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論語》,你躺槍了么?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論語》,你躺槍了么?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論語》,你躺槍了么?

提起《論語》,你會想到什麼?

——經典?儒學?傳統?老套?請熟讀並背誦課文?

提起孔子,你又會想到什麼?

——聖人?學者?思想家?教育家?重男輕女封建禮教?

其實這麼多年來,我們很多人都「誤會」了孔老夫子,也曲解了很多論語語句。

知道嗎,其實從小背熟了的「父母在,不遠遊」不是告訴你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意思,這種做法想必連孔子都不同意。

相信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是特指那些像小人一樣的「女子」,才不是在貶低女性。

了解嗎,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並不是封建禮教的三綱五常,更不是「君要臣死,臣facebook(非死不可)」。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論語》,你躺槍了么?

可正解如何?

且聽小編慢慢為你道來~

1

父母在,不遠遊——《論語·里仁》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現在還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這種做法連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我們常常喜歡斷章取義,這句話還有下半句「遊必有方」,整句的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父母年邁在世,盡量不長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哪裡,為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並安排好父母的供養。

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彆強調「遊必有方」,重點是對父母盡責。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論語》,你躺槍了么?

2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論語·陽貨》

誤解:《論語·陽貨》中講:「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很多人認為孔子有輕視婦女之嫌,認為「女子和小人,(這兩種人)是很難以相處的。接近他,他會肆無忌憚,不悅後疏遠他,則會憤怒、埋怨你。

真相:事實上,這一篇的全文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此句的「女子」和「小人」並非相等的名詞,「女子」相對的應該是「男子」,「小人」相對的應該是「君子」或「大人」。《論語》此章的「女子與小人」是一個偏正結構,「女子」是中心詞,「與小人」則是後置定語,是修飾、限定「女子」的。因此,這裡的「女子」不可能是全稱,不可能是指所有的女性,而只能是特稱,特指那些「像小人一樣」的「女子」,「如同小人一樣」的「女子」。這種「女子」「如同小人」,其實質就是「女子」中的「小人」,就是「女子」中的「無德之人」。

所以呢,這一篇的正解應該是「像小人一樣的『女子』是很難相處的,如果過於親昵,他們會缺乏恭敬;而忽略或者疏遠他們,又會產生怨恨。」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論語》,你躺槍了么?

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

誤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許多人都理解為,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要遵守三綱五常的規範。

真相:事實上,這一句與封建禮教的三綱五常一毛錢關係也沒有,更不是在為君臣、父子、夫妻之間的不對等關係助紂為虐。這一段,其實講的是道德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各守其分、各行其職,才能實現國之大治。

通俗點講,就是「該幹嘛幹嘛去」——當君主就要仁愛施政,當臣子就要恭敬輔佐,當父親就要慈愛教育,當孩子就要蓄德孝敬。

講真,此時的你,有沒有覺得三觀被刷新?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論語》,你躺槍了么?

4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篇》

誤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今人通譯為:「對於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這樣做。」這完全是為政治服務的解讀,也難怪近代以來給春秋儒家扣上「愚民」的帽子。

真相:在《論語·泰伯》此章中,有兩個假借字:一是「由」,郭店簡《尊德義》作引導的「導」,可知當讀作啟迪的「迪」;第二是「知」,它的本字就是「折」,折服的「折」。為什麼「不可使知之」的「知」不是本字,道理很簡單。孔子是個教書的,「弟子三千,賢人七十」,可知教的學生不少。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說民「不可使知之」,那孔子的教學就無從談起了。因為民「不可使知之」,孔子再怎麼「誨人不倦」也沒有用。

我們只要肯定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是「有教無類」的,就勢必不能接受孔子有民「不可使知之」的說法。把這段話讀懂了,就知道孔子這句話非但不是愚民思想,而是非常強烈的民本思想,即老百姓只能去引導(迪),不能以暴力去強迫、去壓服(折)。為什麼?因為孔子知道「匹夫不可以奪志」。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論語》,你躺槍了么?

5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論語·子路第十三》

誤解:《論語·子路第十三》中提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有人認為孔子提倡父子之間互相包庇、狼狽為奸,講孔子主張司法腐敗。果真是這樣嗎?

真相:對於上面的誤讀,主要集中在對「隱」字的解釋上。如果按照普通的隱藏、隱匿的意思來理解,就存在以上的誤解。「但是,對於『隱』字還有一種解釋,就是這個「隱」原來是木字旁的那個「檃」。「檃」原本是一種可以使曲木變直的工具,作為動詞,則有糾正的意思。所以,孔子講「父為子隱,子為父隱」,不是說父親包庇兒子的錯誤、兒子包庇父親的錯誤,而是說父親要能糾正做兒子的錯誤,兒子也要能糾正父親的錯誤。

《荀子》和《孝經》都有「諍子」的記載,孔子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這跟「父為子隱(矯正),子為父隱(矯正)」是一樣的道理。因為兒子能夠糾正父親的錯誤,父親就能夠少犯錯誤。如果相互包庇,問題就會越搞越大。父親替兒子隱瞞錯誤、兒子替父親隱瞞錯誤,這怎麼能夠叫做「直」呢?

在孔子的學說中,家國是同構的,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了的家。孔子為什麼重視孝道?因為在家不孝,為國就不能盡忠。只有家之孝子,才能成為國之忠臣。所以孔子強調孝道,其實是為治國服務的。古人說「室不掃,何以掃天下」,也是基於家國同構這一精神。《大學》所謂修齊治平,也是如此。如果在家裡,父子之間可以互相包庇,隱瞞錯誤;到社會上,還能堅持公平正義,還能「天下為公」嗎?顯然,孔子是不會同意的。「修道是謂教」,在社會上是如此,在家裡也當是如此。基於這些了解,把「父子互隱(隱瞞)」讀為「父子互檃(矯正)」,顯然更合乎孔子的思想。至於基於誤讀而攻擊孔子搞「司法腐敗」,只能說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論語》,你躺槍了么?

部分參考資料:

廖名春:《孔子真精神:《論語》疑難問題解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博河南 的精彩文章:

濟南方言厲害了!能看懂這些才是地道的濟南人!
襄陽歷史叢考:昭明台名稱的演變

TAG:文博河南 |

您可能感興趣

那些年被我們誤解的古語
三兆,這些年我們都誤會你了!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你離開了,我的青春就什麼都不剩了
那些年,我們聽過的謊言
你的日語小情書,我們幫你寫好了哦
那些年我們了解到的錯誤軍事知識,看完才知道,原來我們都被騙了
我們的童年又回來了,只是又被網友玩壞了!
叫我們要好好讀書的是你們,說我們讀書讀傻了的也是你們
那些年我們的「第一次」,說沒就沒了……
那些年我們為什麼剪了短髮?
你們的胡老師要演《絕代雙驕》,原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花無缺都在這!
「王傑的槍,我們扛」,他們做到了!
明確這些歷史事實, 它們已經騙了我們上千年了, 你被騙了嗎
既然她都這樣說了,我也沒有辦法留著她,就這樣我們離婚了
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們就是在「坑娃」!
胡歌用一個眼神告訴了我們,他為什麼至今單身,這也許是他出演《獵場》的原因
貓咪:不給我們小魚乾的話,你今天怕是走不掉了!
那些我們在乎的,都回不去了……
那些年驚艷我們的香港女明星們,你們最喜歡的是誰呢?
那些年,我們見過的菜名神翻譯……老外看了不會報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