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裝備精良卻一朝消耗殆盡,淞滬會戰是毫無意義的死撐?

裝備精良卻一朝消耗殆盡,淞滬會戰是毫無意義的死撐?

李星

「大場情況變化後,閘北陣地側翼完全暴露,必須調整態勢。但國際聯盟十一月初要在日內瓦(實際為九國條約成員國在布魯塞爾)開會,會中接受我國控訴,將討論如何制止日軍侵略行為,所以委員長有意要貴師留在閘北作戰,把一連一排一班分散,守備市區堅固建築物及郊區大小村落,寸土必爭,要敵人付出血的代價;並相機游擊,盡量爭取時間,喚起友邦同情。」——這是淞滬會戰時,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顧祝同於10月26日向88師參謀長張柏亭傳遞的命令。受令者心領神會:「上海是一個國際都市,中外視聽所系,要在國聯開會時,把淞滬戰場的現實境況,帶到會場去。」短短的對話,既揭示出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的直接原因,也折射出戰場小局勢和國際大局勢之間緊密而微妙的關係。

淞滬會戰公認可以分為三階段,分別是:8月13日至8月22日,國民黨軍採取攻勢,試圖殲滅市區的日軍;8月23日至10月26日,日本在上海北面的太倉和寶山登陸,前線從黃浦江北岸的閘北、江灣擴展到郊區的羅店、大場等地,雙方進行逐屋爭奪戰鬥,戰鬥擴展到上海及周圍區域;第三階段是至11月底,在大場等北部關鍵點已經喪失的情況下,日軍又於11月5日在南面的金山衛登陸,國民黨軍不得不全面撤退。

20 世紀30 年代,上海外白渡橋南,身著蘇格蘭格子裙站崗的英國兵

選擇上海,引起國際注意

之所以南京方面決心要引日軍在上海開戰,除了軍事方面的考慮外,還有一則重要因素:上海是國際城市,其所在的長江流域又是英國傳統利益所在,在此開戰有助於吸引列強介入,借力打力阻止日本。早在1935年8月20日,德國軍事顧問法肯豪森給予蔣介石的《應付時局之建議》中,就理性、客觀地陳述:「長江封鎖對於中部防禦最為重要,也即為國防的要點。防禦務必向前推進……至上海附近。中國採取寸土不肯輕棄,……才能引起與長江流域有利害關係的西方列強採取積極態度。」 在戰前也早就制定好了「一旦開戰三戰區即以全力先圍攻上海之敵,以屏障首都」的作戰計劃。陳誠、蔣介石等人也詳細論述過,華北的民情和地形均不適宜與日本開戰,作戰重點應當在長江流域。七七事變爆發後的7月30日,何應欽在南京主持了軍事長官會報第20次會議,通過了一系列決議,包括:對上海日本海軍陸戰隊之應付計劃、對漢口日租界之掃蕩計劃、長江中下游各要塞之阻塞及對日艦掃蕩計劃等。蔣介石在回答汪精衛為何開闢上海戰場時,也回答:「在北方打仗,國際上是不大注意的;上海是一個國際市場,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國際注意。」

反之,日軍一開始並無在上海作戰的準備。《對華作戰計劃》只是寫明情況不得已時才考慮向青島、上海派兵以保護日僑。七七事變之後,日軍參謀本部在《處理華北時局要領》中明確:「即使抗日行動波及華中華南,陸軍仍以不出兵為原則。」

8月13日,戰火如願在上海點燃。次月12日,南京政府將案件控訴於國際聯盟。國聯盟約第十條規定,會員國保證「尊重並維護所有國聯各成員國的領土完整及現有的政治獨立,以防禦外來的侵犯」。發生國際爭端後,按照下列三種辦法予以處理:交由常設國際法庭解決、提請仲裁,或者由行政院進行調查。在法庭做出判決、仲裁人做出裁決或者行政院提出報告的三個月之內,有關何方不得以任何借口訴諸戰爭,一旦出現侵略,行政院就要為履行這一義務所要採取的手段提出意見,除了爭議國之外,行政院意見必須取得一致。隨後的討論是在十九國委員會進行。報告在討論以後,將被國聯全體大會承認為是它的報告,然後還要看爭端雙方對這個報告是否接受。對於接受報告書的一方,不得進行戰爭。這樣,全體大會和國聯的任務就告結束。如果有一方居然敢於無視保證訴諸戰爭,那麼就可以對其進行制裁。所有會員國都要斷絕與該國的貿易往來和財政關係,禁止本國國民與該國國民的一切交往,阻止其他任何國家的國民與該國國民的一切交往,無論其是否為國際聯盟成員國。

1922 年2 月,華盛頓會議的第二個結果《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簽署,即《五國海軍協定》,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海軍主力艦噸位比例為5:5:3:1.75:1.75,意味著英國被迫放棄了雙強標準(超過世界上最強大的兩支海軍),英美海權開始平起平坐

美國不想接燙手山芋

這一冗長的糾紛解決機制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缺乏實力優勢作為後盾。如果國聯真如威爾遜總統設想的那樣,由英、法、美這樣政體同質化的民主國家執掌,那麼還有可能有力量對國聯決議加以執行。但由於美國國會否決了加入國聯的申請,因此從一開始,國聯就先天不足:美國巨大的國力不僅不能為集體安全所用,反而會和國聯決議出現碰撞。美國沒有制裁侵略者的法定義務,使得英國作為頭等海軍強國,必須單獨扛起重擔。英國議會在批准參加國聯時並沒有猶豫,因為前提是美國會來一同分擔。但美國國會拒絕參加國聯之後,國聯的整個運作一下子落空了。之前義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事件中,國聯的制裁已經顯示出毫無用處,禁運範圍甚至連石油都不包括在內。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和之前的維也納體系、之後的雅爾塔-舊金山體系相比,顯得十分脆弱,糾紛解決機制和實力不相匹配,是一個重要原因。

10月4日,國聯宣布給予中國「精神上的支持」。英法有心無力,只有美國可以採取行動。顧維鈞也回憶,美國的態度至關重要。歐洲列強,即使願對中國進行幫助,也都以美國的態度和支持為條件。它們解釋說,歐洲事務纏身,在中、日問題上不能完全放手做應做之事;而美國則完全一身輕鬆,從任何方面說都可以率先行動。英國駐國聯代表艾登形容:「我們大家都知道,在遠東戰爭中所能採取的任何行動,無論其性質如何,基本上都要靠美國的合作。」

就在這個當口,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0月5日在孤立主義勢力中心芝加哥發表了著名的「隔離演說」(Quarantine Speech),宣稱「世界上無法無紀的傳染病確實正在蔓延著」,「當肉體傳染病開始蔓延時,社會便贊成並聯合起來對患者實行隔離,不使疾病蔓延,以保護社會的健康」。所以,「愛好和平的國家必須齊心協力,反對那些正在造成國際無政府主義狀態和不穩定局勢的破壞條約的行為」。這篇演說並未直接點出具體所指國家,在美國國內激起的反對和支持兼有,反對的媒體主要來自《芝加哥論壇報》和赫斯特報系。面對孤立主義思潮的反擊,羅斯福很快就澄清自己立場:隔離意味著更嚴格的中立。

但這一看似很強硬的演說已經產生了與他本意不相符的後果:接下來英國的艾登和中國的蔣介石都指望美國會出面參與集體行動,制止日本:演說對於喚起南京的士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英國建議不在國際聯盟內處理這一控訴案,改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九國會議。美國是九國條約成員,因此這可以自動將美國引入糾紛解決中。

1927 年6 月9 日,北伐期間,上海,英國士兵在蘇州河公共租界的街壘中站崗,河對岸是中國居民區。上海作為遠東最耀眼的明珠,是英國在遠東的重大利益所在

等不來的干預,毫無意義的死撐

此時淞滬戰場早已進入第二階段,9月中旬以後,蔣介石親臨現場指揮,也仍然無功而返。10月25日大場失陷,閘北守軍已經腹背受敵。有人向蔣介石建議,全軍退到上海外圍既設之國防工事固守,誘敵深入後予以消耗。上海外圍,有著1934年開始修築、號稱「中國的興登堡防線」的吳福線(蘇州至福山)、錫澄線(無錫至江陰),側翼還有乍嘉線(乍浦至嘉興)和海嘉線(海鹽經嘉興至吳江)等國防工事,這一建議無疑是符合實際的,10月31日,蔣介石下令自上海市區撤退。

隨著九國會議要召開的消息傳來,蔣介石在命令下達的第二天,於11月1日夜10時乘火車,冒雨來到南翔指揮部,在一所小學裡召集由師長以上將領參加的緊急軍事會議。在會上他表示九國公約會議對「國家命運關係甚大,我要求你們做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戰場再支持一個時期,至少10天到兩個星期,以便在國際上獲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援」,「上海是政府的一個很重要的經濟基地,如果過早地放棄,會使政府的財政和物資受到很大影響」。於是撤退部署幡然變計,各部隊改為繼續堅守,這一臨陣變更給部隊造成的混亂自不待言。

11月3日,九國會議召開。面對飛速變化、赤裸暴力橫行的遠東和歐洲現實,這一帶有濃厚國際協調色彩的會議顯得荒誕不經:11月5日,日軍在杭州灣的金山衛上陸,對上海形成合圍之勢;11月6日,義大利宣布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三國軸心正式形成。被寄予厚望的美國代表團並沒有帶來什麼預案。這並非是因為美國喜愛日本在遠東的咄咄逼人。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在日記中寫道:「美國人對中國有天生的同情感,而且一直是這樣,而且對受壓迫者幾乎是永抱同情態度。」 10月6日,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指出:「美國政府不得不作出結論,日本在中國的行動是與指導國家之間的關係的原則相矛盾的,是1922年2月6日九國公約……以及1928年8月27日凱洛格—白里安公約(非戰公約)相對立的。」但在孤立主義思潮影響下,美國不願意為英國的利益火中取栗,尤其不滿意英國「把燙馬鈴薯扔進華盛頓公約的籃子里」,將本屬於國聯處理的控訴案硬塞給美國政府的做法。

同時,一戰後美國流行思潮認為,戰爭的主要起因之一是銀行家和軍火製造商的自私自利,因此美國國會通過了一系列的中立法案,禁止軍火貿易和增加對參戰國的信貸,如1934年通過的約翰遜法案禁止向拖欠美國戰爭借款的國家提供任何信用貸款。1938年慕尼黑事件都未能撼動中立法案。直到1939年11月,中立法的修正案才被通過,允許參戰國可以買到他們能付得起現金,並且能夠用自己的船運走的戰爭物資。1940年10月30日,在德軍閃擊戰橫掃西歐的背景下,羅斯福在國內講話時都在表示:「我將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你們,你們的兒子將不會被派往國外參加任何戰爭」,孤立主義的強大可見一斑。這一態勢註定要隨著珍珠港事件和希特勒對美宣戰的發生,才能急轉直下。

九國會議東道國比利時分別於10月20日和11月7日,兩次邀請日本參加,均被日本拒絕。在這種明白無誤的蔑視之下,九國會議已經註定要失敗。11月15日,九國會議發表宣言,譴責日本對華侵略,違背《九國公約》,損害各國利益。為了等待這一結果,在日軍在金山衛登陸3天後,南北夾擊態勢已成,國民黨軍才於11月8日全線撤退。不僅使十年經營的現代化防衛武力在毫無意義的死撐中損失殆盡,還由於撤退很快變為潰退,南京和上海之間的國防工事都被潰兵直接越過,以至於首都保衛既缺乏野戰機動兵力,又無工事可依託,以致上海撤退一個月以後,南京即告陷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春秋史話 的精彩文章:

中國當代官場升遷的八大「潛規則」
樊噲一心一意為劉邦 為何劉邦還想殺他?
「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在古代有多重要?
三國中最逆天的存在是誰?如果魏蜀吳有一國用他,必將一統天下!

TAG:新春秋史話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個人,想要成大事,必須養足精氣神,不可過度消耗!
最消耗「陽氣」的舉動,不是受寒,也不是懶惰,而是出人意料的它
脂肪是怎麼從身體消耗的?不是排汗,而是呼吸!
弓箭瞄不準,射不死,還易消耗,為何卻是古代打仗的第一選擇
消耗精力的正是這些行為,一定要做好!
「刺痛人心」內涵圖:和死神掰手腕,帶刺的床,善良被消耗殆盡?
強迫思維有多可怕?它無形消耗精氣神,這幾招很實用
我們的能源,會消耗殆盡嗎
男人吃完蚝干後,精力旺盛,趕緊消耗一下精力是必須的
既然能量守恆,如果沒有外界干擾,沒有能量消耗,永動機是不是應該存在?
弓箭難瞄準,不易直接造成死亡,易消耗,為啥還是古戰爭首選?
地球上的氦氣未來肯定會消耗殆盡,如果消失了,對人類有何影響?
脂肪是如何從體內消耗的?不是流汗,而是呼吸!
經常疲勞不只是缺覺,是什麼消耗了你的精力?請自查!
心中的怨恨,會一直消耗你的能量!
精氣神是人的三寶,精氣神的消耗,就是對類的直接扼殺
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那是一種無謂的消耗
再美好的感情,也會被生活中的爭吵、猜疑慢慢掩埋,消耗殆盡
黑子的籃球:終極之戰!太帥了,就算消耗所有體力,也要阻止他!
任正非: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要有戰略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