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鬼水怪談」到「靈奇探案」《河神》的改編讓原著黨都特別服氣
由天下霸唱原著《河神鬼水怪談》改編成的靈奇探案網劇在愛奇藝播出了,豆瓣評分一度高達8.1,超3000人參與評分。原著《河神鬼水怪談》,豆瓣評分7.1,參與評分人數1200多人。一部改編的影視作品,口碑卻超越原著,影史上不少見,但放在國內的影視環境中,能不被原著粉戳著脊梁骨罵到認不出老娘,就可以算是成功。而像河神這樣口碑能超越原著的,更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是當仁不讓的品質標杆。
我是看過原著的人,作為一個粉了霸唱十年的「老齡書迷」,原本打從心眼裡認為這本書應該很難搬上熒屏。道理很簡單,所謂怪談,說的就是零七八碎的傳奇事兒,是衚衕口搖著扇子白話的吃瓜大爺、茶館裡眉飛色舞張牙舞爪的說書先生用來侃大山的,明明說的是一個沒邊兒的故事,卻愣是講的頭頭是道,有鼻子有眼,你要是敢說不信,圍觀的吃瓜群眾都能用目光秒殺你。
難改編最大的原因——原著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評書啊!
書中一開頭,就是一句定場詩「九河下梢天津衛,兩道浮橋三道關;南門外叫海光寺,北門外是北大關;南門裡是教軍場,鼓樓炮台造中間;三個垛子四尊炮,黃牌電車去海關。這個順口溜,是說舊時天津城的風物……」
這種寫作方法,是作者的巨大創新,也貼合了志怪文學傳播的本意,但要是想搬上熒屏,編劇准得罵娘。每每在主線故事講的正過癮的時候,就來上一大段旁逸斜出,就像說書先生等著你掏兜甩出倆銅板,才能繼續給你往下講。這零零碎碎的敘事方法,原樣照搬就會很拖沓。
但如果舍了評書式的敘事方式,我們看過原著的人肯定不幹啊。因為,《河神鬼水怪談》不是《鬼吹燈》那樣的大開大闔、信筆萬里,而是一曲煙火氣十足的市井小調。丟了說書人的感覺,就像是丟了作品的魂。
好在《河神》劇組沒有讓我們失望,說書的感覺,以前情提要的方式,巧妙的植入了每一集的開篇。作者本人,彷彿化為了那個舉著驚堂木,念著定場詩的小先生,滿堂風雷吼,全憑一張口,承上啟下,妙不可言。這個前情提要,要給滿分。
第二點難改編的——是原著中天津人的哏兒。
天津人打骨子裡就有一種幽默感,原著寫出了那股煎餅果子味兒,很多對話都活靈活現,各種順口溜、俏皮話滿天飛,如果不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換個作者很難把握得這麼到位。
例如,講到李大愣(書中人物),霸唱寫道:「大和尚法號圓通,現在一提這名號,知道的是法號,不知道還以為是送快遞的。」
郭得友、丁卯、李大楞三人吃完了席誤走到魏家墳,看到路邊「倒卧」很是噁心,卻忍住了堅決不吐,就是因為捨不得一年吃不了兩三回的八大碗……
類似這樣令人捧腹的描寫,書裡面還有很多。可謂懸念與段子齊飛,嚇人與搞笑一色。從《鬼吹燈》開始秉承下來的「巴適段子」,是霸唱自成一家的專屬心機,別人學不來,硬凹著學,也假。
但書面化和視覺化是兩回事兒,書裡面看上去很哏兒的對話,放到劇中往往就會破壞畫面。更不用提那股子濃濃的天津方言,要真是照本宣科拍出來,就不是網劇,是《河神》版西河大鼓,不喜歡傳統地方戲的朋友,相信看兩分鐘就會關掉頁面。
但《河神》是講述天津市井的故事,天津味兒丟了,魂兒也就沒了。就如同卷薄脆的煎餅果子只能叫中國其他地區煎餅果子,天津煎餅卷嘛薄脆,只能卷油條!這是死規矩,不容爭辯。
那《河神》裡面是怎麼解決這個衝突的呢?就是把天津味兒安排在其他角色中,主要演員好好說話,角色演員負責捧哏。喜歡聽相聲的都懂,雖說逗哏掌控全局,但捧哏的往往最出彩,也最能體現出創作者的小心機。就像劇中的那個警察局長,一嘴標準的天津話,地道不說,還特別搞笑——抽煙、喝酒、燙頭全佔了,這不活脫脫就是郭爺旁邊站的于謙老師嘛?
同時,幾位主演的「哏兒」也無處不在,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很多梗都是重新設計的,充滿導演的小心機。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李現和張銘恩的對手戲,有一出是張銘恩拜師哥給李現送了台德國鍾,還要和李現共勉。這個梗,讓人想起天津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高英培先生的經典段子,加在此處,不僅透著天津文化的傳承感,配上劇情更是讓人噴飯。
魚和熊掌都兼顧了,大寫的服。
第三點難改編的——是人物設計。
看原著,就知道天下霸唱寫的是天津衛最底層的老百姓,車船店腳牙,都不是什麼官面兒上的正經人。
但是志怪小說,講得就是三教九流、旁門左道的故事,是蒲松齡搖著大蒲扇在草棚下面聽來的,而不是傳統讀書人坐在書齋裡面YY的。如果說《鬼吹燈》是《西遊記》、《封神演義》,那《河神》則是《搜神記》或者《聊齋志異》。
再聽聽原著中這幾位爺的名號:郭師傅、魚四兒、李大愣、張半仙,津門鄉土氣息濃郁,好這口兒的看上去是過癮,但看慣了偶像劇的年輕人未必喜歡。而且,書中郭師傅是當仁不讓的主要角色,他的兩位助手丁卯和李大楞戲份並不是很多,更缺乏女性角色帶來的感情糾葛,這碗純爺們的老酒喝下去實在辣人。
作為原著粉,我特別理解。但是好不好,還是要拿作品說話,拿人物塑造說話,拿劇情的精彩程度說話。
看了前兩集《河神》,我覺得可以鬆口氣了。改動大嗎?非常大!可以說是面目全非,劇中,送快遞的圓通和尚李大楞找不見了,郭師傅的老師老河神還在世。原著中伍河隊的郭師傅,透著一種老幹部的時代滄桑感,倪大紅老師的即視感撲面而來,但劇中的李現,一張臉清新的能掐出水來,無疑吸引了更多年輕用戶,也給本劇帶來了濃濃的時尚感。郭師傅的師弟丁卯改頭換面成為漕運會長留學歸來的公子爺,原著中「傻小子睡涼炕」的丁卯,轉身變為一頭小捲毛風情無限的大少爺。另有兩個女性角色顧影和肖蘭蘭加入,中和了書中的那股子糙老爺們勁兒。關鍵是,幾位新增的人物都十分帶感,身份設定不突兀,傳承了書中精髓,更加入了很多新鮮的戲劇衝突。用導演自己的話說:「河神可以辦一場民國走秀,二哥臟辮兒,法醫捲毛,神婆鳥巢」。
正所謂:形散神不散,人去魂還在。
第四個難點——在於場景與特效。
眾多周知,天下霸唱最擅長的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明明不著四六的講著民俗故事,卻偏偏要附上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完美詮釋了什麼叫「你說的好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
根據霸唱自己透露,他用了3年時間走街串巷,遍訪市井高人,書中講述的故事都是年過古稀的老先生嘴裡「撬」來的。
確實,在書中,霸唱的用心比比皆是,對天津衛的三教九流都做了詳盡的調查研究:裱糊、信馬、八大碗、撒紙錢,寫的生動有趣、細節到位,活脫脫一副津門風情畫。
而書中三人捉拿「河妖」連化青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驚心動魄,吃孩子的大馬猴、從河裡爬上來的水怪,都考驗著特效師的水平和功力。在「五毛特效」充斥熒屏的當下,原著粉最害怕的就是好好一部作品,被上不得檯面的特效毀了。
好在,看了前兩集以後,我們一點兒也不擔心了。服道化好不好有沒有質感,大家看看彈幕評論就知道。單說劇中的大場景和氛圍設置,就顯出本劇劇組的走心誠意。開場的重頭戲、大場面「拜河大典」上,意外的使用了儺戲作為表現方式,體現出民國時代感,更展示出一種深深的詭異與不安。作為漢族傳統戲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儺戲,其主題在於酬神還願,而它的面具卻很有一種「恐怖谷」的感覺,猛然一見讓人後脊樑發冷。除此以外,劇中郭得友的「大哥」神像,以及點煙辯冤進入的「太虛幻境」中,儺戲風格的神像都屢屢出現,若即若離,似有所指。
走心之處還在於《河神》獨樹一幟的風格化。單看原著《河神鬼水怪談》,其中的天津場景並無太多新奇之處。然而在靈奇探案劇《河神》中,時而用上帝視角俯瞰天津衛,時而通過郭得友、丁卯、顧影等主要角色的穿著打扮、道具器物,對民國天津極盡描摹,更透露出一種獨具中國韻味的奇幻感。在類似的影視作品中,英美劇多愛用維多利亞風格,日漫喜歡用蒸汽朋克風,而河神則創造了全新的獨屬中國的視聽語言。
還有一處神來之筆,是河神「點煙辨冤」的設定。這個在原著中沒有的神技能,被導演在劇中濃墨重彩的放大展現。書中曾有過對一陰一陽兩個世界的描寫,沒想到被用這樣一個極富創造性的方式展現出來,構建出一個光怪陸離又深沉濃厚的水下世界。
作為一個老書迷、原著粉,林林總總說了許多,總結起來只有兩個字:滿意,再加上兩個,服氣。
其實,在天下霸唱的書中,《河神鬼水怪談》真心不算是容易改編的IP,如果照搬拍成網劇,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分成上下集的網路大電影。要是做成正兒八經的劇,劇本非大動不可。改劇本是個費力不討好的買賣,改不好不說作者不幹,原著黨也得罵娘,吃瓜群眾更是樂得上來踹兩腳,還得補上一句「我就知道」。但出乎意料的是,愛奇藝和工夫影業還真就做成了,更把一部民間故事合集,拍成了民國天津衛史詩,不得不說真是「厲害了」。
TAG:電影小姐姐 |
※為什麼一樣是人神戀,《水形物語》的河神卻那麼丑?
※搞笑漫畫:糞坑裡的女鬼是河神?男主意外獲得神奇物件
※搞笑漫畫:河神的魔力!
※《葯神》里讓人淚崩的這位老奶奶,竟然還演過《戰狼》和《河神》
※她與李現主演《河神》,不規則背心裙配報童帽,凹造型搞怪吸睛
※探究《洛神賦》中洛河神女的史實與神話
※搞笑漫畫:河神的禮物,古德的妻子神秘不見了!
※惡搞漫畫:河神遇到黑社會
※《河神》下架原因已明,「血腥暴力」鏡頭將遭刪改
※搞笑漫畫:選擇河神大人的原因!
※《娘道》中瑛娘被選做「河姑」祭祀河神,河神究竟何方神聖
※河神給誠實的人特殊獎勵,可沒想到河神會有其他物種!
※搞笑漫畫:河神的漂亮媳婦
※惡搞漫畫:醜陋肥宅的套路,秒被河神識破讓他白費心思!
※嘻嘻動漫搞笑漫畫:「河神」大人原來也是個顏值控 搞笑漫畫,水真好喝!
※還記得《河神》里的小神婆嗎?今穿熱褲腿細成竹竿,美得不真實!
※那個在神話故事中,幫樵夫撈斧子的到底是什麼神?原來不是河神
※搞笑漫畫:小河神的選擇
※《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17.海神江神河神樹神山神地神川澤神苗稼神晝神夜神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
※雖然演《親愛的熱愛的》不如《河神》精彩,但李現還是被楊紫帶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