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與岳飛、文天祥齊名,以丹心報國,忠心義烈,不愧為一代名臣,這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他與岳飛、文天祥齊名,以丹心報國,忠心義烈,不愧為一代名臣,這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最有格調的國學微刊

在西湖邊,有一座灰瓦白牆的古代建築,前殿正中,放了一塊巨大的石灰岩,這座建築就是位於杭州的于謙祠。

說到石灰和明朝名臣于謙,馬上讓人想到他的那首《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魂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有人說,這就是于謙一生的寫照,為國為民,雖粉身碎骨,卻心甘情願。

那麼于謙這位生活在500多年前的文人士大夫,是什麼讓他在小小年紀,就勵志成為文天祥那樣有氣節的人?

是什麼讓他在國家危難之時毅然決然挺身而出?

又是什麼讓他在無兵無糧的情況下,守住了北京城,保住了大明江山。

到底是什麼在他蒙冤入獄後毫不辯解,從容赴死?

一、

一身清白,兩袖清風

一個真正的英雄,一定是一個品格高潔之士,就明代的文人士大夫而言,如果論人品高潔,恐怕很少有人能出於謙之右。

「兩袖清風」便出自這位明代的「救時宰相」。

于謙是永樂年間的進士,到了明宣宗的時候已經升職到晉豫巡撫,就是河南山西兩省的巡撫,中間隔著太行山,兩邊跑,十分辛苦。于謙在晉豫巡撫的位置上,一坐就是18年,在這18年間,為官清廉,關心民生,在當時的民間,就獲得了「於青天」,「於龍圖」的美稱。

明英宗時期,宦官亂政現象極為嚴重。因為王振亂政,當時朝野,無不仰王振之鼻息。而在這其中有一個堅持獨立品格,從來不奴顏媚骨的人,于謙。

于謙在做了18年晉豫巡撫之後,要回北京述職,當地官員為于謙送行時,看于謙的行李只有一些簡單的衣物和幾本書,送行官員和朋友就對於謙說:

「大人,難道您不知道,現在王振專權,他貪得無厭,只要給賄賂,就都好辦。那些不給賄賂的人,就倒霉透了,雖然大人為官清廉,家無餘財,但是好歹可以帶點土特產啊。」

于謙聽後一笑道:

吾唯有清風而已,且交際之物幾何,而閭閻短長可畏也。

我哪有什麼財富啊?我只有兩袖清風而已。為官者,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百姓的評價,我沒有什麼東西可帶,要帶就是兩袖清風。

所以,在路上,于謙做了《入京》一詩:

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兩袖清風」的典故就出自於此,可見於謙的品行高潔。

果然,于謙回到北京述職,雖然勞苦功高,但是不肯向王振送禮、低頭。王振非常惱火,覺得于謙不把自己放在眼裡,羅織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要處于謙以死刑。

但是王振低估了于謙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晉豫兩省的百姓,聽說王振要處于謙死罪,就組織起請願團。最後王振沒辦法,就只得為自己找台階下,說是把另一個于謙當成了這個于謙,這樣于謙才得以獲救,當然,于謙也遭到貶謫。

于謙雖然從王振手裡死裡逃生,但大明王朝卻險些沒能從王振手裡死裡逃生。

二、「救時宰相」挺身而出,挽救民族危亡

公元1449年,瓦剌部落首領也先發大舉進犯。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的勸阻,執意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兵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一戰,大明遭遇到自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大危機。明朝大軍死傷數十萬,五十餘重臣全部被殺。明軍最精銳的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主力也全軍覆沒。大明王朝的一國之君成為階下囚。而且土木堡距離都城北京僅約120公里,瓦剌的鐵騎隨時都有可能出現在城門之下。

于謙出生那年,剛好是朱元璋去世那年,所以民間一直流傳於謙就是朱元璋留給子孫的保護神。

在於謙少年的時候,一個高僧看過於謙面相之後,曾預言,將來他必定是大明王朝的「救時宰相」。所以現在,就是這個預言兌現的時候了。

「土木堡之變」發生後,眾臣亂成了一鍋粥。因為王振不僅帶著英宗去御駕親征,而且裹挾了大半個朝廷的官員。當時留守北京的是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

朱祁鈺

大家意識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皇上都在別人手裡了,如果也先帶著英宗兵臨城下,那大明王朝怎麼辦,北京怎麼辦?

此情此景,讓大家不禁想到300多年前的「靖康之變」,這個情形和現在明王朝面臨的非常相似。所以大臣們難免想到遷都南逃。雖然大家想到這一幕,但是沒人敢說。只有一個傢伙,最後忍不住跳出來說:「當今之計,只有一辦法,南遷!」這個人就是徐珵。

徐珵在說到這個提案的時候得意洋洋,說的唾沫橫飛,興高采烈,突然,有一個人站出來大喝一聲:「言南遷者,可斬也。

站出來說這話的人,就是當時的于謙。于謙身材高大,相貌偉岸,尤其聲若洪鐘。所以這次站出來大喝一聲,徐珵一聽,嚇得直哆嗦。

于謙接著說道:「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北京是天下之根本,一動,根本就失去了。遷到南方,一定是苟延殘喘,當年南宋的那段歷史教訓,就是前事之師。一寸土地也不能退讓,這個時候一退讓,氣勢一弱,後患無窮。

郕王朱祁鈺一聽,頻頻點頭,朝臣們也都紛紛開始議論,覺得于謙說的才有道理。而且於謙的那種氣概鼓舞了大家。

郕王朱祁鈺這個時候升于謙為兵部尚書。于謙臨危受命。雖然只是一介書生,此前從沒打過仗,但是臨危受命,他絲毫都不謙讓膽怯。郕王朱祁鈺命他全權主持抗戰事宜,于謙說:

「謙雖一介書生,素不知兵,然當此位居,敢不受命。」

52歲的于謙臨危受命,面對的是一場幾乎沒有勝算的戰爭,明英宗深陷敵營淪為人質,京城中軍隊糧草殆盡,城中百姓驚慌失措,朝廷百官士氣低落,敵軍隨時兵臨城下,惶惶不安。

確實,如果南逃會痛失半壁江山,而如今堅守北京城,一旦戰敗,毀滅的將是整個大明王朝。于謙深知此一戰,只可勝,不可敗。那麼要打贏這一場幾乎沒有勝算的戰爭,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接下來的北京保衛戰,于謙還有三大難題,一沒兵,二沒糧草,三沒領導者。於是于謙急調全國各地的預備役部隊,短時間之內,各地勤王大軍紛紛趕往北京,有22萬之重。

沒糧,當時北方的糧食總倉庫在通州,離北京還有四十里,北京本身就沒兵,也沒人去搬運糧,來回搬糧的話,如果期間瓦剌騎兵趕來,那危險就大了。于謙急中生智,在全國招勤王之師的時候,同時下了一道命令,讓所有進京勤王的部隊都必須從通州經過,在經過通州的時候,經過通州糧倉,「自取軍糧」,把自己所需的軍糧帶著。

最難的問題,是沒領導。雖然郕王朱祁鈺監國,已經命令把這個全權受命給於謙,做北京保衛戰的領導。但是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因為英宗沒有死,在別人手裡做俘虜,所以現在郕王朱祁鈺只是監國。

如果也先兵臨城下,把英宗往城門前一放,誰敢動刀動槍?這可是滅族的大罪。所以這仗沒法打。

危急時刻,又是于謙站出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所以于謙這時候主動挑頭,擁立郕王朱祁鈺登基。為國家,為天下計,于謙反覆勸說,擁立郕王朱祁鈺登基,這就是後來的景泰帝朱祁鈺。

這樣,于謙運籌帷幄,調兵,運糧,擁立景泰帝。短短一個月時間,于謙一改京城內蕭條景象,激發士氣,鼓舞百姓作戰。

三、列陣九門之外,有膽有識,挽狂瀾於即倒

公元1449年明正統十四年十月,瓦剌首領也先挾明廷之計不逞,親率所有精銳兵力直逼北京城。

十月十一日,瓦剌鐵騎大軍抵達北京城下,北京保衛戰打響。

試想當年的于謙穿上沉重的盔甲,登上北京城,看著城下也先軍旗,和來回馳騁的瓦剌鐵騎,胸中激蕩的可是年少寫下的那首詩:

殉國忘身,捨生取義,寧正而弊,不苟而全。

當日于謙下令,二十二萬大軍全部開出九門之外,分派逐將守護,如有丟失者,斬;臨陣先退者,斬,出城後九門關閉,擅自放入城者,斬。

瓦剌鐵騎選擇德勝門作為主攻方向,派兩個弟弟率一萬鐵騎作為先鋒,他率大軍隨後跟進。當時的瓦剌主力都是騎兵,擅長機動作戰,明軍的主力在土木堡已經損失殆盡,這時候以步兵為主,如果和騎兵在開闊地帶進行平原作戰,是要吃虧的。

所以像于謙這樣的文官帶兵打仗,一定得智斗。于謙就緊急訓練士兵,使用神機營火器,讓神機營埋伏在瓦剌進攻德勝門必經的村子裡。于謙以小股部隊引瓦剌一萬騎兵進鎮。

進鎮之後,騎兵特長就發揮不出來了,而此時,埋伏在村舍之間神機營的萬桿火器一起發射,導致騎兵部隊亂作一團,一萬多瓦剌騎兵在短時間內就被明軍的神機營殲滅殆盡。隨後神機營迅速撤離戰場,撤回德勝門附近。

也先的兩個弟弟戰死在明軍的埋伏圈裡,氣急敗壞,就率領全部主力,準備與明軍在德勝門下展開決戰。

也先一到德勝門前大吃一驚,按道理明軍的騎兵早已覆滅,沒想到一隊隊騎兵列陣德勝門前。

原來,于謙啟用了一個邊關大將石亨。石亨在土木堡之變中,因帶兵不利被下詔獄之中,然後于謙破格使用了石亨。石亨是邊關大將,長期和蒙古人作戰,最善率領騎兵,所以在短時間內訓練了一隻騎兵突擊隊。所以這時候,也先面臨明軍的騎兵又愣住了,這一愣之下,發起衝鋒的時機就耽誤了,反倒被明軍搶先發起衝鋒。據說當時瓦剌的騎兵也被沖的四零八落。

這時候于謙率明軍主力圍攻上來,雙方一場鏖戰,殺得難解難分的時候,這時候神機營都督范廣又帶神機營反身殺回。神機營的殺回,使明軍氣勢大盛,所以打到最後,也先發現實在難以攻下德勝門。

也先苦戰一天,連北京城門的門邊都沒摸著。也先最後實在沒辦法,只好退兵。

也先退兵之後紮營,于謙晚上帶著火炮手,潛伏到也先大營附近,根本沒有派明軍去衝擊也先的大營,只一陣火炮,轟的也先人仰馬翻。後來也先看實在是打不下去,損失慘重,各地還有勤王的部隊陸續趕來,又怕被截了後路,只好灰溜溜的撤出關外。

也先死活想不明白,為什麼他們的皇帝都被抓了,這個叫于謙的人,憑著一些預備役部隊,也先眼裡的烏合之眾,居然能打贏這場北京保衛戰。

于謙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可以說,如果沒有他的堅持和堅守,沒有軍民一心的英勇奮戰,北京保衛戰也許是另外一個結局。

四、英雄雖死,浩氣長存

500多年過去了,北京建國門內大街,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靜靜的坐落於現代都市的高樓大廈之中,這裡是于謙的故宅,美麗的西子湖畔,于謙長眠於此。

「功滿一身,謗滿一身。」就在北京保衛戰之後,為大明王朝立下如此功勛,拯救了天下的于謙,卻要迎來自己人生最大的一場悲劇。

也先被打敗之後,發現自己手上的英宗也就失去了價值,於是就把英宗放了回來,但是原來的成王朱祁鈺,現在的景泰帝卻不願接哥哥回來。

這時,又是于謙主動站出來,說:

「你哥哥回來了,也不會奪取皇位,但是我們的天子,不能淪落在外。」

他主張把英宗接回來。接回來之後,景泰帝還是不放心,就把英宗軟禁,把自己哥哥軟禁在南宮。

後來景泰帝的兒子生病死了,按道理,當初答應太后,要立英宗的兒子為太子,可是景泰帝私心不肯。這個時候有幾個人湊到一起,圖謀重新扶立英宗復辟。

這幾個人中,一個是石亨,當年石亨被于謙重用,雖然功勞很大,但是上面始終有個于謙壓著。

還有一個太監,叫曹吉祥,此人正是王振餘黨。

最關鍵的一個人物,便是徐有貞,他的原名,就是徐珵。就是那個大殿上,被于謙一聲斷喝,臭名昭著的徐珵,所以只好改名為徐有貞。

這些人一拍即合,後來擁立英宗「南宮復辟」。英宗奪回皇位之後,第一個受難的就是于謙。

徐有貞,以莫須有的罪名說于謙想要擁立外藩,擁立外藩是移族的大罪。這個時候,把內閣成員王文和于謙說是一夥的,要擁立外藩,下獄,論罪。

王文要辯解,說根本沒有此事,但是于謙,只淡淡的在獄中對王文說:

亨等意耳,辯何益。」

這叫做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根本就是莫須有,辯論根本沒用,他們既然想害你,一定能找出各種各樣的罪名來。

後來三法司會審,實在找不出罪名來,就問徐有貞。

徐有貞說:「沒有擁立外蕃,就叫意欲擁立外蕃。」甚至英宗很痛恨于謙,但是他知道于謙是一個狷介高格的英雄,也知道在百姓心中,于謙地位非常高,所以徐有貞在害於謙的時候,英宗甚至說了一句「于謙實有功啊。」

可是此時徐有貞卻說「不殺于謙,今日之事無名。」

名不正言不順,英宗一想到危及自己,也只好默認。所以于謙後來被論斬。

(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於公墓)

後來於謙臨刑那天,「陰霾四合,天下冤子」,天下百姓都知道于謙是冤枉的。

所以後來另一位民族英雄林則徐在杭州任職時,看到于謙祠已然破敗,自掏官俸,重修于謙祠,並親筆提下楹聯:「功論久而後定,何處更得此人」歷史會證明,像于謙這樣偉大的英雄,才是民族的脊樑,民族的希望。

因為于謙葬於西湖邊,西湖邊上還葬著兩位英雄,一位張蒼水,一位就是岳飛,所以袁枚有一首名言「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原來西湖之美,是因為旁邊葬著像岳飛,像于謙這樣的偉大英雄,天地人傑合為一體,這才是浩氣長存。

(于謙銅像,丹心抗節/乾隆題)

正是因為于謙以後這樣光輝的一生,才會有那樣的千古名作: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魂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本文系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編輯整理

轉載須授權,侵權必究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熱文推薦——

不丟傳統,不忘來路,不失本心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妙玉和黛玉為何對劉姥姥有偏見?
《周易》智慧:善處「大過」之時,善用「大壯」之勢,而懼「小過」之凶
20年前沒空調,我們是這樣過夏天的,看懂的人都老了……
胡適:男人靠不靠譜,就看這三點
只談道德不講規則的社會,很虛偽

TAG:京博國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宋朝名將,為忠心報國在身上刻字以銘心志,但不是岳飛
他是一代名將,救了皇帝的命,娶了皇帝愛妃,忠心耿耿受寵不衰
老照片:他本是英國人,卻忠心清朝,官至一品,和溥儀感情深厚
明朝一人,為表忠心在身上紋「精忠報國」,皇帝大怒:欺君罔上
最忠心於明朝的家族,十一代忠烈,守衛明朝至最後一刻,令人尊敬
宋朝有名的「忠臣」,花式表忠心感動百姓,一天之後成滑稽劇
滿腔熱血,一顆忠心,一首豪邁悲壯的愛國之作,永傳後世
忠心輔政的一代名臣,死後為何會被滅族?
他食其子表忠心,國君大為感動,大臣說了一句話,國君開始懷疑他
清朝的世界首富,對乾隆忠心耿耿,最後皇帝陪他一起死
全球排名最忠心的狗,第二名是中國「神犬」,國人的驕傲!
商朝一猛將,對紂王忠心耿耿,中國歷史的千古一帝卻是他35代孫
大清六大親王之一,忠心耿耿,順治有心傳位給他的-岳樂!
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明史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此人與陳友諒、張士誠一樣起身元末,但是他是元朝最忠心的奴僕!
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他是三國最忠心與漢獻帝的人,為漢室殫精竭慮,卻受後世詬罵
對中國特別忠心的國家,總統稱:多虧了中國,我們才有今天!
他是北宋忠心的大臣,三道本奏到金鑾殿,秦檜貶為粟民!
皇帝指著臣子的大肚問:裡面裝的是啥?大臣:忠心,此人最終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