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現代教育治理的核心內涵

現代教育治理的核心內涵

■教育現代化和未來教育大家談?

中華民族歷來崇文重教,所以才有中華文明的經久不衰。但是,今天的教育治理不同於以往的任何時期。教育事務涉及千家萬戶,教育情況千差萬別,教育改革千頭萬緒,近14億人口的教育治理任務異常複雜而艱巨。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關鍵時期,準確把握教育治理的未來方向十分必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教育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是當前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教育治理現代化就是推動我國教育治理向現代教育治理邁進。為適應日益多元、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滿足人才培養和民族振興的需求,必須深化教育治理改革,必須全面、深刻把握現代教育治理的核心內涵。

現代教育治理是民主、參與、共享、責任、法治等諸多理念的綜合體現

一切創新中最關鍵的是理念創新,教育治理必須要有先進的理念指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教育治理堅持獨立自主,堅持黨的領導,禁止一切宗教的、封建的、殖民半殖民性質的外部干涉,構建了新中國教育事業的基本框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三個面向」,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維護教育公平,取得了理順教育管理體制、普及義務教育、完善高校布局結構調整等成就。今天,我們在繼續發揚一切有利於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先進理念基礎上,還需要堅持現代教育治理理念。

現代教育治理理念是反映現代社會中群眾需求的理念。教育治理既要尊重教育規律,也要反映社情民意;既要立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又要適當超前,關注教育對未來發展的長遠影響,做到眼前與未來的平衡;既要為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培養創新人才和高素質勞動力,又要為家庭和個人幸福培養開發潛能、成人成才的優秀個人。要兼顧這些需求鴻溝,現代教育治理必須要綜合體現民主、參與、共享、責任和法治等理念。

現代教育治理要講民主,是因為教育決策過程必須兼顧各方的合理意見和建議;現代教育治理要講參與,是因為要充分發揮社會各界主體的主人翁精神,在參與教育治理中表達訴求,發揮作用;現代教育治理要講共享,是因為教育現代化的建設成果要惠及普通百姓,現代化的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現代教育治理要講責任,是因為沒有邊界清晰的權責劃分就不可能有完善的教育治理;現代教育治理要講法治,是因為完善的教育法律和制度規則以及對法律法規的遵守執行是實現民主治理、科學治理的保障。現代教育治理必須兼顧上述各種先進理念,平衡各方利益,把現代教育治理理念貫徹到每一片土地、每一項事務和每一個環節中去。

現代教育治理需要政府、學校、社會組織、企業等多元主體充分發揮作用

現代教育治理是符合現代社會實際運轉特徵的教育治理,而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是高度的組織化。政府機構、專業機構、社會組織、企業都是現代社會高度組織化的表現,現代教育治理要充分發揮多元主體的作用。在教育治理領域,政府機構、學校、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和企業各自承擔了不同的角色,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當然也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和視野局限。現代教育治理首先要提升各級政府的管理服務能力,轉變政府的管理方式,明確各部門在教育治理中的職責許可權。在教育教學領域,應充分保障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建立與其辦學自主權相對應的內部治理結構。在政府和學校機構能力難以達到的領域,發揮社會機構的積極性,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治理。在政府服務供給效率不高的地方,讓市場主體去發揮作用,政府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完成教育服務供給。

現代社會的第二個特徵是社會高度分化。現代社會不是鐵板一塊的整體,社會越發展就越分化。有些分化是正常現象,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有些分化是異化現象,是社會脫離正軌的苗頭。分化的社會人群有不一樣的價值觀,不同的利益訴求,會產生利益碰撞甚至對立。教育治理必須善於發揚分化中的有利因素,同時抑制分化中的不利因素。讓各社會主體間建立交流、溝通的機制,實現價值溝通、成果共享和成本分擔,這是現代教育治理的應有之義。

現代教育治理是資源分配、規範體系建設、能力建設等各項任務的同步協調

現代教育治理是全面協調的教育治理,既務實也務虛,重事功又講規矩,看眼前也看長遠。要做到全面協調的現代教育治理,說到底就是要做好資源分配、規範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幾件事。

現代教育治理首先要做好資源分配。在我國,資源分配是決定教育現代化能否如期實現的關鍵,也是能否實現現代教育治理的關鍵。通過教育實現治貧治愚,維護教育公平,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追趕世界發達國家,都涉及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分配水平是衡量各級治理主體教育治理水平的關鍵指標。教育資源分配要體現教育公平,要務求實效,要走完「最後一公里」,達到政策的預期目標。

其次,現代教育治理要做好規範體系建設。規範體系不是可有可無的華麗外套,而是教育治理經驗與成果的沉澱、累積,也是教育治理的成就反映,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教育規範體系是開展教育治理的一整套相互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法律法規、制度和行為準則的總和,上至憲法,下至學校的議事規則都屬於規範體系。教育治理要於法有據,要在治理過程中推動規範體系建設,要通過規範體系建設改進教育治理,並將行之有效的治理經驗與治理方法固定下來。當前,我國教育治理急需開展教育法律體系建設,急需明確界定各級政府的許可權,急需對各部門承擔的教育治理責任做出劃分,急需為基層社會參與教育治理提供可以依循的章法。

再其次,現代教育治理要做好能力建設。教育治理能力是綜合運用教育資源和教育規範體系治理教育各方面事務的能力。現代教育治理要求各級治理主體實現治理方式的轉型與治理水平的提升。對各級政府部門而言,教育治理能力建設包括順利實現黨和國家設定的各項教育事業發展目標,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統籌協調機制,提高適應信息化、網路化、流動化社會的教育綜合管理和服務水平,完善重大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及時了解教育輿情動態,及早化解基層矛盾和糾紛等。對各級各類學校而言,教育治理能力建設要實現依法自主管理,完善學校法人治理結構,規範內部治理,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對社會組織、社區、家長、普通民眾而言,教育治理能力建設要逐步提升其參與教育決策、社會監管,參與學校管理,參與教育評價等方面的作用。(作者:何金輝,單位: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17年07月30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山東高校書記校長暑期也上「輔導班」
厭學不是孩子的錯
農家牆上「畫」作業
中國職業教育緣何「走俏」東盟
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開展政策績效評價研究 促進教育治理現代化
鄉村治理中的現代化經驗賦予
全域治理:基層治理現代化的路徑
陳鑫:全球治理赤字——現實形態及其治理邏輯
央行姚前:賬本技術現代化是公司治理乃至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
禁止培訓和招生掛鉤是教育治理底線
教育要聞:教育部公布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情況
政治權力匹配民主權威:現代中國社會治理形態的結構性營造
濟南市教育局局長王品木:讓教育治理理性而有溫度
人工智慧時代的科學治理:倫理準則雛形初現
教育要聞:三部門開展全國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督查
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加快構建現代大學治理體系
治理術
沈百鑫等:德國水體保護監管機制和治理理念發展及其啟示
政商聚論電子政務 助力中國治理體系現代化
上主治理的教會
教育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動真碰硬」
媒體融合推進國家傳播治理現代化
社論:治理體系現代化需要機構改革
宇文利: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