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懷疑「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話的人,都應該閉嘴!

懷疑「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話的人,都應該閉嘴!

很多人都清楚,「犯強漢者,雖遠必殊」這句很有氣魄的話,是公元前35年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副都尉陳湯在砍下匈奴郅支單于頭顱後,給漢元帝上書中的一句話。然而,有人可能不清楚甘延壽、陳湯砍下郅支單于頭顱的那場戰爭,所以對「犯強漢者,雖遠必殊」這句話持懷疑、甚至是否定的態度。

懷疑「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話的人,都應該閉嘴!

一、匈奴犯漢,該不該誅?

匈奴是西漢王朝最主要、最強勁的外敵之一。白登之圍讓漢高祖劉邦、讓西漢王朝蒙受奇恥大辱,西漢早期的統治者們被迫對匈奴委曲求全,採取和親政策,更是丟人現眼。

這種屈辱的狀況,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有所好轉。漢武帝雄才大略,多次派衛青、霍去病等大將征討匈奴,並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中,將匈奴趕出漠南,造就「漠南無王庭」的大好局面。但漢武帝連年對外用兵,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致使西漢國力空虛,無力再戰。

漢武帝之後,漢昭帝時期及漢宣帝前期,在霍光的輔佐下,以回復國力為主,也未能對匈奴進行大規模的用兵;漢宣帝中後期,西漢國力有所回復,而匈奴內部卻出現了分裂。這是打擊匈奴的天賜良機,當時就有官員提出:「匈奴為害日久,可因其壞亂,舉兵滅之。」

懷疑「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話的人,都應該閉嘴!

但蕭望之以《春秋》之義反對趁人之危,對曰:「前單于慕化鄉善,稱弟,遣使請求和親,海內欣然,夷狄莫不聞。未終奉約,不幸為賊臣所殺;今而伐之,是乘亂而幸災也,彼必奔走遠遁。不以義動,兵恐勞而無功。宜遣使者弔問,輔其微弱,救其災患;四夷聞之。咸貴中國之仁義。如遂蒙恩得復其位,必稱臣服從,此德之盛也。」

漢宣帝聽取了蕭望之狗屁不通的意見,西漢因此失去了大好時機,真是腐儒誤國!

漢宣帝之後,西漢政權傳到漢元帝手中。漢元帝是一個既無知又缺乏主見的皇帝,外戚與宦官操控著朝廷的內外大政,他自己卻整天忙著拆毀祖宗的宗廟和遊玩打獵。

懷疑「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話的人,都應該閉嘴!

於是,匈奴得以緩過氣來,變得日益囂張。郅支單于驕傲地認為匈奴汗國是一個大國,根本不把西漢放在眼裡,甚至把大漢朝的使臣谷吉等人給殺了。此外,郅支單于還強迫康居人為他建築城垣,怒殺康居王的女兒及康居貴族、平民數百人,派使節前往闔蘇王國、大宛王國,責令二國每年都要向匈奴進貢。

漢朝前後派出三批使者前往康居郅支單于處,查問谷吉等人的遺體下落。郅支卻對漢朝使者極盡侮辱,不肯接受漢朝皇帝的詔書,只是通過西域都護上書說:「居困厄,願歸計強漢,遣子入侍。」

面對大漢與匈奴的新仇舊恨,面對匈奴郅支單于的傲慢無禮,西域都護副校尉陳湯認為:西域各國原本長期受匈奴管轄,對匈奴有畏懼之心,如今郅支單于性情剽悍,好勇鬥狠,淫威遠播,必將成為西域的災難。他帶領匈奴不斷侵略烏孫和大宛,企圖征服烏孫、大宛。如果這兩國被匈奴征服,不出數年,西域城邦國家都將陷於危險境地。

懷疑「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話的人,都應該閉嘴!

所以,陳湯主張,應該徵發在西域屯田的軍隊,率領烏孫等周圍王國的軍隊,攻打郅支單于,成就千載難逢之功業。

二、一次未經授權的軍事行動

陳湯認為匈奴犯漢,應該趁機誅殺之。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對陳湯的意見表示贊同,但他想走正規的合法程序,準備先奏請朝廷批准之後,再對匈奴採取軍事行動。

陳湯則認為,遠大的策略不是朝廷那些平庸的官僚所能了解的,如果奏請朝廷,肯定得不到批准。於是,他趁甘延壽卧病在床之機,假傳聖旨,徵發各城邦國家的軍隊、車師戊己校尉的屯田部隊,決定不經朝廷批准,單獨行動。

懷疑「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話的人,都應該閉嘴!

甘延壽聽說這事,大驚而起,趕去阻止陳湯。陳湯大怒,手按劍柄,叱責甘延壽說:「大軍已經集合,你小子打算阻止大軍嗎?」甘延壽不得已,只得順從了陳湯。

甘延壽、陳湯於是上奏章自我彈劾假傳聖旨之罪,陳述所以如此做的理由。但在發出奏章的當天,他倆所集結的大軍也分成六路縱隊,同時出發:其中三路縱隊沿南道越過蔥嶺,穿過大宛王國;另三路縱隊,由都護甘延壽親自率領,從溫宿國出發,由北道經烏孫王國首府赤谷城,穿過烏孫王國,進入康居王國邊界,挺進到闐池西岸。

進入康居國東部國界後,陳湯嚴明軍紀,不準燒殺搶掠,並秘密召康居國的貴族屠墨來會晤,向他展示漢朝的威力與決心,擺酒盟誓,然後送他回去。接著,陳湯率領大軍繼續挺進,在距新築的單于城約六十里處,安營紮寨。

懷疑「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話的人,都應該閉嘴!

這時,陳湯俘虜了一名叫具色子男開牟的康居國貴族。具色子男開牟是屠墨的舅父,也痛恨郅支單于的凶暴。陳湯從他嘴裡了解到郅支單于的內部情況,並讓他做嚮導。第二天,大軍繼續挺進,距單于城三十里紮營。第三天,大軍挺進到都賴水畔,在距單于城三里外紮營,構築陣地。

遙望單于城上,五色旗幟迎風飄揚,數百匈奴人披甲戴胄,登上城樓守備。又從城中衝出一百餘名騎兵,往來賓士城下。一百餘名匈奴步兵,在城門兩側,結成「魚鱗陣」,正作戰鬥演習。城上守軍還不斷地向漢軍挑釁說:「來打吧!」甚至有一百餘名匈奴騎兵直衝漢營,後來見漢營的強弩手有所準備,這才不敢攻擊,撤回城裡。可見,此時的匈奴仍然十分囂張。

漢軍於是派強弩部隊朝正在城外操練的匈奴兵射擊,迫使匈奴兵全部退入城內。之後,甘延壽、陳湯下達對單于城發起總攻的命令:「聞鼓音,皆薄城下,四面圍城,各有所守,穿塹,塞門戶,鹵為前,戟弩為後,仰射城樓上人。」

懷疑「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話的人,都應該閉嘴!

戰鬥開始,郅支單于全身披甲,在城樓上指揮作戰,他的數十名閼氏、夫人也都被他派來參加戰鬥。

漢軍的弩兵威力巨大,郅支單于的夫人和守城兵士多有傷亡,加之有一支弩箭恰好射中郅支單于的鼻子,所以匈奴守軍只好退入內城。

內城的外牆是土城,裡面還有由兩層木檣構成的重木城。匈奴人從木城內往外射擊,讓漢軍多有傷亡。漢軍於是以薪縱火,焚燒木城。

這時,康居國一萬餘騎兵援軍來到單于城附近,分散在城的東西南北四面部署,跟城上的匈奴守軍互相呼應。他們乘著夜色,多次向漢軍的營地發起衝擊;城內的匈奴騎兵,也屢次試圖突圍。

懷疑「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話的人,都應該閉嘴!

對城外援軍的衝擊,漢軍以守為主,嚴陣以待,多次擊退了城外援軍的衝擊。而對城內想要突圍的匈奴騎兵,漢軍則堅決予以迎頭痛擊,絕不讓城內之人成功突圍,前後共殲滅了數百人。

如此熬到天亮,單于城已是四面起火,漢軍官兵乘火勢奮勇沖入城中。郅支單于率匈奴男女一百餘人逃入王宮,被漢軍射殺。軍候假丞杜勛搶先砍下郅支單于人頭,其後漢軍又在王宮內搜出兩隻漢朝使臣的使節以及谷吉等攜帶的帛書。說明谷吉等漢使確實是被郅支單于所殺害。

此戰,甘延壽、陳湯雖然未經朝廷批准,擅自行動,但漢軍除了斬殺郅支單于外,還斬殺了匈奴閼氏、太子、名王及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生擒一百四十五人,收降一千餘人,是有史以來對匈奴作戰的重大軍事勝利之一。所以,某些懷疑「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話的人,都應該閉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簡歷史 的精彩文章:

德高望重的老師,被無知的學生活活「玩」死
決勝之道不在兵多,在這些關鍵因素
亂我家者太子也:漢宣帝明知太子不適合繼承皇位,為何不廢掉他?
此人身材矮小,貌不出眾,卻敢在一日之內多次當面批評領導
十二歲魯仲連說了什麼話,令「一日服十人」的雄辯家再也不敢夸夸其談

TAG:至簡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你不知道的是,這句話的背後卻是英雄落寞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家喻戶曉,還有一句話更加霸氣側漏,卻鮮有人知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你可知道這句話的出處?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雖然霸氣,還沒有主席的一句更解氣
「鑿壁偷光」的小孩,後來毀了說「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人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事,他乾的比陳湯早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事他乾的比陳湯早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背後有多骯髒,語文老師不敢說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家喻戶曉,前一句更是霸氣側漏
他在歷史上留下一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前半句是什麼你知道嗎?讀來熱血沸騰!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偷犯強漢者又該咋處理?看看這個朝代的做法吧
他發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最強音,為何匡衡卻堅決不讓他封侯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武帝滅了三個國家,是窮兵黷武,還是霸氣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誰指揮了漢朝那次長途奔襲的「斬首」行動?
霸氣的漢唐,如何實力演繹「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假傳聖旨還能被封侯,因一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而名垂青史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偷犯強漢者咋處理?看看這個朝代的做法吧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陳湯立下不世奇功,為何卻不受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