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文學「走出去」,海外讀者如何接受?

中國文學「走出去」,海外讀者如何接受?

我國文學經典傳播到海外被華裔和非華裔讀者接受,伴隨文學批評的解讀與闡釋,怎樣的解讀和闡釋易於被海外讀者所接受?

報紙原文:《提升中國文學海外接受的有效性》

作者:南開大學 劉俐俐教授 翟洋洋

中國文學海外接受的主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文學海外接受的渠道和形式方面,多數調研對象主要通過自主選擇和他人推薦的渠道對中國文學進行泛泛了解,少數調研對象通過集中性的課堂學習系統了解中國文學。在閱讀載體方面,多數是以文字元號為載體的出版物,如紙質出版物、正版電子書籍、非官方網路共享資源等。從此可以看出,通過集中性的課堂學習以及閱讀文字書籍知道了某些中國文學經典等,依然是中國文學海外傳播與接受的主渠道。所謂課堂學習,確切說是海外的中國語文教育。

語文教育在國內大學是「語文」和「教育」綜合的本科專業,乃為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它的任務是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素養的專業人才。我國在海外設立孔子學院,即以語文教育為主。筆者通過海外講學經歷,了解到非華裔學生是以漢語文學教育專業為主。這一教育旨在以中國文化典籍、文學經典等來培養人文素養。因此,文學經典的講授與傳播是重點。講授是為了讓學生知道。比起講授,在文學經典海外接受中,自主閱讀更有重要作用。有些學者觸及過此問題。錢理群教授說:「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溫儒敏教授也說過:「閱讀最接近教育的本質,是語文教育的靈魂,是語文教育之本。」因為,「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葉聖陶語)質言之,語文教育的根本在於閱讀,不是圍繞課本去讀,而是將閱讀範圍擴展到所有值得一讀的文學經典作品,引導學生去讀「整本的書」。文學的「整本的書」自然是一部部的文學經典作品。這更是提示我們:海外孔子學院的語文教育,應當將教授漢語與閱讀文學經典緊密結合。

文學海外傳播應納入文學評論視野

那麼,語文教育中的閱讀與文藝評論具有怎樣的關係?語義學理論認為,語詞自身無所謂意義,只有加以運用才具有意義。也就是維特根斯坦所說的「意義即用法」。確實,「一個單詞引起的多種多樣的反應難以限制其範圍。但是,置於語句之中,詞義變異便縮小了;置於整段文字的語境之中,詞義則進一步固定;設想單詞出現於詩篇這樣一個複雜的整體,有水平的讀者的反應可能具有相似性,而單詞只有出現於這樣的整體時,才能獲得這種相似性」。選作海外語文教育的教材一般為中國文學經典。語言藝術的文學作品,是恰當、優美、蘊藉地將漢語語片語成句子,又按照藝術構架組成篇章。學習了語詞與篇章結構,就是在學習文學經典。海外漢語講授亦然,漢語教學本身就是文學經典知識的傳授和傳播。

在如此理解的基礎上,我們還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即雖說課堂教學和文字閱讀是海外非華裔讀者接受中國文學經典的主要渠道和媒介,但不排除有些非華裔接受者,接受中國文學經典的最初媒介為視覺和圖像等,有了印象並發生了興趣之後,轉而尋找機會閱讀文學文本。比如,他們通過觀看改編為影視劇或者動漫等其他媒介的《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而知道了這些文學名著。語圖文本之區別以及訴諸接受者直覺的差異,是文藝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業已獲得的共識是:文學經典微妙蘊藉的涵義以及隱秘細膩的感情,只有通過以文字為載體的文本記錄並經過體悟才能被接受。那麼,轉換為圖像或者影視等載體之後的文學經典,變成了可被知道並留下了印象的對象,卻並不一定成為被體驗品味的體悟對象。如此種種情形,向文學評論提出了尖銳的問題和任務。

毋庸置疑,中國文學「走出去」與外國文學「引進來」之間有著不可忽視的差距,造成差距的原因很多。但闡釋和評價也是原因之一。筆者注意到,在去年召開的中國作協第九次代表大會上,涉及「走出去」與「引進來」的差距問題時,有學者提出,一部好的文學作品走向世界,如果僅有翻譯,而沒有闡釋、沒有解讀,作品就沒有生命力,不能更好地被理解。還有專家提出,闡釋意味著解讀,對於當代文學,解讀的內容甚至包括為什麼今天的中國會有這樣的作品,它的來源是什麼,它作為世界文學的一部分價值在哪裡等。筆者認可這個觀點,順著這個觀點,可進一步提出如下問題:中國文學一旦誕生並被經典化,傳播到海外並被其他國度和族裔、操持其他語言的讀者所閱讀,就成為必然的事情。由此,立足於我國文藝評論價值體系的文學評論理當伴隨這個傳播閱讀過程。質言之,文藝評論價值體系建設理當將文學在海外接受的價值和批評納入自己的視野。於是,中國文學海外接受傳播的價值何在,有哪些具體功能,在基本普遍性的批評標準前提下又有怎樣的特殊性等具體問題和維度就被提了出來。

文學的特質影響其海外傳播

2016年秋季,《北京摺疊》為國內文學界一時之熱點。為此,筆者也對《北京摺疊》獲獎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調研。大多調研對象認為,科幻文學的最大魅力是「誇張的科幻思維和想像力」。這間接顯示出:科幻文學的獨特品質,因影響文學接受的心理經驗和交流,乃為重要因素。其實,科幻小說因其故事特性、新奇與陌生之間互動可以推導出,趣味性、知識性、啟發性與人文性是此文類審美接受的基本特質。文藝學界同行王峰教授概括得更好,他認為,在作家和研究者的觀念中,文學性是科幻文學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依據傳統小說所形成的閱讀體驗,就往往會覺得科幻小說新異有餘,而細緻不足。由此可以推想,我國文學經典傳播到海外被華裔和非華裔讀者接受,伴隨文學批評的解讀與闡釋,怎樣的解讀與闡釋易於被海外讀者所接受?

中國文學海外接受,目標是讓中國文學在海外發揮效應,有特定的功效,即產生價值。價值是關係性概念,乃為某客體可以滿足某主體對它的需求,從而構成需求與被需求的關係。但是,馬克思主義還告訴我們一個原理:需求是消費培養出來的。消費培植了人們的需求,需求轉而刺激消費。同理,中國文學被海外讀者接受,既是消費也是需求。說其消費是指海外讀者從文學中汲取了他們需要的東西,說其培養了需求是指消費不斷讓他們形成對中國文學進一步了解認識乃至閱讀的渴望。質言之,讓海外讀者更好地解讀中國文學,就能激發出他們對中國文學更多的渴望。這就找到了價值實現的立足點。那麼,價值實現是依靠什麼呢?這就回到了閱讀效應的概念上。閱讀效應是心理性的。可以說意義就來自閱讀心理效應(閱讀心理效應是需要專題研究的問題)。人們所獲的意義又來自哪裡呢?意義來自文本內部的構成機制,也就是瑞恰慈所說的「內在價值」。瑞恰慈說,一般讀者的接受基本停留在「這多美」這樣表示讚許的空話。筆者理解為,讀者往往是心裡有所感,但說不出「這多美」的原因。說清楚文學作品為什麼這麼好,是批評家的任務,即批評家要說清楚作品的「內在價值」。「內在價值」與文體風格關係密切。小說文體要想有較高的內在價值,就要遵循小說特質之規定。也許恰是從這個角度,韋勒克和沃倫合著的《文學理論》曾經指出,凡是傑出的作品,一定是依託於業已成熟了的文體。這也是「內在價值」與文體風格等關係密切的一個證明。

回到科幻小說這個文類,應該說,它是小說,又有別於一般小說。所以,西方人才有諸多關於科幻小說的研究。我們可大致梳理出立足在海外,中國文學之價值、意義、內在價值這三者的關係。就海外接受這個問題,則是始於「價值」,終於「內在價值」。中國文學海外接受閱讀所要伴隨的闡釋,就應立足在這個邏輯之上。為了探究有怎樣不一樣的價值,就要探究有怎樣的「內在價值」,即搞清楚該文體的文學特質並予以闡釋,或者說闡釋要充分注意到該文體的文學特質。由此還可提出若干問題,比如,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說清楚在海外傳播的中國文學經典?如何將分析性質的「內在價值」過渡到海外讀者可能獲得的「意義」方面?再怎樣從他們獲得的「意義」窺測和探究到他們的心理效應,並能給予一定程度的理論概括?再如何由此探究到他們的心理效應能夠發揮怎樣的功能,以實現怎樣的價值?這樣邏輯的問題,最終歸結到如何建設具有多層次、動態與靜態結合、海內與海外結合等特點的文藝評論價值體系。(感謝加拿大里賈納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湖南大學教授巢劍雄先生對本文的幫助)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67期第5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社會科學報》新媒體平台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2017中國經濟雖有回穩,但下行風險依然存在
像神一般存在?俄航:其實好多段子都是假的!
幾十年過去,再也吃不到五角場的「大黃魚」了
人工智慧機器人:必須與人類重新立約嗎?
這些方言的魔性發音,聽了就讓人很「尷尬」

TAG:社會科學報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菲律賓外教「走進來」,中國孩子走出去
中國文化走出去;中醫藥「走紅」海外;外媒「點贊」中國兩會
針對中國文學走不出去,我國將發送一千張「作者名片」向世界推介
金庸小說帶動中國文學「走出去」
蔡英文前往非洲活動 聲稱「走出去 台灣才有未來」
從文化「走出去」傳播效果看,西方人都愛讀這樣的中國文學!
加入外籍將被註銷中國國籍!網友:出去了就別回來!
國內游境外游想去哪就去哪!江蘇人「飛出去」越來越方便
一「出訪」就「斷交」!台學者喊話蔡英文:拜託別出去了
出去領略祖國美麗的風景,我們出去走走吧
外國人到中國旅遊,疑惑:中國能在晚上出去嗎?網友:不可以!
美國海狼,滾出去!
中國非遺走出去
我在國外受到的禮遇:中國民間救援隊走出去的故事
俄國女孩:在中國,晚上8點後出去玩可以嗎?看中國遊客怎麼回答
韓國民眾暴怒,要求文在寅驅趕他們出去!
「走出去」
中國文化走出去,不妨試穿「我的新衣」
從中國美術館長到法國漢學「大儒」,他們都在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