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臨習《集王聖教序》
歷來學習行書的常常會提到唐弘福寺沙門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三藏聖教序》。這篇序文是唐太宗為了表彰玄奘法師遠涉西域,求取大乘佛法,翻譯經、律、論三藏要籍而作,又由太子李治!高宗"撰記。這樣一篇由皇帝與太子為之親制的序記,對當時的佛教徒來說,是最有權威的「護法」,當然要物色最有代表性的書家來書寫,並勒石以傳。除了褚遂良及王行滿寫本以外,沙門懷仁遂有集摹王書之作。此碑從貞觀廿二年太宗作序到高宗咸亨三年方完成,其間經歷了廿四個年頭。可見當時懷仁集成此碑,真是謹慎將事,煞費苦心。所以前人有 「銖積寸累,累年方就」,「逸少劇跡,咸萃其中」之說。此碑體勢一貫,宛如羲之復生,許多字看上去都似曾相識,十分眼熟。如整字取自《蘭亭序》的就有:知、趣、或、群、然、林、懷、將、風、朗、是、崇、幽、托、為、攬、時、集等約四十字;取自《奉橘帖》的有:三、百、霜、降等字;此外也有見於《孔侍中帖》等。如果把這些字與唐摹墨本相比,可謂形神俱得,足見其對原作的忠實程度了。
唐太宗稱王羲之的書法,「點曳之工,裁成之妙」到了「盡善盡美」的地步。王字確實是高水平的。我們知道,一件藝術品的水平越高,理解與欣賞就越不容易,想學習它,也就應該一步步地循序漸進。《集王聖教序》的可貴,就在它基本上保持了王書的特有風格。王書點畫骨力勁健,起落轉側,如斷金切玉,乾淨明麗;結體則似欹反正,若斷還連;疏處不覺空闊,密處間不容光。寫行書而有極深的楷書功夫,故端嚴平實,又具備嫻熟的草書筆勢,因此雖工不板,動而能靜。總之,王字之好在於平和簡靜,遒麗天成。除了點畫精到,結構多變之外,它最大的特點,在於沒有過與不及的習氣而自成面目。但正因為它面目不以習氣而成,因此,學者就不易掌握它的規律。
那麼怎樣來臨習王字呢? 我以為 《集王聖教序》鐫刻雖精,但畢竟還不能和王字等量齊觀,因為它經過鉤摹鐫刻,運筆的細微之處不無走失,使學者增加了許多困難。加上當時由於資料所限,因此有些重複的字就少變化;有些偏旁拼合和上下字之間的呼應映帶,由於拘於原跡,筆勢不夠連貫吻合。個別地方還誤用了別字!如以「股」字作般字,以「包」字作色字"。為了補救這些缺陷,臨學者最好同時參看一些晉唐以來雙鉤的墨本和唐宋人學習王字有成就者的真跡,如:羲之 《快雪時晴帖》、《奉橘三帖》、《喪亂帖》、《孔侍中帖》、《神龍蘭亭》、《定武蘭亭》、王鶦《伯遠帖》、歐陽詢《卜商帖》、孫過庭 《書譜》、懷素 《苦筍帖》、楊凝式《韭花帖》、李建中《土母帖》、薛紹彭《通泉帖》等。這些帖有的是唐人的王書鉤摹本,有的則是書法上的「右軍嫡嗣」,如:王鶦的《伯遠帖》,孫過庭《書譜》等;懷素晚年亦學羲之,楊凝式《鶧花帖》、李建中《土母帖》則是學歐陽詢而用內擫筆法的名作,也是王羲之的一脈所傳。我們如從這些書跡中去體味領會右軍使毫行墨的要妙,自然較易升堂入室。這裡順便提一下所謂內擫及其用筆。前人謂右軍用筆內擫,內擫用筆沉著謹嚴,收斂之意多,放縱之意少。謂內擫者蓋指其用筆意趣而言。以前我把內擫稱之為方筆,是因方筆這個名詞盛行於魏碑提倡之後。雖然它只說明了點畫的外在形貌,但方圓筆之稱比較形象,人們容易理解。沈尹默師著眼於點畫內含的本質,稱之謂 「骨勝之書」,這是從另一個側面說的,但也是由舊說「顏筋柳骨」而來。顏筋外拓、柳骨內擫,分屬王氏父子,自然各有淵源。內擫用筆要求方而有立體感,所以運筆應取澀勢,不能一抹平拖,務使點畫骨力挺拔,剛勁不撓。寫的時候要凝神靜慮,專心一致地使毫攝墨,不令溢出畫外。注意側鋒鋪毫,按多於提,令筆心在點畫中行,這樣行筆就顯得謹嚴含蓄。
這裡有一幅習作,寫得很認真,看去一筆不苟,點畫清楚平穩,個別字頗得形勢,是有一定功力的。不過如從提高來要求,此書雖有功力,但不是得自《集王聖教》,故筆力尚覺軟弱,平卧紙上,缺乏立體感。這是運筆太快,落筆沒有藏鋒,行筆不取澀勢提按的緣故。始則落筆過重,繼而為了寫得挺拔,行筆又快了點,所以長的筆畫中間就顯得空怯。收筆不注意回鋒,點畫就單薄。至於結構,作者楷書基礎稍差,故字勢不夠穩重,許多字站不住。因為寫的時候不是筆不離紙,而是一筆一筆寫成,所以字勢顯得鬆散。由於偏旁部首組合考慮疏密虛實呼應映帶不夠,因此字形就平板雷同,缺乏姿態。現在以! 和#識於字旁,以別優劣,並加評語如下。一得之見,僅供參考。
〔福〕左旁行筆快,不得勢;右旁要上輕下
重。
〔寺〕落筆、收筆重,行筆快,故中間空薄,結
體拘緊。
〔門〕此字得勢,有骨力。
〔懷〕直畫怯弱而鋒偏,結體不得勢,無疏
密。
〔仁〕結體不穩。
〔集〕第二直不並行,木部宜長。
〔蓋〕要分疏密,忌並行。
〔聞〕直筆怯弱。
〔二〕落筆不藏鋒,收筆不回鋒。
〔有〕牽絲提不起,結體不穩。
〔像〕結體疏密不分。
〔覆〕較得形勢。
〔載〕提不起,筆勢不開展。行筆要輔毫。
我總以為書法臨摹的優劣,取決於你對這本帖認識的深度。認識不斷深化,實踐才會逐步提高。只有每一筆每一字熟諳於心,寫起來才能胸有成竹,筆暢勢順。所謂「得心應手」,恐怕就是這個意思吧。
※夏獻徵歐楷《重建滕王閣記》
※《古帝王圖》,刻畫了兩漢、南北朝至隋代的帝王形象
※談詩論畫:淺析中國詩與畫的關係
※怎樣臨習《九成宮醴泉銘》的一點體會
※唐代彩繪三彩釉女子俑,馬俑,駱駝俑,天王俑,鎮墓獸,陶器大全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