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天新:記憶中和素數有關的人和事
蔡天新著《數之書》
撰文 | 蔡天新(浙江大學數學學院教授)
一個數學問題一旦與素數發生聯繫,就會變得深刻,難度也驟然增大。
——題記
1
1985年春天,我開始攻讀博士學位。那時國內尚沒有直接攻博,或碩博連讀一說,所以我們是經過考試的。原本,碩士學位需要三年才能拿到,但我和王煒因為論文完成得早,且都已經發表了(那時並沒有SCI一說,我們的論文也是在國內刊物發表的),因此得以提前半年畢業。換句話說,我們趕上了七七級同學。
說到山大數學系七七級,我認識的人不多,其中有考入北大的張繼平,他後來得過陳省身數學獎,做過北大數學學院院長;考入浙大的薛安克,曾多年擔任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校長。在山大讀研的,有從浙師大考來的黃岩老鄉潘興斌,現在是華師大紫江學者。還有許多留學海外的,我在北美的旅途中就見到好幾位。
第一學期我曾兩次從濟南去北京出差,算起來分別是我第四次和第五次進京。第一次是大二暑假去北京姑姑家探親,第二次是研二寒假去大西北時路過,第三次是1984年冬天,我和王煒去北京中關村數學研究所查閱資料。那時候沒有電腦或互聯網,所有文獻都是紙質雜誌和書籍,數學所的資料比起山大來更為齊全,因此博士生通常都會去北京,那時候七小時的火車已經算很近了。
說實話,我對多數複印的資料不太記得了。印象最深的是數學所資料室的工作人員,她們非常喜歡聊天。一旦進入資料室,不管你是否願意,京腔都會飄入耳朵。聊天的內容當然與數學無關,而是日常瑣事和趣聞,比如某某研究生的戀愛對象,或某某數學家的個人愛好。我後來猜測,由於數學所女性比例極低,她們不自覺地產生一種優越感,以為凡是男性都願意聽她們說話。久而久之,聊天就成為她們對男性的一種精神撫慰。
第四次進京是在五一前夕,我停留了一個星期,搭乘的是夜班火車,所謂朝發夕至,平生頭一回乘坐了卧鋪(硬卧)。出差的事由也與數學無關,而是去參加「首都部分高校大型社會觀念變革學術討論會」。這個會議的出發點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日益深入的發展,整個社會生活領域中的某些傳統的舊觀念舊模式受到了有力挑戰,並已開始發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如何深入理解和認識這場變革,分析它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是當前理論界的重大課題。
雖然我本科和碩士階段都沒有當過學生幹部,讀博以後卻做上了學校研究生會學習部副部長,與我同行的孟祥生同學是宣傳部長。他原是歷史系七七級,畢業後他去了外交部,現任釣魚台國賓館管理局副局長。我之所以當上部長,主要原因恐怕在於,全校研究生住在一個樓里,而我與文理科的同學都比較熟悉。
那次討論會的具體細節我已記不清,甚至舉辦地是北師大還是人大我也無法確定了。只記得與會人數約三十位,圍坐在一張寬兩米、長十米左右的大桌子(也可能是好幾張桌子拼成)周邊。參會者除了北京一些高校的學生代表以外,還有南開、吉大等外地來的同學。我對面剛好是會議邀請來的主要嘉賓、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這一點不容懷疑,因為那是我第一次面對哈佛教授,我還記得我與杜先生就某個問題發生激辯。這一點也幫助我推測那次會議是在北師大,因杜教授80年代曾在那裡訪學。
杜維明。圖片源自tuweiming.net
杜維明先生那會四十五歲,年富力強。他早年研究宋、明儒學,80年代開始探究儒學思想的現代意義和發展前景,借鑒了哲學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比較文化學、比較宗教學和知識社會學等跨學科研究的方法,被認為是新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但他自己卻喜歡被稱作哲學家、思想家,還強調儒家對「新」字有警惕性,一定要算的話也是儒家第三期。
杜先生認為,儒學第一期是從先秦到漢,從曲阜時代或中原時代的孔孟之道開始,到獨尊儒學。第二期是朱熹復興儒學,使得儒學文化圈從中國擴大到東亞,包括越南、朝鮮和日本。第三期是現在,從亞洲走向世界,儒學需要用英、法、德語等文字傳播。這個劃分似有道理,不過李澤厚先生認為漢朝需單獨劃分,所以應是四期。
我個人擔心的是,杜先生近年來在中國大陸兼職和頭銜過多,分散了精力,例如,北大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長江商學院人文委員會主席、浙大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不一而足。當然,這與大陸高校對自己培養的人才信心不足、信任度有限不無關係。
2
不到一個月,我又一次進京,這回仍與王煒同行。6月4日,我們乘坐13次滬京特快,比普通快車縮短兩小時。這次是去中科院聽哥倫比亞大學哥德費爾德教授講學,他是德國人,1967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在輾轉了伯克利、特拉維夫、普林斯頓、麻省理工、德克薩斯和哈佛等校以後,回母校任教授。哥德費爾德後來曾獲柯爾獎,那次主要介紹布朗-梯其馬希篩法。我們在北京停留了十天。
那次除了我和王煒,還有北大潘承彪師叔的三位弟子賈朝華、張益唐和羅文智,數學所王元先生的學生張壽武。說到朝華,他後來與我交往甚密,尤其是他任《中國數學會通訊》常務副主編期間,頻頻催稿,並親自潤色,促成我筆下的數學人物一個個誕生,才有了《數學傳奇》這本書。再後來,他與我同為《數學文化》雜誌編委,每年夏天見面,來往交流就更多了,他對老北京、圍棋、美食頗有研究。朝華的微信名為京城潮叔,作為曾經的全國青聯委員,偶爾會與我們分享歌唱家彭麗媛委員的點滴軼事。
賈朝華。圖片源自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朝華出生在上海,小時候因為父母分別在南京和北京工作(父親在解放軍通訊工程學院任系主任),他由上海的外婆和寧波鄞縣的太外婆輪流撫養。十一歲那年,他被母親領回家,從此住在北京。七七年他上了北京郵電學院,畢業後考入北大讀研,成為潘師叔的大弟子。博士畢業後他又到數學所跟王元做博士後,留所至今。朝華曾在小區間的素數分布等多個經典問題上取得世界領先的成果,與英國大數論學家希斯-布朗合作,在德國《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和英國《倫敦數學會會刊》等名刊發表論文。
羅文智與朝華同年同月生,兩人生日只差八天。他是南京人,本科畢業於中山大學,後來在北京聯合大學工作過一年,再考入北大讀研。文智和益唐都只跟潘老師讀完碩士,便出國留學了,兩人先後獲得魯特格斯大學和普渡大學的博士學位。文智的學業無疑更順利一些,他的博士導師是名教授伊萬尼奇,後來又到普林斯頓跟薩那克做博士後,研究自守形式的解析和算術性質。文智較早在《數學年刊》等名刊發表論文,因此順利找到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終身教職,並擔任《數論雜誌》編委。
這幾位同輩同行中,唯有張益唐與我是第二次謀面,頭年夏天我們一起在合肥科大開會,又一起去爬了黃山。雖然如此,我們之間似乎仍不太熟悉,仍只是點點頭而已。待我年長以後,我明白那與他的個性有關,但那時我尚缺少閱歷,理解不到那一層。益唐比朝華大五歲,也是在上海出生。他是北大七八級的,可能是「文革」北大衝擊太深(自殺的數學老師就有好幾位),北大數學系七七級沒有招生,這讓復旦、科大等兄弟學校沾了光。
張益唐。圖片源自Wikipedia
多年以後,當譽滿全球的張益唐回到中國,也曾來浙大做客我主持的理學大講堂,當晚校長和學院領導設宴款待他和他的夫人海倫,我們也曾數度暢飲,我並陪他們去梅家塢品茗,後來我出訪洛杉磯,也曾與學生專程驅車前往他任教的聖塔巴巴拉看望,因此有了更多了解。張益唐的母親姓唐,這可能是他名字的來源,十五歲時他隨母親下放到湖北東南的陽新縣,在長江邊的「五七」幹校生活了幾年,後來回京通過招工又進入北京鎖廠工作。高考恢復以後,他考了兩次才入北大……
張壽武。圖片源自Wikipedia
相比之下,張壽武我最不熟悉,他的經歷我近年才從媒體上得知,還有他的幾位年輕有為的弟子。張壽武比我年長一歲,安徽和縣人,確切地說,是縣城西郊的西埠鎮五星村人。和縣屬馬鞍山市,該市面積只有四千平方公里,卻被長江分為兩半。江右是市區和當塗縣,我曾去那參拜過李白墓。和縣在江左,北宋的「清官」包拯曾出任和縣知縣,還出過大書法家林散之和中國第一個奧運冠軍許海峰。
如同《泉城》和《揚州》兩篇所寫,和縣烏江鎮曾是西楚霸王項羽自刎之地;一千年以後,唐代詩人劉禹錫在此為官時寫下著名的《陋室銘》;又過了三百年,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乘船路過,留下名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原來,長江流經此地時,基本是垂直的南北向了。
1980年,張壽武從和縣一中畢業,考入中山大學化學系,後謊稱色盲才轉入數學系,三年後即畢業並考取中科院數學所研究生,師從王元。那段時間張壽武發現王元擅長的解析數論他並不得心應手,因此看了同調代數、L函數、自守函數、代數幾何等方面的書籍,哥德費爾德來講學時他坐第一排聽課,擦黑板最認真,不講課時他奉元老之命陪同遊玩京城。
後來,張壽武在托福考試成績不夠理想的情況下,仍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去了美國。他在來訪的法國數學家斯匹若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去普林斯頓跟菲爾茲獎得主法爾廷斯做博士後,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再次見到張壽武已是22年以後,在杭州舉辦的華人數學家大會上,浙大校友勵建書教授特意介紹,我們相互致意問候。
3
1998年,張壽武應邀在柏林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四十五分鐘報告,2011年當選美國藝術和科學學院院士,他的研究方向是算術代數幾何,這是代數幾何的一個分支,是指所有以數論為背景或目的的代數幾何。所謂代數幾何是將抽象代數,特別是交換代數,同幾何結合起來的數學分支。這是典型的邊緣學科,需要許多領域的知識,包括數論、模形式、表示論、代數幾何、李群、多複變函數、黎曼曲面、K理論,等等。
丟番圖方程是算術代數幾何的重要課題,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寫到這裡,讀者可能想起前面提及的新儒家杜維明先生的研究方法,也是以跨領域見長,這對於在國內受教育的人來說是個挑戰。上個世紀後期,隨著莫德爾猜想、費爾馬大定理等丟番圖方程問題先後被攻克(每一個都轟動一時,尤其是後者,被譽為20世紀的數學成就),算術代數幾何和代數數論可謂風靡一時。
相比之下,解析數論已經沉寂多年了。所謂解析數論是數論中以分析方法作為研究工具的一個分支,是在初等數論方法無法解決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歐拉時代,最典型的問題是孿生素數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和黎曼猜想。這方面自從1966年陳景潤有關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成果宣布以來,就再也沒有激動人心的突破了。
上述五個問題中,除了莫德爾猜想,均與素數直接有關,它們也是數學史上最有名的猜想和問題。所謂素數或質數是指這樣的正整數,除了1和自身以外,沒有別的正整數可以整除它們。可以這麼說,一個數學問題一旦與素數發生聯繫,就會變得深刻,難度也驟然增大。最小的十個素數是2、3、5、7、11、13、17、19、23、29,其中3和5、5和7、11和13、17和19隻相差2,被稱為孿生素數。著名的孿生素數猜想說的是,存在無窮多對孿生素數。
顯而易見,除了2是偶數以外,其餘素數均為奇數。哥德巴赫猜想也與素數有關,是指每個大於4的偶數均可表示成兩個奇素數之和,例如6=3+3, 8=3+5, 10=3+7=5+5。費爾馬大定理的等價形式是,對任意奇素數p,不存在正整數x,y,z,使得其中兩個的 p次冪之和等於第三個的 p次冪。由莫德爾猜想也可以導出,對每個固定的奇素數 p,上述方程至多有有限個解。而黎曼猜想(被認為數學史上最偉大的猜想)是關於黎曼zeta函數的零點分布的,這個函數本身的定義就與素數有關。
2013年5月的一天,在數論圈「消失」二十多年以後,張益唐驚艷亮相,他用精細而耐心的解析方法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對素數,它們之間的距離不超過七千萬。假如把七千萬縮小到 2,便是孿生素數猜想。這個結果轟動了世界,加上他的個人經歷和勵志故事,很快被《紐約客》和《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大篇幅報道,同時他也獲得了諸如柯爾獎、羅夫·肖克獎、麥克阿瑟天才獎、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等獎項。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裡,經全世界同行通力合作,七千萬這個數字迅速下降,變成了246。2014年,在首爾國際數學家大會閉幕式上,張益唐應邀做了一小時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以上幾個問題和猜想以外,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abc猜想也與素數有關,它誕生於1985年,即哥德費爾德訪華的那一年。由不太出名的法國數學家奧斯達利和英國數學家馬瑟各自獨立提出,不過那時候以及後來相當長的時間裡,我們都沒有聽說過。現在大家都知道,假如abc猜想成立,那麼包括費爾馬大定理在內的四項菲爾茲獎成果可以輕鬆推出,其難度相當於小學奧數題。
假設 a,b,c都是正整數,滿足a+b=c,rad(abc)表示abc的不同素數因子的乘積,則abc猜想的弱形式是:c不超過rad(abc)的平方。例如,1+8=9,則c=9,rad(abc)=6,9小於6的平方36。事實上,當a和b不超過50時,2500對組合中除了,,和這4組以外,其餘數組中的 c均不超過rad(abc)。儘管如此簡明和重要,數學家們仍無法證明這個猜想。
2012年夏天,曾成功證明半幾何領域的格羅滕迪克猜想的日本數學家、京都大學教授、法爾廷斯的學生望月新一在互聯網上發布了abc猜想的證明,一時間吸引了全世界同行和媒體的關注,包括華裔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陶哲軒在內的大家均給予正面評價。遺憾的是,雖然無人發現漏洞,卻有相當一部分內容無人看懂。近來望月新一聲稱,他依然相信自己的證明,會在10年代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相比以上提及的中外同行,作者深感慚愧。因為所受教育和知識的局限,更由於自身才智和努力不夠,既沒有進入那些最新的研究領域,也沒有在經典問題上有所貢獻。萬幸的是,在所謂數學研究的黃金年齡以後,過去六年多來,我受abc猜想的形式啟發,把整數的加法和乘法結合起來,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並藉此對那幾個經典數論問題做了詮釋和拓廣,也包括前文未曾提及的完美數問題、華林問題、埃及分數,等等。
這其中,華林問題的歷史最短,但也將近兩個半世紀了。我們提出的新華林問題的一個特例說的是:除了2、5和11,每個素數均可表示成三個正整數的和,它們的乘積是一個立方數。例如,3 = 1+1+1, 而1·1·1 = 1為 1的立方;7 = 1+2+4,而1·2·4 = 8 為 2的立方,……結論比老華林問題簡潔、漂亮,難度恐怕是同等的。我們已經驗證了,此論斷對10000以內的素數成立,但卻無法給予證明。
這些問題收錄在我與幾位學生合寫的論文里,已陸續在數論專業名刊上亮相,同時也出現在我本人的中、英文版著作《數之書》中。其中新華林問題的研究獲得英國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貝克的讚揚,平方完美數的結果發表第二年即成為《國際數論雜誌》史上讀者最多的一篇論文,而我提出的那類丟番圖方程也被德國數學家米哈伊內斯庫贊為「陰陽方程」。我希望,我們不總是跟在老外們後頭。米哈伊內斯庫在給我的信中指出(他本人最近剛訪問了中國),「未來這些問題的重要性如何,要看你的運氣了」。換句話說,取決於誰對她們感興趣了。
杜維明(1940-),祖籍廣東,出生於昆明。畢業於台灣東海大學,後赴美留學。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先是在普林斯頓和伯克利任教,1981年回母校哈佛,擔任東亞語言和文明系主任。
篩法是解析數論的重要工具,肇始於古希臘的全才厄拉托色尼。布朗是挪威數學家,梯其瑪希是英國數學家、牛津大學教授,北大教授閔嗣鶴在他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潘師承洞又是閔先生的學生。
莫代爾猜測是說,有理數域上虧格大於 1的曲線至多有有限個有理點。1983年,此猜想被在名不見經傳的德國烏珀塔爾大學任教的法爾廷斯證明,隨後他被聘請到普林斯頓,並獲得1986年菲爾茲獎。
張益唐在美國念的是代數數論,博士導師是來自台灣的莫宗堅。他的博士論文證明了雅可比猜想,後來發現依賴的一個引理有誤。孿生素數猜想的突破性進展,讓他在解析數論領域殺了一個漂亮的回馬槍。
作者介紹:
蔡天新,山東大學理學博士、浙江大學數學學院教授。有文學和學術著作20多部,外版著作10多部。借高考恢復40周年(也是他本人獲博士學位30周年)之際,蔡天新回憶了他的9年大學生活,可謂是一個少年大學生的成長史,也描述了他文理兼修的心路歷程。本文與5月29日刊載的《神童維納:信息時代之父》是其中的兩篇。
製版編輯:艾略特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汪星人可能起源自歐洲;肌肉力量與基因有關嗎? | 每周播報
※莫道數學難煞女性:美國數學會的首位女會長 | 科學春秋
※一個研究數學的世外桃源:天才們在此心境平和、不受干擾,靈感乍現 | 特寫
※莫道數學難煞女性:美國數學會的首位女會長 科學春秋
TAG:知識分子 |
※【人人都能欣賞的數學證明】為什麼有無限多個素數?
※數學家為何對素數著迷,素數規律如何關係著人類的信息安全?
※素數(五)費馬是如何檢驗素數的?楊輝三角形和素數有什麼關係?
※素數(二)黎曼猜想和素數有啥關係?歐拉發現黎曼猜想的金鑰匙!
※素數(一)目前已知最大的素數是多少?梅森素數是什麼?
※數學家研究的素數對人類生活有什麼用?
※其徐如林——讀《素數之戀》有感
※素數(四)素數的分布規律與黎曼猜想有什麼關係?
※人類已知的最大梅森素數被發現
※梅森素數:千年不休的探尋之旅
※史上最大的素數剛剛被找到
※列印最大「素數」?小case而已!
※經典證明:用信息熵證明素數無窮多
※素數(七)哥德巴赫猜想與孿生素數猜想為何難以證明?
※「黎曼猜想」與「朗蘭茲綱領」,在尋找素數的途中接力前行
※柳暗花明又一村——讀《素數之戀》有感
※神奇的梅森素數,迄今人類僅發現47個
※發現新素數,你也可以
※求十萬以內素數的兩種簡單優化(埃拉托色尼素數篩選法)
※美劇Bigbang與素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