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也說葬花——落花迷人眼,誰是葬花人?

也說葬花——落花迷人眼,誰是葬花人?

作者 落筆升蝶

說到《紅樓夢》中的葬花,人人都會想到讓人心生憐惜的林黛玉,但細讀文本就會發現《紅樓夢》中的葬花人,其實可以是黛玉,也可以是寶玉,兩者兼而有之。只是對於兩人如何葬花,作者採用了或明寫、或暗寫的手法,有關情節分別是在第二十三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第六十二回,作者對這一情節的描寫,可謂是一再渲染,不遺餘力,由此可見葬花這一情節在書中何其重要。那麼,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葬花之人緣何葬花,有何深意,我們不妨把書中所涉及到的「葬花」情節細細捋析一下,以便讀者自己感知。

惜花與葬花

表面看來,《紅樓夢》第二十三回中首次描寫葬花,時在三月中浣,寶玉坐在沁芳閘橋邊桃花底下的石頭上細玩茗煙在外面淘來的《會真記》,正在陶醉之時,一陣風把樹上桃花吹下大半,落的滿身滿書滿地皆是,此情此景,正是書中 「落紅成陣」,眼前「落紅成陣」,不由得勾起寶玉的惜花之心。他不忍踐踏所以把這許多花瓣兜了,抖在池內。那花瓣浮在水面,飄飄蕩蕩流出沁芳閘了。因此,周汝昌老先生在《從「黛玉葬花」說起》一文中指出:「第一次葬花,不是埋在土裡,而是『落花水流紅』,讓它隨水漂去,主角是賈寶玉。」

但真的是這樣嗎?

書中寫到,正在寶玉為滿地落花踟躕之時,黛玉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裊娜而至,她告訴寶玉「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冢, 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裡,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幹凈」,短短几句交代,採用了不著痕迹地輕輕點染,黛玉的花冢就悄然而現,可見寶玉抖卻落花入水的行為算不得書中葬花第一次,這種暗寫之法,恐怕只有有心人用心留意才不會錯過。緊接下文所寫紅樓最美場景之一的寶黛共讀西廂,插入在寶黛各自葬花之後、共同葬花之前的間隙,是為二人青春期發展中的一次象徵性抒發,也是對二人情感發展的第一次正面渲染。也就是在此時此刻,寶玉借用《西廂記》中「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第一次向黛玉委婉的表露心事,雖然黛玉表面惱怒嗔怪,但此前二人青梅竹馬的小兒女情態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悄悄起了變化。

接續前文 「西廂記妙詞通戲語」對黛玉內心深處情感的震動, 後文對「牡丹亭艷曲警芳心」進行了更精細的描寫,正如脂批所說:「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詞曲警之,恰極當極。」書中通過黛玉之耳聽到的一系列戲詞「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你在幽閨自憐」、「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描寫正如黛玉那青春萌動之心,初時「不覺心動神搖」,經過這些戲詞的啟發,細嚼其中滋味, 「亦發如醉如痴」,飽讀詩書的黛玉又把這些戲詞和前人古詩詞中的「水流花謝兩無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聯繫起來,更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痴,眼中落淚」。黛玉的情思從兩小無猜的混沌未開,到共讀西廂之時的破土而出,再到聽戲之後的潛滋暗長,對感情的憧憬和美好期許在逐漸明了。而黛玉本人,也漸漸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孩童,成長為一個情竇初開的青春少女。

通過前面分析,黛玉和寶玉各自葬花一次。關於寶黛葬花的對比,江蘇南通大學的徐乃為先生在《逝水漂落紅 凈土掩風流——寶黛三次葬花情事賞析》一文中指出:「寶玉黛玉不期而遇的共葬落花,兩人的出發點是相同的:愛花惜花。他們都是『恐怕腳步踐踏了』,給落花找一個潔凈的安息去處。但是兩人葬花的方式卻又區別:寶玉是『水葬』,黛玉是『土葬』。」但不管是「土葬」,還是「水葬」,兩人共有的憐春惜花之心是一樣的,而且後文寶玉受黛玉影響,也接受了「土葬」的潔凈。因此,「寶玉一面收書,一面笑道:『正經快把花埋了罷,別提那個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協,只見襲人走來……」,這段二人同收共掩的描寫,即採用了「土葬」的方法,細細算來,這應是《紅樓夢》中對葬花情事的第三次描寫。

這次葬花初現了兩個人對春去落花的一種憐惜,惜花之情也是心有靈犀,不約而同。而以此次葬花所連綴起來的整迴文字,對黛玉的影響則更深遠,故脂批曰:「前以《會真記》文,後以《牡丹亭》曲,加以有情有景消魂落魄詩詞,總是急於令顰兒種病根也。看其一路不即不離,曲曲折折寫來,令觀者亦技難持,況瘦怯怯之弱女乎!」秉絕代姿容,具希世俊美的林黛玉前生本就是一株「閬苑仙葩」, 轉世為人後,作者設置她生於花朝節這一日,也是賦予其「百花仙子」的寓意,這一情節的描寫,是為塑造黛玉「情情」形象的重要一筆,也是為後文「埋香冢飛燕泣殘紅」做足鋪墊,更是黛玉從困惑迷茫走向自我升華的一個必然過程。

被號稱為「絳洞花主」、「怡紅公子」的寶玉是從太虛幻境投胎人世間的護花主人,他的形象正是作者在《紅樓夢》中、在大觀園裡塑造的一位護花、惜花的使者,因此,他對自然的感知,對落花的憐惜也比一般人更為深刻,由此產生葬花的行為也就順理成章。在寶玉看來,惜花葬花只是為落花找到一個安息的所在,而黛玉作為「葬花亭里埋花人」,則有著「寧使香魂隨土化」的美好理想。

深情與痴情

隨著情節滾動,寶黛年齡增長,《紅樓夢》第二十七、二十八回的葬花描寫,成為兩人感情的發展悄無聲息在改變的奠基情節。牽動這一情節的依然是兩人共讀西廂的餘波,作者用「用情忘情,神化之文」讓黛玉細細長嘆的一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引出了寶玉神魂早盪的一句「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鴛帳,怎捨得疊被鋪床」,但此時閑談戲語都是作者對二人的「真正無意忘情」的精心描寫,看似水過無痕,實則暗流涌動。

為了進一步深入描寫二人的情感如何增進,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利用黛玉偶吃「閉門羹」的小情節作為小引,使得父母雙亡、寄居賈府的黛玉從傷感身世,到傷感未來,因此對人生的不確定性產生了很大疑惑。蒼苔露冷中,花徑風寒里,林黛玉悲悲戚戚地嗚咽,不僅宿鳥棲鴉不忍聞聽,就連那柳枝花朵也飛落滿地,因此作者讚歎其「嗚咽一聲猶未了,落花滿地鳥驚飛」,鳥夢痴痴中對應的更是黛玉的默默花魂。

至次日,正是眾花皆謝、花神退位的芒種餞花之期,自況雙文的黛玉本就一腔無明猶未發泄,又勾起傷春愁思,因把些殘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傷己,進而迸發出紅樓第一絕響《葬花吟》。

《葬花吟》作為黛玉身世遭際的哀音,聲聲訴愁,字字泣血。作者以落花喻黛玉,把花的命運與黛玉的命運緊緊相連,深入刻畫黛玉性格多愁善感的同時,充分展現了黛玉內心的矛盾與痛苦,其內心深處對生與死、愛與恨等細微複雜的感知,更使得其對自身存在的焦慮和對未來的迷茫,「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是她的向天之問,也是她的人生之問;「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則說明了她的孤寂和不被世人所解;「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是她對落花的感慨,也是對自身未來的預景。此時此刻的黛玉,悲花悲己,靈魂在不斷升華,整個思想也從青澀走向成熟,走向自我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更堅定了她活著就要堅守自我的信念。通過思考和追問的層層深入,林黛玉超越了孤獨里的我,又在孤獨里尋找信仰中的那個我,「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將成為她最終的人生目標。

恰在同時,寶玉看見錦重重落了一地的許多鳳仙、石榴等各色落花,便把那花兜了起來,登山渡水,過樹穿花,意欲將那落花葬於那日與黛玉同葬的花冢之中。因此寶玉成為《葬花吟》這首絕響的唯一聽眾,正可謂惜花人偏逢惜花人,葬花時又聞《葬花吟》。這段蕩氣迴腸的描寫,表達了二玉的感情糾纏日深,既不能互相傾訴,更無法排遣,這種種牽絆鬱結在各自的心裡,難以釋然。此時的二人人雖兩地,但心繫一處,花冢所在,也是兩人共同關注之所在,這是他們二人之間固守的一個秘密。所以脂批又雲「不因見落花,寶玉如何突至埋香冢?不至埋香冢,如何寫《葬花吟》?」第二次的不約而同,凸顯了因「惜花」、「葬花」,二玉已經心心相印,這種波瀾起伏,峰迴路轉的描寫,讓讀者的思緒也跟著情節百轉千回。

但相比於黛玉作《葬花吟》之後思想上發生的巨大變化,此階段的寶玉葬花,除了體現他對落花的憐惜,更多的是契合黛玉的情懷。但在《葬花吟》的感染下,寶玉的思想也在發生變化,書中原文(第二十八回)寫道:

……聽見是黛玉之聲,先不過是點頭感嘆;次後聽到「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句,不覺慟倒山坡之上,懷裡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試想林黛玉的花顏月貌,將來亦到無可尋覓之時,寧不心碎腸斷!既黛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推之於他人,如寶釵、香菱、襲人等,亦可到無可尋覓之時矣。寶釵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則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則斯處、斯園、斯花、斯柳,又不知當屬誰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覆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時此際欲為何等蠢物,杳無所知,逃大造,出塵網,使可解釋這段悲傷。

閱讀這段描寫,脂批曰:「不言鍊句鍊字、辭藻工拙,只想景、想情、想事、想理,反覆推求,悲感,乃玉兄一生之天性」,這正體現了寶玉「情不情」的一面。在佛家看來,寶玉是有慧根的人,他對眾多女兒的體貼呵護,是「情不情」的表現,也是智慧的「大善知識」。與黛玉不同的是,寶玉聽聞《葬花吟》之後,以花推人,由景及人,以黛玉推及諸釵,以花冢推及整個大觀園,體悟了「花影不離身左右,鳥聲只在耳東西」的深刻禪意。所有這些思考,寶玉都是站在無我的境地,他對黛玉的體貼,對諸釵的體貼,對人間萬物的體貼,正是寶玉對事、對情、對理的一次人生思考。這一形象中所包含的大愛博愛、大我無我,被作者再一次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除此之外,這些描寫也是作者契合第五回「千紅一哭、萬艷同悲」主題的描寫之一。

經過第二次不約而同的「葬花」行為,二人的感情發生了質的飛躍。雖然黛玉的悲傷和寶玉的悲慟有區別,但也有契合。區別在於各自葬花的感悟不同,契合在於二者皆是痴人,就連黛玉自己也感嘆:「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難道還有一個痴子不成」,而且脂批也指出, 「真顰兒之知己,玉兄外實無一人」。此時的黛玉對寶玉可謂情深似海,雖然不曾吐露半字,但誰又能否定這種隱藏很深的真情呢?而那一句「既有今日,何必當初」不也正體現了寶玉對黛玉的感情已然達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嗎?只是因著倆人之間的禮教約束,不得不各自煎熬,脂批曰:「我阿顰之惱,玉兄實摸[頭]不著,不得不將自幼之苦心實事一訴,方可明心,以白今日之故,勿作閑文看。」觀此番論斷可以說脂硯齋真是寶黛二人知己知音也,寶黛二人的深情痴情在此刻已經躍然紙上。比起其他小說細加描寫男女主人翁如何互相傾訴愛戀的拙劣,《紅樓夢》的作者對情的認知、對情的把握以及對情的描寫多麼新奇又多麼扣人心弦。

跌宕起伏的葬花情節被作者渲染得情景交融,寶玉的解釋和黛玉的釋懷使得兩人重歸於好,「情情」的執拗和決絕,「情不情」的博愛和悲憫,在此時引起了共鳴,兩人因葬花而共讀西廂、敞開心扉,又因《葬花吟》而產生對人生對未來的思考,進而兩個痴情的靈魂,在各自一番深情感悟中更加走近了一步,精神上緊緊相依,情感上牢牢相偎。《紅樓夢》「大旨談情」,是以寫情為基礎的小說,書中涉及情的描寫多種多樣,有親情、友情、戀情,也有濫情、淫情、薄情等,但寶黛之間這種兩情因深而痴,又因痴更深的痴情深情當是其中對情描寫的極致之筆。

決絕與悲憫

也許,大多數人認為「葬花」只是寶黛戀情中的一個重要助推器,至第二十八回就算完成了特有的使命。其實不然,《紅樓夢》的作者用草蛇灰線綿延千里的手法,在後文中又用一明一暗的手法兩次描寫了「葬花」對寶黛二人的深遠影響。

第一,是第六十二回的寶玉掩埋「夫妻蕙和並蒂菱」。這次的描寫在「受怡紅群芳開夜宴」這一重頭戲之前,其實也算是正戲之前的序曲。本是因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人「鬥草」而起,這次小小的遊戲,被作者信手拈來,巧妙的把寶玉的葬花情節再次提起。而所葬之「夫妻蕙和並蒂菱」, 在古代具有對愛情和婚姻的一定寓意,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一種嚮往和祝福。「夫妻蕙」乃香菱所得,暗喻香菱已有婚姻之實;「並蒂菱」則為寶玉所得,應暗喻寶玉對愛情的美好期望。但這兩支象徵愛情和婚姻的花兒,不僅攪散了愉快地遊戲,還被寶玉鄭重其事的掩埋。這段葬花,是作者借寶玉對香菱的體貼,來呈現寶玉對眾多美好生命的體貼,更是借葬花表達寶玉對花的憐惜,對生命的悲憫。

緊接下文,隆重的「受怡紅群芳開夜宴」所玩占花令更是明確了以花喻人的寓義,所寫各種花所對應的人物結局也在這一回得到了詳細描寫,其中麝月所抽的「開到荼蘼花事了」,注云:「在席各飲三杯送春」,明顯有花落春盡之意。作者在寶玉這個護花主人生辰之時占花送春,根本上就是意味著三春將去,盛宴將散。至此「葬花」的寓意在寶玉身上得到了更廣泛的解釋,惜花葬花如惜人葬人,春盡花謝,人去園空,留給寶玉的更多的是對美好青春的回顧和對逝去諸艷的哀悼。

第二,第七十六回的黛玉所吟「冷月葬花魂」。可以說,《葬花吟》的絕唱是黛玉生命中的里程碑,奠定了黛玉對人生的認知,對未來的預判,從那以後的《題帕三絕》、《秋窗風雨夕》、《桃花行》等等,都只能作為黛玉對某種境況的一種抒懷,而不足以超越《葬花吟》在其生命中的影響。對於命運之舟最終的港灣在何方,黛玉已經不再執著,她執著的是命運之舟的航向,她要自我把控未來,不妥協,也不放棄,雖然她已經感受到這種執著或許是徒勞的,但依然堅守故我。在第七十六回「凹晶館聯詩」中,對應湘雲偶得的「寒塘渡鶴影」句,黛玉的「冷月葬花魂」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是一種堅守已久的人生態度,是在「葬花」中的情感體驗,也是在作《葬花吟》之後的人生徹悟。她的選擇很明確,也很決絕,這短暫的一生,如春花般燦爛,也如落花般易逝。但最終「淚盡而逝」的黛玉並沒有太多遺憾,為愛而活,為愛而終,是她的追求,也是她的歸宿,因為「寧可冷月葬花魂,不教陷於污淖中」正是她所祈望的最純凈美好的結局。

人生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這八苦,在寶黛二人的一生中都各自經歷體驗了。父母早逝,遠離故土的黛玉,幼小的心靈早早地就經歷了生離死別的衝擊,寄居賈府後,雖然得到了賈母等人無微不至的呵護,但卻病體纏綿,精神孤獨。對愛情的求之不得,更是使她長久地沉浸在哀怨情緒的籠罩中,最終的決絕是她的悲劇,也是她的企及,所以雖然嘗盡人間諸苦,她在離去時終究是無憾的。而自小錦衣玉食,集萬般寵愛於一身的寶玉,本以為會守著這些姐姐妹妹一同終老,但在經歷了諸艷流散,賈府敗落之後,他的愛化為泡影,他的追求也成為一場夢幻,「求不得、放不下」的他更是逼迫自己的靈魂進行自我放逐。懸崖撒手在世人看來終難理解,其實這也許是寶玉選擇的一種殉情方式吧。在孤燈殘漏,餘生凄涼的境況下,他在不斷回憶這短暫繁華的同時,有沒有那麼些許的不甘和愁怨?

小 結

落花漸欲迷人眼,誰是紅樓葬花人?

黛玉?寶玉?

準確的說,應該是寶黛兩個痴情人!

縱觀全書,第一次葬花的是黛玉,第二次葬花的是寶玉,寶黛共讀西廂共同葬花則算是全書描寫葬花的第三次,黛玉吟唱《葬花吟》所葬之花是第四次,寶玉掩埋「夫妻蕙和並蒂菱」就是第五次了。作者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葬花」這一情節。正是以兩人葬花的不同做以對比,來體現兩個深深相愛的人情感上相融相契,思想上卻又迥然不同。在寶黛二人的生命中,葬花對於二人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雖然皆從惜花憐花而起,但卻經歷了不同的心路歷程,也分別走向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向,一個走向深邃的精神世界,一個走向廣闊的人生境界。

黛玉葬花是自我之升華,寶玉葬花是無我之大愛。黛玉葬花源自於自我感知的單一世界,雖然思想活躍,情感豐富,但更多的是一種自我精神境界的釋讀,也是一種追求自我崇尚的人生概念;寶玉葬花是對大自然的傾聽,對美好青春的體察,對更多生命的體貼,對人生而為人的所感所悟。相比於黛玉的精神孤僻,寶玉感悟的世界更為寬廣,魯迅先生說的「悲涼之霧,遍被華林,呼吸領會之,唯寶玉而已」,正是這個意思,愛人的離逝,姐妹的流散,家族的傾覆,理想的破滅……凡此種種都在寶玉的生命中層層深入,步步逼近,直到把他逼入維谷,也就是在這種狀況下,他所感悟到的人生才是更豐富的人生,更具有現實意義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詞牌最愛如夢令!如夢如幻的宋詞引人痴醉其中!
心無悲憫,勿讀紅樓
葉嘉瑩:孩子學詩詞最應注意什麼?
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TAG:明倫書院 |

您可能感興趣

黛玉葬花到底葬的是誰?
三千風雅者,誰是葬花人?
葬花,不如我們吃了它
細說紅樓:林黛玉並非淚盡人亡,她最終去了哪裡?葬花詞早就暗示
3月是花季的開始,可是我卻去葬花
儂今葬花人笑痴
萬萬沒想到,伏地魔有CP?還是來自遠方為你葬花的人?
「葬花」不存在的吧?因為它們都被吃進中山人肚子里了
黛玉葬花說明她善良?並不是這樣,大觀園有個人比她還善良
紅樓夢:林黛玉葬花成為經典,而葬花的真正原因竟是因為她
黛玉葬花後看見寶玉,竟罵了他這樣一句話!
一曲葬花一串珠,嬌花易謝珠花長存
你讀過林黛玉燒了的那首詩嗎?比《葬花吟》更令人心疼!
最早葬花並不是林黛玉
《紅樓夢》之葬花吟: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葬花落雨,一別流年以後
林黛玉《葬花吟》為誰而唱?與薛寶釵相比,她是不是OUT了?
慈禧太后下葬花了1億兩白銀,被盜後只剩下幾塊板!
古琴曲《葬花吟》:流水知音,惜花惜人!
金馬獎得主「血觀音」就是梳洗端麗葬花掉淚的「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