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是一種能力,吃對了不生病,親驗!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學習不生病的學問。
有人走心,學習如何用心的學問。近日受一位仁波切影響,背誦了心經。但心學飄渺,不可捉定,欲用力,卻不知發力何處,故難見功。
有人修身,瑜伽,太極,打坐,站樁,還有其他有氧運動,身動而心靜,對身體很有好處。只要堅持三年五載,則通經絡、健筋骨、強肌體、勻呼吸都不在話下。但這需要我們,額外的建立一種生活習慣,就是每天從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一段時間,來做系統的練習。這需要充分的時間和堅毅的定心來雙重保障,才能做到。
我很難做到。
所以,找一個可以長期輕鬆堅持的方法,方是久持見功之道。
一日三餐的習慣早已養成,無需我們咬牙堅持。同時,每天要吃三頓,而覺只需睡一次,運動一次足矣,心裡釋放排空也不用每天都做,從這些事情的發生頻率看,我們就知道,吃飯是最重要的。
研究吃飯的學問,把飯吃的更合理,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吃飯,這會是不生病的學問中主要的學問組成。
如果我們沿用老祖宗幾千年遺留下來的飲食智慧,以全局掌控我們的飲食,結合西方營養學的細緻入微,用細節雕塑我們的飲食結構,那麼我們的飲食,將對維護我們的健康,做出超出你想像的貢獻。
這跟運動不同,無需我們無中生有的建立一種習慣,這隻需我們將現有的飲食習慣進行優化,進行提升。省時省力高效。
吃飯的學問,應該有幾個層次。
首先是能量層次。能量決定著我們的勞動持續時間、勞動強度和勞動效率。包括腦力和體力勞動。深度思考考驗人的智力水平,強度勞動考驗人的精力水平。深度思考需要的是足量的腦細胞在能量充足的情況下,高效協同堅持不懈的專註工作。強度勞動需要足量的肌細胞在熱量充足的情況下,同心協力訓練有素的持續工作。這就要求能量長期的足量供應。
如果出現頭暈、乏力、腿腳沒勁、睡不醒、胃口不好、中氣不足、無精打采、精力不能集中、呵欠連天、時常想睡覺等問題,就是能量不足的表現。
其次是均衡營養的層次。人體需要四十多種營養物質,對每一種營養物質的需要量各不相同。不同類食物含有的營養物質也有很大不同。不同營養物質之間還存在著相互的促進或拮抗作用。
均衡營養,首先是食物的均衡。中國營養學會,這個專業研究吃飯學問的中國最高學會機構,根據中國人幾千年來的體質遺傳特點,結合中國人現在飲食習慣可能存在的弊端,以及目前慢性病大爆發的現狀,制定出了中國人自己的飲食指南,這個指南的第一條的第一句話,說的就是食物多樣。食物多樣,均衡營養,可算作是吃飯學問里的一個總綱。
長期食物品相單一,長期飲食結構不合理,會導致某些營養物質的缺乏。而長期某些營養物質的缺乏,必然會帶來相關的癥狀。為方便理解,僅舉簡單一例,氣血充盈,是女性容貌姣好的一個前提,有些女性為了防止貧血,就會多吃含鐵食物,或者額外補鐵,但如果維生素和蛋白質吃的不足,鐵就難以吸收,長期下去,即便你補鐵,卻仍然可能會出現缺鐵性貧血。
第三,是營養補缺的層次。如果已經盡量做到了均衡營養,還需要營養補缺嗎?可能還是需要。中醫上講的九種體質,除了平和質之外,其他的八種體質,其實都是由於某些營養物質的先天缺乏的遺傳或者後天長期攝入不足導致的。營養不良,是會遺傳的,這是優生優育的意義所在。
先天的營養不良性遺傳,後天有改善的可能性嗎?這裡,我無法提供科學的觀點,不敢瞎說。即便沒有這個可能,只要在往營養補缺的這條路上走,那麼因為相關營養缺乏而導致相關疾病的發病風險,也會最大程度的降低。
營養補缺,是營養干預調理中最核心的環節,顯效最快,並且出效往往神奇。目前已經有營養調理師團隊(微信公號:營養玩家),用營養干預的方式,做出了很多神奇的案例。
第四,是營養開源的問題。就是在食物多樣的前提下,食物間的親緣關係要盡量的遠。近親結婚,後代往往會有很多疾病,原因在於,近親的隱性發病基因往往相近或相同,一旦生殖,後代就有約四分之一的幾率患上某些疾病。食物親緣關係越近,營養物質的種類和含量就會越近,由此可能引發某些營養物質的吸收障礙和其他營養物質供應不足的問題。
為了方便理解,仍需舉一例。比如提供蛋白質,一天吃各種不同的肉類,滿足了蛋白質的需要量,滿足了食物多樣,但卻沒有滿足營養來源廣泛的要求。同樣是提供蛋白質,可以吃點肉、燒點魚、吃點豆類、配點牛奶、來個雞蛋,這就同時滿足了蛋白質足量、食物多樣和營養來源廣泛的要求。
※全身皮膚細嫩光滑,唯獨臉上皮膚差,什麼原因怎麼解決?
※女人不愛出汗,出汗比別人少,是營養不良嗎
※冬病夏治的營養循行路徑
※身體越差,自制力越差
TAG:營養玩家 |
※親驗!這三種房子最好別買 買了99%會後悔
※珍貴!星雲大師親驗觀世音菩薩求聰明偈神效,真實不虛!
※星雲大師親驗觀世音菩薩求聰明偈神效,真實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