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在心中,為什麼還要皈依?

佛在心中,為什麼還要皈依?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我信佛,佛在心中,可為什麼要皈依?這就像一個人生下來為什麼一定要登記戶口一樣,只有你登記了戶口,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公民。

在佛教里也是這樣,你心中有佛,你對佛有信仰,你覺得佛菩薩很好,你也願意去燒香、磕頭、點蠟燭等等,這叫信佛,是相信佛菩薩,這跟我們入門學佛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沒有受皈依的戒律,我們就不會約束自己,不約束自己,造作了惡業不僅會給他人帶來傷害,自己也會得到惡果感受苦痛。

如果不皈依,如果沒有戒律的約束,表面上你可能喜歡供佛,點燈、燒香、拜佛、念經等等,但佛陀讓我們不要去傷害眾生,要約束自己的時候,就會開始做不到了。

約束我們的語言不要去罵人,你做不到;約束你不要去貪婪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你也做不到;約束你不要嗔恨他人,還是做不到。

所以,真正要做一個佛弟子,必須要從入門皈依開始,皈依的戒律,是別解脫戒里最基礎的戒律,而所有戒律的基礎就是皈依。

皈依之後,修八關齋戒可以,修出家的戒律可以,修菩薩戒可以,修密乘的戒也可以,如果沒有皈依的話,什麼戒律都談不上,因為沒有基礎。

所以,信佛不是說說而已,不是你說自己信佛就可以了,是要有戒律戒條的。

皈依後,通過佛陀的身口意傳給他的弟子們,受身口意的戒律,身體上不去殺生、偷盜、邪淫;語言上不去惡口、兩舌、綺語、妄語,心不去貪嗔痴慢疑等等。

偉大的佛陀傳了無上殊勝的佛法給我們,我們也願意追隨佛陀去聞思修佛法,如此,我們才能從一個信佛的人變成一個真正學佛的人。

就如同學校為了保護學生而制定校規校紀,國家為了保護人民而制定法律法規一樣,佛陀為了讓弟子能夠從險惡痛苦的輪迴中脫離,慈悲善巧地通過戒律之方式來保護弟子。守戒,就是對自他最大的保護。

無始以來,人們習慣了囤積負面的能量,佛教管它們叫「不善業」,殺生、偷竊、邪淫、惡口、挑撥離間、講是非,講謊言,貪念、嗔恨,妒嫉、傲慢、疑心病等等這些都是負面能量,不把這些凈化、消除掉,將會帶給我們無盡的苦難。

比如殺生會帶來短命多病,前世殺生今生就短命,今生繼續造業殺生,疾病就會不斷,生命也會短暫。

如果你的言語對別人造成了傷害,你會收到越來越多語言上的攻擊,你的語言會越來越沒有分量,得不到大眾的尊重與愛戴。

所以,從信佛到學佛,要從約束、善護念自己的身口意開始,負面的能量曾經帶給你巨大的傷害,是痛苦的根源,你現在還要緊緊抱著它們不肯放嗎?

有多少人好了傷疤忘了疼,明明知道哪些是惡,哪些是不善,就是不肯給自己一個真正改過向善的機會。

佛,不需要我們去拜,不需要我們去點香點蠟燭來照亮他,佛已覺悟。

為什麼我們要跪在佛菩薩面前,跪在善知識面前?佛菩薩不需要你跪,善知識不需要你跪,是我們自己需要。

五毒熾盛的凡夫俗子們,什麼時候可以消業呢?就是在你最謙卑的時候,簡單來講,就是說你能徹底看透自己的時候,懂得知錯改錯的時候。

當你傲慢狂妄目中無人的時候,當你血氣方剛得意洋洋的時候,你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的缺點和毛病,甚至不會覺察到身口意造作惡業會給自己帶來多少煩惱和痛苦。

當我們發自內心懂得謙卑之時,當我們真正成熟低頭彎腰之時,才能看到自己身體、語言、內心中所有的缺點。

從整個東方來看,謙卑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象徵與標誌。平時我們磕頭禮拜佛菩薩,以表達對他們的崇敬與感恩之情。

其實,我們真正在拜誰?是在拜我們自己啊。

為什麼要拜自己?

因為你已經誓願要跟著佛陀學習,把你身口意深處最骯髒的一面洗乾淨,放下你自以為是的身段,放下你那污濁不堪的缺點,這樣才能帶來真正的福報和快樂,你才能因為福報和智慧的增長,擁有長壽健康喜悅的身心。

很簡單,如果一個學生比老師還傲慢,怎麼可能從老師那裡學到真正的本領?

皈依,戒律,跪拜等等這些你認為的形式,就是讓你開始找到謙卑的自己,在每個謙卑的當下,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把它們完完整整地徹底放下。

皈依前的諸多疑問和擔心怎麼辦?

問:如果發心皈依,需要提前做什麼準備,去何處皈依?是不是在皈依的同時必須受五戒?

答:皈依需要的是一顆希望向佛陀學習、希望用佛法來改變人生的心。皈依後有三條基本要求:不再皈依其他宗教或神鬼;不再皈依外道典籍;不再皈依外道教徒。皈依前最要緊是了解皈依的內涵,可學習《皈依三寶的意義》。有三寶住持的寺廟即可傳授皈依,可以找到這樣的道場,打聽皈依時間。皈依與受戒是分開的,皈依不一定受五戒。學佛應當先皈依,皈依好比入學,從此就正式成為佛的學生了,要真正開始學習了。五戒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分別受。

問:如果我進寺廟皈依三寶後進修,我現在擁有的都要放下嗎?作為男人還要負擔很多責任。

答: 皈依不等於出家,不需要放下現在的一切。皈依後,根據佛法的教導,逐步放下生活中的不良習慣,逐步遠離煩惱與困惑。皈依,心中有信念、有準則,依照三寶的教導去生活、工作,能更好地承擔責任、自利利他。

問:心嚮往皈依三寶,但又害怕束縛,聽說皈依後限制特別多,怕自己管不了自己。

答:佛法束縛的是煩惱,解脫的是心靈。自己管不了自己,恰恰是被煩惱所束縛。皈依三寶,是解脫煩惱、超越痛苦、自在心靈的開始。

問:皈依三寶是要拜一位出家僧人為師嗎?如果皈依,在家人又不能不殺生,僅食素,又如何是好?

答:皈依是皈依三寶,並不是皈依某個人,皈依師好比傳道授業的老師。皈依對吃素不做要求,可以先皈依,慢慢學習、改善。

問:我是學醫的,我們上實驗課的時候經常要解剖一些小動物,有一些還是活,並且必須自己親手做。我覺得皈依以後就不該殺生了,所以皈依和學醫是不是矛盾呢?

答:皈依和不殺生沒有必然的聯繫。皈依最好不要殺生,但不是必然的聯繫,因為你一下子還做不到。

問:有人說只要心裡有,形式不重要。皈依不皈依,只是個儀式?還是有特殊意義?

答:真正的皈依是心,徒有形式沒有內涵的皈依沒有太大意義。若至心懇切,則莊嚴的形式是最好的增上緣,能夠進一步策發內心的恭敬與信心;缺少了儀式,內心就容易輕忽放任。譬如世間許多契約、誓願,都要通過一個儀式來完成,其實所有的誓言都在於內心,但儀式能夠強化人們的內心感受,堅定內心的力量。內涵與形式都很重要。

問:皈依是依賴嗎?

答:依賴,源於不自信、懶惰、軟弱。我們要「依」,但不能「賴」:皈投三寶以為內心的依止,如同樹木紮根大地,有了源源不斷的成長動力,要發起大志、精進勇猛,讓生命越來越強大、圓滿。

什麼是皈依?如何皈依?

問:什麼是皈依?

答:皈依指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出家法師傳授皈依,代表三寶來舉行儀式,叫做傳授三皈依。皈依就是皈投、依靠,好比遭受不幸的人「投親靠友」,尋求他人在物質方面的救濟和精神上的安慰。皈依三寶就是投靠佛、法、僧,尋求心靈上的指引和幫助,解決生命的終極問題。

人的心一直在漂泊不定,一直在起煩惱,所以需要一個心靈的皈依處、心靈的寄託處,皈依就是心靈的回歸。心靈回歸之後,內心就有依靠,有力量,有佛法的力量、善良的力量,人就會有穩定的力量,這樣為人處世就能夠堅定。可以讀一讀《皈依,讓生命覺悟》、《皈依佛法僧 開發戒定慧》(龍泉之聲網站龍泉道場版龍泉文庫)。

問:究竟什麼是「皈依體」?

答:皈依體是內心的一種狀態,它無形無相,卻有力量防護、改變我們的心念。譬如一個人看了恐怖電影后,自己走在路上,就容易覺得心驚膽戰,一點風吹草動就會非常害怕,就是在看電影時內心不知不覺領納了一種心理狀態,近似於「體」。得到皈依體,遇境會不自覺憶念三寶、依教奉行。

問:在家修行人能否在不同的寺廟多次參加皈依?

答:皈依是內心對三寶的皈投與依靠,從心上說,應該天天都皈依、時時都皈依。參加多次皈依儀式也無不可,藉助莊嚴的儀軌不斷策發內心對於三寶的信心,是很好的。授皈依的是證明師,也是引導我們學修的老師。一個學生可以有多個老師,修行人也可以接受多位法師傳授的皈依,但重點是:要破除以追星、求名、湊熱鬧的心態四處參加皈依儀式,而內心卻無真實信敬。

學生找到老師後要跟隨老師學習,而不是拜師後就不用學了;在不同的道場皈依,好比進入不同的學校學習,雖然老師不同,但所學知識都是一樣的。皈依是學佛的開始,而不是學佛身份的完成,如果皈依後不依師學習,那皈依再多法師也沒用。可學習《消除對皈依的種種誤解》(龍泉之聲網站龍泉道場版龍泉文庫)。

問:如果很長時間沒有學佛了,是不是應該重皈依?

答:皈依不僅是一個儀式,更不是一個身份的完成,而是內心對三寶的信仰,應該每天都皈依、時時都皈依。如果皈依了三寶,卻沒有學習佛法、跟隨佛法去實踐,那麼也就難以得到佛法的利益。

問:在網上看視頻中的法師給大家做皈依,我也跟著皈依,請問這樣算皈依了嗎?

答:皈依的根本在心,莊嚴的儀式也是為了策發內心的誠敬。對於一般人來說,外在的環境對內心的狀態有很大的影響,譬如觀看球賽或演唱會等,通過視頻觀看和身臨其境,心境差別很大。

問:皈依三寶後,沒有皈依證能算真正的皈依嗎?

答:一個學生參加入學典禮後,就已經是一個正式的學生了,學生證只是一個證明,但沒有學生證,有時也會麻煩。

問:皈依和修行的關係是什麼?

答:如果把修行比作一個系統完整的學習過程,皈依就是入學儀式。"

皈依後,要如何學習?

問:皈依後,如何安排學習的時間? 怕沒有長遠心能堅持學下來。

答:皈依後應定期去寺廟親近三寶,聽聞佛法;平時的功課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剛開始不宜多,貴在堅持。自己獨學難以長久,要與團體一起共學。

問:皈依後對自己的言語行為或者生活習慣必須要注意些什麼?

答:皈依是學佛的開始,並不是皈依後就萬事大吉了。隨著一步步學習佛法,慢慢要按照佛法來指導自己的身語意,比如對人對物要有慈悲心,遇事多代人著想,等等。

問:聽說永不皈依外道典籍就是要遠離其他宗教的典籍,不能看也不能讀是嗎?

答:「皈依」的意思是以此為最終的歸宿、方向,並不是不能看不能讀,而是不能皈依其思想。任何有益於眾生的知識,佛弟子都可以學習。

問:我信仰佛教,但幾年前機緣參加了天主教的夏令營。我也時常惦記著關於天主教的事,這樣會不好嗎?

答:關鍵看是否有「皈依」之心。信仰佛教後,生命唯一的皈依就是三寶,不能再皈依其他宗教。

問:作為佛弟子,不知道對孔子等聖人的敬重與對三寶的恭敬心應該有什麼不同,好像很難把握。

答:對其他傳統宗教或世間的經典、聖賢,都應當恭敬尊重,這與皈依之心是不同的。皈依之心,是託付無限生命的信任與堅定。"

問:皈依的佛弟子是否不得再拜其它神?但老家每年有民俗要拜神,該怎麼辦?

答:若可以不拜,就不必拜。若老家親人很在意,也可以隨順,關鍵看內心的狀態,不要把對方作為皈依的對象,也可作意為佛菩薩的化身而拜。

問:在現在這個紛繁的社會中 作為剛畢業的大學生該如何修行,怎樣才算皈依三寶?

答:有困難的時候憶念三寶,面臨選擇時按照佛法的教導來抉擇,這就是皈依,這就是修行。

問:每天早晨我會皈依,晚上會迴向,但感覺自己的誠意不夠也不太了解這樣做的意義。

答:皈依,即是令心有所皈投、依靠,每天一早皈依,即是用心提策自己:「我是佛陀的學生,當以三寶的教誨作為身語意三業的準繩。」迴向是將一天所做的善業集中投向自己所希願處,包括最究竟的成佛大願和現時善願。誠意不夠正是因為了解不夠、思維不夠,需要多學習、實踐。

GIF/74K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甲和燈 的精彩文章:

吳秀波:只有放下慾望才能得到幸福
誠品創始人吳清友辭世,致敬一個文人的誠與信仰

TAG:甲和燈 |

您可能感興趣

孫允珠:好想把你擁在懷裡,什麼都不要說,什麼都不要做
佛講要「依智不依識」,是什麼意思?
你心中裝的是什麼,你看到的就是什麼
乾隆心裡都清楚,為什麼卻不動和珅?只因和珅一個特點!
無土盆栽:它是什麼?為什麼它如此重要?
佛陀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愛,該如何去愛?
跑步很累,那為什麼還要堅持?
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了,還是要受到質疑?
繞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向右繞?
我們為什麼要利他?
你為什麼要那麼努力?
《前任3》告訴我們:為什麼無論多想念前任,都不要再去聯繫?
老公我自己什麼都幹了,還要你來有何用,我對你遲早要心冷
佛都在發光普照著你,你還孤獨什麼啊?
庫克:我不懂,為什麼中國不再愛蘋果?
迪麗熱巴一直在看什麼?鹿晗也不在呀!乖乖,這是要幹啥啊?
如果流浪貓也是你心中的牽掛,不如我們一起做點什麼?
我憑本事借的錢,為什麼要還
他那麼好,為什麼還單身?
憑什麼牽動我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