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心身纏繞論:生命現象亟需新的視域

心身纏繞論:生命現象亟需新的視域

心身纏繞論:生命現象亟需新的視域


1

壞運氣、新事實,背後是「選擇性視盲」

2017年3月,幾則新聞引爆醫學輿論場:一是Nature發表肺參與造血和血小板的研究結論;二是美國Science發布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者重複兩年前研究後的結論,肯定地說:2/3癌症基因突變可歸咎於複製過程中沒法解釋的隨機錯誤(簡稱「壞運氣」),遺傳和環境因素影響相對較小。類似觀點早就泛濫。國內較嚴肅的《三聯生活周刊》(2011:29)採訪一批有影響的腫瘤專家(包括筆者)時,這樣總結:癌症「沒有人知道答案,但似乎每個人都知道:壞習慣、壞空氣、壞老闆、壞脾氣、壞基因、壞運氣……所有這些似乎都有關係,似乎又都沒有關係。」其實,細細回想,幾十年來從發現心鈉素、腸-腦軸(「第二腦」)、心因性動力病(psychomotor disorder),到提出肝-腦病、腸-肝軸、腸-肝-肺軸等,新證據/新概念不斷攪渾著平靜而守成的醫學思想界。特別是腸-腦循環不斷地被確證,不僅將徹底改寫消化醫學,且促使亟需重新考量很多常見疑難病(如自閉症、肥胖、早老性痴呆、帕金森氏症等)之深層機理。然而,每次引爆後,醫界茫然或興奮一陣子,很快復歸平靜,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

我們並不認為「新發現」古已有之(的確,中醫學講臟腑關係,如心肝、心脾等,許多內容都可裝進去,那只是自然哲學概念,並沒有給出確切的知識),更認為「壞運氣」只是一種自我嘲諷和搪塞。其實,這些不斷引爆學界的新證據正在拷打著醫界,逼著我們思索:是否到了必須作出根本性反思之際了!主流醫學賴以生存的、與牛頓經典物理學幾近同步建構且對前者有所拷貝的「生物構造論」,是不是該有所遜位了!至少該修正吧!君不見,生物醫學膜拜的物理學,已從經典模式不斷被相對論、量子論等修正,已「改朝換代」。連心理/意識等的現代研究,都開始倡導與量子聯袂,以量子視域分析心理現象,包括揭密意識問題!

在我們看來,今天「壞運氣」式的醫學自我解嘲和大量令人咋舌的「新發現」,都只是純生物醫學構造論模式禁錮下的「選擇性視盲」而已。因此,對生命現象及生老病死問題更全面認識,亟需新的視域。

筆者沉浸於醫學40餘載,游刃於中西醫、心與身、哲思與臨床(腫瘤)之間,頗有所獲。深感面對生命及健康/疾病領域之「選擇性視盲」,亟需承啟傳統精華,吸納現代多學科營養,跳出陳舊認知巢穴/或從改變認知模式切入,緊貼臨床實證,藉助新視域進行探索反證;其中,有幾個要點至為關鍵,甚至是決定性的:如須持生命內在機能錯綜的整體互動觀,而不是簡單疊加(類似心理學「Gestalt」之意);唯如此,肺造血、腸-腦軸、腸-肝軸、腸-肝-肺軸、心因性動力病、肝-腦病等的發現才不至攪渾常識。其次,還須持心身共軛觀,「壞運氣」等自我嘲諷及搪塞才不會引起輿論場的一片混亂。因為基因突變之因「常識」沒法解釋,很可能就是「視盲者」睜眼不見心理意識之類因素在背後所起著相當大的干擾;或者說,是視盲,導致了人們只能歸因於「壞運氣」等。

思忖良久,筆者斗膽倡「心身纏繞論」,試圖對破解這類難題有所裨益。這也是踐行數十年心身醫學本土化的理論/實踐之初步收穫。但理論是灰色的!提出僅僅為拋磚引玉,求證於同仁,以期對生命認識能夠與時代更好地同步。


2

心身的「雙格式塔」

心身纏繞論有三個要素(或曰板塊)組成。首先,心理和軀體各自是個整體結構。就心理學而言,心理存在整體性雖有不少人認可,但遠非共識。至少20世紀盛極一時的美國主流心理學「行為主義」,就有異議。如創立者華生(J.B.Watson)的信念「人也是機器,受刺激—反應規律的制約」,故徑直把不可直接觀察和經驗的意識等排除在外,將錯綜的心理簡化為外顯行為,行為則概括為「刺激—反應」模式[1]52。如此約簡,何有結構可言?不少著名學者,如廣受推崇的計算機怪才和人工智慧之父圖靈(A.M.Turing)則持「否心理論」[1]48。即便帶有整體思想的弗洛伊德、榮格等,見解也差異很大:前者的心理結構由意識、前意識、潛意識構成,認為早年性創傷、性壓抑(力比多)是內在動力[2]17;後者以「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趨向『精神整體性』(to-tallty of the psyche)的自然的先天傾向」而享譽世界[2]8,其心理結構由意識、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組成,個體經驗是潛意識中的一部分[2]17。德國學者創立的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以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為特徵,認為心理(整體)不是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元素之集合,這假設有合理性,卻因把各種心理問題過於簡化,許多核心概念/術語含糊不清,且缺乏足夠支持而於20世紀中後葉漸趨隱匿。20世紀後葉崛起的心理學流派,大多持心理(心身)整體觀,如健康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安康(Wellness)運動等,但具體認識上不見得比格式塔高明多少。如安康運動以六個維度來定義,分別是軀體、社會、情緒、智力、心靈、環境,似有內在關係,卻粗疏至極,難以令人折服。但各流派紛紛強調心理是多層次整體,至少起點上是正確的。

軀體上也是整體結構。對此,現代醫學建立了從整體細化到局部,層層深入的探索方法,形成完整清晰的大體-系統-器官-組織-細胞-分子-亞分子-原子的知識譜系。筆者並不認同某些中醫學者所批評的那樣:西醫學沒有整體觀?這不是實情。但在看似完美的整體知識譜系背後,卻留有巨大罅隙:可以明確地說,西醫學關於軀體系統的知識譜系,是與經典物理學同構的。簡言之,是「鐘錶」類構造觀。筆者訪格林威治天文台及其旁邊的科技/天文館時,這一衝擊力特別深刻。舉個典型例子,據權威的圖靈傳記作者復原圖靈早期經歷,圖靈之所以產生「否心理」之定見,因為百年前(1911年)他受當時的科學啟蒙教育,最有影響的是《自然奇蹟》,作者布魯斯特當時如日中天,宣傳「生物就是一種機器」,「身體顯然就是一個機器,它非常複雜,比人工製造的機器要複雜許多,但它畢竟還是機器。……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它確實是個氣體發動機,就像摩托車、摩托船或飛機的發動機一樣」[3]。誠如被譽為心理學界愛因斯坦的雷丁(D. Radin)所指出:「若干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類似鐘錶這樣的機制來解釋。但直到了20世紀,我們得知這一常識性的假定是錯的。一旦開始近距離地審視現實的構造,根本找不到類似鐘錶這樣的機制。」[4]12為此,他在《纏繞的意念:當心理學遇見量子力學》一書中,明確道明以前一直被認可的一系列假設已搖搖欲墜[4]23。上述腦-腸軸、肺生血等「新事實」之所以震驚醫學界,癌基因突變最後只歸因於「壞運氣」,就是「鐘錶」類先驗假設形成的知識譜系,雖有某種整體性,卻沒法容忍一連串的新事實,顯得唐突而令人驚訝。20世紀著名的生命科學哲學家羅森伯格(A.Rosenberg)、邁爾(E.Mayr)等對此已有尖銳的反駁和批評,有不少專著及論文涉及[5-6],不作贅述。

中醫學的相關認識值得一議:就心理而言,中醫學稱為「神」,論述豐富。因主編國家統編研究生教材及主持《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相關分冊需要,筆者稍系統地作了梳理,其內容絕非一篇論文所能涵蓋。如就《靈樞·本神》自問自答的精神心理構成言:「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這些豐富內容可以圖1示其意:

心身纏繞論:生命現象亟需新的視域

註:以《靈樞·本神》論述為主,參見其他認識(加入情志、睡眠)的中醫精神心理結構示意圖

圖1中醫精神心理結構示意圖

其中,「神」是統攝性而高度概括的,又可分為陰與陽;陰神為魄,陽神為魂;進一步演化出/或統攝著一系列具體的心理活動及過程。情志則同樣豐富,睡眠也被認為是心神作用之結果。再考慮到中醫學還有「精氣神」學說、「性情慾」學說、疏泄-相火說等,一個完整的精神心理「格式塔」結構,清晰可見。

中醫學的軀體構造知識人們已耳熟能詳:五臟為中心,五臟尤以心為中央,五臟各分別鏈接五官、五體、四肢、筋膜、百骸等,並由經絡系統絡屬,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結構。儘管這些認識是推測而成的,難以還原方法解構細節,但卻強調不同構造之間錯綜聯繫及互動,啟示人們更多地去探索諸如腦-腸軸、肺生血等超結構之聯繫。它也更多地體現出不同事物間的纏繞特徵。


3

心身「共軛」現象

心身纏繞論的第二個要素是心身共軛。如果說心身各成整體這點上,東西方還是有不少共性的,但在心身相互聯繫方面,鴻溝巨大:西醫學幾乎不涉及此類聯繫。即便是關係最密切的心身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行為醫學(Behavioral medicine)、精神醫學(Psychiatry)等主要分科,也常是語焉不詳的,各管各自的一片小天地。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而中醫學的傳統認識,兩者是合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難分你我(形神/心身)的。《黃帝內經》開卷第一篇(《上古天真論》)第一段就定基調:「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又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3.1相互關聯的錯綜多重性

這方面論述過於複雜,只能簡單歸納:中醫學認為,形神之間既有著總體聯繫:如五臟中的心肝脾與「神」關係最密切,血養神,情志亂氣機等;又有著特異的對應關係:如五臟生五志(肝為怒志)、五志傷五臟(怒傷肝);五臟分管不同官竅(肺開竅於鼻,司嗅覺),諸如此類。而且,這類相互關聯涉及幾乎所有軀體器官及精神心理層面,繁雜而不贅述。

3.2形神的先後天/主次關係

如果不探究心身起源及內在深層關係,只是平面地討論形神/心身互動現象,那不可能徹底。在心身起源上,至今人們眾說紛紜,筆者歸納過海內外十餘種假說[1]45-51,不得不認為萌發於金朝(劉河間),成熟於明清的區分先後天而論,是頗有見地的。如清初名醫綺石曰:「以先天生成之體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後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換成白話,以發生學言,精(包含大腦等臟器形體組織)產生氣(功能活動),功能活動(氣)伴生精神心理(神);但神一旦產生後,又可駕馭功能(神役氣),並進一步控制軀體臟腑(氣役精)。它既肯定了精神發生學的物質第一性,又點出其產生後的決定性意義,比庸俗的哲學套話「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精當得多。比較分析表明:這一觀點與20世紀80年代因裂腦人研究而獲諾貝爾獎的斯佩里(W.R.Sperry)如出一轍。斯佩里的結論是,意識為大腦皮層下各級整體活動所突現的新特徵,並非是簡單神經-物理-化學諸事件之總和;但它一旦突現後,對其下各級層系均有決定性作用[1]50。說綺石此見是斯氏之說濫觴,並不為過。

3.3「心」整合形神機能

《素問·靈蘭秘典論》強調「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用現代話來說,「心」整合著形神兩大機能,使之更有序,更協調。如進一步考慮後世有血肉之心、神明之心的區別;後者就指腦,問題就更明確了。見圖2。

心身纏繞論:生命現象亟需新的視域

圖2「心」整合形神機能

3.4心身共軛的現象學研究

筆者對心身問題尤其關注,30餘年間做了幾次較大的流行學研究,以實證方法揭密了心身之間的錯綜瓜葛。

(1)體質-氣質研究的初步結論: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筆者醉心於體質-氣質關係研究,且一改常態(參照古醫籍和腦袋瓜定條目),而是遵循科學方法論原則,率先引進模糊聚類、神經網路等數理方法;強調從事實出發,以足夠的客觀資料為依據,借修訂而成的中國人體質問卷(CCQ)和與疾病相關的氣質/個性問卷(DPQ)為工具,利用概率和條件概論公式等,求出相關係數,進行模糊聚類;根據模糊聚類結論,再參佐醫理與專家經驗,最後確定結果。如就體質言,可清晰地尋繹出三大主型和若干亞型:①強壯型;②虛弱型;③失調型;其中每一主型下都有一系列亞型,失調型的亞型最多,與中醫學臨床描述頗多相似。借同樣方法(只是問卷不同)可清晰地聚類出與疾病相關的氣質/性格因素,常見的有:①內外向;②時間緊迫感(急/慢性子);③敵意與競爭(兩者呈極高正相關,無須強行區分);④抑鬱;⑤忍讓;⑥情緒不穩定;⑦焦慮等。且不同氣質/性格間存在有趣的關聯性:如外向與急性子,外向與敵意競爭之間,兩兩存在顯著正相關性;抑鬱者多內向;性子之急慢,與抑鬱與否無關;抑鬱者常充滿敵意……,非常豐富。而聚類研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揭示體質與氣質/性格之間緊密的關聯性。《心身醫學》(2000年)中披露了相關研究的部分結論[7]:

例如,外向與強壯質之間呈現出極顯著正相關,但卻與所有的虛弱質和偏頗失調質呈顯著負相關。提示:體質強壯是外向的生理基礎;體質變弱、變差(失調、偏頗)均會使人活潑、熱情、好動、主動交往等性格特點趨於弱化。

急性子與所有體質類型都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正相關值最高的是與強壯質。似可說,強壯體質者更多地表現出時間緊迫感。

精血不足與時間緊迫感也有較顯著正相關。精血不足者似乎主要屬於肝腎陰分不足,易於急躁易怒,這可借中醫學理論作出解釋。

敵意與競爭只與強壯體質者呈高度正相關,表明身體狀態是精神心理活動的資本。只有體質壯實、精力充沛者,才會雄心勃勃,有強烈的競爭意識,並對周圍許多現象保持警覺。

抑鬱與所有的虛弱、失調等病理性體質類型均呈高度正相關;唯獨與強壯質呈負相關。提示抑鬱與體質狀態密切相關。強壯者少抑鬱,虛弱失調者多抑鬱。

忍讓與虛弱質、偏熱質、偏濕、瘀滯質等均負相關;與偏寒及精血不足也有負相關趨勢。唯獨與強壯質沒有這類關係。似可作解釋為:失調、虛弱體質者不太善於忍讓。忍讓,也需基於一定的體質基礎。

情緒不穩定與焦慮和所有的失調、虛弱質者均呈極其顯著的正相關;唯獨與強壯質者呈負相關。提示體質偏弱或失調時,極易出現情緒不穩和焦慮等,其中,尤其以虛弱質者更常見。相反,體質強壯者則很少出現情緒不穩定及焦慮等。

這是八、九十年代在上海市教委支持的科研項目中得出的結論。聚類的結論頗有啟迪意義:體質與氣質/性格密切關聯;一般情況下,身體狀態(體質)是基礎;良好體質才會有穩定而良好的氣質/性格/情緒等。

(2)亞健康研究中得出的結論:在國家科技部「十一·五」重點支撐項目《亞健康狀態的測量及診斷標準研究》中,我們整合對社會-心理-軀體等要素的分析:將軀體領域常見的狀態或癥狀分成疲勞、消化、睡眠、機能失調、免疫力、過敏、衰老、疼痛、便秘九類;心理領域常見傾向簡約為抑鬱、焦慮兩類;社會領域分成社會支持、社會壓力、社會適應、自信性和滿足感等四大方面;通過1.5萬例亞健康人群的調查,運用結構方程模型等分析評估,最終顯示:心理-軀體之間存在明確的「共軛現象」——心理因素影響軀體領域的路徑係數為0.79,非常高;軀體對心理的影響弱得多(0.14)。而社會因素對軀體生理的影響,常並非直接作用,需要通過心理「中介」,間接地作用於軀體。社會因素對軀體的間接作用效應為兩個路徑係數乘積(0.68×0.79=0.54);影響也比較強烈和明顯。

簡單說,藉助流行學方法和結構方程模型等,發現心身間相互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係;且可借數理方式,清晰顯示其作用方向及強弱等。見圖3。

心身纏繞論:生命現象亟需新的視域

注:[基金項目]: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編號:2006BAI13B01),負責人:何裕民。

圖3心身間的互動關係

眾所周知,牛背上的架子稱「軛」,呈「⌒」型,一側軛失靈,必定影響另一側,這叫「共軛」。學界常用「共軛」來泛指內在有著某種密切關聯性,時刻互動的相關事物。基於此,我們提出了「心身共軛現象」[1]298-299。


4

心身間的「極性」特徵

接觸臨床者大都認可「心身共軛」現象的存在。深一步細究,這種時刻存在著的互動關係,呈現出明顯的「極性」特徵。所謂「極性」,是借用化學名詞,也可稱「手性」(左旋、右旋)。指這類心身互動關係因其作用方向的不等,結果差異很大(就像磁鐵兩端或相吸或相斥的「極性」;也像一些化合物儘管分子式相同,但手性不同,呈現左右旋之異,或是良藥或劇毒一樣)。心身間的互動,可以是良性的相互促進;也可以是負性的不斷加劇——中醫學有經典術語表述這種負性互動:因郁致病,因病致郁。在腫瘤臨床中筆者深切感受這種「極性」互動截然不同的惡果:太多的成功康復者,治療措施是其成功的保障之一,自我逐步形成積極良性的心身互動則是確保其更好康復的內在機制,姑且稱「心身左旋」吧!而同樣多的康復失利者則糾纏於身心間消極的負性循環:「病」與「郁」之間不斷呈現出劣性的放大效應(類似於「心身右旋」),終致沉淪不救,令人扼腕!

我們曾強調心身醫學的「本質」特徵是「承認且注重心身互動關係(包括健康、疾病及整個生命過程),並試圖藉助各種方法手段,促使形成積極的心身互動關係,以利於守住健康,防範疾病或促使康復,或促使生存質量改善」[8]。這雖是一種功能上、目標上的定位,但意義突出。我們認為醫學關注的所有領域——從健康/亞健康到病態,以及心身互動關係密切的常見病(如癌症、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消化性潰瘍等),都應遵循努力促進服務對象「心身左旋」的價值觀;並在方法學上可取「拿來主義」態度,選用各種成熟的療法/手段,包括創造新方法/措施,只要其結果有利於形成積極的「心身左旋」關係。


5

心身纏繞論

知名哲學家高清海在20世紀90年代給人寫序時引原作者的話:「人類生命,從空間角度/從結構上講,它是一個自創造系統……從時間角度/從動態上看,它是一種自塑造過程……而從整體角度……準確地講,是宇宙展示自己精神的過程中的一個層面或階段」,並評論說人是「具有『自我纏繞』的矛盾性質,因為人之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包含著多重矛盾本性的存在。」[9]我們不知道哲學大師說這段話時是否看過量子力學資料,至少90年代提出「自我纏繞」,具有明顯超前見識。

近來,我國因兩大成果(量子通訊/量子計算機)而使得量子纏繞(quantum entanglement)概念廣為人知。這又譯「糾纏」、「纏結」,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的複合系統中相互影響現象,這些粒子早期有過纏繞,雖此後它們在空間上分開了,甚或相距遙遠,但一個的行為仍將影響另一個的狀態。這是量子力學的最重要概念。根據提出者薛定諤(E. Schrdinger)的本意,粒子分開後不論距離多遙遠,都可能還存在纏繞類的關聯性;這些關聯只是瞬態的。更深層地說,這意味著人們日常所看到分離的獨立物體,只是有限視域帶來的淺表假象。前沿科學家認為:藉助量子「纏繞」,人們才開始理解物理世界關聯的真正方式[4]24。

很顯然,在量子力學影響下,不僅物理學有突破,量子心理學也應運而生。這為心身(意識與物質)關聯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視野。綜述現有研究:量子心理學提出了獨特的心-腦(心身)理論;心理活動具有「波-粒」二象性;意識、記憶等心理現象的產生可能都遵循量子規律[10];心、腦的活動均可能受控於量子域;存在著纏繞現象;相互間也有著纏繞特徵;意識等在心-腦系統中起主導作用[11]。這從根本上拋棄了經典物理理論制約舊心理學的機械論和還原論傾向。研究進展還清晰表明:一種融合了量子實在的意識世界圖景正在被建構[12]。

心身錯綜地纏繞且呈現出極性特徵,就是本假設的核心要素。也許,要解釋心身纏繞,藉助專業術語是非常拗口難懂的,但卻可作通俗比喻:生命發源之初,心身都源自同一粒子運動,隨著不斷發育成熟,分化越來越顯著,最終形成各自錯綜的機能活動,但初始階段粒子間的糾纏特性始終存在。故整體層次上,在身的領域體現為臟器間相互密切的關聯性(纏繞),諸如腸-腦軸、肺生血等「離譜」事實就不再離譜;心的層次則以意識為主導整體關聯;而心身之間則又表現出共軛(纏繞)現象;各層次之纏繞,都是多元且多方式的;如此,才體現出整體心身活動之錯綜特性。故曰:人「具有『自我纏繞』的矛盾性質」。

《新科學家》2004年發表的研究新進展總結說:「如今,物理學家相信,粒子間的纏繞處處存在、時時存在。最近有一些震撼性的證據問世,證明它影響著更廣大、更『宏觀』的世界——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纏繞關聯被證明比人們想像的都更普遍。」[4]25儘管欲揭開心身纏繞之細節「其路漫漫」,但現象學層面的事實,足以警示人們應高度重視心身纏繞關聯——它涉及健康的所有領域,特別是難治性疾病的調控,均需借心身纏繞之新視域作出把握。筆者腫瘤臨床較成功的嘗試至少表明注重軀體治療之際,從心理切入,且注意極性,常能夠「撬動」整個心身病態趨向好轉,故數年前筆者著有《從「心」治癌》一書。

而最簡單地說:一句貼心問候,常能大大提升療效,其理也在於斯!


參考文獻

[1]何裕民.中醫心理學臨床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2]楊韶剛.神秘的榮格[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3]安德魯·賴納斯.艾倫·圖靈傳:如謎的解謎者[M].孫天齊,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4.

[4]雷 丁.纏繞的意念:當心理學遇見量子力學[M].任頌華,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5]李建會.與真理為友[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3-18.

[6]桂起權,傅 靜.邁爾的「生物學哲學」核心思想解讀[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8,25(5):1-5.

[7]劉增垣,何裕民.心身醫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292-295.

[8]何裕民.論心身醫學的「本質」[J].醫學與哲學,2011,32(12A):37-39.

[9]高清海.哲學在走向未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76.

[10]張 欣,葉一舵.量子心理學之心-腦理論及其啟示[J].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7(1):131-134.

[11]鄭榮雙.「量子意識」:量子心理學對意識的新解讀[J].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4(2):125-128.

[12]陳 思,萬小龍.量子視域二意識研究的新進路[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4,36(3):1-4.


來源:選自醫學空間戰略合作夥伴《醫學與哲學》2017年第38卷第7B期(總第577期),1-5頁轉載請標明出處!

心身纏繞論:生命現象亟需新的視域

醫學空間-讓連接有價值

四大主版塊:MS.TV,醫學文獻,行業資訊,醫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空間 的精彩文章:

「JAHA」高強度他汀可改善外周動脈疾病患者生存狀況
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小兒漏斗胸的療效比較
糖尿病檢驗指標,如何分類?
齊元富教授辨證論治食管癌經驗
世界肝炎日|了解肝炎,預防肝炎

TAG:醫學空間 |

您可能感興趣

生命感悟:人生不能靠心情活著,而要靠心態去生活
生命怪現象:離奇的「自焚」
人類文明真正脫離蒙昧狀態,最重要是解決宇宙和生命的誕生之謎!
大樹紋身,生命的最好象徵
這些異常要謹慎,小心腦血管堵塞,危及生命!
智能化身是我們必須創造的新生命
認識生命的奧秘,實現癌症的整體治療
陽明心學的七重易道境界:當心與天地連通,生命即發生質變
頑強的生命!一條缺尾缺鰭的魚經過精心護理重獲新生
黃石公園發現神奇生命體,或讓火星生命變得現實
心靜於態,安然於神,用心尋找生命的厚度
冠心病癥狀、冠心病早期癥狀,姿勢就是生命
當病魔降臨,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
量子糾纏能解釋一些奇異的生命現象嗎?
什麼是生命?新發現的巨型病毒進一步模糊生命的定義!
世界上最長命的生物,體型微小,外觀好看,生命更是永無止境
讓地球上出現生命的神秘物質,依然能夠讓地球上的生命全部滅絕
這種蝴蝶狀生物機器人可能會挽救心臟病人的生命
科學家爆新結論:外行星上的生命並不需要氧氣
無法想像的生命極限,南極生物打開外星生命生存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