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慣咀嚼聲?你有恐音症
生活中,有一些聲音讓人忍無可忍,比如指甲刮過黑板發出的聲響,叉子划過玻璃、餐刀刮瓶子發出的噪音,之所以聽者難受,是因為它們的頻率在2000~5000赫茲之間,是人類耳朵最敏感的頻率範圍,會引發大腦中的聽覺皮層(處理聲音反應)和杏仁核(掌控消極情緒)之間產生交互作用。
然而,另外一些人討厭雜訊的方式則讓人費解,他人吃飯發出的咀嚼聲也可以讓他們暴跳如雷。
聽聲似受刑
美國人詹姆斯就是一個這樣的人。看電影時,他沒法忍受別人在他旁邊咀嚼爆米花的聲音。不過,他大可以逃離這些有惱人噪音的公共場合。然而,在家裡跟家人的相處也讓他感覺到非常不安。
舉例來說,一天,詹姆斯回到家中,驚喜地發現妻子將家裡布置得很漂亮,桌子上已經準備好了一頓精美的燭光晚餐,原來今天是他們的結婚紀念日。工作的勞累一掃而空,他很感激妻子製造的小浪漫。燭光讓屋子顯得很溫馨,他們坐在桌前,享受這頓美好的晚餐。這時,一個不悅的念頭出現了。妻子在吃牛排時,發出了難聽的咀嚼聲,詹姆斯不想破壞美好的氣氛,試著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幻想一些美好的事情,不過這些聲音對他來說太大,最後他不得不跟妻子說:「抱歉,不過,親愛的,你可不可以吃牛排時,不要發出聲音……」妻子的臉上閃過一絲尷尬和不悅,可想而知,這個美好的晚餐最終草草收場,兩個人都感覺不舒服。
來自英國肯特郡的29歲安娜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安娜8歲時,就會對呼吸聲、飲食聲以及其他沙沙的聲音敏感,感覺到心慌,並有一種想逃離的衝動。這不是一般的煩惱,因為這些聲音幾乎遍布生活每個角落,為了躲避這些聲音,她會避免去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在一趟30分鐘的火車旅程上,她不得不不斷起身離開座位去找更安靜的場所。由於對普通聲音的恐懼,她經常在公司哭泣,並坐立不安。三個月後,安娜被解僱了。
恐音症患者的困擾
2014年《臨床心理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全世界人口中,像詹姆斯與安娜這樣的人可能佔到20%。2000年,研究者們特意為他們這類人發明了一個醫學新名詞「恐音症」。
恐音症,顧名思義,就是對聲音感到憎惡。不過,這種癥狀的患者可不是對大家都討厭的尖銳刺耳的噪音反應激烈,而是對周圍人發出的一些重複性的聲音,產生過度情緒反應。
80%的這些觸發聲音經由口中發出,比如喝水、咀嚼聲、呼吸聲、打噴嚏聲……不過,敲擊鍵盤、點擊滑鼠的聲音也都可以是觸發因素。這些聲音只是周圍人正常活動時發出的聲音,有的時候甚至很輕柔,比如吃薯片的沙沙聲,遠遠達不到噪音的級別,然而恐音症者卻會感覺到惱怒甚至憤怒,一些患者還會以口頭或者身體攻擊的方式回應這些噪音的發出者。
由於對聲音過於敏感,一些恐音症者會被人誤以為性格孤僻怪異,而遭到冷落,他們自己也傾向於一個人呆在一個地方,變得不愛社交。嚴重者,在長期的心理壓力下,還會影響生理健康。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對一些不是噪音的聲音這麼敏感呢?這是不是他們性格的問題,比如情緒管控欠佳?還是像強迫症一樣的嚴重情緒障礙,大腦一些區域出了問題呢?
大腦太過於活躍
早期的研究者發現恐音症與其他精神疾病之間的關聯性,如強迫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不過,許多患者並沒有這些大的精神性疾病。也不是因為壓力而出現耳鳴。
為了弄清楚真正原因,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做了一次實驗。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是20個恐音症患者,對照組是22個健康人。當這些受試者在MRI掃描儀中時,研究人員播放了三種不同的聲音。
中性聲音:雨聲、沸騰的水壺發出的呼呼聲。
令人不快的噪音:嬰兒的哭泣聲、尖叫聲。
恐音症者的觸發聲音:呼吸聲、咀嚼聲。
結果表明,當這兩組受試者聽到前兩類聲音時,大腦反應並沒有太大區別,但是當恐音症患者聽到第三類觸發聲音時,心率和皮膚導電性都會增加。這是為什麼呢?
大腦掃描儀顯示的結果表明,真正的原因是恐音症患者的情緒控制系統出現了異常。當患者聽到了觸發聲音時,大腦不同區域的活動都會顯著增加,這些大腦區域的過度反應會引發一些生理反應,比如增加的心率和出汗。
不僅是大腦邊緣系統各個區域有異常連接,研究人員還找到了恐音症患者與正常人群大腦的關鍵生理差異。在恐音症患者的大腦中發現了更多的髓鞘,髓鞘具有絕緣作用並提高神經衝動的傳遞速度。一般,髓鞘越厚,傳遞信息的速度越快。這也加劇了恐音症患者大腦對觸發性聲音的過度反應,也可能是大腦情緒系統過度反應的生理原因。
這些研究表明,那些恐音症患者,並不是因為性格或者心理原因才對一些聲音過敏,真正的原因是他們的大腦出現了異常,這也說明恐音症確實是一種生理疾病。
遺憾的是,研究者們目前還沒有找到治療這一情緒障礙症的方案。不過,我們可以在公共場合吃飯時,盡量不發出聲音,這樣既可以顯得有禮貌,也能照顧可能的恐音症患者。如果你本身就是一個恐音症患者,試著戴上耳機遠離這些噪音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小貼士:
如何判定自己為
恐音症患者?
2013年,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研究者們將恐音症視作一個獨立的精神疾病,並且初步列出了一些診斷標準:
■ 患者會因為一些人為製造的聲音產生負面的生理和行為反應;
■ 聽到這些聲音時,患者先是感到煩躁和厭惡,隨後便很快升級為憤怒,有時還會出現失控的攻擊性行為;
■ 患者能意識到自己的反應是不理智的;
■ 患者傾向於主動迴避會出現這些聲音的場合;
■ 患者會因自己的反應而感到焦慮和自責,甚至影響正常生活;
■ 患者的反應無法用其他精神障礙進行解釋。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學之謎> 2017年第7期雜誌文章
※夏日防暑,冷飲還是熱茶,如何選擇?
※司馬懿上位史:看誰活得久,把你們都熬死!
※本科降專科,這樣的操作你聽過嗎?
※30部影片加入暑期檔大混戰,8月最全觀影指南
※睡不夠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多大影響?
TAG:知識百科 |
※壁紙:其實我的歌單里也有男聲,怕你們聽不慣
※聽不慣周杰倫的新歌?不是他的問題,是你老了
※抱歉,聽不慣電音的人已經老了?
※真的霸氣!居民聽不慣F-35噪音,政府大手一揮:那你們搬家吧
※福原愛中日混血女兒聽不慣日語!只喜歡中國爸爸,不喜歡日本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