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城鄉村校「突圍」記
【核心提示】長期以來,由於優秀教師留不住、教學質量下滑、學生流失嚴重,許多鄉村校逐漸成了「空心校」。甘肅省秦安縣建設隴城教育園區,實行教師走教、校點一體化管理,教師由園區統一調配,教學由園區統一安排,教研由園區統一組織,教師住宿由園區統一保障,有效化解了這些難題,使鄉村校起死回生。
蜿蜒的山路上,一片片開著藍盈盈花朵的胡麻從車窗外閃過。隨著汽車七拐八轉,記者來到了甘肅省秦安縣隴城鎮最偏遠的趙山教學點。紅瓦白牆的校園裡,鮮艷的五星紅旗隨風飄揚,孩子們正在歡快地玩著呼啦圈。
趙山村地處隴城鎮北山,離鎮上12公里。2015年8月,校長李輝斌到來時,學校只有1名教師、4名學生,沒有圍牆和校門,僅有的幾套課桌椅也破爛不堪。「我們現有3名教師、40名學生,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了,質量年年提升,原來隨父母在外地就讀的學生又回來上學了。」李輝斌高興地說。
和趙山教學點一樣,隴城鎮其他11個教學點,也都實現了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數量止跌回升。自2015年9月隴城教育園區建成運行以來,通過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在小規模學校實行走教制度,破解了邊遠山區教師留不住、辦學效益低下的難題。
長期以來,由於學生流失嚴重,許多鄉村學校逐漸成了「空心校」。而由於教師缺乏,一些鄉村學校「揭不開鍋了」;好不容易招來的教師,來了卻又留不住;由於音體美等學科教師缺乏,一些鄉村學校開齊開足課程成了奢望……
這些「老大難」問題可都是「硬骨頭」,是制約我國鄉村教育發展的痼疾。隴城教育園區的探索,能否給我國許多處境艱難的鄉村學校提供一個新的發展思路?隴城教育園區在運行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困難?如何應對這些挑戰?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深入了解和剖析。
建教育園區 實行校點一體化管理
「校車既然可以接送學生,為什麼不能接送教師,直接把教師送到學校?」
秦安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重點縣和「三西」農業建設縣,還是甘肅省18個乾旱縣之一。而隴城鎮則是秦安縣最為偏遠的鄉鎮,鎮區距離縣城45公里。因傳說中的人類始祖——女媧出生於此,故稱「媧皇故里」。隴城鎮山川自然條件差異大,學校布點多而散。在一些山區教學點,飲水、吃飯、住宿條件差,生活艱辛。
「前些年,和其他偏遠地區一樣,隴城鎮由於條件艱苦,教師分不來,來了也留不住,人心思走,年輕教師為找對象、中年教師想帶子女進城上學,都想著往城裡或川區走。鄉村學校越來越冷清,許多教學點都是一人一校,音體美等課程根本開不齊,而川區和城鎮學校則是人滿為患。」隴城教育園區主任安讓金說。
此時隴城鎮的情況,可以說是中國鄉村教育的一個縮影。為了化解這些問題,許多地區撤點並校、集中辦學,學生則是校車接送,但安全風險及其中存在的問題也開始逐步暴露出來。
2011年11月16日9時15分許,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榆林子小博士幼兒園一輛校車與重型自卸貨車發生正面相撞,造成21人死亡(其中幼兒19人)、43人受傷,這一慘劇舉世皆驚。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我當時就在想,校車既然可以接送學生,為什麼不能接送教師,直接把教師送到學校?」秦安縣委書記王東紅告訴記者,在2012年一次調研過程中,他萌發了建設一個「教育園區」的構想。
但是,由於這個構想沒有先例,沒有經驗可循,教體局等職能部門有些顧慮。之後的一年多,在王東紅的力推下,秦安縣各相關職能部門反覆溝通、討論、交流,也徵求了一線教師及省市各方面的意見,初步達成共識,認為這一構想可以操作。而在這一過程中,王東紅建設「教育園區」的構想也愈發成熟。
2013年,秦安縣委、縣政府決定在隴城鎮開展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和教育精準扶貧試點,建設隴城教育園區,實行教師走教、校點一體化管理,教師由園區統一調配,教學由園區統一安排,教研由園區統一組織,教師住宿由園區統一保障,希望通過整合教育資源,改善農村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最大程度地解決農村孩子上學難的問題,保證山區各校學生享受公平優質的教育,走出了探索貧困鄉村教育均衡發展新路子的第一步。
建周轉房 讓教師免費居住
「只要在隴城教書,房子就可以長期居住,我會用感恩的心認真工作。」
6月14日下午,記者來到隴城教育園區,教研綜合樓門前翠綠琉璃瓦頂熠熠生輝,白色門柱的大廳門口掛著兩塊鮮艷的牌子——「中國共產黨秦安縣隴城教育園區支部委員會」「秦安縣隴城教育園區」。穿過綜合樓一樓走廊,兩幢住宅樓紅白相間,色彩鮮艷,窗明几淨,美觀整齊,和新植的松柏、多種花草、藍天白雲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隴城教育園區是集全鎮教師吃、住、行、教研教改於一體的一個綜合服務型小區,分住宅區、辦公區及綜合服務區,佔地15畝,縣財政先後投資2916萬元。縣財政還多方籌資2900萬元,專門修建了4個走教片區的58公里鄉村道路。目前,教育園區的3幢144套教師周轉住房已全部入住。周轉房由教師們免費居住,退休或調離後交回。園區內體育活動設施齊全,設有食堂,附近有商貿市場,教師子女上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都在家門口。園區在每個教學點都設有走教教師休息室,並配備了必要的生活用品。遇到雨雪天氣校車停運,走教教師提前準備食材,就可以住校上課。
「拿到新房鑰匙後,經過一個多月的裝修,我們2015年9月26日搬進了新房,10月4日園區領導還專門為我們舉行了婚禮,我們成了園區第一對結婚的新人。」教師董曉峰坦言,「說實話,以前覺得隴城條件不行,還是想著調到縣城或是好點的地方去,現在在鎮上有了房子,有了家,很溫馨,心也安下了。只要在隴城教書,房子就可以長期居住,我會用感恩的心認真工作。」
「原來在學校住的是辦公房,12平方米的單間,不僅要做辦公室,還住著一家四口,夏天熱得睡不著,冬天冷得不行。」住1號樓5單元302室的教師趙宗虎向記者憶苦思甜,「去年,有一個機會調到縣城其他單位,但如果調走後,房子就得上交,而縣城房價又貴,一平米五六千元。思來想去,就放棄了,覺得還是在這裡好。」
「解決農村教師的住宿問題,對提升教師的自我價值感和尊嚴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作為文化群體,教師在鄉鎮集中住宿,也會給整個鄉鎮和街道帶來活力,注入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在王東紅看來,安居才能樂業,安居才能解決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的後顧之憂。「據我所知,這兩年再也沒有老師想方設法爭著往城區調了,別的地方的老師還想往隴城教育園區調呢。」
王東紅的話得到了安讓金的驗證。安讓金告訴記者,去年,秦安縣公開招聘幼兒教師,全縣20名應聘者中有12人第一志願報隴城教育園區,最後園區優中選優錄用了其中3名。「原來我們這個地方是『西出陽關無故人』,大家都不願意來,現在卻成了新教師的首選之地,這是破天荒的事。」
教師走教 確保校點開齊課程
「原來我一個人教一二年級和一個學前班,音體美課根本就沒辦法開。」
6月15日清晨6:55分,在隴城教育園區教研綜合樓門口,一輛白色的校車旁,正準備上車的教師張娟告訴記者,她正在上魏教學點走教,負責美術和體育教學。「去年天水師範學院畢業來這裡競聘時,競爭非常激烈。隴城鎮雖然位置偏遠,但教育園區的住宿條件和走教制度吸引了我。」張娟說。
隴城教育園區副主任王軍軍介紹說,每天早晨,都會有4輛校車載著教師們從隴城教育園區出發,分赴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小學及教學點。每天放學後,校車再把放學後的教師接回教育園區。
校車安全運行,司機是關鍵。在一輛寫有「許墩線」的校車旁,司機姜碧強告訴記者,他持有A駕照,他們幾位司機都是本地人,每月工資2000多元。「雖然比在外做專職司機收入低,但時間相對自由,還可以抽空照料家裡。」
隴城鎮現有12個教學點,教學點有233名學生、34個教學班、43名教師。教育園區選派的24名走教教師,服務12個教學點和4所小學。
上袁教學點校長楊春霞告訴記者:「原來最少的時候是8名學生,我一個人教一二年級和一個學前班,根本沒辦法排課表,兩個教室輪流跑,在這個教室上課,還要操那個教室里孩子的心。每天連軸轉,音體美課根本就沒辦法開,除了身體累,心裡的壓力特別大。現在有了走教教師,課不僅開齊了,我的工作量也小了,還能和走教老師說說話,心情暢快多了。」
目前,隴城鎮的每一所學校包括教學點都接通了互聯網,配備電子白板、一體機、實驗儀器,手風琴、圖書、體育活動器材和課程資源可以流動交互使用。隴城教育園區和學區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實行教師由園區統一調配、各校課程由園區統一安排、教師在園區統一食宿、走教教師統一接送的「四統一」的運行模式。
由於全學區的課程都由園區統一安排,教學計劃和作息時間也統一,哪個教師在哪個班上課,學區都了如指掌。如果哪個班上的教師有事因病請假,園區就可以及時派走教教師去上課。園區選派的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走教教師相對固定,並根據教學點學生的實情,制訂年度考核指標,定期輪崗交流。品德、科學、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教師實行巡迴走教,一名走教教師每天可以到2—3所學校上課。
「園區推行的這種管理模式,實現了教師身份和角色的轉變,每位教師的工作很透明,評優選先和職稱晉陞推倒了學校的『圍牆』,教師由『學校人』變成了『園區人』,學區再也不用為教學點派不上老師犯愁了,有好多老師還爭著報名去教學點走教。」安讓金對這種管理模式充滿信心。
秦安縣教體局局長任保民告訴記者:「現行農村學區建制規模小、校點分散、管理層次低,要促進區域內學校的整體發展,就必須優化學區一體化管理,要著眼於打破校際壁壘,實現學區內校際資源共建共享、良性互動、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通過教育園區統一管理,實現了教師配備、資源配備、教學安排一體化,從而把原來孤立的教學點像珍珠一樣串了起來。」天水市教育局局長伏金祥說。
原張溝附中教師王峰峰是學音樂的,園區第一次選拔走教教師他就報了名,他一直在上袁教學點和南七小學兩校巡迴走教,帶兩校所有年級的音樂課,還兼部分年級的體育課、科學課,學生很喜歡他的課,去年評職稱時就因為走教加了5分,評上了小學高級教師。
「按照國家班師比的要求,全學區應有教師176名,由於實行走教,節約了近30名教師,教師的年齡結構和學科結構也得到進一步優化。」任保民說,「以前由於教學點專業教師短缺,教師包班上課、多頭帶課現象非常普遍,老教師長期超負荷工作,自卑感強,心理壓力大,出現心理倦怠,如今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明顯減輕了,老教師消除了孤獨感,重新煥發出了教學激情,收穫了職業的幸福感。」
統一教研 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在許多教學點,教師數量少,教師之間交流更少,致使其教學能力嚴重退化。」
記者在趙山教學點採訪時,學校門口突然來了十幾位村民。經過交談,記者得知,村民們是看到有汽車進了學校而自發前來表達訴求的。55歲的村民趙勤奎告訴記者,他們希望下個學期教學點能增設三、四年級,懇求記者幫助他們向有關部門反映。
「一個孩子到鎮上上學,要一個家長去陪讀,其他孩子也要跟著一起去。一年下來,光租房子、生活費、來回車費就近1萬元,如果加上家長誤工費,就有約2萬元的損失。以前,教學質量不高,我們不得已把孩子送出去;現在,我們村裡的學校辦得這樣好,就沒必要再花這筆冤枉錢了。」趙勤奎說。
鄉村校要穩定生源,甚至吸引學生迴流,提高教學質量是關鍵。在隴城鎮南七小學,去年從隴城鎮中心小學轉回來的四年級學生安樂樂的父親安秤國告訴記者:「之所以轉回來,是因為學校教學質量提高了,孩子學到的東西更多了。」
「近年來,南七小學由於教學質量提升得快,贏得了村民的支持。今年『六一』節,南七村在外工作和創業的村民給學校捐助了1.4萬元,專門用於校園綠化美化。」南七小學校長陳繼明自豪地說。
截至目前,已有6名隨父母在烏魯木齊、蘭州、天水等地就讀的學生又回到本村學校上學,90%左右的學齡前兒童都在本村上幼兒園和學前班。
「教學點教育質量的提高,與課程開齊開足有關,更與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有關。而教育園區制度性的統一教研,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起著重要作用。」王軍軍說。
「兩個同時大學畢業的年輕教師,一個在城裡學校,一個吃住在農村教學點。3年後,兩人的教育教學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會有很大差異。」王東紅說。
「在許多教學點,教師數量少,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更少,致使其教學能力嚴重退化,甚至個別教師出現了精神障礙。因此,不但要解決教師的安居問題,還要解決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問題。」秦安縣教體局副局長張慧生說,「單獨修建公租房意義不大,公租房只有與教研綜合樓結合起來,教師之間的交流才能顯著加強。」
在隴城教育園區,教研活動打破了原來一校多組的傳統模式,改由園區教研教改中心統一組織開展,以鎮中心小學的教研組為主體,建立各小學和教學點的互動聯合體,把全學區教師統一編為語文、數學、英語、音體美四個教研組。
每周二、周四晚上,教育園區的教研綜合樓都會燈火通明,各教研組都要在這裡進行集體備課、研討交流。各學科組分年級進行集體備課,為了方便教師及時學習借鑒,園區建立了QQ群、微信群和個人空間,將優秀教學課例、教學敘事、教學課件等資源上傳到教學資源網上,並及時更新,擴大了校與校、教師與教師之間的教學信息量,這些都有效提升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教師素質提高了,教學質量自然就上去了。2016年,在全縣的教學質量檢測中,隴城學區小學六年級的成績名次上升1個名次,四年級上升2個名次,二年級上升3個名次,這種成績上升的金字塔式分布充分反映了教學點教學質量的明顯變化。
「邊遠山區教學點的學生總數雖然所佔份額小,但留在教學點的學生更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隴城教育園區最大的效益是有力支撐了區域內的教學點,增強了精準扶貧的實效性,減輕了學生和家長的負擔,也體現了教育公平,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益嘗試。」秦安縣委副書記、縣長程江芬坦言。
經費管理及校車運行機制還需理順
「改革中遇到的問題,要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個新事物,其探索完善也需要有一個過程。隴城教育園區也是如此。
「公租房建成後,一開始沒有教師願意住進去。」隴城教育園區副主任萬致明說,「教師們有顧慮,一是害怕住進去後會收費;二是當時水電供應不穩定,擔心到了冬天沒有暖氣。」
針對這些問題,隴城教育園區一是加快水電整改進度,二是做好說服解釋工作,動員教師黨員帶頭入住。逐漸,教師們打消了顧慮,3幢144套教師周轉住房很快就全部入住。
「最困難的是校車問題。」安讓金說,在採購校車的時候發現,根據相關公車配備管理規定,學校、學區沒有資格配備公車,現有的幾輛校車還是甘肅銀行及其他企業捐贈的。
在校車運行機制上,也面臨著難題。「因為跟現有的制度銜接不上,為了保障校車的運行,隴城教育園區專門成立了後勤服務公司,校車掛靠在後勤服務公司,校車的運行經費也採取統籌學區生均公用經費的辦法來解決。」安讓金說。
「這些都是為了保運轉而採取的臨時措施,感覺還是有些問題。」張慧生說,「在校車及其運轉經費上,還需要國家層面從體制機制改革上來化解。」
「隴城教育園區從建成到現在,效果已經逐漸凸顯出來,維護了教師的尊嚴,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保障了教師隊伍的穩定,促進了教育公平,讓邊遠地區教學點的學生也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從起點上促進了城鄉教育均衡。」王東紅說,「下一步還要進一步加強後勤規範管理、教師績效考核以及教師培訓等。今年還要繼續在蓮花鎮、安伏鎮等鄉鎮搞試點。」
「如果教育園區的探索能夠被大家認可,下一步就需要在頂層設計上化解校車及其運轉經費問題。比如,校車購買經費可以探索由縣財政和公用教育經費一起解決,校車運轉也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來解決。」王東紅說,「改革中遇到的問題,要用改革的辦法來解決!」
「建設教育園區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資金問題。」伏金祥說,「如果今後國家能夠規劃實施西部地區教育園區基礎設施項目,包括食堂、宿舍、校車、教研等配套設施,這種模式的推廣就會有廣闊的前景。與此同時,如能把鄉鎮所轄學校公用經費由學區統籌,保證用於基層學校,就能使有限的資金髮揮更大效益。作為地方政府,應該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中,把優化教師的生活圈納入中長期規劃,讓廣大鄉村教師不出小城鎮就能享受優質公共資源,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收穫職業幸福感。」(本報記者 蘇令 尹曉軍 特約通訊員 閆鎖田)
《中國教育報》2017年07月29日第4版
※依法推動特殊教育事業發展
※政法院校「組團」修訂教學質量標準
※開創我國特殊教育發展新局面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