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成為中國人,不該這麼難|觀點

成為中國人,不該這麼難|觀點


貝淡寧(中)本月初與山東大學學生的合影。圖片來源:Wang Pei



作者 貝淡寧


 


誰是中國人?其前提條件似乎很簡單:長得像中國人的人。


 


但是想像一下一個在美國出生和長大的年輕女性。她的祖母來自中國,而她正好遺傳了祖母的許多特徵。她不會說中文,對中國文化毫無認同,把自己視作一個自豪的美國人。當被稱作中國人的時候,她會理直氣壯地拒絕這一標籤。


 


或者再以我自身為例。我出生在加拿大,有著高加索人的面貌特徵,在中國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會講中文,認同中國文化,如今也已經是中國永久居民。但是幾乎沒有人把我視作中國人。


 


這兩個例子都表明,中國人的身份僅屬於某個種族的觀念在當代中國仍是根深蒂固、難以撼動。並且這一觀點在其他地方也至少間接地得到了認同。


 


在中國,我感覺自己受到歡迎和關愛。我的妻子是中國人,自從2004年來到中國內地,我一直努力融入這個國家。但我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完全做到。我的中國朋友有時候叫我「中國女婿」。這是一種讚揚,但是這四個字也意味著我並不是個徹徹底底的中國人。


 


這種障礙並不是法律層面的。外國人可以通過和中國公民結婚獲得中國國籍,只不過實際中很少有人這麼做。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結果,13.9億中國公民中只有1,448 人是歸化公民。中國不允許公民持有雙重國籍,導致轉為中國國籍的決定更加艱難,但是原則上來說,種族並不是成為一名中國公民的障礙。


 


語言也不是中國人身份被普遍接受的主要障礙。我的中文遠非完美,但是我可以用中文作學術演講,叫車的時候我流利的中文會讓司機感到震驚,通電話時他們還以為自己要接的是一名中國乘客。數百萬教育程度較低的中國公民普通話講得一塌糊塗,但是卻沒有任何人質疑他們的「中國性」。


 


當然這也不是因為我自身缺乏對中國文化的信奉。我多年來一直從事儒家思想研究工作,這對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我曾被多次告知,我對中國文化的信奉比很多中國人還要「中國」。在中國參加各種會議時,我往往發現自己是唯一一個穿著中式服裝的人。


 


獲得普遍認同的真正障礙,是認為定義中國人屬於種族劃分的觀點。對非我族類的偏見在任何文化中都十分常見,而中國也不例外。我們可以在古籍中找到對非漢族中國人的輕蔑評論,中國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民族主義興風作浪的悲劇。可能帶有中亞血統的羯族建立了後趙政權,但卻很快在公元350年被趕盡殺絕。據說這場殺戮專門針對高加索人種,許多留了鬍子的人僅僅因為看上去太像羯族就慘遭殺害。


 


但是中國歷史上也存在著一股更鼓舞人心的潮流。正如位於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歷史學家Yuri Pines所指出的一樣,古代中國的主流精英文化將文化歸屬,而非種族或民族歸屬視作公民身份的最重要特徵。中國人是遵循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 年)禮儀規範的那一部分人。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學著成為中國人。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很多時候,尤其是在繁榮昌盛的年代,也曾是一個歡迎外國人的開放社會。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首都長安是一個擁有近100萬居民的多文化城市中心,吸引著世界各地雄心勃勃的移民,其中主要包括突厥人、高麗人和粟特人(一個古伊朗文明)。阿拉伯學者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中國最出名的詩人李白就可能有中亞血統。


 


但是唐朝的開放盛世最終勢微。自公元8世紀爆發舉世震驚的安史之亂、回紇人和吐蕃人攻佔長安之後,中國對異族的態度陡然轉變。


 


這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當中國強大並且安全的時候,社會各界,包括政府最高層都對外國人表示歡迎,願意僱傭外國人。當中國弱小的時候,外國人往往受到質疑,甚至仇視。現代歷史上最出名的就是1899-1901年的義和團運動,起義者們試圖通過暴力將西方勢力和基督教勢力驅逐出中國。


 


事實上,中國最缺乏安全感的時期應該是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的「百年國恥」期。中國精英群體開始意識到中國不僅不是世界的中心,而且本身就是個難以立足的弱國。中國在戰爭中敗給了西方列國和日本,領土被外國列強瓜分。


 


正是在這些事件發生後,基於種族的中國認同觀念開始紮根。當時的改革先驅,包括學者和政治思想家康有為在周遊列國之後得出了一個悲觀結論:各個不同種族正陷入為生存而戰的殊死搏鬥。他們將中國人身份視作一個民族國家的合法種族基礎,並以此立足世界,抵禦其他類似構成國家的侵犯。


 


這種經歷至今仍影響著中國人的態度。但是,中國已經重建了一個強大興旺的國家,不必懼怕被他國欺凌,並且已經成為巨大的世界經濟網路中的關鍵一環。在我看來,中國已經回到了這樣一個歷史時刻,它對身份的概念可以回歸更寬容的狀態,接納符合「中國性」文化標準的人。


 


同時,這種轉變也具備現實主義基礎。清華大學著名國際關係理論家閻學通先生就認為,中國應該僱傭更多的外國人擔任公職人員,並且推動他們獲得中國國籍。他表示,一旦中國的硬實力超越一個必要的水平,中國要競爭的是人才而非經濟或軍事上的優勢。


 


採取超越民族或種族背景、向所有人開放的精英移民政策也符合中國的經濟利益。目前已經廢棄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人口比例失調,老年人口在中國總人口中的佔比不斷上升。世界各地年輕精英移民的貢獻,將讓中國獲益匪淺。


 


習近平主席將其治國指導思想描述為「中國夢」。本人的「中國夢」非常簡單:不僅成為自己心目中的中國人,還能成為中國同胞們心目中的中國人。


 


貝淡寧(Daniel A. Bell)博士是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同時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模式》(The China Model)是貝淡寧博士的最新著作。本文所述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 今日互動 >






你可能還關注:


這些老外在北京衚衕里住得挺愜意



入境官的一句話,讓他願為美國去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爾街日報·派 的精彩文章:

北京東三環標價7500萬元的三居公寓長啥樣?|環域居
想讓大腦返老還童嗎?科學家已找到辦法
下一代汽車,可能是車輪上的客廳
醫生多老才算老?
第一次約會該由誰買單?

TAG:華爾街日報·派 |

您可能感興趣

豆瓣9.4,這群「不要命」的中國人不該被遺忘
人到中年,愛上不該愛的人,這幾件事你需要考慮一下
此人是唯一被改成小人的大俠,也是神鵰的一大敗筆,金庸真不該改
愛一個人,別為難自己;不愛一個人,更不該為難自己!
「人間本不該令我這麼欣喜,但是你來了。」
男人再深愛一個女人,也不該為她做這四件事情,反而會被她看不起
職場中,這3種人的建議最不該聽取
到底該不該成為一個冷漠的人
對於感情,我們都不該有這樣的期望,不是坑了別人,就是坑了自己
外國人總說我們中國人「沒素質」,這個鍋我們該不該背?
有時候,看到別人「這麼衰」,真的不知道該不該笑笑
這世上,什麼是不該喜歡的人?
女人該不該和一個男人走進婚姻?最重要的是看清他這一點
禁播了這麼多動漫,難道這部國漫不該被下架嗎?網友:很多人其實都沒看過!
越是人到中年,對待愛情越應該直接一點,不該犯這兩種低級錯誤
在中國歷史上,這4大君主最不該亡國,你覺得誰最可惜?
娛樂圈中公認的最不該整容的4大女星,最後一位看久了有點滲人
蔣介石一生有3不該:不該愛上一女人,不該相信一人,不該殺一人
好難受,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彼此有各自的家庭,這種滋味誰懂?
女人這一生,最不該愛的,是這樣一種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