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你的健康信息更可信?
這年頭做一個令大家信任的科普作者越來越難。有一些小技巧可以讓你的作品更容易被接受:
1.很多時候作者的直覺是不可靠的,可能會誤解公眾關心的內容,給出不必要的複雜信息,倒不如精簡核心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去呈現。一張圖片、一句口號帶去的行為改變、留下的印象可能並不亞於一本書,生產和傳播的成本也會比較低。
2.同時你的作品同樣可以藉助流行文化的形式和元素,比如動漫、影視劇等,甚至於「標題黨」、「蹭熱點」也是打破陣營和渠道的重要技巧。
3.注意互動,就我個人而言,我平時寫出的作品的幾乎所有評論都會看,在公眾號後台也設置了自動回復,大家有問題留言可以隨時推送給你我寫過的幾百篇文章,同時我也可以根據留言和評論來寫新的作品、改進不足。
如果你打算長期做健康傳播,考慮公眾信任度、認知能力有限的問題,建立一個可信、權威的獨立個人形象可以說是王道,當然這也需要個人持續性地產出和維護。
先來說說為什麼那麼多人會質疑你給出的健康信息。
其實現如今網上講健康知識的人和賬戶越來越多,大家也都開始有了警惕。比如會懷疑你背後是否有特殊的利益驅動,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不但科學傳播者個人容易被收買,即便是在發達國家,科學團體也很容易政治化的,比如涉及到公共策略,各方利益集團都可能會找自己的科學家群體來站台,去年就曾被爆出哈佛專家收了錢之後在膳食指南中沒有提及糖的危害,且不說東窗事發後這會降低公眾對科學共同體的信任,即便在當時,普通公眾也容易留下這個話題是有爭議的印象,既然有爭議,就不容易接受某一個確定的結論。
該怎麼辦呢?
那麼你就要注意規避了,其實科學家呈現的事實雖然可能最為可靠,但科學家往往沒有能力為整個社會做出價值判斷,作為科學傳播者更應當承認價值觀的差異,以公開透明的態度來解決分歧。可以把精力放在設計傳播方法流程上,找到一個比較穩妥的操作準則,比如註明參考文獻、公示利益相關、註明適應人群、主動區隔哪些是基於科學的事實、那些是受到價值觀影響的觀點等等。另外跨行業交流時也需明確各種術語的定義,非常清晰地界定操作方法,以免事實上造成誤導。一般人難以堅持,同時也要學會一個人面對廣泛的質疑,如有錯誤應及時回應和改正。
※糖尿病人必須少吃哪些水果?關注這一個指標就夠了
※患癌是因為運氣不好?也是,也不是!
※天天吹空調的人,該怎樣預防空調病?
※吃南瓜籽對前列腺增生有用?泌尿科主任是這麼說的
TAG:春雨醫生 |
※中醫更可信還是西醫更可信?
※健身房大塊頭說的話,究竟可信不可信?
※測謊儀究竟可信不可信?
※可信乎?
※誓言都不可信,因為你,我卻信了
※陳偉霆說「男人的話不可信」,那麼,究竟是哪些話不可信?
※胎夢到底準不準,可信不可信?寶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程莉莎《妻子的浪漫旅行》撒狗糧:不是「我養你」可不可信,而是說「我養你」的男人可不可信!
※算命究竟是否可信?
※喝可樂還能減肥?我可信了你的邪
※蜂王漿的保健功效可信嗎?小孩能吃嗎?
※道士降魔真的可信嗎?
※紅薯防癌是否可信?
※說黃磊做菜味道好不如說是何炅「演技好」?還是戚薇和佟麗婭可信
※「愛情很可笑」壁紙:愛情真心可笑,友情難分真假,只有自己可信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好風水真的能改命嗎?
※心臟竟然有記憶能力,可信嗎?
※佛說如意不可信是什麼意思
※常說貓對主人沒感情永遠養不熟,這種說法是否可信?答案令人意外
※你可以質疑世上任何一種愛,但上帝的愛總是真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