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你未來的打開方式
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取決於我們曾經做過的每一個決定。
01
《我的前半生》從開播至大結局,各種話題度居高不下,爭議不斷。
羅子君原本過著養尊處優的富太太生活,剛過完35歲生日,結婚8年的丈夫陳俊生就跟她攤牌承認自己出軌。
羅子君的反應是,哭著求他別離婚,她願意給他時間等他。
最後他們還是以離婚收場,一切歸零的羅子君在閨蜜唐晶及其男友賀涵的幫助下打破困境,進入職場,磕磕碰碰成長,迎來開掛人生。
在這個過程中,羅子君竟然愛上了閨蜜的男友。
不過最終的結局是,羅子君並沒有走出那一步,而是選擇維持現狀。
在這裡,我們無意進行道德審判,我們換一個姿勢聊聊羅子君做出種種決定時,究竟是出於什麼心理。
表面上看,羅子君做出不離婚的決定,理由無非是:為了維持原來的生活不被打破;不跟賀涵在一起,是因為與唐晶十年的友情。
如果再深入這背後的邏輯和心理呢?
有時候,我們為了逃避做決定而選擇維持現狀,但其實維持現狀本身又何嘗不是一種決定?
而且,我們總能為自己做的決定找一個很像那麼一回事的理由,即便是錯誤的決定。這個理由甚至「好」到讓我們放棄更好的選擇,去堅持自己最初的選擇。
而你選擇的總和,就是你的人生。
正是過去做過的每一個選擇,組成了你現在的命運,決定了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質。
02
我想起高中同學小美。
小美和她男友從初中就在一起,高中到大學都是異地。期間倆人經歷過多次互相劈腿,也經歷過無數次的分手又和好。
上一次他們又鬧分手時,小美說,太累了,這次是真的決定分手了。
但是沒過多久,又看到小美在朋友圈秀恩愛了。
為什麼他們會陷入這種反覆糾纏的困境?
卡爾·諾頓在著作《隱性邏輯》中,用信息學中的名詞「扭曲的現狀」來解釋這種「為什麼對象劈腿,卻不選擇分手」的現象。
而且,除了在感情生活中,在政治和經濟生活中,人們也總是容易陷入同樣的困境:傾向於「一條道走到黑」,認為「手上的麻雀好過屋頂上的鴿子」。
書中也舉了個例子:
藝術家迪特與一位女性保持著一種「斷斷續續的關係」,因為女方劈腿——儘管她與丈夫已經分開了,卻沒有離婚。在這段關係中,迪特和女友總是不斷地分手,生活也搞得一團糟。
這種情況持續了七年,迪特對於自己做出這種決定的解釋如下:
迪特傾向於保持現狀;
迪特在事後為他的決定找了一個合適的理由;
迪特將自己的決定歸類為感情的代價,儘管兩者並沒有什麼關係。
《隱性邏輯》指出:面對改變,大腦通常是保守的,不願意在不確定的變化中花費時間和精力。而努力保持現狀,覺得至少情況不會變得更糟。
這種保守的選擇,通常會阻礙我們去探測其他可以明顯改變現狀的可能。並且傾向於在事後找一大堆理由,篤定地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這也揭示了我們大腦的運作機制:先做決定,然後為這個結論虛構一個理由。
也就是說,我們容易掉進這個思維陷阱:錯誤地表達客觀事物,並且主觀認為是正確的。
03
前面說過,大腦總是先做決定,再找理由。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的決定找到合適的理由,生活看起來如此美好。
就說找對象的例子吧。
《大話西遊》有個經典的對話:喜歡一個人需要理由嗎?不需要嗎?需要嗎?
羅子君愛上賀涵的理由或許是,在重返職場的道路上,賀涵作為她的人生導師,一路教她,而且懂她,也成全她。
她的前夫陳俊生,稱自己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凌玲,理由是:在深夜加班後可以和凌玲安安靜靜地在車廂待著,哪怕哪裡也不去。那樣的氛圍讓他找到了逃避家庭、工作最好的避風港。
當別人問你為什麼選擇了現在的對象時,你總能給出一個靠譜的理由:顏值高、安全感、靠感覺等。
或許我們認為,喜歡一個人最好的理由就是,對方「觸動」了你,在你身上施了魔法。
但《隱性邏輯》告訴我們:事實可能並非如此,一個特定原因讓你感覺到了身體的刺激。
這個觸發原因可能是從懸崖邊上往下看時快要墜落的感覺,可能是看到落日餘暉的感覺,可能是上台演講的感覺,也可能是看到心儀對象的感覺。
這些事情導致的身體反應是相似的,而你可能一併歸結為愛情的感覺。
我們來看看經典的弔橋實驗:
讓同一名年輕女生先後站在搖晃的弔橋和穩固的木橋中央,以做心理調查問卷為由叫住橋上單獨過往的男生。等做完問卷調查之後,女生會留下自己的電話。
結果,過弔橋的男生給她打電話的比例遠遠大於過木橋的男生。
研究表明,人們將因過河產生的緊張反應歸結為愛情。
事實上,我們在選擇戀愛對象、旅行線路、工作時,其實通常都沒有經過縝密的思考。
雖然每個人都可以在事後列出一大堆理由,但它們並沒有真正參與到事前的思考,而是事後用於為自己的草率決定開脫的。
我們做出的每個決定,都或多或少由經歷的感情構成。大腦的工作機制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額葉為身體狀態提供信息,然後為其尋找原因,而感情加工區域和額葉是相連接的。
可以說,沒有感情就沒有理智,沒有感覺就沒有思考。
04
我們的大腦習慣將原因和反應很快地結合在一起,這就是「因果關係」模板。
對自己的感覺做出錯誤推論的過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喚醒的錯誤歸因。
另一方面,大腦的目標不是正確地認識世界,而是儘可能有效地在世界中生活。
因此,想要正確和有效率地進行思考,就要跳出「歸因理論」。具體有兩個方法:
①追問行為的時間順序
認識自己,思考你對「原因」的認識是否僅僅建立在近期發生的行為上。
②尋找更多可能的起因
詢問其他人的感覺和他們的歸因模板,從而改變關聯,將自己從「歸因理論」的過快反應中解放出來。
無論你為自己或別人都找了什麼理由,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它常常和相關情況完全無關,只是來源於一個之前的類似經歷。
最後,無論有什麼樣的遺憾,我們都要對自己做出的決定負責。
多花一些時間思考,才能在人生的重要時刻做出正確選擇。
作者:葫蘆僧,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你選擇的生活,暴露了你的思維和眼界
※你管理時間的能力,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9部你絕對猜不到結局的神反轉小說,挑戰你的邏輯思維
※真正優秀的人,都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
※讀了讓人熱淚盈眶的作品:人生,不過是一場接一場的送別
TAG:精讀 |
※你對待情緒的方式,決定了你生活的層次
※一定是我的打開方式不對
※你看待問題的方式,決定你了的一生
※《好久不見》結束了,這樣的結果才是女人生活正確的打開方式
※你說話的方式,決定了你的人生。
※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你的臉暴露了你的生活方式
※這是我與他們交談的打開方式
※你說話的方式,體現了你的成功與否
※你還在香椿炒蛋,OT了,給你正確打開方式
※一個人說話的方式決定了,他愛你的方式!
※臘八節的正確打開方式 怎麼能缺了它們!
※這才是曬娃的正確打開方式
※原來我錯了?這才是洗臉的正確方法打開方式
※今天的正確打開方式,你會過了嗎?
※這才是蕾絲的正確打開方式
※情感修復的正確打開方式,有以下幾步,你做得怎麼樣?
※原來這才是面膜的正確打開方式!
※這才是後撤的正確打開方式,其實你一直用錯了
※這才是婚姻正確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