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炎炎夏日,教你最實用的養生指南!

炎炎夏日,教你最實用的養生指南!

點擊上方"東陽市橫店醫院"關注我們

夏季是一年中最有生氣的季節,氣候炎熱生機也旺盛,但也是讓人最不舒服的季節。在燥熱的夏天我們要怎樣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

及時補水

人的身體要隨時保持水分和補充水分,水在人體內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每天需要喝七八杯白開水。夏季流汗水分流失的較快,更應該及時補水。缺水嚴重會影響健康,皮膚乾燥,皺紋增多,加速衰老。

不要貪涼

長時間呆在空調房裡,身體調節能力容易失調,出現多種不適。因此,最好少開空調,小孩、孕婦及患有關節炎、風濕病、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就更要注意。即使開,溫度以26℃為宜;讓空調風往上吹,避免直吹身體,還要護好頸、背、腹、腰、腿等部位。大汗淋漓後不要衝涼水澡,以免受到風寒濕邪侵襲。夏日貪吃生冷瓜果,容易引發胃腸炎。

身體祛濕

睡前用40℃溫水泡腳,可祛濕,還能提高睡眠質量。還可以刻意出些汗,讓濕氣隨著汗水散發出去。多吃健脾化濕的食物也有幫助,紅豆、綠豆、荷葉煮粥,藿香、佩蘭、蒼朮泡茶,生薑切片煮水,都有祛濕之效。

中午補眠

高溫天氣中午盡量午睡30分鐘-1小時,有利於氣血平衡,能補充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午睡對於夏季養生尤其重要,因為午睡時一個中午氣溫最高的時段,陽氣最旺盛,陰氣衰弱,及時睡午覺就能養陽。同時,睡午覺不僅可以養陽,而且可以養心。

但是午睡不宜太久,可能會干擾晚上睡眠。

飲食清補

很多人一到夏天就會受到「苦夏」困擾,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因此,「開胃」是夏季養生的重點。專家建議,夏天可以多吃點苦味食物,苦瓜、苦菜、苦蕎麥都能解熱祛暑、健脾開胃。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因此,益氣養陰的食物也不可少,山藥、大棗、蜂蜜、蓮藕、木耳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外,夏天消耗體力較大,而雞鴨肉、瘦豬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製品不僅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的功效,還可以補充能量。

適量運動

夏季溫度高,人體能量水分消耗巨大,一旦運動而無法及時補充水分,很容易造成身體損傷。運動後別用冷飲降溫。有的人運動後習慣吃冷飲,在體溫很高的情況下吃冷飲會傷害腸胃,所以溫鹽水是最好的選擇,夏季運動不宜過量過猛。

夏天消耗的能量較大,鍛煉要量力而行,不要做一些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的運動。夏天運動最好安排在涼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間注意少量多次地補水;室外氣溫超過32℃,空氣濕度超過60時,最好選擇在涼爽的室內運動。

靜坐平心

夏天氣溫普遍超過35度,太陽從早曬到黑,而且還頻繁下雨。在這樣的環境下人的情緒調節中樞就會受到明顯影響,人也容易心煩意亂,而老人的夏季心煩指數會比年輕人更高。

緩解煩躁心情可以採用靜坐的方式,如果配合做一些小動作,不但能迅速達到心氣平和,還能夠活血通絡。

推薦食療養生粥

薏米在具有很好的祛濕功效,薏米又名薏苡仁、苡米、苡仁,土玉米,薏米、起實、薏珠子、草珠珠、回回米、米仁、六穀子,是常用的中藥。又是普遍、常吃的食物,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葯。

1

薏米紅豆粥

◆材料:薏米10克、紅豆20克、芡實5克、枸杞2克

◆做法:用水將薏米和紅豆泡4到5小時後,把薏米洗凈炒熟,然後薏米、芡實、枸杞和紅豆下鍋煮沸後,小火煮30分鐘,放入生薑繼續用小火煮40分鐘左右,最後等粥變溫了就加糖或者蜂蜜即可食用

◆效果:有效的祛濕,消腫,健脾胃。而且營養豐富,有美白養膚的功效。加上生薑能祛寒助陽,暖胃,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

2

薏米山藥粥

◆材料:薏米、山藥、紅棗

◆做法:薏米、山藥、紅棗洗凈,薏米先泡上一晚上,紅棗泡十分鐘左右;山藥切好,然後所有材料一起放進鍋里熬30分鐘即可

◆效果:具有健脾滲濕、滋補肺腎的功效,適合於有消化不良性腹瀉、大便溏泄、全身無力、心悸氣短等癥狀者食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在炎炎夏日有什麼養生秘笈嗎?
冬養生,夏養顏!
節氣養生丨今日小滿,調氣血、補養分,炎夏來臨,不養生就晚了!
夏天的養生原則
夏季養生原則:生髮陽氣,養心護胃
春節期間的養生保健,胃氣是養生之王!
春季養生,養肝為先!
中醫養生:生精補腎,常用壯陽藥酒
今日雨水節氣!最實用的早春養生法,做好這件事,保你全家健康不生病!
炎熱夏天:養生小常識
夏日養生攻略
夏日炎炎,關於養生小常識,很多人都不知道!
日常生活中的養生保健,你做對了么?
春日養生,重在養陽
春天日常養生的重點,吃點什麼最養生
春節養生指南,健健康康過大年!
中醫教你夏季養生的小技巧,夏季養生宜「輕」!
日常小竅門,教會你女性白領如何養生保健?
春季養生,先養肝
中醫教你,春季如何養生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