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是經世致用、治國平天下的學問

歷史是經世致用、治國平天下的學問

導讀

立志治國平天下而讀史,讀的才是經世致用的學問。讀史到「得失寸心知」的地步,才有可能一葉知秋,知今是何世。

古代儒生大都以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為人生最高理想,以「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為奮鬥道路。

近代以來,儒學命途多舛,「士大夫」群體土崩瓦解。儒生理想彷彿早已成水中之月,而通往那個理想的道路,也已雜草叢生,無人問津了。

故紙堆里的東西,已經過時了嗎?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然而同為不朽,卻等差有別。

立功顯於當世,立言傳於後世,立德以正民族。

無有立功,世人不傳;無有立言,傳之無憑;無有立德,傳而不遠。

故立功以立其言,立言以傳其德,立德以正民族。

欲立功,必先合眾人;欲合眾,必先成名;欲成名,必先急時代之所急;欲知時代之所急,必先讀史。

這些都以立志為種子。

西楚霸王項羽(名籍)一生功業的起點就是立志: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項羽後來在戰場上臨危不亂,矯命殺宋義,破釜沉舟,九戰九捷,大破秦軍。於是威震天下。如此萬人敵,不學兵法又怎麼能做到?至於學兵法未成,又有「取而代之」的志向,這卻是「萬人敵」的學問做不到的。

萬人敵的學問是兵法,治國平天下的學問則是歷史學。

古人對此早已有深刻的理解。

北宋司馬光主編了一部編年體史書,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

至於更膾炙人口的例證則是唐太宗所言:「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這樣的歷史學絕不是尋章摘句的歷史考據學。

「唯務雕蟲,專攻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專註於這樣的學問,必定不能治國平天下。

故紙堆里留下的,都是風平浪靜之後的歷史的塵埃。

多少英雄末路,多少美人遲暮;多少金戈鐵馬,多少意氣風發。天翻地覆,興衰榮辱,都可以一目十行。

曾經手握江山呼風喚雨的大人物,對後人而言只是一個名字,史書里的幾頁紙。而那些,都曾如當下一般的真實而具體。

如果連木已成舟的往事都看不明白,又如何能預判將來?如果不能述往知來,那又如何能「有資於治道」?

「愚者闇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

讀史也是需要過程的。

初讀時進得去,不再浮於文字,能夠看到歷史事件本身的複雜性,是第一境界「剪不斷,理還亂」。

再讀能發現歷史不是簡單地重複,只會驚人地相似;體會到個人力量的有限和英雄末路的無奈,是第二境界「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開卷讀史能進得去,掩卷還須能出得來。譬如山登絕頂,山脈縱橫盡收眼底,丘陵谷壑瞭然於胸,不再拘泥於一山一谷。胸藏萬匯,筆有千鈞,始能激揚文字,指點江山。是第三境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至於是否能從「闇於成事」達到「見於未萌」,還要看個人悟性和成長程度。

立志治國平天下而讀史,讀的才是經世致用的學問。

讀史到「得失寸心知」的地步,才有可能一葉知秋,知今是何世。

明白時代之所急,才可能找得到兼濟天下的切入點。

至於成敗利鈍,則非匹夫之明所能逆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做人 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莫道只知《誡子書》 且看諸葛亮《誡外甥》
年年歲歲花相似:古代文人的剽竊事件
朱熹:心如明鏡 不滯物情 物去則已 事過便休

TAG:騰訊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治國平天下的九經——感悟《中庸》智慧
解答:用儒學來治國平天下,對於中華民族是福是禍?
治國平天下的九項大原則
從千字文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為政治國的哲學
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100句,國學經典(含譯文)
南懷瑾老師:治國平天下的九項大原則
李煜治國大概算是中國歷史上文人治國失敗的經典
江南七怪都是經世治國之才,曾有歷史梟雄想讓他們統兵治國!
文學的天才,治國的蠢才
國學經典《大學》精華10句,一起學習齊家治國之道!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治國安天下書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曾國藩之家庭教育
他是「中國阿甘」,靠「笨」治國平天下
道德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5句話不得不看,千年精華匯於此
中醫學中的治國大道!
《道德經》解讀之《德經-5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經典名句,至理名言,值得收藏
唐太宗的三個比喻,道出治國要領一千年後仍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