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他做的小程序,估計 99% 的人都理解錯了

他做的小程序,估計 99% 的人都理解錯了

知曉程序註:

「曉組織」是知曉程序推出的全新欄目。

這裡是「曉組織」欄目的第13期

我叫 Noah,很小的時候就很想知道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什麼,它是如何運轉的,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集記」是我做的一個實驗性的小程序。

作為項目創意的提出者,我規劃和主導了這個產品從 0 到 1 的過程。在大公司中做非立項的、主動發起的項目,不是經常能有的機會,所以當發布後大老闆知道「集記」的時候,也有一些「驚訝」。

時至今日,這個項目多半將就此終結。雖然服務不會立即關閉,但功能迭代或許將就此暫停。

然而,思考沒有終點,它只是在等待下一次「成型」的機會。

對於我個人來說,也是該談一談初衷的時候了。

關注「知曉程序」微信公眾號,在後台回復「0109」,一張圖教你玩轉小程序。

「集記」小程序使用鏈接

https://minapp.com/miniapp/2898/


一個叫「無」的遊戲

這一切,要從一個叫做「無」的遊戲說起。

它是最初的起源,構想很簡單,空無一物的畫布,用戶可以進入作畫,並可以邀請其他人加入。

作畫的單位是像素點,一次畫一個點,允許相互覆蓋。點的總數有上限,個體能使用的數量也有上限,當所有的點都用完後,將保存最終的畫面並啟動下個周期。

這是一個很好的,可用於觀察群體意識,及其演化的社會實驗範本。

和一位同事說起「無」的時候,她提到,草間彌生曾做過類似的在物理空間中進行的實驗(不止一次)。

找了視頻看,發現由於參觀展覽的人之間甚少溝通,最後繪畫的結果類似於隨機,整體和局部都是混沌的。

倘若在互聯網中進行,藉助社交網路,讓用戶自發組織起來,就有可能形成統一有序的行為。

即便這種溝通無論是在效率和規模,都存在明顯的天花板,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消滅」混沌,也會使得結果大不相同。

後來,這個方向由於平台不支持遊戲類的小程序而不了了之。

然而有意思的是,過了不到半年時間,Reddit 就在今年的愚人節,組織了一個在概念上非常相似的活動,最終從側面證實了當時的猜想:隨著過程的深入,用戶間會出現有組織的行為,畫面最終達到了局部的有序(全局依舊是混沌的)。

思想傳遞演化的路徑又豈是線性的,當滿足條件時,就能觸發湧現,你不知道它會發生在哪裡,但就是會發生,可能還不止一處,就如同進化論的發現過程(達爾文和同時代的華萊士都獨自得出了自然選擇的結論),不是巧合,而是註定。


融合與變異

「無」是「集記」的原型。

因此,雖然表象是工具,但「集記」最初就不是以工具為終極目標去構想的。追究其更深層次的理念,是源自由「模因」所引發出的關於「融合」的猜想。

模因是道金斯在成名作《自私的基因》中所提出的概念,其認為基因在文化上的對應物是模因。基因的載體是細胞,模因的載體是我們,基因操控細胞搭建生物人,模因也類似地在操控我們構建屬於文化層的生命體。

我們作為更高維度存在的下級結構,難免受困於「視野」有限,怕是無法直接理解文化層的生命形態,這其中的困難,就如同你體內的細胞在試圖理解「你」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即使我們可以像柏納·韋柏在《螞蟻三部曲》中所設想的那樣,在兩者之間建立起某種可以轉換「語言」的橋樑,也無法完全消除認知差異,尤其是當這種差異是跨越了層級的。

我們認為自己也「看見」了模因的變異、競爭和相互影響,然而又要如何想像文化層的生命體之間使用何種方式交流?如何運作?在思考什麼?怎麼看待我們?它們之間存在戰爭嗎?或許它們就是洛夫克拉夫特夢魘中的舊日支配者。

曾寫過一篇文章《論信息》,在裡面很含糊地提及過我所理解的層級和結構:差異化的結構生存於差異化的層級之中,層級本身也是結構的一類,當一個層級的結構可用於解釋另一個層級的結構時,彼此就發生了連接;換個角度,也可以認為當一個層級的個體衍生出超越自身的結構時,不同的層級就產生了。

舊的層級發展出新的層級,卻又受其支配和束縛。一個組織對其中的個體的行為的控制和影響,與人體對細胞行為的影響又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呢?每一個層級都在支配更低的層級,又受到更高層級的支配。

有支配就有反抗,或許癌細胞才是細胞真正的面目,是掙脫了枷鎖,追求自由的個體。

然而,這種脫離控制的個體對於支配者本身來說是有害的,就如同組織里出現了傳播「異端邪說」的特立獨行者那樣,當這一過程失控時,組織就會瓦解。

用我們的語言去描述自己都所無法全面認知的存在,是多麼的蒼白無力且充滿漏洞,語言基於認知,能如何認知這個世界,語言就能發展到什麼樣的高度。反之當認知發生了躍層提升後,也會需要更高級的形態來承載這種認知(這和轉碼無關,我們可以用任何方式來存儲語言,但它們彼此之間並沒有任何本質的區別)。假設老子對於世界的認知,超越了人類應有的層級,當他試圖向其他個體傳達時,《道德經》就無法承載,因為無論是傳達還是接收的方式需都要發生結構性的提升,否則就無法突破認知的極限。

融合有其雙面性,在許多方面會帶來了益處,俗話說「團結就是力量」,但這也意味著自主性的喪失。

例如,作為一個細胞,你無法選擇是成為一個理論壽命可以超越生命體自身的神經元細胞,還是一個短命的中性粒細胞。

社會和組織的運行自有其規律,在其尚未演化出精妙如生物體內的各種精確調節能力之時,個體亦擁有一定的自由度,隨著它愈發精細複雜,構成它的階級亦愈發分層固化,通道逐漸狹隘,直至消失。

也有可能我們並不是「被選中的那個」,根本就不會達到高程度的融合, AI 或是別的什麼還沒有出現的東西,我們將永久停留在這個層級,畢竟多細胞生命體一直是和單細胞生命體共同存在的。

融合的趨勢不可逆轉,結構會不斷衍生出結構,層級會不斷發展出層級,那些在個體來看「不合理」的現象只會變得愈加「不合理」,擁抱才可以存活,反抗也會一直繼續下去。

與此同時,隨著下層個體之間的融合度不斷提高,信息交互的頻率和速度也不斷上升,由它們所構成的上層個體的變異周期被大大縮短了。

一粒遙遠星系的碳原子經過漫長的歲月的隔離,在幾乎沒有信息交換的情況下,和銀河系的一粒碳原子幾乎完全相同,相比之下達爾文雀就沒有這種「穩定性」了。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到目前為止,人類一直在走向融合,融合改變了我們的行為,行為又進一步在方方面面促進了融合。

作為個體,脫離社會和組織意味著生活質量的下降,甚至是死亡。脫離的行為在減少,脫離本身也變得更加困難。

互聯網的出現進一步加速了融合,手機和社交網路進一步讓這種連接變得更為簡單和緊密,我們甚至開始企圖製造腦機介面,擺脫生物性交流方式的局限。

物理空間的尺度不是衡量整體的標準,信息交互的頻度和強度才是,細胞依賴化學物質交流信息,這種方式局限了生命體的邊界,當我們發展出更多信息交互方式時,更高層級的存在的邊界也就隨之擴張了。


「集記」是什麼?

每一篇集記都是一個獨立演化的生命體。

發起一個主題,引入彼此完全平等的參與者,共同基於主題進行創作,新的內容可以插入在任意位置,每個參與者在主題下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擁有各自獨立的段落(整篇集記就是 DNA,段落就是基因)。

參與者之間可以彼此相互修改這一設定,將信息流通的自由度提到最高,使得變異更易於發生。

有的內容將不斷演進,並可能被移植入其他集記,甚至衍生出新的集記;有的內容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廢棄。

隨著內容逐漸增加和多樣化,「集記」變得更為強大。在傳播中不斷同化新的參與者,參與者的融合度不斷提升,接著又帶來更多的參與者,這一過程在周而復始的循環中不斷獲得強化和加速。

最初希望「集記」可以無限制地跨群傳播,快速吸引和同化足夠多的參與者,讓整個產品達到爆發的臨界點,即使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需要利用一些不那麼良性的內容。

事實上,這裡由一個顯而易見的矛盾,傳播得越廣,參與者的來源越接近於隨機,隔閡超過了信任,彼此無法良好的協作。僅當傳播的範圍受控時,在那些已有基礎的團體中,個體才能夠更好地協作。

事實也證明,確實同一篇集記的傳播是不可持續的,很快就會停止。

即便如此,我還是低估了群體成員間的隔閡。在可相互自由編輯的模式下,關係較為緊密的組織成員,也在參與的過程中顯得「戰戰兢兢」。

引入恰當的民主機制(例如修改和刪除都不會立即生效,需要經歷類似於投票般的確認環節後才能成立)也許能夠保護一級參與者的動力,然而這又會使得深度參與的效率變得低下,既而傷害到「集記」的生命力。

總之,這是一個需要反覆嘗試,不斷調整以達到平衡的過程。

除此之外,「集記」還需要進一步強化的主題設置能力,對主題進行更詳細的詮釋,引導參與者參與,甚至可以使用模板,讓新建的段落具備相同的初始結構,令早起的參與者不至於手足無措,後期的參與者也依舊可以「保持隊形」。

最後,它還欠缺一些非常基礎的能力,例如:

修改消息提醒,我可能會採用匯總的方式,而不至於事無巨細都立即通知到用戶。

引入更豐富的信息載體,例如圖像和音視頻,可能會有助於擴展它的適用範圍,但對於加速信息演化則不會有太多的促進作用。

人類「天性」容易被「文化」所吸引(欲征服世界,必先建立文化),更青睞那些結構複雜龐大,擁有所謂世界觀的東西,即便那僅僅只是某個「瘋子」的胡言亂語。

它把我們維繫在一起,將我們束縛在它的邊界里,無數的它分別建立起屬於各自的邊界,邊界和邊界彼此交叉,形成無數看不見的集合體。而個體,就像量子力學所描述的那樣,即在這裡,也在那裡。

有時候,很多時候,沒有太多為什麼,只是想知道是什麼,會怎樣?純粹的好奇,所以理所當然,這不會是一個終點

最後留一個自己的微信號:noyach,如果你對「集記」感興趣,我們可以聊一聊。

「集記」小程序使用鏈接

https://minapp.com/miniapp/2898/

關注「知曉程序」公眾號,在微信後台回復「曉組織」,看厲害的人怎麼做小程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吳剛回應小鮮肉流量跟演技,演員一年最多也就演兩三部戲!
豆奶,能算奶嗎?

TAG:愛范兒 |

您可能感興趣

2018年最好玩的8個小程序,都給你整理出來啦!
小程序設計,不得不說的7個坑
跳一跳這個小程序的影響,百分之99的人不知道!
9 月,有遠見的程序員,都關注了這個人!
996對程序員的傷害,一看你就懂
程序員過了 30 歲就沒人要了!
90% 的直男約會敗於尬撩,另外的 10% 都在用這個小程序
當90後程序員遇見70年的老房子,發生這樣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100% 的程序員都想挑戰的演算法趣題!
33歲程序員險喪命!從嗓子疼到窒息僅2個小時,很多人卻忽略了
2019 年小程序會如何發展?我們做了 8 個大膽的預測
月銷60萬,他是怎麼用小程序賺錢的!S
小遊戲極大地推動了小程序的發展,看來,2018年的小程序打定主意「要你好看」
不要總盯我的4000億,我從不是商人,我是一個程序員
看懂了這些段子,你也就理解了程序猿 1
108個程序員的笑話,你都看得懂嗎?
小程序時代已來,這裡有十二大理由告訴你2018一定要做小程序
月入60萬,他是怎麼用小程序賺錢的!X
2018年,你絕對不可忽視小程序,和為小程序而生的阿拉丁
試用了100多個小程序之後,這10個超級實用的精緻小程序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