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初民窯青花瓷的藝術特徵

初民窯青花瓷的藝術特徵

明朝建立之初,景德鎮遭受連年的戰爭,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瓷業生產受到了影響。一些原來在元代「瓷局」服役了多年的能工巧匠散落到民間作坊。因此,洪武時期瓷器的製作大多沿襲元代末期舊制。

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永樂時期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也促進了制瓷工藝的進步,這個時期在繼承了元代制瓷工藝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不斷的創新。另外,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在增進經濟和貿易交流的同時,又從西洋帶回許許多多的物資和各種原料,其中帶回的蘇泥勃青色料,為中國瓷製業燒制獨具特色的青花瓷器提供了原料基礎。宣德時期是明代青花瓷器製作的鼎盛時期。由於社會比較穩定,經濟有了非常快的發展。海外貿易在永樂朝的發展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擴大。明代廢除元代的「匠戶制,」改「編役」、「匠役」等制度,雖然,無償徵用熟練的制瓷工匠,增加了工匠的勞動,但也促進了民窯瓷器製作吸收官窯瓷器的製作工藝,使民窯瓷器製作得到了提高,從而調動了工匠們的積極性。因此,宣德時期的民窯產品比前朝從質量到數量都有較大提高。

青花瓷器的工藝,不僅體現出當時的生產條件、生產方式、自然狀況、人們的審美趨向、生活方式,還從中感受到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程度。因此,可從胎釉、造型、青花料、紋飾等幾個方面探討和鑒定明早期各時期民窯青花瓷器。

一、明代早期民窯青花瓷的胎、釉

洪武時期民窯青花瓷胎質疏鬆,燒制的瓷化程度不強,因窯溫掌握不好,器物常有未燒透的空隙。官窯民窯皆如此。胎色米灰色或米黃色。洪武時期罐、瓶、盤、碗等器物大多為砂底,並帶粘砂,大盤等較為大件的器物足底往往有窯紅和分散著許多黑褐色鐵質斑點。瓶、罐都是對節成型,底足部留有較為明顯的修坯痕和粘沙現象。足內和足牆部塗刷一層釉漿水,因而產生俗稱「火石紅」或「窯紅」。元代早期瓶罐內壁不施釉,元代後期及洪武時期,內壁有施釉,但施釉不夠均勻,顯露有旋坯痕,呈枇杷黃,漿水塗刷痕迹。洪武瓷器底足常帶乳丁或雞心底,是元代工藝的遺留。器足內牆呈斜坡狀。底足根部平切,邊寬,碗心有澀圈,有的無澀圈。洪武器物的釉可分兩種:一是發青的灰白釉,這些是胎釉白度不夠而產生的現象。另一種是卵白釉,釉厚且渾濁。大多器物的釉面出現較為明顯的開片,釉密度顯得疏鬆。青花底釉呈影青的瓷器,大多為元末明初。

永樂器物胎體輕薄,胎質細白。永樂時期胎土淘煉的精細,胎里的雜質較少,因此,器物胎壁普遍比其他朝代的薄一些。有些薄胎器物達到了似乎只有瓷釉不顯瓷胎的地步。永樂由於講究修胎,永樂時期瓶、罐的接胎痕迹不明顯。大盤多為砂底,但已與前朝的砂底不同,很少有粘砂現象,器底細膩光滑。小件盤子的盤心大多內凹,盤子底通常施釉,但施釉不均並且留有積釉痕。這時期有仿定窯的包口,有的器物是檀香口或芝麻醬口。此做法一直延續到清代。器物平切的足根比洪武時期的狹窄,洪武時期足根寬平。甜白釉是永樂時期的代表作。青花瓷器的釉面總體泛青白,但要比元代的減弱,釉的白度增強。民窯青花用的多是國產料,青花清淡發灰。永樂時期釉面總體來說均勻細緻為突出特點。

宣德時期用的瓷土稱為「麻倉土」,製造的器物胎質細膩潔白,因此,宣德瓷器的分量要重一些。宣德的工藝沒有永樂的精細。胎土掏煉的沒有永樂時期的精細,所以器物露胎骨的有些呈現氧化鐵紅色斑點。瓶罐的接痕比較明顯,大瓷盤的砂底與永樂相比較粗。器物的足根更圓潤,盤碗帶底釉的增多。永樂和宣德時期的盤、碗都有一個特徵:旋削坯時特意從盤心向下多挖一刀,盤腹和盤底結合部形成一圈淺淺的台階,業內稱為「月亮底」。另外,這兩個朝代的碗也有一個特徵:就是在挖足時有意向上深挖一點,也就形成了「挖足過肩」的現象。這些做法都是為了盡量減少底部的厚度,在這一時期的碗盤類中非常普遍。宣德器物的釉面相對永樂時期的略厚,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大多呈現桔皮紋。

二、明代早期民窯青花瓷的造型

洪武時期民窯青花瓷敦厚飽滿,器型大多顯得較厚重。常見的有碗、高足碗、盤、梅瓶、玉壺春瓶、執壺、荷葉蓋罐(圖1)、軍持等。宋、元時期常見的折腰盤,洪武前期盤腹較深,介乎盤碗之間。折腰部位折彎生硬,底部厚重,圏足較小,圏足中心常留有大小不等的乳凸。底部都不施釉。此時的折腰盤部分採用疊燒法,盤心有環形澀圈。洪武后期折腰盤的腹部逐漸發展變淺。玉壺春瓶頸與元代相比增粗,下腹飽滿,圈足擴大,荷葉蓋罐口外撇,罐肩豐圓,器足外撇。

圖1 洪武 荷葉蓋罐

永樂時期民窯青花瓷優美清秀,大件器物很少見。永樂器物常見有盤、碗、杯、高足碗、高足杯(圖2)、瓶、罐、高足碗等。還有僧帽壺、執壺、玉壺春瓶等品種。還有青花水注、花澆、漏斗等,源於伊斯蘭文化。如盤子的圏足較高並且內斂,盤底部下榻,盤口沿略微外撇。碗的圏足比較大,碗口略像外撇,碗下腹部轉折生硬,弧度較小,腹部顯得較深。另外,還有一種造型的碗:口沿較直,圏足較高,碗底心呈下凹尖形如同雞心狀,稱為雞心碗。

圖2 永樂 鳥雀紋高足杯

宣德時期器物的品種比永樂時期豐富了一些。除實用器盤、碗、高足碗、葫蘆瓶、天球瓶、扎斗、執壺、香爐、背壺瓶、梅瓶(圖3)等。宣德時期梅瓶有外卷口和平口兩種,並且口有大小之分,頸稍長,梅瓶器身較豐滿,器底為砂底,梅瓶分大中小。還有觀賞器蟋蟀罐、鳥食罐、綉墩、魚缸等。

圖3 宣德 纏枝蓮紋梅瓶

三、明代早期民窯青花瓷的青花

洪武瓷器使用國產青花居多,也有部分用元代留下的進口青花料。進口青花料發色濃艷,藍中偏紫,色調深沉而明亮。洪武還有一種青花器物發色灰暗,藍中偏灰、少數泛黑褐色,色調發暗而滯澀,這種青花器物的青花料用的是雜質較多的國產青料,另一產生的原因是因底釉渾濁泛青。中後期青花色調有濃重的,有的也顯得清淡。

永樂這一時期青花用進口的蘇泥勃青料和國產料,還有用二者混合的鈷料,青花的顏色濃淡層次明顯,更能渲染畫面,因用蘇泥勃青料,青花往往出現藍黑色的結晶斑。青花的品種有:白釉青花較多,還有青底白花、黃釉青花、外豆青內青花、外祭蘭內青花等。

宣德時期,由於進口的蘇泥勃青料和國產料配合成熟,青花畫面能夠得到非常好的渲染。宣德青花品種有白地青花、青花白花、黃地青花、外豆青內青花、外祭蘭內青花、青花抹紅、青花暗花等。

四、明代早期民窯青花瓷的紋飾

洪武時期青花瓷器的紋飾,既保留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某些特徵和裝飾圖案,又有所創新和發展。元代紋飾層次較多,洪武時層次減少。紋飾布局由多層繁密變為簡潔疏朗,繪畫由寫實走向寫意,逐步形成自身的獨特風格。大多繪畫技法是一筆點劃畫法,起筆青花顏色深,收筆顏色淡;器物圖案布局疏朗有致。洪武青花瓷器的紋飾題材廣泛:有蘭、菊、蓮、魚、蝶、螺、熊、水草、松竹梅石,有八寶、捲雲、山水、盤長、纏枝吉祥紋,還有自然景物寫意,以及草書的福、壽等文字。輔助圖案有水波紋、點紋、三角紋等。洪武時期青花器有特色的紋飾:一是花卉紋。包括纏枝蓮花、纏枝牡丹花、纏枝菊花等,用實筆寫意的技法寥寥數筆,濃墨重彩渲染出花卉的主體,以流暢圓潤的筆法,畫出細細纏繞的枝蔓。花葉與元代也有所不同,元代時「大花大葉」、「葉大於花」,洪武時花葉逐漸趨於實物比例。元代葉子呈葫蘆形狀,葉外框白邊。洪武時葉子呈剪刀形、釘螺形。明洪武器物葉子呈形排列。圖案突出主體又靈活生動。二是草書「福」字(圖4)。通常在碗、盤的內心,以草書書寫青花「福」字,字周圍有的帶欄圈,有的不帶欄圈。「福」字書寫均圓潤有力,遒勁瀟洒。「福」字紋在洪武青花瓷器中較為常見。三是山水雲氣紋。一般繪畫在碗的外壁,而碗心草書書寫「福」字,有的碗心畫一叢蘭草或折枝花卉。碗外壁畫大片團形雲氣紋,纏繞交織,連綿不斷。在雲紋中若隱若現遠山近水,山水與雲相連。山水雲氣紋基本畫在碗外壁的上部,下部留出大片空白,兩者之間用一道弦紋隔開。整個畫面簡潔明快並有升騰飛動之感。

圖4 洪武 福字

永樂民窯青花瓷借鑒了官窯青花瓷的一些圖案紋飾,使這一時期的民窯青花瓷上圖案內容豐富。永樂時期民窯青花瓷上的紋飾一般以粗細線條相間,紋飾柔美流暢。繪畫出的內容既豐富又瀟洒飄逸,畫面充滿活力和靈氣。總之,永樂時期民窯青花瓷器的圖案豐富多彩,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時代風格。常見紋飾有:纏枝蓮花(圖5)、折枝牡丹、折枝菊花、梅花、水草(圖6)、鴛鴦、花果、蕉葉、百合、荔枝、葡萄、、麒麟、綬帶鳥,以及各種神仙故事:麻姑獻壽、西王母上壽等。草書向楷隸發展。永樂時期的繪畫也有其時代特徵,如牡丹花下側各飄出兩、三片尖花托。現簡要介紹幾種永樂民窯青花瓷器上常見的紋飾:一是草書、隸書「福」、「壽」字,基本保留了洪武時期的文字特徵,永樂後期,大多字體由草書轉變為隸書,字體濃重有力。二是月影紋,這種紋飾始於宋代,一直延續到明代。永樂後期到宣德時期民窯青花瓷器常用此紋飾作為裝飾內容。一般用實筆寫意的技法畫在碗、盤的內中心或外壁。描繪出一勾新月懸掛在空中,映照著挺立怒放的幾枝梅花,畫面充滿冰清玉潔的高雅意趣。三是麒麟雜寶紋,這種紋飾一般繪畫在永樂後期的盤類的器物內心。麒麟象徵著祥瑞幸福,畫面中的麒麟或昂首奔跑,或回首蹲卧,還有表現為回首奔跑狀。麒麟背部、肩部一般裝飾飄動的火焰紋。麒麟周圍環繞著火珠、海螺、靈芝、如意、方勝等象徵吉祥平安的雜寶紋。還有一種在透明白釉下印刻出細密的海濤紋,映襯著神采飛揚的麒麟紋,畫面形成強烈的動態美。

圖5 永樂 纏枝蓮紋盤

圖6 永樂 水草紋碗

宣德時期民窯青花瓷器,基本繼承了永樂時期的紋飾特點,但在繪畫筆法上比永樂時期顯得更粗獷和豪放。線條流暢,圖案豐富,畫面豪放疏朗,繪畫技法採用一筆點畫法,還有一部分採用勾勒渲染的繪畫方法。紋飾有福、壽、海水、龍鳳、雲鳳、魚紋、靈芝、蕉葉、卷草、蘭花、奇石、牡丹、麒麟(圖7)、怪獸、寶相花、松竹梅、枇杷、纏枝蓮,束蓮等。宣德以前,器物上畫花鳥和人物較少。題材有歲寒三友、王母騎風、庭院仕女(圖8)、琴棋書畫、仙人騎鶴等。道教題材的故事也反映在畫面上。宣德時期民窯青花瓷器較有特色的紋飾:一是高士圖(圖9),大多繪製在盤類的內心,繪畫採用寫意的筆法描繪出雲彩烘托出一輪明月下,一個文人(高士)抄手盤膝跪坐。旁邊畫有山石、蘭花等。畫面顯得超凡脫俗,雅逸寧靜。二是魚樂圖,宣德時期民窯青花瓷器上此紋飾出現的較多,喻意年年樂有餘、富貴有餘。宣德官窯中也有「魚樂圖」,但官窯「魚樂圖」畫面規矩呆板,呈圖案化。而民窯青花瓷器上的「魚樂圖」繪畫的活靈活現,繪畫的魚兒穿梭遊離在水草、浮萍、蓮花之間。畫面顯得生機勃勃。三是花卉紋,宣德民窯青花瓷器上的花卉紋飾全面繼承了永樂時期的花卉紋,只是宣德民窯青花瓷器上的花卉紋在繪畫筆法上比永樂時期更加豪放。畫面隨意而自然。這時期有的紋飾圖案添加了許多輔助紋飾,紋飾顯得層次多而且繁密。這些繪畫特點也是宣德時期紋飾裝飾風格。

圖7 宣德 麒麟紋盤

圖8 宣德 仕女紋梅瓶

圖9 宣德 人物紋盤

總之,明代早期民窯青花瓷器的製作工藝,是在繼承元代特徵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景德鎮民窯製作工藝在永宣時期有了長足進步。從對胎釉配方的改進,到對窯溫和窯內氣氛的有效控制,使明代早期的民窯青花瓷器的製作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也為以後青花瓷器的製作積累了經驗和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陶瓷驛站 的精彩文章:

宋瓷收藏的盛況與反思

TAG:陶瓷驛站 |

您可能感興趣

元代民窯青花瓷與官窯青花瓷的差異
明代兵荒馬亂「空白期」的民窯青花瓷藝術特徵
崇禎青花:一座由民窯主導築起的青花瓷藝術高峰
古瓷探妙?民窯青花瓷畫與八大山人
淺議元代民窯青花瓷與官窯青花瓷的差異
新加坡商周國際拍品鑒賞——民窯青花瓷
典雅雋秀—青花瓷
瓷器鑒定學習——明清青花瓷青料特徵
大清康熙青花瓷器 景德鎮官窯恢復生產 再創青花工藝高峰
傳世是青花——清代民窯珍品青花瓷盤鑒賞
元青花瓷器和明早起青花瓷器的青花發色
庭院·青花瓷
庭院 · 青花瓷
十代王朝青花瓷:造極於陶瓷史黃金時代的青花瓷!
明洪武青花瓷器主要特徵
大清乾隆官窯青花瓷器 擅仿永宣青花 精於工巧創新
繁花似錦的清乾隆青花瓷器特徵
蘇麻離青料:青花瓷器的靈魂
中華藝術璀璨青花瓷欣賞,高貴典雅文化濃郁,有錢人追捧的藝術品
青花五彩、青花紅彩及哥釉青花三種明清時期青花瓷的衍生品種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