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供養三寶(2):三、四、現前不現前供養

《瑜伽師地論》供養三寶(2):三、四、現前不現前供養

《瑜伽師地論》供養三寶(2):

三、四、現前不現前供養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

三、四

現前不現前供養

若諸菩薩於如來身、或制多所,親面對前,現矚現見而設供養,是名現前供養。

現前供養。現對佛及現對制多供養。

「若諸菩薩於如來身、或制多所」,或者是佛在世的時候,或者佛滅度後,在佛塔的地方,「親面對前,現矚現見而設供養,是名現前供養」,就是菩薩供佛的時候,就在佛的面前,或者在塔的地方,能供所供是親面對前,而沒有距離「現矚現見」,「矚」也是見,就是眼能夠看見所供養的地方,所供養的境界,「現見」,或者是心眼,心眼也是見的很分明的,「而設供養」,這樣修供養的功德。是名叫做「現前供養」。

若諸菩薩於如來所若制多所,現前施設供養具時,發起增上意樂俱心、凈信俱心,作是思惟:

前面是供一佛等,現在是供多佛等。

若諸菩薩於如來的地方,或者是「制多所」,是塔的地方,「現前施設供養具時」,是現前的境界,施設了很多的供養具的時候,這是表面上的事情。「發起增上意樂俱心」,這是內心的境界,在供佛的時候,心裏面能夠發起來,「增上意樂心」,「增上」就是殊勝的,殊勝的歡喜心。「凈信俱心」,在供養的時候,內心裡同時有清凈的信心。清凈的信心,這句話可深可淺。淺一點講,就是很誠懇的相信佛陀是無量功德莊嚴的大聖人,佛滅度後無量功德莊嚴的舍利,在這上面有清凈的信心,一點也沒有疑惑,那叫「凈信俱心」。

若是我們長時期的學習經論,在經律論裡面常常思惟觀察,對於佛菩薩的信心就非常的強,信心就清凈。從法義上,沐浴自己的身、口、意,信心逐漸逐漸會加強。若是沒有這樣增上正法的熏習,信心是不容易建立的。

菩薩供養佛的時候,現前施設供養具的時候。「發起增上意樂俱心,凈信俱心」,那麼「作是思惟」,心裏面就這樣的思惟觀察,也就是作如是念。

《瑜伽論記》卷第十一(之上):「依門辨中即分為二,初明前九財供養,後明第十行供養。前中初明有財行九供養,第二若無力下次明無財運心供養。前中復二,初別明九種,第二總明。前中初二可解,就解現不現前中文分為二,初明現不現供養,後明供養得果差別。前中有三。一、現對佛及現對制多供養,第二、通現不現,第三、不現供養。」

若一如來法性,即是去來今世一切如來法性;

《瑜伽論記》卷第十一(之上):「言若一如來法性即是三世如來法性一制多性即是一切十方制多法性者:真如理同法身體一,今時菩薩對一如來及一制多緣其法性興供養意,即是運心普遍十方如來及制多真如咸興供養。第三於不現前一切如來一切制多總對三世佛及制多施設供養者:當運心時不見佛及制多,總對余方現在之佛及與制多,並想過未佛及制多不現供養。」

「若一如來法性」是這一位佛,娑婆世界的佛法,以釋迦牟尼佛為主,這一佛,釋迦牟尼佛的法性是什麼?就是真如了,就是第一義諦了。「即是去來今世」就是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一切佛的法性,是無差別相的。佛佛道同,在法性上,沒有數量的,沒有一、多的差別,沒有此佛彼佛的差別的。這個菩薩能作如是觀,法性在菩薩的無分別智現前。

若一如來制多法性,即是十方無邊無際一切世界所有如來制多法性。

「若一如來制多法性」,佛在世的時候說佛的法性,佛滅度後就是為佛造的塔,這個塔的法性也是真如。「即是十方無邊無際一切世界所有如來制多法性」,也是無差別性的。這是明法性,作如是觀。表面上是施設供養具,在內心裏面,是勝義諦現前的境界。

是故我今供現如來,即是供養其餘三世一切如來。供現制多,即是供養其餘十方無邊無際一切世界若窣堵波、若龕、若台、若故制多、若新制多。

這是明供養。「是故我今供現如來,即是供養其餘三世一切如來」,菩薩作如是觀的時候的結果,就是供養現在的如來,也就是供養其餘三世的一切佛,並不是只供養一尊佛,「供現制多,即是供養其餘十方無邊無際一切世界若窣堵波、若龕、若台、若故制多、若新制多」,也是沒有界限的,也是這樣作如是觀。所供養佛及佛塔的法性,和一切佛的法性,是相等的。

當知是名:菩薩俱供現不現前一切如來,及以制多。

思惟有兩種,一個是法性的思惟,一個供養的思惟。「當知是名」,這就是菩薩,「俱供」,就是同時的舉供養了兩種,一個現前,一個不現前,現前的一切如來,及以制多,不現前的一切如來,及以制多,同時的都供養了;就等於同時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以及供養十方無邊的佛塔。

韓清凈《披尋記》:「發起增上意樂俱心等者:謂於現不現前一切如來及以制多樂俱供養,是名增上意樂俱心。於一切如來一切功德平等平等無有差別生凈勝解,是名凈信俱心。

「謂於現不現前一切如來及以制多樂俱供養」,樂,就是歡喜,現前不現前都歡喜供養。「是名增上意樂俱心」,歡喜供養叫做「增上意樂俱心」。「於一切如來一切功德平等平等無有差別,生凈勝解」,對一切佛的一切功德,都是平等無差別的,此佛與彼佛平等,彼佛與此佛也是平等,是沒有差別相的。沒有差別相,是在佛的法身上說的,化身還是有點差別。「生凈勝解」,生起清凈的觀想,「是名凈信俱心」。凈信俱心,這個信,也就是智慧,所以叫做「生凈」,「勝解」是能深入諸法實相的觀察智慧,不可動搖,所以叫做「勝解」。表面上是用種種的供具供養佛,但是內心裡邊有增上意樂,有清凈的信心的。這是現前供養。

若諸菩薩於不現前一切如來及以制多,作如來想。普為三世一切如來,一切十方如來制多,施設供養。當知是名:菩薩唯供不現前佛及以制多。

不現前供養。「若諸菩薩」在供養佛的時候,不在佛前,也不在塔前,若是在作這兩種不現前修供養的時候,內心裏面這樣觀想,「普為三世一切如來,一切十方如來制多,施設供養」,一個佛、一個制多,施設供養,就等於同時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以及供養十方無邊的佛塔,當知是名菩薩唯供不現前的佛、制多而修供養的。

若諸菩薩,佛涅盤後,為如來故造立形像,若窣堵波、若龕、若台,隨力隨能或一、或二、或復眾多,乃至百千俱胝等數;如是菩薩於如來所,設不現前弘廣供養,當獲無量大福德果,攝受無量廣大梵福。菩薩由此,能於無量劫大劫中,不墮惡趣。由是因緣,非不圓滿無上正等菩提資糧。

《瑜伽論記》卷第十一(之上):「下明得果,得果有二,一成因德,二成果德。因德有三,一、攝梵福廣多功德,二、明離過不墮惡道,三、能成勝菩提資糧。文中略明不現前供以成因德。」

成因德:1、攝梵福廣多功德:若諸菩薩,佛涅盤後,為如來故造立形像,若窣堵波、若龕、若台,隨力隨能或一或二,或復眾多,乃至百千俱胝等數;如是菩薩於如來所,設不現前弘廣供養,當獲無量大福德果,攝受無量廣大梵福。2、明離過不墮惡道:菩薩由此,能於無量劫大劫中,不墮惡趣。3、能成勝菩提資糧:由是因緣,非不圓滿無上正等菩提資糧。

1、攝梵福廣多功德:廣造如來像。「若諸菩薩,佛涅盤後」,佛涅盤以後,「為如來故造立形像」,為了禮拜供養佛的關係,就是造了佛的形像,「若窣堵波、若龕、若台,隨力隨能,或一、或二」,或者造一尊,一個形像,或者兩個形像,或者一個窣堵波、若龕、若台,或者是兩個,「或復眾多,乃至百千俱胝」那麼多的數,「如是菩薩於如來所,設不現前弘廣供養」,這位菩薩在佛的地方,「設不現前」,佛不現前,不現前的弘大的、很多的供養,「當獲無量大福德果」,雖然是不現前,弘廣供養,但是他這樣內心裏面觀想作供養的時候,能得到很多的大福德的果報。

「攝受無量廣大梵福」,這樣供養佛,或者造佛的形像,能夠成就廣大的大福德果,能攝受無量廣大的梵福,就是梵天的福報,造這樣的功德,能生到梵天上。造佛像的功德是不可思議。

2、明離過不墮惡道:「菩薩由此,能於無量劫大劫中,不墮惡趣」,菩薩若是能這樣子,廣造如來像的話,能於無量劫裡面,是大劫,不是小劫,「不墮惡趣」,不會墮落到惡道去,由這個福德的力量常在人天。

3、能成勝菩提資糧:「由是因緣,非不圓滿無上正等菩提資糧」,由於他能這樣子,做這樣的功德的因緣,是能圓滿無上菩提的資糧的,就是能成佛的。這是造像和供養佛的功德廣大。

此中菩薩,唯供現前佛及制多;應知獲得廣大福果。若唯供養不現前佛及以制多;應知獲得大大福果。若俱供養現不現前佛及制多;應知獲得最大福果,為無有上。

《瑜伽論記》卷第十一(之上):「成果德中。先明現供唯對一佛及一制多心境少狹,唯得大果,次緣不現佛及制多心境漸寬,得大大果。三供現不現前境普心遍行,得最上果。」

成果德:1、明現供唯對一佛及一制多,唯得大果:此中菩薩,唯供現前佛及制多;應知獲得廣大福果。2、緣不現佛及制多心境漸寬,得大大果:若唯供養不現前佛及以制多;應知獲得大大福果。3供現不現前境普心遍行,得最上果:若俱供養現不現前佛及制多;應知獲得最大福果,為無有上。

總辨福果,總辨供佛所得到的果報。

1、明現供唯對一佛及一制多,唯得大果:「此中菩薩,唯供現前佛及制多;應知獲得廣大福果」,這裡邊說的功德,唯獨是指供現前佛和制多的塔,應知獲得廣大的福樂的果報。

2、緣不現佛及制多心境漸寬,得大大果:「若唯供養不現前佛及以制多;應知獲得大大福果」,若是供養不現前佛,供養不現前的塔,所得到的功德,獲得大大福,大而又大的福,供養現前佛及現前的塔,得廣大的福果。

3供現不現前境普心遍行,得最上果:「若俱供養現不現前佛及制多」,這兩方面都供養了,「應知獲得最大福果」,「為無有上」,就是沒超過他的福德的。在供養的時候,就是內心的誠信,和有沒有大智慧,所得的福德的大小,就在這裡決定。如果特別的誠信無疑,那麼功德就大,沒有智慧和有智慧,功德就不同,從這裡分高下了。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金剛經講錄《金剛經》與各宗的關係
《瑜伽師地論》供養三寶(1):一、設利羅供養,二、制多供養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瑜伽師地論第十四卷(二)
瑜伽師地論第十四卷(三)
瑜伽師地論第十四卷(一)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2):悎寤瑜伽
《瑜伽師地論》修禪定的二十種障礙(2):四、由覺慧劣。五、由多貪求。六、由無喜足
《瑜伽師地論》修禪定的二十種障礙(5):十四、由相雜住。十五、由住處障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5):宴坐
《瑜伽師地論》於食知量:第三略義(1)別辨相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6):障及順障法
《瑜伽師地論》修禪定的二十種障礙(7):十九、由不樂止。二十、由不樂觀
《瑜伽師地論》正知而住:辨次第。行等(4)語默(2)第二義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8):凈修其心。由法增上。於經行時。取光明相(2)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7):凈修其心。由法增上。於經行時。取光明相(1)
《瑜伽師地論》正知而住:辨次第。行等(3)語默(1)第一義
《瑜伽師地論》修禪定的二十種障礙(3):七、由多事務。八、由舍加行。九、由他障礙
《瑜伽師地論》修禪定的二十種障礙(1):一、由伴無德。二、由師無德。三、由無聽欲
《瑜伽師地論》修禪定的二十種障礙(6):十六、由邪尋思。十七、由身沉重。十八、由多睡眠
《瑜伽師地論》根律儀:不取相及隨好(3)第二類(1)取相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4):晝日。經行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建立四念住的第四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