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安東尼奧尼十周年祭

安東尼奧尼十周年祭

今天是電影大師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十周年祭日。

值得一提的是,十年前的今天,另一位大師英格瑪·伯格曼也離開了人間。

兩人的相繼離世,是全世界電影屆的沉痛損失。

所以我們再放一次之前解析安東尼奧尼「情感三部曲」的稿件,以此紀念。

文 | 閻火火

迄今為止,世界上只有兩個導演拿到過「三大國際電影節」的全部三個金獎,實現了三大電影節的大滿貫。

一個是美國導演羅伯特.奧爾特曼。

另一個就是今天要介紹的義大利導演,著名電影大師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1912年生於義大利小城費拉拉。二戰期間,安東尼奧尼以製作新聞紀錄片的身份進入了電影圈。

在紀錄片領域展露頭角的安東尼奧尼後來順理成章的走向了劇情片創作。這個時候是上世紀50年代初,此時的安東尼奧尼已經快四十歲了。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齡新導演。

但是50年代的義大利電影界是新現實主義的天下,是德西卡、羅西里尼等人的地盤。安東尼奧尼早期的電影也是新現實主義風格,但並不引人注目。

時間一晃到了1959年,安東尼奧尼已經四十七歲了。

這樣一個年近半百的導演,還能弄出什麼幺蛾子來嗎?

答案是「能」。

就從這一年開始,安東尼奧尼連續拍攝了三部電影——《奇遇》、《夜》、《蝕》,稱為「情感三部曲」。

這三部電影轟動了世界影壇,猶如三枚炸彈,把頑固的電影傳統炸開了一條新路,並一舉奠定了安東尼奧尼的大師地位。

以下我們來看看這三部影片到底有何新奇之處。

《奇遇》——主人公去哪兒了

《奇遇》拍攝於1959年,是安東尼奧尼在世界影壇「封神」的開山之作。

故事的開始,二十來歲的女孩安娜帶著閨蜜克勞迪婭去找自己的男朋友桑德洛。桑德洛對安娜的閨蜜克勞迪婭很感興趣。

三個人乘坐遊艇去一個荒涼的孤島上遊玩。在島上,桑德洛和安娜因為一個玩笑而發生了爭吵。安娜氣沖沖的走了,桑德洛也沒當回事。可是就在他們準備返航的時候,卻怎麼都找不到安娜。

桑德洛和克勞迪婭在荒島上四處尋找安娜,但是什麼都沒找到。不得已,他們只好自己先回去。

回去後,他們依然沒有停止尋找的步伐。在這一過程中,克勞迪婭逐漸對桑德洛產生了好感。花心的桑德洛趁機向克勞迪婭表達了愛意。克勞迪婭還沉浸在安娜失蹤的悲傷中,她羞愧地拒絕了桑德洛。

但是幾天後,情感空虛的克勞迪婭又忍不住和桑德洛見面。這一回,他們倆徹底迸發了愛情。

克勞迪婭感覺非常甜蜜,她希望安娜永遠別再出現。

可是正當克勞迪亞沉侵在美好愛情中時,她卻偶爾發現桑德洛和別的女人睡在一起。

萬念俱灰的克勞迪亞獨自一人跑了。桑德洛也感到內心難受,他坐在路邊的椅子上哭泣。而克勞迪婭看到哭泣中的桑德洛,彷彿理解了他。克勞迪婭走到桑德洛身後,默默的撫摸著他的肩。

影片到這裡就結束了。而那位失蹤的安娜,則再也沒有交待她的任何信息。

當年《奇遇》在參加戛納電影節的時候,幾乎所有的評委看到這個結局都憤怒了。他們認為這部影片連起碼的故事情節都講不完整,是一個「沒情節」的電影。

不料幾天後,評委們想明白了安東尼奧尼的意圖。既然克勞迪婭和桑德洛已經產生了感情,那麼從他們的心理上講,安娜這個人已經沒有了。或者說,即使安娜回來又能怎樣呢?

安東尼奧尼的這個設計,將歐洲幾千年來建立在亞里士多德戲劇傳統上的,首尾呼應的敘事結構徹底打破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是歐洲電影新思潮的爆發期,湧現出了大批極具新意的電影。如《廣島之戀》、《筋疲力盡》等。但是這些電影從未在敘事結構上做文章。

《筋疲力盡》劇照

而《奇遇》電影劇作不僅削弱了「戲劇性」,更是徹底由「戲劇的」變成了「反戲劇」的。這在電影史上是首次。

並且,《奇遇》這種遵循人物內心邏輯的視角,與之前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冷靜觀察社會的視角也完全不同。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從「現實主義」跨到了「內心現實主義」。

這兩個革命性的創舉使戛納評委們感嘆自己的淺薄。他們把一座戛納評委會大獎追封給了《奇遇》,安東尼奧尼由此聲名鵲起。

《奇遇》在影像上也完全以人物內心為參考,而不是以現實存在為依據。影片的環境成為了人物內心的外化,這也是安東尼奧尼電影的標誌。

比如剛開始時候,安娜站在一片廢墟上和父親談話。「廢墟」預示著安娜之後的情感經歷必然以崩塌為結束。

他們一起遊玩的那個小島,不僅沒有人煙,甚至連植物都很稀少。這種荒寒蕭索的感覺,恰恰揭示了人物內心的荒涼。

最後,桑德洛坐在長凳上哭泣,克勞迪婭站在他身後。在畫面深處,是一座雪山和露出一半的老樓。這兩個景物暗示著兩人之後的情感依然無法融合。

簡潔且意味深遠。

著名電影理論家大衛?波德威爾談到安東尼奧尼時也說:「比起其他導演,他更能鼓勵電影去探索簡約且開放結局的敘事方式。」

二十四年後,台灣導演蔡明亮在影片《愛情萬歲》里幾乎複製了《奇遇》的結尾。

區別僅在於《愛情萬歲》是女人一夜風流後坐在凳子上哭泣。

兩部影片都在哭聲中結束。

《愛情萬歲》也成績斐然,拿到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夜》——主人公走神了

相比之前的《奇遇》,《夜》的演員陣容強大了許多。這部影片的男女主人公分別是義大利著名男影星馬塞洛.馬斯楚安尼:

和法國著名女影星讓娜.莫羅。

但是《夜》的劇情卻比《奇遇》更加簡約。

《夜》講述了一對中年夫妻在一天一夜之內的生活。

作家吉奧瓦尼和妻子麗迪亞在中午的時候去醫院看望病入膏肓的老朋友,倆人見到老友的情況都很難過。

從醫院出來後,吉奧瓦尼去參加自己的新書發布會。而妻子麗迪亞則一個人漫無目的的在街上遊逛。

晚上,兩人去參加一個富翁舉辦的酒會。在酒會上,吉奧瓦尼和一個年輕姑娘調情。而他們的舉動都被麗迪亞看見了,但她什麼都沒說。

天亮後,兩人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麗迪亞告訴吉奧瓦尼,他們之間已經沒有感情了。

這個故事和《奇遇》很相似,同樣是不忠的男人、彷徨的女人。

但是這部影片在節奏上更為成熟,體現了明確的安東尼奧尼風格。這種風格簡單的說就是:慢,極慢。

鏡頭大多數時間處於靜止的遠景,人物則在畫面中緩慢的移動。

由於觀眾提前能夠預料到人物將來的位置,所以這種觀看變成了一種等待。

在等待中,觀眾會產生無聊和倦怠感。而這正是安東尼奧尼要的,因為這種無聊的感覺,正是劇中人的心境。

在剪輯點的選擇上,安東尼奧尼也總是在人物的動作停止後的很長時間才剪切。留下大量的人物靜止畫面和空鏡頭。

這種「慢三拍」的剪輯手法,恰到好處地詮釋了劇中人空虛且毫無方向的情感世界。

《夜》把戲劇性降到了最低,情節完全生活化。後來電影史家把這種講述故事的方法稱為「生活流」。

但是這種看似生活的自然流動,卻揭示出了人物一天當中內心世界的驚濤駭浪。

如同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一樣,《夜》這部電影也堪稱是「現代人的冒險」。這種冒險指的是精神上的探險。

影片中最著名的一個段落是妻子麗迪亞覺得新書發布會無聊,於是一個人先走了。她並沒有回家,也不知道該去哪兒。她只是漫無目的的在街上遊盪。

作為影片的主人公,麗迪亞彷彿走神了一般。她好像已經走出了這個故事。

麗迪亞一路走著,她看到了小混混打架,看到了人們在玩火箭。

還來到她以前住過的地方。

最後她實在走累了,才給吉奧瓦尼打電話。

這個段落看似和故事毫無關係,但是這十幾分鐘散漫的鏡頭,卻帶來一種虛幻、空洞之感。

就如同一段內心獨白,將女主角煩躁不安、無所適從的內心世界完整傳達了出來。

後來人們把安東尼奧尼稱為「現代主義」電影的開創者。這種現代性,首先指的是情感的現代性。

《夜》中的男女主人公過著體面的生活,也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但是他們依然不幸福。

他們的不幸福並非來自外部的壓力,而是對於自身存在價值的懷疑和迷失。

男女主人公之間的無法交流也同樣沒有原因,而是如同「存在主義」哲學所說的那樣,人與人本來就是無法溝通的。

所以《夜》里有一句經典台詞:「當我試著溝通時,愛情就消失了。」

《夜》對於現代男女關係的探討,影響了美國獨立電影之父約翰.卡薩維茨。後者在1968年拍攝的影片《面孔》。

同樣用生活流的手法,講述了一對中年夫妻在一天一夜的故事。最後這對夫妻也以破裂告終,與《夜》的結尾一樣。

《夜》在當年拿到了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是安東尼奧尼獲得的第一個三大電影節金獎。

《蝕》——所有人都沒了

《蝕》是「情感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顏值最高的一部。出演過前兩部影片的義大利美女莫妮卡.維蒂:

和法蘭西帥哥阿蘭.德龍。

在這部電影中飾演一對關係模糊的情侶。

故事開始於一個鬱悶的早晨,維多利亞和男友爭吵一夜後正式分手。維多利亞去股票交易所找自己的母親。

母親對於維多利亞的感情狀況並不關心。但是維多利亞卻認識了英俊瀟洒的股票經理人皮耶羅。

皮耶羅對維多利亞展開了攻勢。但是剛剛經歷完分手的維多利亞並不想這麼快投入下一段感情,她對皮耶羅若即若離。

後來情感空虛的維多利亞還是投入了皮耶羅的懷抱,他們在城市的各個街區閑逛。但是維多利亞依然感到內心隱隱不安,她無法全心愛著皮耶羅。

最後兩人約好明天見面。然後影片就在長達七分鐘的空鏡頭段落中結束了。之前出現過的人物一個都再沒出現。

《蝕》最後七分鐘的空鏡頭段落堪稱電影史上的經典。之前維多利亞和皮耶羅約會去過的那些地點一一出現在了鏡頭裡,但不同的是此時只有景,而沒有了人。

景物在這裡充當了演員的角色,傳遞出了一種空蕩、虛無的情感。

在這裡,穩定的建築物正好和人類虛無縹緲的情感形成了對比。很像中國古典美學裡的「借景抒情」。

安東尼奧尼早年喜歡建築學,因此在他的電影里非常強調空間和物體的作用,用他自己的話講叫做「與空間對話」。在「情感三部曲」中,景物對人物的擠壓是逐步加重的。

在《奇遇》中,巨大的海島與渺小的人物形成了一種「大與小」的對比。

在《夜》中同樣是如此,巨大的建築物把人物逼入了角落。而且情節的進一步淡化,更加強了景物的表意作用。

而到了這部《蝕》,景物已經把人物完全排擠出去了。景物取代了人,成為了鏡頭的中心。安東尼奧尼所探討的「異化」的主題在這裡得到了最為徹底的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安東尼奧尼在《蝕》的拍攝中,刻意要求兩位演員不能互相看對方的眼睛。避免眼神交流。即使在拍攝親熱戲的時候,兩人的眼神依然是互相躲避的。

這種躲避的目光恰如其分的表現了現代人的疏離和情感的不確定。

這種表演技巧深深影響了香港導演王家衛。在他的電影《春光乍泄》、《花樣年華》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互相躲避的眼神。

《花樣年華》劇照

王家衛一直都是安東尼奧尼的粉絲,即使在享有盛名之後他依然跑去給安東尼奧尼當助手。

2007年,安東尼奧尼去世,距今已有九年了。大師雖已駕鶴西去,但是卻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財富。

在他去世的前三年,他拍攝了人生最後一部影片《米開朗基羅的凝視》。在影片中,年老的安東尼奧尼站在文藝復興三傑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摩西像」前面久久的凝視。

就如同他之前拍過的那些人物那樣。

安東尼奧尼想用這樣的方式告訴我們,偉大的藝術品都是有能量場的。當你凝視他們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能量傳遞給你。

- FIN -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鮮電影 的精彩文章:

咱們友善的殺死他,把他給埋了
管虎只讓鏡頭好好說話,卻沒教會演員如何開口
生活總會有不如意,我很好
「戰狼II」一個電影門外漢居然也能造經典
你是一個憤世嫉俗的悲觀主義者!

TAG:小鮮電影 |

您可能感興趣

七十年代,安東尼奧尼眼下的中國
《奇遇》導演:安東尼奧尼
在安東尼奧尼和費里尼之間,義大利電影最憂傷的美
電影大師米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獲得國際聲譽的經典愛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