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起,做一個有永生願望的人
注意,這裡說的是願望,不是夢想。
願望和夢想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目力所及可以實現的,而夢想中的夢字,當你沒有實現的時候還可以用來安慰自己,夢嘛,較什麼真。
每年六一的時候,我們會自稱寶寶互相索要兒童節祝福。
但我們可能理解錯了童心的含義,我們覺得童心就是永遠不會老。
事實上,童心的真正含義是依然相信自己不會死。
當我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沒有人覺得自己會死。
隨著我們長大,越來越多的事情湊到一起,給我們空降了一個絕地打擊,那就是生命有限——人難免一死,古代煉長生不老葯的人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反面教材。
當我們成為成年人的時候,已經沒有多少人敢承認自己生命本質的慾望了,因為那聽起來就像幻想和笑話。
但現在,我要說一句:我們要相信自己是能永生的第一代。
成長的目的就是意識到自己必死無疑?意識到人生毫無意義,然後給一些事情賦予意義來安慰自己?不,我不接受。我要直面自己的慾望。我要當那個笑話。
以上,是我讀完《未來簡史》後的第一個想法。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是這麼問自己的:
在人類社會的所有領域中,你知道那些與人類命運相關的科學領域,正在發生什麼嗎?走在前面的那些人知道,但你可能不知道。
沒關係,現在有一本書,都只是由一些簡單的文字組成,沒有代碼、公式這種晦澀難懂的符號,人人都可以讀。
你不讀,等著被淘汰嗎?
01、永生不再是科幻話題
與其說是簡史,不如說是持續416頁的腦高潮科幻。與科幻小說一樣,《未來簡史》思考人類命運,提出了一些關於未來的可能性。
對於一個長期浸淫於科幻小說的人來說,還是給我帶來了較大的震撼。
因為它顯然更務實一些,附帶著幾大科學領域嚴謹真實的前沿研究報告結果。
儘管觀點不再像《人類簡史》里那樣一刀見血,但邏輯依舊水潑不進。
在《人類簡史》里,赫拉利是歷史學家,現在,他變身未來學家,研究人類社會的生命演變和未來。
其中談到的生命永生問題,讓人浮想聯翩。
在食慾和性慾之外,永生無疑成為人類慾望的第一議題。
敢談永生,說明人類整體已經解決吃飽飯的問題了。
這個怎麼證明?不用了解數據,看看這個世界健身和減肥行業的興起就好了。你我這種普通人,整天操心的事都是不要吃胖了。
世界上已經不再有自然饑荒,只有政治造成的饑荒。如果現在還有人在敘利亞、蘇丹和索馬利亞餓死,罪魁禍首其實是那些政客。如果大家都別打仗了,好好搞經濟,願意放下彼此的矛盾和世界接軌,人民吃飽就是分分鐘的事。
在永生人出現之前,一定先出現超人類。
地球上有一種主義叫超人類主義,它影響了很多科幻作品的誕生。那些作品中的超人類,在本世紀很可能變成現實——基因改造人、半機械人甚至是意識上傳人。
用眼光看一下財富頂層,你就不難意識到。
到2016年年初,全球62名最富有的人,擁有的財產總值等於最貧窮的36億人的總和,而目前全球人口約為72億。人類財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集中。
你能想像這些超級富豪階層,擁有手機號碼般的財富,卻不投入到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的研究中嗎?
人類社會在經歷了精英和平民的階級劃分之後,可能會出現有史以來首次生物等級的差別,不同的人可能擁有不同的身體和大腦思維。
未來的這種頂級富豪們,就是第一批也可能是最後一批技術受惠者。
劉慈欣有一篇小說叫《贍養人類》,講述的就是一個財富不斷集中最後導致瀕臨滅亡的文明。
當然,也有可能技術普及,全人類受惠。
但那個時候,人類這個物種可能就不存在了,因為人類變成了新的物種。
赫拉利不敢斷言人類具體是哪一年能實現永生,但《奇點臨近》的雷·庫茲韋爾敢。
庫茲韋爾稱,到2020年左右,我們將開始使用納米機器人接管免疫系統。到2030年,血液中的納米機器人將可以摧毀病原體,清除雜物、血栓以及腫瘤,糾正DNA錯誤,甚至逆轉衰老過程。人類將在2045年實現永生。
比爾·蓋茨稱庫茲韋爾為「預測人工智慧最準的未來學家」,在過去的30年里,雷·庫茲韋爾對未來預測的準確率超過了86%。
02、數據主義對人類命運的審判
《未來簡史》前兩部分,基本是對《人類簡史》中觀點的深化和延伸,仿若先知,跳出人類社會的框架,冷靜而條理的審視著人類目前的文明和信仰。
最精彩的地方在第三部分,暢想人類未來命運——帶著審判的意味。
1)、
赫拉利首先判了人類自由意志的死刑。認為人類的所有選擇不過是進化演算法在推動著。感情包括愛情,都只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文化衍生的副產品。
2)、
接著判了人文主義的無期徒刑。在《人類簡史》里我們知道,人類靠想像力活著,人文主義就是想像力的一個產物。我們現在所看到過的那些關於正義、秩序、善良、成功等理念,不過都是人文主義的分支。而這一切,都將被新的主義替代。
那就是數據主義。
人類很少真正能夠想出全新的價值觀。上一次提出已經是18世紀,人文主義革命開始宣揚人類自由、平等、博愛這種種令人激動的理想。
數據主義是自1789年以來第一個真正創造新價值觀的運動,而這個新價值觀就是「信息自由」。
人文主義認為所有的體驗發生在我們心中,我們要從自己的心裡找出一切事物的意義,進而為宇宙賦予意義。數據主義則認為,經驗不分享就沒有價值,而且我們並不需要(甚至不可能)從自己心裡找到意義。我們該做的,就是要記錄自己的體驗,再連接到整個大數據流中,接著演算法就會找出這些體驗的意義,並告訴我們接下來該怎麼做。
數據主義將人類體驗等同為數據模式,也就破壞了我們的主要權威和意義來源,帶來自18世紀以來從未有過的重大宗教革命。在洛克、休謨和伏爾泰的時代,人文主義認為「上帝是人類想像力的產物」。但現在數據主義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說道:「沒錯,上帝是人類想像力的產物,但人類的想像力一樣只是生化演算法的產物。」在18世紀,人文主義從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走向以人為中心,把神推到了一旁。而在21世紀,數據主義則可能從以人為中心走向以數據為中心,把人推到一邊。
這個世界的變化速度比以往更快,而我們又已被海量的數據、想法、承諾和威脅所淹沒。人類正逐漸將手中的權力交給自由市場、群眾智能和外部演算法,部分原因就在於人類無力處理大量數據。
3)、
在數據主義的支撐下,判了人類價值的有期徒刑。
也就是我們近期常見的人工智慧終將替代人類工作的討論,大部分人將失去任何價值。
人類有兩種基本能力:身體能力和認知能力。在機器與人類的競爭僅限於身體能力時,人類還有數不盡的認知任務可以做得更好。所以,隨著工業革命後機器取代純體力工作,人類便轉向專註於需要至少一些認知技能的工作。然而,一旦等到演算法在記憶、分析和辨識各種模式的能力上超過人類,會發生什麼事?
一個已經在發生的事實是,智能演算法已經在作曲、寫詩、體育新聞報道、編輯這些工作上開始替代人類。比如百度瀏覽器的很多新聞不是人工推薦給你的,微軟小冰可以寫詩,大多數聽眾分不清一首曲子到底是巴赫還是機器人編寫的。
音樂、繪畫、文學這些藝術領域,在數據主義的驗證下也都只是數據過程。在心理上,我和你一樣不希望這些人類智慧結晶的領域被AI染指,但歷史的洪流無人能阻擋。
4)、
在數據主義的支撐下,判了人類政府主導作用的缺失。
就是說,以後的人類社會將是科技公司主導的世界。因為科技進步如此迅速,不論國會還是獨裁者都被來不及處理的數據壓得喘不過氣,現今政治人物的眼界,要比一個世紀前狹窄太多。
就像現在,我們已經習慣了說自己是安卓用戶還是蘋果用戶,而不會特彆強調自己是哪裡人。
在讀《未來簡史》的過程中,我有點被數據主義洗腦。在古代,力量來自有權獲得資料。而到今天,力量卻是來自知道該忽略什麼。所以要訓練自己的信息過濾系統。有選擇的吸收過去人們統一認為"好"的書籍和電影,只關注和研究那些重要的領域議題。測DNA、戴穿戴式統計設備、記錄和分享自己大腦和身體的活動信息。吸收(讀、聽、過濾),整理(連接過去經驗、寫作和歸類、產生新想法),釋放(分享等強化認知的過程)。運動每天都要有,要麼跑步,要麼游泳,要麼健身,要麼打球。體重維持在65kg,體脂率維持在10%左右。每天只講必要的話,把講話沉澱到自己的目標事情中,除非到了需要練習演講的技能時。
人類產生智慧的過程是從數據到信息,從信息到知識,從知識到智能,最後才到智慧。但是幾千年以來,數據、信息、知識越累積越多,也搞出了智能,智慧卻沒怎麼變過,我們今天讀老子和釋迦摩尼,依然覺得很有道理。
用馬雲的話說就是,我們要重新定義什麼是聰明和智慧。聰明的人知道自己要什麼,智慧的人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03、不要永遠和喜歡的一切在一起
大多數人文主義者都推崇「忠於自己內心」價值觀,比如韓寒系的《和喜歡的一切在一起》,以及所有你曾讀過的類似觀點。這套價值觀在過去的時代里非常受用,且幾乎所有人都獲得了成功,要麼是自己內心的成長和升華,要麼是獲得了世俗社會結構上的爬升。
但設想一下,如果你總是只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那代表一種舒適區,你很熟悉,選擇起來不那麼困難,自動屏蔽那些看起來困難的事物,你會越來越快樂。
但這裡潛藏著一份危險。
我們離不開手機,離不開社交媒體。它們在不停地讀取我們,適應我們的個人偏好,也改變我們的世界觀和內在慾望。
由於智能推薦系統的發展,我們在網上購物和瀏覽信息時更容易獲得自己喜歡的東西。在社交網路上更容易遇見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更容易組成自己的小圈子。你不喜歡什麼,系統就不讓你看到什麼。
乍一看,一切非常完美,生活都在按照你的意願往前走。但這樣會出現一個嚴重問題:你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因為與你意見、愛好不同的人都被你屏蔽掉了。你會以為自己才是「多數派」,看不見更大的世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看不見更大的危險,因為眾人的觀點都和你相似。活在這兒,最好的結果是:成為井底之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很快樂。
所以,要考慮做"斜杠青年",試著接觸那些雖然不喜歡但重要的領域,最好把它們變成自己喜歡的,最好學會用20%的時間了解一個領域80%的知識,最好什麼都能懂一點。
因為憑一技之長走天下的時代正在走向消亡。
04、20年後不被替代
20年後,人類現有的大部分工作會被機器人替代,新的工作將只局限在具有創造性的領域內,要想在20年後的世界繼續生存下去,需要從現在開始做到3點:
1、永遠保持學習和擴充認知的狀態。
現在2017年,我們在學校里學的大部分知識,可能與我們20年後的世界毫不相關。在過去,大人們很了解世界,因為那時世界變化很慢,經驗還具備主要價值。但現在,21 世紀的大人對於世界的理解都過時了。
2、訓練自己的應變能力和良好的情緒反應。
現有的教育制度是19 世紀工業革命的產物,早就過時了,情緒的平衡和應變能力不是通過背誦和考試得來的。這兩點在瞬息萬變的處境中至關重要。
3、對科技保持警惕。
對大部分人來說,我們現在的時間都在被電子產品佔據著,它們指揮著我們的慾望。但有一條最古老的建議,它比任何時候都更急切,那就是認識你自己,想清楚你到底要什麼。我們現在真正的競爭對手不是我們的上司,而是谷歌,騰訊,阿里這些大公司,是擁有大數據的政府。它們通過數據讀取你,如果你對自己的認識跑不過它們對你的認識,你只有被操縱的份。
(世界最聰明50家公司榜單)
做人要學屈原,非班花不娶。讀書要學錢鍾書,非牛逼之書不讀。
這個世界變化很快,我們要及時跟上。
End
【推薦閱讀】
《A站B站淪陷》丨《有毒的1994年》
《人類簡史》讀後丨《皇帝新腦》讀後
長按下方,麻溜關注
後現代阿Q
有時寫寫故事雜文
專註分享書影世界
※視網膜能自我修復?魚對人說:你的未來不是夢!
※新聞特寫:火山上建成世界最深地熱礦井
※中伊科學家發現二趾恐龍足跡 此類恐龍足跡提前到中侏羅世
TAG:中青報 |
※楊璐然//從今天起,讓我們做一個幸福的人
※做人,就一定要擁有一個「豁達」的人生!
※賈躍亭:我落井的時候,只有一個人沒有扔石頭,他是一個復旦人!
※天生沒有前腿,每天高興的跟一個兔子一樣,你還有什麼理由不開心呢!
※從今天起,做一個認真養盆景的人
※人的一生註定會遇到兩個人,一個驚艷了時光,一個溫柔了歲月
※女人長壽都有這4個生活習慣,你有幾個,第一個可能你天天都在做
※兩個人在一起,一個很愛你的男人,才會有這幾個小動作!
※古天樂最被人看好的兩段感情,一個無人敢娶,一個至今單身!
※你是否也有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個年輕人到底有沒有前途,就藏在這個不起眼的細節里
※吳敦義今天70大壽,許下三個願望,但最後一個才是他的心聲
※人生就是這樣一個蘇醒的過程:心裡有陽光,雨天也是一種浪漫
※俏村姑與惡屠夫同行,晴天一個炸雷,一死一生,原來人在做天在看
※一個80歲的小男孩,他的一生剛出生就是年老色衰,這樣的人生真的很可憐!
※有些事,現在看來不過如此,但在當時,真的就是一個人一秒一秒熬過來的
※晚年的許世友坦言,此生我只敬佩一個人,但我怕兩個人
※火鍋可以一個人吃,街也可以一個人逛,但我還是想有人能讓我穿一次婚紗,陪我走完餘生
※妹子說:一個女生喜歡你,通常都會有這6個表現,看看你身邊有沒有!
※每天做這幾件事,健康養生,一個月身體就有變化,長壽的人都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