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襄陽歷史叢考:昭明台名稱的演變

襄陽歷史叢考:昭明台名稱的演變

在襄陽城內北街南段,曾有一座古建築,它就是襄陽人所熟知的昭明台,俗稱鼓樓。

襄陽歷史叢考:昭明台名稱的演變

一九七三年因久雨,樓東側坍塌,為了安全,隨後拆除。但每當人們說到歷史掌故時,常常提起它。

昭明台原是一座跨街建築,以青石發券築台,上建有重檐歇山頂的兩層琉璃瓦宮殿型房屋,系清順治年間重建。始建於何年,尚待考證。

襄陽歷史叢考:昭明台名稱的演變

該樓的名稱,歷代變更,先後稱「昭明台」、文選樓」、「山南東道樓」、「南平樓」、「鎮南樓」、「昭明台古高齋」、「鐘鼓樓」等。

今將諸樓名稱的由來,作一簡述。

乾隆版《襄陽府志·古迹》載:此樓始名「昭明台,在郡城中央,其跡甚古」,它是為紀念南北朝時梁武帝之子蕭統(梁朝文學家,病死後益為昭明太子)出生於襄陽,故名昭明台。後改名文選樓,因蕭統酷愛文學,曾召博學之士編著《昭明文選》,後人把他出生地和編文選的地方硬拉在一處,而更名為文選樓。這一訛傳,始於《圖經》。

襄陽歷史叢考:昭明台名稱的演變

經考,蕭統字德維,南齊中興元年(公元501年)生手襄陽,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蕭統立為太子,五年出居東宮,十四年加冠服,終年三十一歲。

所編《文選》是在江蘇揚州,故揚州有文選巷、文選樓之名。對此,《襄陽府志》、《襄陽縣誌》稱更名文選樓實屬附會。不過,既然蕭統出生於襄陽,又是文學家,借他名著的書名而命樓的名稱,也是不難理解的。

襄陽歷史叢考:昭明台名稱的演變

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襄州分置山南東、西道,唐代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李陽冰曾題「山南東道」四字橫額,並有所書碑刻陳列斯樓,據此改名山南東道樓。此後樓一度毀壞,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禮部侍郎齊慶青鎮襄陽時,整理其遺迹,在原址復建,仍名文選樓,陳琪襲《圖經》以謬相因作記。

對此,乾隆、光緒年間的《襄陽府志》和同治年間的《襄陽縣誌》都作了訂正。應當明了,蕭統自梁天監至中大通,再沒到過襄陽。至於陳琪所稱「梁昭明高齋故址於譙門直西門古城上」之說,尤屬謬誤。因為,高齋是梁晉安王聚學之所。陳琪竟把晉安王治學之地與蕭統出生地、編文選地合三為一了。

襄陽歷史叢考:昭明台名稱的演變

到宋端平年間(1234-1236年)襄陽失守,李陽冰所篆碑刻蕪沒。宋淳褚十一年(1251年)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命都統高達等,帥兵收復襄陽後,守臣程士元復建,較原樓稍有遷移,層樓下為街市,此後樓址再沒遷移過。

到明代,台上增設有花樓,又於台上置鍾、鼓,以擊鐘而報時,故有鼓樓、鐘鼓樓之俗稱。

襄陽歷史叢考:昭明台名稱的演變

明嘉靖三年(1254年),副使王佩改題名鎮南樓,由魯鐸作記。萬曆初,知府萬振孫在台北面題寫昭明樓。崇禎末又毀。

清順治中都御使趙兆麟重建,定其名昭明台,並勒碑記之,又在道左立高齋石碑,示區分。

綜上,昭明台之名沿用最久,襄陽城在解放前曾一度稱昭明鎮,便是由昭明台派生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博河南 的精彩文章:

濟南方言厲害了!能看懂這些才是地道的濟南人!

TAG:文博河南 |

您可能感興趣

《嶺南書學叢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