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如何欣賞中國?山水畫?

如何欣賞中國?山水畫?

如何欣賞中國山水畫?國畫通鑒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民族繪畫的統稱,也稱國畫或水墨畫。它以墨為主要顏料,以水為調和劑,以毛筆為主要工具,以宣紙和絹帛為載體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畫種。它植根於華夏濃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躍不同時空,歷經萌芽、發展、成熟、創新、再發展的諸多不同階段,形成了融匯民族文化素養、思維方式、審美意識和哲學觀念的完整的藝術體系。它與西方的油畫形成了兩座並峙的藝術高峰。

北宋 范寬《雪景寒林圖》

筆墨濃重潤澤,皴擦多於渲染,層次分明而渾然一體

1、欣賞作品要看氣韻

早在1500年前,南齊的謝赫就提出了品畫藝術的標準「六法」論。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六項法則。氣韻生動,是對作品的總體要求,是藝術達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評、賞析中國畫的主要原則。

氣韻,在傳統中國畫中,是指神氣與韻味的總和。石濤曰「作書作畫,無論老手後學,先以氣勝得之者,精神燦爛,出之紙上」。元代楊維楨指出:「故論畫之高下者,有傳形,有傳神。傳神者,氣韻生動是也。」清代唐岱談到:「六法原以氣韻為先,然有氣則有韻,無氣則呆板矣。」清方薰則說:「氣韻生動,須將生動二字省悟,能會生動,則氣韻自在」。由於歷代藝術家的分析、總結,氣韻生動成了繪畫的首宗要義,成為畫家在創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標,也成為中國畫品賞的主要準則。

北宋 范寬《雪山蕭寺圖》

以水墨染出陰翳的天空,山石皴筆不多而氣象雄渾

總之,氣韻生動是繪畫的一種整體感應,是一種精神透析,是一種生命狀態領悟。好的作品總是伴隨著氣韻而生,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佳作,都具備氣韻生動的特點。

北宋 巨然《秋山問道圖》

圖中上部,主峰高聳,幾齣畫外,但其勢柔婉,與北方畫派的堅凝、雄強顯然不同。畫法方面,誰能用淡墨長披麻皴,不為奇峭。

2、欣賞作品要看筆墨

「六法」中,謝赫將「骨法用筆」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國畫中指的是運用線條作為骨架進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漢字書法中用筆的規律和美學原則,體現出線條的力度、質地和美感。通過不同的線條去體現筆墨的動態、勢向、韻律、節奏,以寫神、寫性、寫心、寫意為目的。

中國畫以線條構成,是與中國藝術家對線條的情有獨鍾和獨特感受分不開的。我們繪畫的先祖認為,以點作畫易於零散、瑣碎,以面作畫易於模糊、平板,用線最易捕捉物體的形象及動感,最適宜發揮毛筆、水墨、宣紙絹帛的特性。可以說,線條是中國畫家獨到的藝術語言,是中國畫的靈魂。

明 吳偉《江山漁樂圖》

此畫在空間處理上,前實而濃重,遠景虛淡,更接近真實的自然風景,表現的是江南的秀色和漁民生活。江邊高樹坡石,其上遠山層疊,江中漁舟有停泊,一幅秀潤美麗的江山漁樂圖卷。

用於繪畫的線條是有生命力的。千百年來,中國藝術家伏案筆耕,利用不同的筆法書寫著粗細、曲直、剛柔、毛澀、疾徐、虛實、順逆、繁簡等不同質地、不同感覺的線條,並用這些含情線條的漸變、排列、組合、交搭、分割、呼應,在畫面上構成造型的諸多形式。抑揚頓挫、疏密粗細、快慢虛實、濃淡乾濕、無不顯現著畫家的才思、功底。

明 李在《闊渚晴峰圖》

作品取全景式山水,氣勢宏闊,皴筆細密紮實,墨韻渾厚,畫樹木呈「蟹爪枝」狀,是典型的北派山水面貌。

筆韻是中國畫家追求的較高境界。運筆時所表現出的一種內在節律,情感起伏,通過氣與力的統一變化而形成用筆的韻律感和節奏感,亦是畫家心弦的撥動。筆力、筆氣、筆韻是有機的統一,以氣統力、統韻,以韻助氣、助勢,三者完美的結合,方稱上佳的用筆。或渾厚蒼勁、剛健挺拔,或含蓄內斂、簡約空靈、飄逸洒脫,無不是畫家千錘百鍊,用心血和汗水澆灌的結果。

明 唐寅《落霞孤鶩圖》

畫法工整,山石輪廓用較干筆皴擦點染,線條變幻流暢,風格瀟洒蒼秀,構圖不落俗套。

中國畫以墨為主、以色為輔,是其基本特點。筆墨二字幾乎成了中國畫的代名詞。如果說西畫是體、面和色彩的交響,那麼,中國畫就是點、線與水墨的協奏。墨分五色,釋為焦墨、濃墨、重墨、淡墨、清墨五大色階,並由五種色階之間(加水量多少)形成的無數細微的漸變。唐代張彥遠在論墨時說:「草木敷榮,不待丹綠而采,雲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風不待五色而卒。是故運墨而五色俱,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說明墨不僅能決定形象,分出明暗,拉開距離,代替色彩,還能製造畫面的氣氛。中國畫家深諳繪畫要旨,認為畫面太枯則有燥氣、畫面太濕則無生氣,墨無變化則僵滯死板。因而數塊濃墨必以淡墨破之;一片淡墨必以濃墨破之;一片枯墨必以濕墨潤之;一塊濕墨必以枯墨提醒。觀其面目時往往尚未看清具象形態,就已被畫面筆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韻所感染。在欣賞中國畫時往往也從這裡入手。

明 吳偉《灞橋風雪圖》

灞橋在陝西長安縣東,亦稱霸橋,唐人送別者多於此折柳相贈,有「灞橋折柳」典故。此畫在藝術表現上,用側鋒卧筆,線條粗簡,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頗得氣勢。

在中國畫創作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墨。用墨有幾種主要方法,潑墨法、積墨法、破墨法、宿墨法、漬墨法、蘸墨法,等等。好的畫無不在用筆、用墨、用線、用水方面有高妙之處,在畫面上顯現出濃淡乾濕變化。古人說的好,「乾裂秋風,潤含春雨」,就是這個道理。

唐 王維《江干雪霽圖卷》

王維的水墨畫風,幾乎影響著中唐以後的山水畫發展的歷史。蘇軾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贊語,奠定了王維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

3、欣賞作品要看構圖、形式

中國畫的構圖有多種形式,也有多種提法,習慣稱謂「章法」、「布局」。東晉顧愷之稱之為「置陳布勢」,謝赫則稱之為「經營位置」。提法雖不一樣,但其意相同,即作者將要表達的內容與形式加以組織、安排,構成一個體現個性、呈現氣勢、和諧統一的整體畫面。一幅作品境界或高或低,或奇特或平庸,構圖至為關鍵。

明 唐寅《湖山一覽圖》

全圖景物處置洗鍊而謹嚴,墨色和澤有神,所繪景色,蕩漾著一股秀美的生活氣氛,內容和形式互相滲透,融而為一。

構圖法則有其自身規律,最主要的規律就是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凡符合對立統一規律的作品,就耐看,就有美感,就有吸引力,反之,美的因素就會大打折扣。構圖的來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養,是格調。構圖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因為中國畫使用獨特的散點透視法。用這種透視法來展現絢麗多姿的世間萬物,給作者帶來極大的自由性和靈活性。它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不求物體具象,只求構思和形象入「理」。

中國畫講究穩中求奇,險中求穩,著意對比,打破對稱,形成一個富有節奏的協調整體。中國畫多採用「三七停」起手法則,多把主體物象放在三七點上,對打破均衡,勻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易於形成韻律節奏,給觀者以視覺美感。

明 朱端《煙江遠眺圖》

畫家將北宋郭熙山水的雄奇、繁複、精密等特點與南宋院體山水的簡潔、空曠、疏朗等格局有機結合起來,創造了有別於宋代院體的明代院體畫風。

中國畫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融詩、書、印於一爐。宋人鄧椿說:「畫者、文之要也。」「畫到極至」談何容易,能創作出一兩件與眾不同,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作品並非易事。因循守舊不行,越雷池甚遠也不行;不師古人不行,師古不化也不行;不師自然、不師心不行,走捷徑、搞旁門左道更不行。

繪畫有高有低,因而就有了不同時代的品評標準。張懷瑾提出了「神、妙、能」三品,朱景玄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黃修復則強調「逸、神、妙、能」四格,張彥遠定了「自然、神、妙、精、謹細」五品級。不論是神行逸後,還是逸先神後,都說明中國畫始終追逐著高品位,充滿著美學意識,自我意識,在借鑒傳統的基礎上艱難探索,力求創出個人高雅的風格,力爭呈現出更加自然的氣息。

董源《寒林重汀圖》

此圖表現江南水鄉風景。整幅畫面以濕墨擦染而出,予人以一望無盡之感。

看畫還要遠觀其勢,近取其質。利用不固定的視距、觀其物象。遠看大勢氣韻,近看點線質量。「六法」精論,是畫學傳統的金科玉律。在中國繪畫史上這一理論具有無法憾動的深遠作用。也是時下評價、品賞中國畫的根本法則。凡屬畫人必受這一法則的約束和檢點,用這一法則鑒賞,評價中國畫作品,其高低自可辨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國畫風景 的精彩文章:

橋治·鄧祿普·萊斯利油畫作品
保羅·斯通Paul Stone繪畫作品
卡爾·拉爾森Paul Stone繪畫作品
彭釗Phang Chew水彩畫
Annick Bouvattier肖像油畫作品

TAG:書畫國畫風景 |

您可能感興趣

欣賞中國山水畫
欣賞中國山水畫
如何欣賞中國畫
如何學會欣賞山水畫?
溥儒 山水畫欣賞
祁崑山水畫欣賞
客廳中國畫掛什麼好?王寧泰山日出山水畫欣賞
李佩錦山水欣賞!手繪山水國畫藝術美景多!
山水猶如畫,秦緒榮詩畫欣賞
黃君壁 山水畫欣賞
唐雲 山水畫欣賞
胡也佛 山水畫欣賞
何良志山水畫欣賞
倪瓚 元 山水畫中的樹欣賞
山谷霜葉紅,平湖泛舟遠:國畫山水藝術欣賞
朱彧中國山水畫作品欣賞
倪瓚元山水畫欣賞
倪瓚 元 山水畫欣賞
江山平遠:溥儒國畫山水作品欣賞
傅抱石 山水畫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