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謂「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報被俘之仇他一人滅一國

何謂「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報被俘之仇他一人滅一國

別看今天的印度阿三已經成為「奇葩」這個詞的代言人,實際上,在公元7世紀前後,印度半島上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中天竺統一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王國(此國為佛陀時代的印度四大國之一,實力雄厚)。而摩揭陀王是個親唐派,很快就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係。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出使印度。

這本該是一次順利的友好會談,而此時中天竺突然發生政變,篡位成功的阿羅順那派兵2000伏擊了唐朝使團,王玄策等30餘人拚命反抗,仍不幸被俘。後來,王玄策藉機逃脫,騎馬逃向北方,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朝著喜馬拉雅山方向奔去。後來他來到尼泊爾境內,王玄策有了報仇的心思。他先是以以迎娶文成公主而與唐具友好關係的吐蕃王的名義與尼泊爾王談判,最終尼泊爾王攝於大唐帝國的威嚴,借給他7000騎兵。隨後,王玄策召集附近大唐各藩屬國兵力達到萬餘,松贊干布也派遣1200人增援。

公元647年底,王玄策以蔣師仁為先鋒,自己作為總管,直接對天竺宣戰。他在北天竺茶博和羅城外一戰擊潰天竺數萬精銳象兵。要知道當初印度一帶的古國在冷兵器時代馴服戰象作為武器,一度所向披靡。而象兵的潰敗使阿羅順那大驚,立刻退兵守城,不敢應戰。王玄策此時報仇心切,不顧任何「國際影響」,拿出各種常規與非常規的攻城手段——架雲梯、投石車、火攻等,圍攻茶博和羅城長達一個多月。公元648年,該城終於受不住唐軍的攻勢,守城軍棄城而逃,王玄策率兵一路追打,殲滅天竺兵3000餘人,天竺士兵落水溺亡者多達萬人,超過一萬人被俘,阿羅順那逃回天竺。

隨後,王玄策又帶兵攻入中天竺,發誓要盡滅天竺(當時的天竺分為中天竺、東天竺等若干部,各自為國)。阿羅順那屢戰屢敗,被迫投奔東天竺,求東天竺王尸鳩摩救援。同時,他召集手下殘兵,又糾集數萬兵力準備反攻唐軍。王玄策以分兵設伏之計一舉全殲阿羅順那軍隊,活捉阿羅順那,將戰俘全部坑殺。

王玄策正準備繼續出兵東天竺,向給予阿羅順那援助的東天竺王問罪,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連忙奉上牛馬萬餘,財寶無數,表示歸順大唐帝國。未用唐朝一兵一卒,滅掉中天竺,迫使東天竺歸附,王玄策就此息兵回朝。唐太宗得知後大喜,封賞其為散朝大夫。

然而,王玄策雖身為傑出的外交家,但由於在國內的貢獻不多,因此很少被中國歷史提及。唐史中也是做了簡單記載,他先後兩次出使天竺的目的是交流佛法,而此功績也被赫赫有名的玄奘西遊所掩蓋。然而在大唐強大的國力支持下,以及身為唐帝國臣子的那股傲氣使王玄策用這樣一種直截了當的方式來懲戒觸犯唐帝國權威的罪行,使如今的印度人仍生活在巨大的心理陰影之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爆炸 的精彩文章:

殺人太多怨氣太重?盤點古代君王見鬼的恐怖遭遇
盤點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十一位征服者,秦始皇輸給此二人
三國時馬超官職大於元老張飛,為何張飛就忍了呢?
燕國本想在長平之戰後從趙國大撈一筆,沒想到最後悲劇了
此國在二戰前排名世界前列,擁有百萬軍隊,卻不戰而敗

TAG:歷史大爆炸 |

您可能感興趣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他在歷史上留下一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事,他乾的比陳湯早
假傳聖旨還能被封侯,因一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而名垂青史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立誓者陳湯為何一生波折?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事他乾的比陳湯早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你可知道這句話的出處?
「鑿壁偷光」的小孩,後來毀了說「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人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漢劍為何如此霸氣?
中國古代史上最霸道的一句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阻止中原胡化,此人一句話堪比大漢「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他發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最強音,為何匡衡卻堅決不讓他封侯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家喻戶曉,還有一句話更加霸氣側漏,卻鮮有人知
豪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中華民族,為何在近代屢遭欺辱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背後有多骯髒,語文老師不敢說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非漢武帝所言?漢代四郡,曾因他而設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家喻戶曉,前一句更是霸氣側漏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誰指揮了漢朝那次長途奔襲的「斬首」行動?
狹路相逢勇者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給我一把漢刀,重返大漢,讓我告訴你什麼叫做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