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的起點到底是誰定的?
什麼是命運呢?命運就是命中注定無法選擇的東西,而真正無法選擇的大致就是父母和死亡了。
心理學的理論在此處也有分歧,一部分理論認為,父母即命運,而一部分理論認為,父母並非命運。而我自己的觀點是:「父母也許會塑造你的命運,當然你也可以自己改變命運!
誇大性自體
一個人命運的起點
科胡特說,自體的結構有兩極,這一極是誇大性自體,那一極是理想化父母的影像。誇大性的自體,就是我是完美的;理想化的父母影像,是從嬰兒的視角看,父母是完美的。
當嬰兒被注視著、被關注著、被呵護著、被欣賞著,這些由父母給出的能量會灌注到嬰兒的體內,滿足著嬰兒原始的誇大性的需要。當嬰兒感知到被父母這樣對待和回應的時候,嬰兒也能感知到父母是帶著光芒的、完美的,也就是理想化的父母影像。
譬如一個嬰兒坐在床上指著離床很遠的窗台上的花盆,媽媽看到了嬰兒在盯著花盆看,這時把嬰兒抱到花盆邊上,或是把花盆拿到嬰兒能夠觸手可及的地方,嬰兒誇大的全能感就被滿足了,我心裡想要的就有「僕人」為我奉上了。這種狀態的嬰兒的感受就是我很完美,我的撫養者也很完美。這對嬰兒而言就是一種完美的體驗。
我們也時常會見到剛開始能夠翻身的嬰兒,翻了一半卡在中間動彈不得的狀態,嬰兒往往會發出不愉悅的聲音。這是因為嬰兒自己的誇大自體受到了挫折,而為此不高興了。這時嬰兒需要把絕對的完美和力量注入到撫養者身上,以此維持最初的完美和全能,而恰好此時撫養者走上前輕輕的扶著或者推著嬰兒幫ta完成翻身這個動作的時候,理想化的撫養者就幫助嬰兒完成了一次心理上的成長。
恰當的現實挫折
創傷性事件
當然,父母並不完美,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當撫養者不能夠100%的正確理解嬰兒需要的時候,這種「挫折」就發生了。
比如嬰兒餓了想要吃奶,而恰好此時的撫養者因為外部因素限制沒有辦法滿足嬰兒的需要,哪怕只是媽媽因為動作過於遲緩,都會讓嬰兒的這種誇大自體受到挫折,當這種自己不完美,不能控制全世界的誇大的幻想破滅的時候,撫養者又不能夠滿足嬰兒的需要,一次挫折就形成了。
如果這些挫折是嬰兒能夠承受的,父母影像中的理想化品質就會被內化為嬰兒的一部分,而這種可承受的挫折則會告訴嬰兒和幫助嬰兒區分,你的幻想並不是現實,從而在這樣的挫折中走向成熟和面對現實。
而最糟糕的情況莫過於那些棄兒了。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有近10萬的棄嬰,數量著實有些讓人感到驚慌。現在嬰兒安全島的試點不足以給予這些嬰兒如親生父母一樣的養育和照顧,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長大的嬰兒,他的誇大自體會有嚴重的受損。而且根據嬰兒觀察的理論來看,絕大多數的棄嬰會進行長時間的睡眠,以避免沒有撫養者看管陪伴和照顧的恐懼。
這樣的嬰兒未來的心理發展會不會進入到一個病理性的狀態呢?我負責的說非常堪憂。因為這樣沒有回應的嬰兒期確實是邊緣性人格障礙和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溫床。
GIF/330K
那麼怎樣的父母才是理想化的呢?
這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empathy(神入),神入的意思就是父母能夠了解到嬰兒的需要並滿足和配合嬰兒的需要。
這種能力需要有兩個前提,撫養者有過很好的被神入的經驗,或者撫養者願意傾盡所能的去體會和理解嬰兒的感受。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有被理解被懂的需要,那種心照不宣的默契相信很多人都體驗過,而嬰兒對於這種被懂的需要是最強烈的。
嬰兒在剛出生的階段,心智上尚處於一個融合的狀態,即我是世界,世界是我,ta沒有辦法區分外界和自己的區別。而此時嬰兒的自戀發展也尚處於一個原發自戀的狀態,就是我的一切要求外界都要無條件滿足,而這種自戀會在父母「神入」的基礎上經由「恰到好處的挫折」,發展出更能適應主流社會的人格特質,譬如創造力,幽默感等。
舉個栗子:在遊戲中,2歲的小男孩試圖站在父親往前平伸的手掌上,這個男孩爬到父親的手掌上,經過了一番努力,找到了平衡點高高直直地站起來,父親欣賞的讚歎著:哇,世界冠軍!小男孩得意洋洋地將他的手高舉過頭,就如雕像一樣,他們一同協力站著,直到男孩覺得時候到了,轉而投入父親的懷抱中。
另一個時候,父親帶男孩參觀空軍基地,當他們穿過一座大停機棚時,一架噴射機正好在他們面前轉向進入跑道而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一時之間,大地震動,這對大人來說都是很可怕的經驗,大約幾秒內,我們的「世界冠軍」便哭成一團,而這時,那隻支持他「強有力的表現癖的手」將他抱起。
這個擁抱,理解並接受了「冠軍」的害怕,並以先前支撐他無所不能的相同力量支持了「冠軍」的脆弱。父親容納了孩子害怕的正當性而沒有使他覺得羞恥與屈辱。
而有的家長信奉所謂「挫折教育」或者「驕傲使人退步」等等育兒經,從小就把孩子放出溫室,讓孩子多經歷一點挫折,甚至特意製造些挫折給孩子,認為這樣他們才能長得茁壯堅強。
但「抗挫折能力」真的是通過經歷挫折培養的嗎?我想,有自信、內心強大的孩子才會有好的抗挫折能力。而自信源自於成功,內心強大源自於愛。
每個孩子就像一顆種子,需要土壤和肥料,孩子的土壤就是家庭環境,而肥料就是育兒方法。記住,培養出一個好的孩子並不完全靠著豐富的育兒理論,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核心人格。
特約撰稿人
「小崔不抑鬱」
超級奶爸
二級心理諮詢師,中-英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專項連續培養「中間學派溫尼科特理論與臨床技術專項」學員,80後新生兒爸爸,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的實踐者,小崔不抑鬱特約撰稿人。
點擊展開全文
※孩子抑鬱了,作為媽媽我該怎麼辦?青少年抑鬱症有哪些特異性表現?
※內向和社交恐懼症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會有社交恐懼呢?
※學霸的苦惱,從做個好孩子開始!
※好氣哦,但還是要保持微笑!
※抑鬱症是「心理感冒」嗎?抑鬱症的發病因素有哪些?
TAG:小崔不抑鬱 |
※《起跑線》:贏在了起點,就一定贏得了人生嗎?
※系統設計的起點到底在哪裡?
※你的起點,並不能決定你的終點
※站到了起點,然後呢?
※你的起點是不是還在原地?
※到底是什麼?它有起點嗎?時空旅行可能嗎?
※起點還是終點?
※開悟只是起點,不是終點!
※夫妻還是原配的好,起碼在這些方面起點都是一致的,你說呢?
※一張牌告訴你!你們的愛是走到了終點?還是會有新的起點?
※長城的起點和終點到底在哪
※轉了一圈又回到起點,安卓還是沒逃出蘋果的魔掌
※把自我歸零,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當一切已不在是起點時,轉身已回不到最初的起跑線
※我們起點不同,但誰又規定我的終點不如你?
※生命的夙願,不要抱怨它的起點,因為我們看的是中點,是終點
※無法忘懷,兜兜轉轉後又回到起點,真愛終究會走到一起的三個星座
※勇士VS火箭,又回到最初的起點,這次你看好誰
※奮鬥沒有終點,任何時候都是一個起點!
※夢想的起點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