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甘洛邂逅爾蘇人

甘洛邂逅爾蘇人

諾瑪果,這個名字比她的相貌更具異域色彩。在成都學習和工作幾年,這名字常常成了與人初次打交道時的話題切入點。

她只能一次次抱憾地稱自己是藏族,如果完整地說出「爾蘇藏族」,聽者總會一臉茫然;而要在毫無相關知識背景的人面前把自己的族群介紹清楚,實在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爾蘇藏族和人們通常認識的藏族其實有很大的不同。

爾蘇姑娘

認識諾瑪果是在她的家鄉涼山州甘洛縣。在該縣海棠古鎮街邊的土坎上,一對長相和穿著既迥異於漢人又不同於彝族的老夫妻引起了我們這群訪客的注意。土坎上,他倆像彝族人那樣習慣性地閑蹲著,高度倒正與我們齊眉,大家圍著二位老者東一句西一句地問。老漢熱情而健談,稱自己是「番族」。人群中立即有人正確地指出:開玩笑哦,五十六個民族裡哪有番族?!

爾蘇圖畫文字書寫的曆書《虐曼史達》內頁

諾瑪果在我們中間,老漢在介紹自己民族身份的過程中望見了她,順便拉她作了個旁證,「她家跟我們是親戚」。諾瑪果迎上前去,跟兩位老者打招呼,又轉過來向大家介紹自己跟二老是什麼什麼關係。

這樣,我們認識了諾瑪果。

諾瑪果

1

諾瑪果回到甘洛有半年多了。甘洛是一個以彝族人口為主的貧困縣,一下火車就能看見醒目的大紅標語:「同步小康瓦幾瓦!」諾瑪果回到家鄉之前在成都一家大型演藝公司工作,是個業務骨幹,做項目,挺累。她辭職回來,領了個文化傳播公司的營業執照,公司的辦公場所在自己家裡。公司主要業務是協助諾瑪果的父親採集、整理、保護和傳播爾蘇文化,家裡為此投入了不少攝錄器材,新近還添置了航拍設備。

爾蘇圖畫文字(沙巴文)工藝品

她現在能想到的是一定要幫幫自己的父親,一起來「搶救」爾蘇文化。父親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藏族爾蘇圖畫文字」的傳承人、一個長期研究爾蘇文化的學者,而她是州級非遺傳承人,身懷本民族剪紙絕技。她也是四川音樂學院新媒體專業的本科畢業生,掌握網路時代信息採集、加工和傳播的知識技能。命運中的種種機緣加在一起,好像就是在召喚她來做這件事。她說,甘洛地區真正操爾蘇方言的只有二千人左右,而且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很多人連爾蘇話都不會講了;懂民族禮儀、能誦經唱詞的老人「走」一個就少一個,「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搶救」。

爾蘇姑娘

爾蘇姑娘

關於爾蘇,在百度和知乎上只能搜索出零散、稀少的資料。按照目前學術界的說法,爾蘇藏族主要居住在四川省西南部的大渡河、安寧河、雅礱江流域。分三個方言區,其中操東部方言的自稱「爾蘇」,主要生活在雅安市的石棉、漢源和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冕寧、木里等縣。爾蘇被當地彝族人稱為「俄祖」,意為最早居住之人,說明爾蘇先於彝族人在此定居。漢族從前稱之為「西番」,而西番這個稱謂在自明清以來的漢族文獻中已與唐時的吐蕃(藏族)視為一體。現在學術屆一般認為西番人是以當地原有的諸羌部落為基礎,融合後來遷徙來的吐蕃人逐漸發展形成的。海棠鎮老人自稱「蕃族」並非無稽之談,事實上,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之後的一段時間,甘洛縣爾蘇人的戶口本和身份證上都明白地寫著「番族」。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他們被歸為藏族,身份證也作了相應變更。

爾蘇老人

爾蘇女孩

爾蘇藏族與西藏藏族在文化上接近,但也有他們自己的特性,最顯眼的是女性的服飾上。爾蘇女性有一個圓盤狀的頭飾,大小如盆,年輕者為白色,長者為黑色,細看可見為布條盤繞而成,據說耗布需幾丈,頂在頭上頗有份量。

爾蘇男子

2

諾瑪果的父親楊德隆是位資深的本民族文化研究者,長期研究、整理了大量的爾蘇經文、民歌。這些與古老的祭祀活動與日常勞動相伴生的詩歌記錄了豐厚的民族文化信息,每次與人吟誦、朗讀或講述,楊德隆都表現得異常興奮,常常一講幾個小時。這是我們聽他講述的爾蘇薩巴經文關於世界創生的內容——

世界原來空無一物,後來慢慢呈現混沌狀態,宇宙的混沌向面八方發散。地球誕生了,它最初像一個野蜂包,在混沌宇宙中旋轉。漸漸地,這個球狀的物體上有了各種各樣的植物、昆蟲,後來又有了更高級的飛禽走獸。生機勃勃的大地吸引了天神塔古切耶的目光,有一天當他凝望大地時,「世界應當有主人」的想法從他心中升起。他這一動念,就見一對石頭大鳥從天邊飛來,一直飛到東邊一片白色大地中間一片白色的湖海(爾蘇語海、湖是同一個詞)上。這對大鳥就繞著水面不停地飛啊飛啊,一日三匝,三日九匝……它們盤旋飛翔的時候,白色的湖海上也漸漸升起一塊白色的巨石。巨石一天天生長,白色的身軀向著天空緩緩攀升。終於,石頭大鳥與巨石碰到了一起,它們的交接使巨石受孕,9個月誕下了一雙黑頭猿猴。這對黑頭猿猴就是人類的祖先,他們負責按照天神的意願管理大地。

代表性傳承人楊德隆講授《虐曼史達》

楊德隆父女

楊德隆的講述伴隨著好幾個段落的吟唱,時而遼遠悠長,時而激越慷慨。依託薩巴唱經傳揚的神話故事亦詩亦頌、載歌載舞,形式生動、內容豐富,只有原汁原味的爾蘇語言和音韻,方可呈現其內容完整的意義。楊先生講述伴隨著不少的說明:何處是一段吟唱,何處的描述如何的繁複冗長絢爛多姿……要把這個古老的故事加以現代性和跨民族的轉譯,簡單化所帶來的意義丟失恐怕難以避免。我想把這個故事還原到原生的場景中,給人的感覺一定的奇幻瑰麗、汪洋恣肆的,充滿著馳騁天地的自由意象。人類的童年大概存在著更多的相似,天地交合而孕育生命的神話並不僅僅屬於爾蘇,古希臘就與此有相似的敘事:陽性的天空烏拉諾斯與陰性的大地蓋亞交媾,誕生了泰坦諸神以及兩對三胞胎兄弟。

爾蘇圖畫文字代表性傳承人楊德隆在書寫曆書《虐曼史達》

代表性傳承人楊德隆書寫的《虐曼史達》

爾蘇人像藏彝走廓的藏族、羌族一樣,家家戶戶在神龕上供奉白石。他們把白石作為圖騰,白石代表著爾蘇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神靈。

3

姓「巴爾」的爾蘇人,久遠以來就以「楊」為漢姓。諾瑪果的爺爺、楊德隆的父親叫楊光才,年輕時候是爾蘇一個響噹噹的人物,大小涼山解放時期參加了革命。楊光才畢生致力於爾蘇文化的保護和傳揚,這對後輩的影響非常大。

《南方絲綢之路》記錄爾蘇沙巴楊光才講授圖畫文字

楊光才青年時期,爾蘇人瀕臨滅絕。那時民國初創,軍閥混戰,爾蘇人口稀少,勢單力薄,他們只能地地方軍閥和涼山黑彝奴隸主勢力的夾縫中求生存。楊光才天資聰穎,少年時期便成了爾蘇四位大薩巴的出師高徒。薩巴是爾蘇的祭司,不僅因宗教權力在民間享有崇高的威望,也是爾蘇民族中的知識階層,薩巴經文是不僅是宗教,也蘊含著豐厚的文學、歷史、曆法、醫學、農事等知識。他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亂世出英雄,成了爾蘇領頭羊的楊光才,清楚自己的使命是要在亂世中保住爾蘇人的血脈,留住爾蘇的根。大小涼山解放前夕,西康袍哥總舵把子羊仁安以贈槍為誘餌,把楊光才一干人騙到漢源海螺壩,當時去了一百多爾蘇人,這差不多就是甘洛海棠一帶全部的爾蘇男人。人口之稀少,可見一斑。當楊光才最終明白羊仁安的真實意圖是拉爾蘇人作為抵擋解放軍的炮灰時,他毅然率族人返回,他說:「我們這點爾蘇人沒有替別人賣命的本錢!」他要留下爾蘇人的人種。

爾蘇沙巴法器

爾蘇人生活空間日益縮小,到楊光才青年時期,這個下降的過程到了末期。據學者研究,爾蘇人早於彝族、漢族居住於甘洛、普雄、越西一帶,成為這一地區的主要居民。後來受到居住在大涼山的彝族西遷運動的逐趕,同時也受到封建王朝的鎮壓,人口日漸稀少。被逐趕的爾蘇人被迫向石棉、瀘定一線和木里、九龍一線兩個方向逃避。這一過程差不多持續到楊光才的青少年時期。可以想像,這曲民族悲歌是如何真切地烙印在楊光才的靈魂深處,又如何回蕩在這個知識家庭的三代爾蘇人心中!

甘洛還山雞節(向神靈敬酒)敬酒者為還山雞節傳承人楊德勝

爾蘇藏族盛大的還山雞節也源於這種被逐趕的傳說,流傳於雅安石棉境內爾蘇人的這個傳說中,他們的祖先智勝諸葛亮,並獲得了定居地:爾蘇人最早居住在西海,與漢族人以邛州南橋為界。在蜀漢丞相諸葛亮主政時期,雙方發生糾紛,孔明發兵攻打,爾蘇人一退再退,大多族人潰逃離散。終於,爾蘇組織起一次像樣的反擊。部落首領令各家各戶將蓋房的瓦板劈成木簽,木簽捆成火把縛於羊角之上。入夜,人們將火把點燃,並將羊只趕到山野各處。孔明的攻擊部隊遠遠望見,以為爾蘇大量援軍趕來,遂下令退兵。這樣,爾蘇終於取得立足之地,定居了下來。後來,每年農曆八月十二至十九日,即傳說中的勝利日,當地都要燃瓦板簽向祖先燒賻子,舉辦盛大的還山雞節。不過,關於還山雞節的來歷還有更為古老的版本,甘洛爾蘇人過個這節的時間和流傳的說法與此有別。

爾蘇還山雞節(拉杆比)所用的祭祀器具「粗布呷」

爾蘇還山雞節(拉杆比)所用的祭祀器具2

從前,當地彝族人說「爾蘇人有三條舌頭」,意思是爾蘇人多會講爾蘇、彝、漢三種語言。但是,現在很多爾蘇青年連爾蘇話都不會講了,諾瑪果坦言,她現在也需要補爾蘇語的課。我們在甘洛爾蘇人聚居地走訪,情形跟中國大地所有鄉村一樣,目之所及幾乎都是老人和孩子。年輕人照例進城打工去了,在沒有神話、薩巴、白石和盆狀頭飾的現代都市,他們註定離爾蘇越來越遠。

諾瑪果毅然決然地返回了故鄉。她的路才剛剛開始。

(相關資料據李紹明、劉俊波編《爾蘇藏族研究》,民族出版社。圖片由諾瑪果提供)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說《建軍大業》是獻禮片的良心
500字聽古典 Vol.008
向前 向前 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一顆柑普的青紅演繹

TAG:三聯生活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甘洛四名兒童食馬桑果中毒……
走進甘洛四季如夢的牛角海
涼山州殘運會舉重賽落幕 會理雷波甘洛昭覺分享4枚金牌
闖進甘洛神秘的地下世界:博地瓦咀溶洞
甘洛的彝語意思是什麼?你絕對猜不到!
成昆鐵路甘洛段山體邊坡垮塌共搜尋到4具疑似失聯人員遺體
為甘洛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綿竹援彝醫療隊工作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