊戲》配樂背後,藏著一個你不知道的「德意志樂派」
※今年最棒的畫展!他是比梵高還重要的荷蘭畫家
※如果沒有久石讓的音樂,這部電影將是360度沉重
※藝術史上居然有這麼丑的貓,收下這份靠譜的雲吸貓套餐
TAG:外灘靠譜 |
※你們音樂家,路子都這麼野的嗎?
※他們的愛情眾說紛紜,但人人皆知,但他們都是音樂家你知道嗎?
※音樂家,以及他們的畫
※一位音樂家的忠告:即使學音樂是痛苦的,為什麼我還讓孩子堅持?
※朴經「夢想很多的音樂家,看看他的可能性」
※我們必須承認長期以來鳥鳴一直影響和啟發著音樂家們
※從大老粗到音樂家,這還是你認識的胡軍嗎
※一句話評價陳後主:不想當音樂家的詩人不是好皇帝
※不好好練琴?音樂家也要挨媽媽打!
※吳牧野坦言自己看重的是未來 希望做一個快樂的音樂家
※著名音樂家:與父親同是音樂家,成就高過父親,樂曲成為保留曲目
※王維的一首詩:不想當詩人的畫家不是好的音樂家
※是詩人、是畫家,也是一位音樂家——王維
※好嗓子並非音樂家、演員才能有,找到發音問題,自信出聲
※黃子韜不愧是音樂家 打哈欠動作都這麼美
※孔子是個音樂家
※一直立志當音樂家的汪,主人伴奏我來唱,網友:快送狗子去學校!
※希特勒又愛又恨的傳奇指揮家,他是全世界音樂家的偶像!
※音樂家馬可誕辰百年,很多人會伴著他的音樂告別世界
※如何辨別音樂家,看看大腦對音樂的反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