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的陳年佳釀(二)
作者:汪曉勤
摘自:《數學文化》2013/第4卷第1期,數學家隨筆《陳年佳釀》。
上篇回顧>>>數學的陳年佳釀(一)
18世紀法國數學史家蒙蒂克拉(J. E. Montucla,1725-1799)在他的《數學史》中講述了古希臘大數學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212)的故事: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的家鄉敘拉古被羅馬人攻陷。當時,阿基米德仍在專心致志地研究一個幾何問題,絲毫不知死神的臨近。當一個羅馬士兵走近他時,阿基米德讓他走開,不要踩壞他的圖形,羅馬小卒殘忍地用刺刀危害了他。
阿基米德之死
18世紀法國著名女數學家索菲·熱爾曼(S. Germain,1776-1831)生活在對女性充滿偏見的時代。人們認為,女性並不適合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解剖學家甚至聲稱:女性的大腦結構較男性簡單。在這樣的時代,絕大多數女性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彷徨之中的索菲偶然在父親的書房裡發現蒙蒂克拉的書,讀到了阿基米德的故事,深感數學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學科,於是下定決心學習數學。為了阻止她,父親沒收了她的蠟燭和取暖的工具,但是,在墨水結冰的漫漫冬夜,索菲點起偷偷藏著的蠟燭,身上裹著毯子,依然故我,勤學不怠!19世紀法國數學家泰爾凱(O. Terquem,1782-1862)描述了索菲亞年輕時的學習經歷:
「在極度痛苦之中,這位年輕的先知在抽象世界中尋求解脫。她瀏覽蒙蒂克拉的《數學史》,研究裴蜀(E. Bézout,1730-1783)的著作,甚至在1793年血腥的農神節期間,她也閉門不出。她整天沉浸於對勒讓德和居森(Cousin)著作中的數論和微積分的思索,成了隱居者。她進步神速。1801年,她偽托巴黎綜合工科學校一男生的名字開始了與高斯的通信往來,討論高斯剛出版的《算術研究》和其他內容。在1804年的戰役中,熱爾曼家的朋友、炮兵將軍佩爾內提(Pernetty)在布倫瑞克把這個冒名的『學生』的真名告訴給了這位大數學家。從未懷疑過這位通信者性別的高斯吃驚不小。他在後來的通信中對這位年輕的法國人深刻敏慧的心智表示欽佩,由於戰爭,當時這位德國教授平靜的書齋生活被打破,感情上受到了傷害,對我們國家產生了厭惡感,在這種情況下,他對熱爾曼的欽佩就越發顯得真誠了。」
索菲·熱爾曼
高斯在信中這樣寫道:
「當我得知我尊敬的通信者勒·布朗先生搖身一變,成為這麼一個曾經製造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傑出摹本的名人時,我如何才能描述我的驚訝和欽佩呢?愛好這門抽象的科學,尤其是數的秘密的人如鳳毛麟角:這毫不足怪,因為這門崇高科學只對那些有勇氣探究它的人展示其迷人的魅力。而當一位女性在通曉其中的難題時,由於性別以及我們的世俗和偏見,她遭遇了比男性多不知多少的障礙,卻要克服這些桎梏,洞察隱密奧義,她無疑有著最為高貴的勇氣、超凡的才能和卓越的天賦。這門科學為我的生命增添了許多快樂,沒有什麼事情能比你對它的愛好更令人心悅誠服,更確實無疑地證明它的魅力並非子虛烏有。」
熱爾曼最終成為了一代數學名家。
高斯
19世紀的蘇格蘭人華里司(W. Wallace,1768-1843)是中國人不應忘記的數學家,因為他正是中國歷史上上第二部微積分教材《微積溯源》的原作者。少年時代,華里司因父親破產而輟學,並成了印刷廠的一名學徒工。
華里司偶然結識了一位上了年紀的木匠,而這位木匠當時正受雇於著名物理學家、愛丁堡大學自然哲學教授約翰·羅比遜(J. Robison,1739-1805),做羅比遜的實驗助理。老木匠是位有文化、愛讀書的人,他雖然對數學一竅不通,但整天和物理學家在一起,耳濡目染,不免對科學懷有一份崇敬之心;並常常因與自然哲學大教授為伍而自豪。他在知道華里司酷愛數學之後,有心把他引薦給羅比遜。華里司學徒期滿,老木匠寫好推薦信,勸他去找羅比遜教授。他鼓起勇氣去了愛丁堡大學。教授告誡:搞數學研究不可能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益處。或許,羅比遜是要試試華里司是否真心熱愛數學。華里司回答:人活著既然註定要含辛茹苦,他希望用求知的快樂給人生的酒杯加點糖。此言一出,羅比遜當即邀請他來聽自己的自然哲學課。羅比遜又把華里司引薦給著名數學家普雷費爾(J. Playfair,1784-1819)。
18世紀末,儘管歐洲的印刷術發展很快,但印後裝訂仍離不開手工:書頁印出後,工人依次將書頁堆放成一圈;然後按順序在每一堆上取一頁疊放好,最後裝訂成冊。華里司出師後,在印刷廠做了一名裝訂工。他每天做的是裝訂成冊之前的那道工序。在枯燥的重複勞動過程中,華里司不忘學習,在牆上貼滿拉丁辭彙表,轉一圈,必記上一個拉丁文單詞。就這樣,他學會了拉丁文,並得以鑽研歐洲大陸的數學著作。
華里司最終成為愛丁堡大學的數學教授。從學徒到教授,華里司用自己的勤奮書寫了人生的傳奇故事。
華里司
《微積溯源》的譯者、中國數學家華蘅芳(1833-1902)14歲開始自學數學,凡遇到數學書,輒愛不釋手。曾用22種方法證明勾股定理,真可謂才華橫溢,後生可畏。
20歲時,華蘅芳來到上海,去墨海書館拜訪著名數學家李善蘭(1811-1882)。當時,李善蘭和墨海書館的負責人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A. Wylie,1815-1887)正在合作翻譯英國數學家德·摩爾根的《代數學》和美國數學家羅密士(Elias Loomis,1811-1889)的《解析幾何與微積分基礎》(譯名《代微積拾級》)。李善蘭這樣向他介紹微積分:
「此為算學中上乘功夫。此書一出,非特中法幾何盡廢,即西法之古者亦無所用矣。」
這是華蘅芳平生第一次知道數學上除了天元術以外,竟然還有微分、積分之術。這對於熱愛數學的華蘅芳來說無疑充滿了難以抗拒的誘惑力!他從李善蘭和偉烈亞力的譯稿中抄錄數條,拿回家細看,結果,茫茫然一無所獲。
華蘅芳與《微積溯源》
幾年後,中國第一本微積分教材《代微積拾級》出版了,李善蘭送了一本給華蘅芳。展卷披閱,不知所云。的確,如果我寫出書中的一個公式給你看——
你一定會看傻眼。無奈之下,華蘅芳只好又跑到墨海書館,向李善蘭求教。李善蘭如是說:
「此中微妙,非可以言語形容,其法盡在書中,吾無所隱也。多觀之,則自解耳。是豈旦夕之工所能通曉者哉!」
聽了李善蘭的話後,華蘅芳拿《代微積拾級》「反覆展玩不輟,乃得稍有頭緒」。華蘅芳對自己學習微積分的這個艱難過程作了一個精彩的比喻:
「譬如傍晚之星,初見一點,旋見數點,又見數點、數百點,以致燦然布滿天空。」
《代微積拾級》書影
順便提一句,偉烈亞力來華前只是一介木匠。英漢兩種版本的《聖經》是他學習漢語的唯一工具。他利用兩種版本的《聖經》,竟自編了一本英漢詞典!來華後,每天只睡6小時,工作之餘,手不釋卷。
先哲們在困難面前所展現出來的勇氣也常常令我們汗顏。
1605年秋,中國著名科學家徐光啟(1562-1633)在北京向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了解西方的教育情況。說到數學時,利瑪竇盛讚《幾何原本》之精,又陳述此書漢譯之難,還說起昔日和中國人合作失敗的種種經歷。的確,要翻譯拉丁文版的《幾何原本》,談何容易!且不說徐光啟連一個拉丁文單詞也看不懂,那麼多中國傳統數學中所從未有過的數學術語首先就讓人望而生畏。可是,徐光啟卻說:
「吾先正有言:『一物不知,儒者之恥。』今此一家已失傳,為其學者,皆暗中摸索耳。既遇此書,又遇子不驕不吝,欲相指授,豈可畏勞玩日,當吾世而失之!嗚呼,吾避難,難自長大;吾迎難,難自消微。必成之。」
其堅定的決心、過人的勇氣和強烈的使命感溢於言表。於是,兩人口授筆錄,反覆推敲,三易其稿,終於在1607年春把《幾何原本》前六卷譯完並出版。
我們今天常說:「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其實,先哲早就說過了。
被譽為「昆蟲世界的詩人和預言家」的法布爾(J. H. Fabre,1823-1915)師範畢業後被分配到鄉下一個條件十分簡陋的、全校教師只能擠在唯一一張校長餐桌上吃飯的學校教書。儘管讀師範時學過一些平面幾何知識,但作為文科生的他,數學知識、特別是代數知識依然相當貧乏。用他自己的話說,開一個平方根,證明一個球的表面積公式,已經是科學的頂點了。打開一張對數表,立即頭暈目眩。可是有一天,一個報考橋樑工程專業的年齡與他相仿的不速之客登門造訪。原來,這位年輕人的考試科目中有數學,為了通過這場考試,他希望法布爾能輔導他學代數。真是病急亂投醫。法布爾先是吃驚,接著是猶豫;但最後,不知從哪兒來的勇氣,他竟然答應人家了:後天開始上課。自己不懂游泳,卻要教別游泳,怎麼辦?勇敢的辦法是自己先跳進海里!這樣,在瀕臨淹死的時候也許會產生一股強大的求生力量。可是,法布爾不光對代數一竅不通,而且連一本代數書都沒有:他想跳進代數學的深淵,可是連深淵都沒有。他想去買一本,可是囊中羞澀,況且他那裡可不是巴黎,想買就能買到的。離上課只有24小時。有了!有位教自然科學課的先生,是學校領導層的人物,儘管在學校他有兩個單間,但平時住城裡,也算是上流社會的人物了。法布爾猜想他房間里必有代數書;但由於人家高高在上,又怎敢開口言借?只有一個辦法:偷。如果那時中國作家魯迅已經寫出小說《孔乙己》來該多好,這樣法布爾也許不會責備自己了。正逢休假日,四顧無人,法布爾幸運地用自己房間的鑰匙打開了那城裡度假的主人的房間。天從人願!雙腿有些發抖的小偷從書櫃里搜索出三指厚的一本代數書來。
法布爾
神不知鬼不覺,法布爾回到了自己的房間。他急切地打開書本,一頁又一頁地翻看著,了無興趣。大半本書翻過去了,突然,他的眼光停在了一個章名上:「牛頓二項式」。譽滿全球的17世紀英國大科學家牛頓,他的二項式是怎麼回事?強烈的好奇心促使法布爾拿起筆,一邊看,一邊在紙上寫字母的排列和組合,整整一個下午在排列和組合中度過。不可思議,法布爾竟然完全搞懂了。
這下,他可以從容地應對明天的數學課了。這真是與眾不同的課,人家從頭開始教,而法布爾則幾乎是從末尾開始教。他時而耐心地講授,時而和學生進行討論,第一次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牛頓二項式定理大大增加了法布爾的自信心。法布爾繼續向更多的代數知識發起衝擊,壁爐里的火光伴著他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
在知難而進的老師和忠實勤奮的學生共同努力下,他們最後啃完了代數課本。那年輕人如願以償,通過了考試,而那本代數書被偷偷地放回了原處。
法布爾繼續向解析幾何發起了衝擊,他這樣描述自己的學習歷程:
「當我失足掉進一個未知世界時,有時能找到炸藥把它炸開。剛開始是小顆粒,顆粒結成小團滾動著,越來越大。從一個定理的斜坡滾向另一個定理的斜坡,小團變成大團,成了有巨大威力的彈丸,它倒退著向後拋,劈開了黑暗,現出一片光明。」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順利拿到了數學學士學位。掌握了數學知識,法布爾終於成了「蛛網測量員」。
數學人文,清新雋永;陳年佳釀,歷久彌香。一次穿越時空的心靈之約,讓我們收穫幾許心靈的啟迪。先哲的數學故事會引發我們對以下問題的思考:
對於學業,應該持何種態度?
應該如何面對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挫折、失敗和錯誤?
應該怎樣對待學術權威和世俗偏見?
應該怎樣看待數學在人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
最後,我想說,我也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我指望因為講故事獲什麼獎。但我知道,因為講故事,我讓自己的數學課變得不再枯無味,讓我自己的學生變得更有教養、更有文化、更有追求、更懂得生命的意義。我還想說,如要每一位數學教師都會講故事,那麼,我們的數學教育一定會變得很美好。
附註:本文為華東師範大學數學月講座。
(全文完)
作者簡介:汪曉勤,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博士,現執教於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學史、數學文化與數學教育。先後在《自然科學史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數學教育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170餘篇,著有《中西科學交流的功臣——偉烈亞力》、《中學數學中的數學史》、《HPM: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等。
點擊展開全文
※數學家「六月」的成長之路——一個令狐沖遇上風清揚的故事
※2017 IMMC 中華峰會邀請函
※0-3歲嬰幼兒數學啟蒙必備的《嬰兒數學玩具書》開團
TAG:好玩的數學 |
※數學上下三萬年(五):十九世紀上半葉的數學
※「大結局」數學上下三萬年(八):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數學
※我和數學的四年
※武俠中的數學(四)——七曜九執天竺筆算
※數學的本質與萬物的關聯(第二版)
※數學年譜
※數學之美(12)——從洛書(三階幻方)到拉丁幻方(數獨)
※七年級第一學期期末數學綜合卷(二)
※瑞士著名數學家歐拉誕辰:科學史上的今天:4/5
※中國古代數學史12-近代數學
※數學的智慧與美
※二十世紀數學家排名
※蓮蓬中的數學
※數學年譜——一部關於數學的歷史
※四年一次,數學界的最高獎揭曉!
※君子豹變:吳文俊的百年數學人生
※吳文俊與中國數學 | 紀念吳文俊先生百年誕辰
※丘成桐:哈佛數學系150年:從三流學繫到世界中心
※數學屆的三位大咖
※數學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