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研究朱子學之方法
朱子讀書多,著書多,所著書中所牽涉之問題多,此三多,為古今諸儒所莫逮。故治朱子學而求能盡其條理,得其會通,事大不易。今言研究朱子學之方法,則莫如即依朱子所以教人讀書為學之方,以讀朱子之書,求朱子之學。
朱子教人讀書,必以熟讀其人之本書正文為主。如讀《論語》,古今說《論語》者何限,而讀《論語》者,自必以《論語》本書正文為主。其他諸說,則僅能作參考,不能作正主。至於舍卻本書正文,不務參考旁求,而僅主自創己見,其事乃更為朱子所力戒。朱子距今八百年,衡評及於朱子之學者,何止數百家。或尊或斥,其間相去,有如霄壤。今於此數百家異說之外,更創一說,亦不因而見多。默爾而息,不再創說,亦不因而見少。若欲求明朱子學之真相,則莫如返求之朱子之書。多所涉獵於述朱諍朱之間,而於朱子本人之書不精不熟,勢將泛濫而無歸,亦如治絲之益紛。
朱子書,可分為兩大類。一為其著述書,最為後世傳誦者,如《四書集注章句》,《易本義》,《詩集傳》,《近思錄》之類。又一為其《文集》與《語類》,《文集》一百卷,又續集再續集各二十卷。《語類》亦一百四十卷。此兩百八十卷書,後人能首尾循覽終卷者殊不多。然若專讀其著述書,而不讀其《文集》與《語類》,則如朱子教人常雲吃饅頭僅撮一尖,終不得饅頭之真味。本人為《朱子新學案》,於其《文集》《語類》兩百八十卷書,逐篇逐條均經細讀,乃見朱子著述各書,其精義所在,其餘義所及,多為只讀各書所未易尋索者。又見朱子為學之會通處,有在其各種著述之上之外者。乃知不讀《文集》《語類》,即無以通朱子之學。
除理學家外,率多鄙視語錄。一則謂此體襲自禪宗,一則謂既非語者親筆,錄者容有誤記。即在理學家中如二程,常戒來學者勿只重聽說話。在其門人中,亦有疑他人記錄有誤,不加重視者。然朱子則極不以為然。朱子深究二程之學,即從語錄參入。固亦有疑其門人誤記處。然苟無語錄,試問二程之學,又將於何處窺尋。
朱子之歿,其門人競出平日所記加以刊布,黃幹直卿序之日:
記錄之語,未必盡得師傳之本旨。而更相傳寫,又多失其本真。甚或輒自刪改,雜亂訛舛,幾不可讀。
然又曰:
先生之著書多矣,教人求道入德之方備矣。師生函文間,往複詰難,其辨愈詳,其義愈精。讀之竦然如侍燕間,承謦欬也。歷千載而如會一堂,合眾聞而悉歸一己,是書之傳,豈小補哉。
又李性傳成之序曰:
池錄之行,文肅黃公直卿既為之序。其後書與伯兄,乃殊不滿意。且謂不可以隨時應答之語易平生著述之書。性傳謂記者易差,自昔而然。和靖稱伊川之語曰:某在,何必觀此書?文公先生則曰:伊川亡,則不可以不觀。愚謂語錄與四書異者,當以書為正,而論難拄復書所未及者,當以語為助。與詩易諸書異者,在成書之前亦當以書為正,而在成書之後者,當以語為是。非特此也,先生平日論事甚眾,規恢其一也。至其暮年,乃謂言規恢於紹興之間者為正,言規恢於乾道以後者為邪,非語錄所載,後人安得而知之。
伯兄謂李心傳微之。直卿雖有不滿《語類》之意,成之所云可謂正論。如《論》《孟》集注成於朱子四十八歲,此後二十餘年遞有改易,其最後所定,固是觀今本而可知。然其二十餘年中不斷改定之曲折層次,則幸有《語類》可資鉤稽,此性傳所謂當以語為助也。又如《易本義》成稿後即未有改定,而《語類》論《易》,多有在本義後與本義異者,此性傳所謂當以語為是也。
抑且著書作文與對面言談自有不同。流落人間者,泰山一毫芒,學者千里從師,不以讀其書為足,必以見其人為快。不僅可以質疑問難,亦必有聞其所未聞者。《朱子語類》,尤與其他理學家之語錄不同。理學家語錄,大率多談性理,《朱子語類》,則上自天地之所以高厚,下至一物之微,幾於無所不談。今《語類》一百四十卷中,軼出於其著書範圍者甚多。性傳指其言規恢一端,誠如滄海之一粟而已。直卿重其師之著述,而輕其同門之所記錄,竊恐將使後人無以真得朱子學之大精神所在。直卿之言曰:歷千載而如會一堂,合眾聞而悉歸一己,是書之傳,豈小補哉,斯可謂直卿對《語類》一書價值最恰當之評論。
袁桷清容有言,朱子門人當寶慶紹定時,不敢以師之所傳為別錄,以黃公勉齋在也。勉齋既沒,誇多務廣,《語錄》《語類》爭出,而二家之矛盾始大行。竊謂此說亦頗易啟後人對《語類》之誤會。朱陸之爭,朱子貽書友好,常囑勿傳布,恐多增紛呶。其隨時面告門人,亦必戒其勿多宣揚。並屢以集兩家之長,補自己之短為訓。然兩家之有爭論,則為不可掩之事實。直卿《朱子行狀》有曰:
求道而過者,病傳注誦習之煩,以為不立文字,可以識心見性。不假修為,可以造道入德。守虛靈之識,而昧天理之真。借儒者之言,以文佛老之說。學奢利其簡便,詆訾聖賢,捐棄經典。猖狂叫呶,側僻固陋,自以為悟。
此其斥陸學,可謂辭嚴義正。又為書《朱子行狀》後有曰:
流俗之論,以為前輩不必深抑,異說不必力排。稱述之辭,似失之過。孔孟諸賢,至謂孔子賢於堯舜,豈以抑堯舜為嫌乎?孟子辟楊墨而比之禽獸,衛道豈可以不嚴?夫子嘗曰:莫我知也夫,又曰知德者鮮矣,甚矣聖賢之難知也。知不知,不足為先生損益,然使聖賢之道不明,異端之說滋熾,是則愚之所懼,而不容於不辨。
此處言異端,正指陸學。直卿方以尊師斥陸為不容己之辯,烏有如清容之所云。
抑且《語類》中直指二程解經誤失,不下三四百條以上,其駁正二程之自立說者亦復不少。其於程門諸儒之走失師傳,更多指摘。此皆不見於《文集》及著述中。文集著述發明大義,其與門弟子之談說,則轉多微言。若置《語類》不讀,豈能得此曲折細微之所在。
惟讀《文集》《語類》,有一點最當注意者,即為《文集》各篇《語類》各條之年代先後。《文集》起自朱子二十餘歲,先後共歷四十餘年。《語類》起自朱子四十餘歲,先後共歷二十餘年。其間多有明白年代可據,亦有可推勘而得。亦有雖不能得其確年,而可斷定其在某年上下數年之內者。朱子歷年思想見解之遞轉而遞進,與夫其言辨考索之愈後而愈密,皆可由此覘之。其間容有記錄錯失,然果錯縱以求,會合而觀,亦將無所遁形。惟如吳堅所云:但涉獵乎《語錄》,而不玩味於成書,幾乎而不為入耳出口之資,此則亦所當戒。
清儒朱澤沄止泉論《朱子語類》極為有見,茲錄其語如下。
語類一書,晚年精要語甚多。五十以前,門人未盛,錄者僅三四家。自南康浙東歸,來學者甚眾,誨諭極詳。凡文詞不能暢達者,講說之間,滔滔滾滾,盡言盡意。義理之精微,工力之曲折,無不暢明厥旨。誦讀之下,謦欬如生。一片肫懇精神,洋溢紙上。在當日諸門人,前後各得一說,彼此各聞一義,而後人讀之,反聚前後彼此之各聞者,匯萃參伍,這處那處,表裡始終,真有登高自卑,行遠自邇,漸進漸高遠之妙。是安可概以門人記錄之不確而忽之。
此最為能道出《語類》價值所在。蓋《語類》乃是朱子五十後晚年學問思想所薈萃,而又隨問流露,活潑生動,委悉詳備。《語類》之在朱學全部系統中,正如畫龍點睛,使人讀之,有破壁飛去之感。朱子之精神笑貌,畢寓於此,千年如會於一堂,眾聞悉歸之一己,較之親炙,亦何多遜。治朱學而期於深山之得寶,則《語類》一書,斷不可忽。本書所收材料,以《文集》《語類》為主。屬晚年者,則更以《語類》為多。至於朱子之著述,有待學者循書尋索,首尾備究。本書所引,力求簡省。即《四書集注章句》,亦復如此。學者幸勿以本書不多引及而忽之。
惟有一事最當提及者,門戶之見,實為治朱學者一絕大之障蔽。明程敏正《篁墩著道》一編,證朱陸兩家之始異而終同。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繼之。其說之非,同時羅欽順整庵已疑之。此後陳清瀾《學蔀通辨》對王說力肆詆辯。此下言朱學者則必稱清瀾之書。然朱子成學在晤象山以前,其為學自有根抵與其獨特之精神所在,初不為針對象山而發。今於學術大範圍之內,單划出理學一小圈,又於理學一小圈之內,專鉤出朱陸異同一線,乃於此一條線上進退爭持。治陸王學者,謂朱子晚年思想轉同於陸,此猶足為陸學張目。治朱子學者,僅證得朱子晚年並無折從於陸之痕迹,豈朱子學之價值固即在是乎?孫承澤著《考正晚年定論》,謂朱子四十五以後,實無一言合於陸氏,亦無一字涉於自悔。李紱穆堂又著《朱子晚年全論》,謂盡錄朱子五十一歲至七十一歲論學之語見於《文集》者一字不遺,共得三百七十餘篇,其言無不合於陸子。同時王白田輯《朱子切要語》,陳蘭甫譏之,謂其書專為排陸王而作。而夏炘心伯論穆堂《晚年全論》不過為《學蔀通辨》報仇。此等誠是學術界一大可駭怪之事。治陸王學者以陸王為中心,而治朱學者則以反陸王為中心。孟子有言,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一若朱子之得列為聖學,亦只為其能與象山持異。竊謂朱學之晦而不彰,有四大害。其一害於科舉之陋儒,志在名位,不在學術。其二被禍於清帝王之表揚,與夫承望恩澤之一輩偽學者之希旨而邀寵。然此二者,尚皆在學術之外。其三更甚者,則為治朱學而專務於爭門戶,一若只於陸王之反面求之,即為朱子精旨所在,此則尤為治朱學之絕大障蔽。
而又有第四害,自有朱子,理學大盛,道家固已不振,而釋氏禪宗亦如強弩之末,更不能與理學相爭衡。於是諍朱反朱者,乃亦只限於儒者與理學之一大傳統之內,更無超出於此以起與朱子持異者,此尤為朱子學不能大發明大振起之一大障蔽。今則西學東傳,國內學術思想界又引起一激動,或者朱子學轉有復興重光之機,此則為本書著者所深望。
黃梨洲為《明儒學案》,其書闡揚王學,頗見精彩。晚年有意為《宋元學案》,既非夙所究心,殊難勝任愉快。其子百家主一承其家學,以王學餘緒衡量兩宋,宜於不得要領。全祖望謝山本於理學寢饋不深,又濡染於李穆堂之偏見,其修補黃氏父子之《宋元學案》,所費工力甚為深博,然於平章學術,考鏡得失,則多有偏阿。於陸學則每致回護,涉及朱學,則必加糾彈。其語散見,不易覺察。治理學者每先窺此書,憑之入門,而不知其已引導入於歧途。非惟不足升堂奧,亦將無以窺門牆。本學案多引朱子原書,頗少牽引他說。惟黃全《學案》乃學者所必治,雖不能一一加以駁正,然於緊要處亦偶有提及。讀者舉一反三,可知本書與黃全《學案》著眼不同,持論有別。然亦並不專在朱陸異同一問題上立意,則深望讀者之加察。
學案舊例,僅是散摘諸條,略加評案,易使讀者如看格言集,或讀相駁書,幾如理學家言非屬教訓,即系辨詰。學術氣味不免沖淡,思想條理更難體究。使人對理學諸家易生厭倦。在理學盛時,其病尚不易顯。今值理學已衰,學案舊體例急待改進。本書多分篇章,各成條貫,使人每讀一條,易於了解其在一家思想全體系中之地位與意義。分而讀之,固可各見其有然。合而思之,乃可盡見其所以然。自可知一家學術,必有其根抵所在,與其精神所寄。固不輕為教訓,亦非專務辨詰。因名本書為《新學案》,亦只指其體例言,非敢標新而立異,以期嘩眾而取寵。學者其諒之。
學者初看理學家語錄,每易感其枯燥。學案中又加以摘錄,則枯燥之病益見。本書鈔撮朱子《文集》《語類》,每不厭其繁,又不厭其重複,有一義而輾轉引述至十數條數十條之多。並亦一仍原文,不輕刪削。期使讀者低徊循誦,反覆思繹,得其浸灌膏澤之潤,達於歡暢洋溢之趣。抑且朱子書繁重難讀,嘗一臠知鼎味,此一臠則必求其味之腴者,乃可使人雖不見鼎而無憾。斯亦求讀者之諒察。
治一家之學,必當於其大傳統處求,又必當於其大背景中求。本書採錄朱子所言,止於組織條理,讀者自可因文見義,不煩多所闡申,此亦竊師朱子教人解經注書之遺意。惟作者私人仰止讚歎之情,則亦時有不能已於默者。嚶鳴之求,理宜有此,讀者當不以煖煖姝姝於一先生之言而加以菲薄。其他苟有所發揮,則胥於大傳統處,大背景中,稍作指點,使讀者於傳統中見朱子之創辟,於背景中見朱子之孤往。
知人論世,自古所貴。治朱子學,則必求明朱子其人及其時代。自昔有《朱子年譜》,始作者為其門人李方子果齋,然原本已不傳。此下有明儒李默古沖,清儒洪璟去蕪,遞有所作。其最後最著者,則為王白田本。其書經二十餘年四易稿而後定,較之李洪兩譜,所勝實多。然白田《年譜》用力雖勤,而識解容有未透,又不脫門戶之見,亦未能窺朱子學之深邃,其同時友好朱止泉曾貽書力辨,而白田未能接受。夏心伯著《述朱質疑》十六卷,於白田《年譜》頗多糾正。然王夏兩氏,姑不論其於朱子學術大體未能深窺,即就考訂事迹言,亦尚不免各有疏失。本書因治朱學者必讀王譜,故於其書亦多駁正,而兼及於夏氏書。此亦猶如駁正黃全《學案》,皆不得置而不談,非欲泛濫旁及。
本書初欲分為三編,一思想之部,一學術之部,又一則為經濟之部。凡朱子仕宦所及之政績,及其對當時之政論政見皆屬之。今成思想學術兩編,篇幅已多,其第三編,自問無以遠出乎王氏《年譜》夏氏《質疑》之上。此兩家書縱有疏失,亦易考見,故不復作。而於朱子對當時之政論政見,則散附其一二於史學篇,雖不能詳,要亦可見其大體。
本書既成,為其卷帙之已多,又為《提綱》一篇冠諸首。《學案》求詳,重在記敘。《提綱》求簡,稍加發揮。庶使讀者易入。然真能發揮朱子學之本意者,宜莫如朱子本人。他人所發揮,或反易失朱子之本意。讀者儻由《提綱》進讀《學案》,更由《學案》進讀朱子之原書,於朱子學術思想自多啟悟。斯而後,可以各自有所發揮,此在古人,謂之自得之學,必如是始為可貴。否則只讀《學案》,《學案》既力求詳盡,雖不睹未學之全貌,亦可窺朱學之概略。於此而求自得,亦不中不遠。《提綱》僅為入門,若徒誦《提綱》,即謂已知朱子,而遽欲自有所發揮與評騭,此乃朱子平日教人最所力戒之事。是則余之為此《提綱》,正恐將因之得罪於朱子。惟若讀《提綱》者,由是而知朱子思想之邃密,與夫其學術體系之博大,而因以知於曠代大儒,不當輕施己見,即屬讚揚,已屬逾分,妄作彈斥,決難確當。是則雖不治朱子之書,不修朱子之業,讀此《提綱》,亦足為博學知服之一助。
《學案》與《提綱》,皆於朱子之學術思想分途敘述。其思想方面,雖片言只辭,皆出朱子所躬行實踐,親體默證。讀者當反求諸己,心領神會,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可以終身享受。此乃理學之所以為可貴處。至於學術方面,則不論經學史學文學及其他諸端,在朱子亦自有此成就而止,學者當不以其所成就而自限。只求得此集范,明此途轍,鳶之飛,魚之躍。海闊天空,將一任學者之自極其所至。朱子精神充滿,氣魄宏大,故能立大規模而兼斯兩者。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四通六辟,成此一家。學者則貴各就才性所近,各自求有成立。若徒務博涉,不知反己,此恐不為能善學朱子,並亦將為朱子所不許。
來源:朱子學提綱
※《大易西遊》第117集:心懷鬼胎
※巴山蜀水,風光無限
※童年往事大多都是留在夏天裡
※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孔子認為這八種食物不能吃
※錢穆:略論朱子學之主要精神
TAG:讀書與國學 |
※《孫子兵法》中的非戰理論與和學思想研究
※胡祗遹研究 胡祗遹與書法
※陳洪、孫勇進:《文學研究方法論讀本》代序
※李賦寧:淺談西方文學研究
※李小龍:郭英德教授學術研究管窺 | 【學術動態】
※王鍾翰滿學研究綜述
※陳忠康——「二王」筆法研究
※馬士遠:司馬遷《尚書》學研究
※科學研究揭示,你曾堅信的學習方法竟是錯的!
※鄧散木:歐陽詢書法特徵的研究
※基於遷移學習的反欺詐方法研究
※郭預衡:關於文學史研究的一些想法
※鄧小南談對宋史的再認識,和研究方法
※保羅·卡恩 《法律的文化研究:重構法學》
※本學會理事孫汝初研究員:世界古代銅鏡的考古學研究
※中醫重要研究方法之象思維
※楊潮‖讀呂鳳子的《中國畫法研究》
※研究儒家經典的方法
※謝伏瞻調研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
※經學與政治:宋代《尚書》學研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