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換個角度談談糖尿病與癌症的問題

換個角度談談糖尿病與癌症的問題

所有人都會聞癌色變,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可能心情會更加複雜,除了擔憂、恐懼、質疑等常見心理狀態,可能還會考慮「以後的糖尿病管理該怎麼辦?」——治療癌症是否會影響血糖控制?可能發生哪些副作用?藥物之間是否會發生相互影響?請大家將這些問題交給自己的醫護團隊,他們會幫助並指導您平衡血糖管理和癌症治療。


癌症

與糖尿病的關聯


糖尿病在癌症發展中所起的獨立作用一直難以辨別,現有研究基本都是證實肥胖與癌症密切相關。與肥胖關係最密切的是子宮內膜癌、膽囊癌、食管癌(腺癌)、腎癌、甲狀腺癌、卵巢癌、乳腺癌、大腸癌;還有一些證據發現,體重指數(BMI)增加可能是男性肺癌、食管癌(鱗癌)、前列腺癌的保護因素,並對女性絕經前的乳腺癌和肺癌具有保護性。這些都還需要更多研究去徹底明確。


從理論上來說,葡萄糖是支持腫瘤細胞快速生長和增殖的能量來源之一,正常細胞攝取葡萄糖受生長因子信號嚴密調控,但通過基因突變,腫瘤細胞可逃脫這些限制。以前,高血糖被錯誤地認為是糖尿病患者發生癌症的唯一營養來源,但隨著研究深入,人們發現癌細胞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獲取能量。不過,從現有研究結果來看,糖尿病患者發生乳腺癌、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胰腺癌、肝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風險顯著增加,而男性前列腺癌發生風險則是降低的(這可能與男性糖尿病患者睾酮水平降低有關)。


此外,糖尿病的存在還會增加癌症死亡風險。癌症預防Ⅱ研究發現,男性糖尿病患者因肝癌、口咽癌、胰腺癌、膀胱癌、結腸癌和乳腺癌死亡的風險增加;女性糖尿病患者因乳腺癌、肝癌、胰腺癌、子宮內膜癌、結腸癌死亡的風險增加。


  

總之,癌症發生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熱量攝入過剩導致長期肥胖,加之由此帶來的血胰島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細胞因子、炎症性分子水平的升高。動物研究已經表明限制熱量(每日攝入量減少超過10%~40%)可預防癌症發生。

癌症風險評估與篩查


大多數癌症在早期都沒有明顯的癥狀和體征,並且年齡越輕,出現早期預警信號的幾率越低,而早期治療的預後要遠好於發展至進展期再去治療,因此風險評估和高危人群癌篩非常重要。在這裡,我們重點介紹與飲食關係密切的消化道腫瘤,首先需要老生常談的是,煙草不僅不利於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防治,而且對大多數癌症的防治同樣有害無利,戒煙越早、戒煙時間越長,癌症發生風險越低。


我國消化道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是胃癌,其次是結直腸癌,而在死亡率上,胃癌排名第三,結直腸癌排名第五。事實上,在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我國胃癌死亡率一直穩居第一,進入21世紀後因肺癌和肝癌的快速增長才降至第三位。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內鏡下即可獲得根治性治療,5年生存率超過90%,但是如果到了進展期,即便接受以外科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5年生存率仍低於30%,且生活質量低。然而,我國早期胃癌診治率還不到10%,遠遠低於日本(70%)。結直腸癌的上述數據與胃癌差不多,同樣存在早期治療效果很好但能做到早期診治的比例卻非常低。


隨著胃鏡和結腸鏡的普及,這兩大類腫瘤的篩查其實很容易,關鍵就是需要人們主動去醫院接受檢查。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哪些人更加需要提高警惕,及早篩查。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和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學專業委員會共同發布的《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2014)》指出,符合第一條和後面幾條中任一條者均應列為高危人群,建議作為篩查對象:年齡40歲以上,男女不限;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如西北地區、東南沿海—編者注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

近年來通過胃轉流手術等代謝性手術來治療糖尿病的情況越來越多,這類手術與胃癌間的關係有待更多的研究—編者注

);胃癌患者一級親屬;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鹽、腌制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


  

這兩個組織聯合發布的《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及內鏡診治指南(2014)》則指出,符合第一條和後兩條中任一條者均應列為高危人群,建議篩查:年齡50~75歲,男女不限;糞便潛血試驗陽性;既往患有結直腸腺瘤性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癌前疾病。


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這兩類腫瘤在發病率上都存在男性高於女性、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吸煙者更高和越胖越高的特點。


控制血糖


癌症治療對糖尿病的影響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因此醫生的總體權衡很重要,首先要考慮的是,所用抗癌治療常見的不良反應是否會影響血糖控制。已知會升高血糖的治療包括:


(1)化療藥物:噁心、嘔吐、食慾降低和體重減輕是化療常見的副作用,胰島素或其他降糖藥物都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事實上,無論化療還是放療,對於機體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應激,從而導致高血糖。不過,有些患者也可能發現血糖水平較以往更低了,無論血糖升高還是降低,都需要及時與內分泌科醫生聯繫,調整控糖方案。


(2)激素:化療方案中通常會包括激素,目的是幫助降低炎症反應或緩解副作用(如噁心嘔吐),但是激素會升高血糖,因此患者通常要增加降糖藥物的用量。


(3)新型抗癌藥:像他克莫司、雷帕黴素、依維莫司等腫瘤靶向藥物可以干擾特定癌細胞的生長,促進其凋亡,而對正常細胞的損傷小,但患者的血糖通常也會升高。


對於曾備受關注的降糖葯與癌症風險問題,現在看來,相關性很小或並不存在。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協會(AACE)和美國內分泌學會(ACE)發布的《糖尿病與腫瘤共識聲明》指出,對於大多數糖尿病患者,面對潛在癌症風險擔憂時,應該首先考慮治療的好處,除非有更明顯的證據顯示癌症風險。建議具有患癌或癌症複發高風險的患者,在選擇用藥時謹慎的考慮患癌症風險。證據表明二甲雙胍等降糖藥物還對癌症有保護作用,但目前證據仍有限,需要更多研究去闡明。


飲食防癌


拋開年齡、家族史等無法改變的危險因素,生活方式和飲食因素是我們可以主動改變的,而且具體內容與糖尿病飲食原則基本一致。


長期的不良飲食習慣容易引起消化道癌變,例如有研究提示,中國人不吃早餐、飲食不規律、用餐速度快、暴飲暴食、吃剩飯剩菜等習慣都是胃癌的危險因素。此外,高鹽飲食已經被大量研究證實與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有關,一項多國研究還顯示,胃癌死亡率與鈉和硝酸鹽均顯著相關,而與前者的關係要更強。而對於結直腸癌來說,多項研究證明以大量肉類、脂肪、糖和甜品為特點的西式膳食模式會增加發病風險,高膳食纖維飲食則是保護因素,已經入夏,我們還有必要再次強調盡量遠離腌熏煎烤炸食品。




本微信平台文字內容版權歸《糖尿病天地》雜誌社,轉發請明確註明出處——

微信號:tnbtd365

,未經允許,不得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如果您覺得本文內容對糖尿病患者有所幫助,可以轉到朋友圈或轉給需要的人。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

《糖尿病天地》

雜誌,

郵發代號80-225


詳情請諮詢010-51260912  

諮詢時間周一-周五9

:

00~12:00,13:00~16:30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本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尿病天地 的精彩文章:

不同年齡的糖友,不同的心理問題
解析糖友兩大常見煩惱
糖友如何識別常見的有毒食物
盤點我們常見的中醫減肥方法
想用改變生活方式來改善血脂?請記住這些數字

TAG:糖尿病天地 |

您可能感興趣

糖尿病與抑鬱症
糖尿病專家許樟榮談糖尿病合併下肢動脈閉塞性病變
淺談糖尿病足
闢謠!糖尿病患者不容易患癌?錯!糖尿病會增加多種癌症發病率
糖尿病的病因
關於糖尿病性腎病的一些概述
科普問答之肥胖與糖尿病的關係如何?糖尿病的發展可分為哪幾個階段?
糖尿病腎病患者選擇降壓藥有講究
癌症、糖尿病、高血脂等問題的專業回復,癌症的臨床營養要注意
探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糖尿病腎病的關係研究
肥胖與糖尿病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一半以上的胰腺癌患者有糖尿病,糖尿病跟胰腺癌真的有關係嗎?
糖尿病腎病食譜問題 糖尿病腎病的五大飲食調養
找茬:易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混淆的疾病
關於1型糖尿病的十個問題
糖尿病的「感覺」——關於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糖尿病低血糖發生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這四種病理類型最可能引發尿毒症,糖尿病腎病只是其中之一
糖尿病其實是五種不同的疾病?
糖尿病不再是「慢性癌症」!糖尿病的治療難度非常大!那現在糖尿病能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