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六月份糖尿病研究進展一覽

六月份糖尿病研究進展一覽

2017年7月2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近一個月來糖尿病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h4477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美國和瑞士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利用十字花科蔬菜中發現的蘿蔔硫素來處理大鼠的肝臟細胞或能幫助降低其機體中葡萄糖的水平;文章中研究人員描述了分離蘿蔔硫素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蘿蔔硫素來檢測其對大鼠肝臟細胞和人類機體的影響。

在過去很多年裡,我們經常能夠聽到2型糖尿病這個概念,其和多個國家中人群的肥胖流行密切相關,尤其是在美國,此前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人類機體無法有效地利用葡萄糖,因此細胞就無法合適地應用胰島素從而就會引發機體血糖水平生長,進而誘發一系列的健康問題;當前1型糖尿病的療法包括對飲食進行修正並且攝入諸如二甲雙胍等藥物。

但由於治療糖尿病的藥物會誘發其它健康問題,比如肝臟損傷等,因此研究人員就想找到一種可替代的物質,本文研究中,研究者們就發現了一種特殊化合物能夠以多種天然的方式來幫助改善糖尿病患者機體的血糖水平,基於此前發現的和糖尿病相關的50個基因研究者闡明了疾病的遺傳特徵,同時他們利用這些遺傳特徵成功找到了和肝臟細胞中基因表達相關的新型化合物,即蘿蔔硫素或具有強大的治療效應。

隨後研究人員對患2型糖尿病大鼠機體的肝臟細胞進行培養,同時利用蘿蔔硫素處理來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結果表明應用蘿蔔硫素後能夠促進細胞葡萄糖產生量降低;目前研究人員對研究結果持樂觀態度,下一步他們將進行為期12周的試驗來檢測蘿蔔硫素對97名肥胖的2型糖尿病志願者的效應,研究者表示,蘿蔔硫素是來自十字花科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其在降低機體血糖上能夠表現出明顯的效果。

當然,本文研究只是初級階段,後期研究人員還需要對蘿蔔硫素進行多種測試來證明該化合物或攝入合適的蔬菜能夠替代藥物來治療糖尿病,同時研究者還指出,發現該化合物能夠治療疾病的新技術或許還能夠用於其它疾病的治療。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多倫多Krembil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海豹油或能夠潛在幫助促進1型糖尿病患者的神經再生;文章中研究人員表示,當1型糖尿病患者持續12個月每天兩次攝入來自海豹油中的Ω-3補充物後,患者角膜神經纖維長度會明顯增加,同時文章中研究者還闡述了Ω-3補充物對1型糖尿病患者神經病癥狀的治療效應。

神經學家Evan Lewis博士指出,在人類之前或許並沒有這樣的嘗試,來自臨床試驗的結果對於後期在糖尿病性神經病患者中開展臨床試驗或許非常重要和關鍵。糖尿病性神經病是一種由糖尿病誘發的神經損傷表現,不同患者之間的癥狀並不相同,癥狀都包括麻木感、缺少知覺、手腳火燒感、持續性的疼痛和步行困難等,當前並沒有有效的療法能夠阻斷或逆轉患者的疾病表現。

文本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通過研究發現,靶向性的營養干預措施或能夠阻斷並且逆轉患者機體小纖維的損傷;研究者對40名患者進行研究,重點關注患者角膜神經纖維的長度,角膜位於眼睛前部,在人類機體中角膜擁有最高的神經密度,這些神經損傷或者缺失角膜神經纖維就被認為是患者1型糖尿病進展的生物標誌物,本文研究中研究者並未測定患者的視覺恢復情況。研究人員調查了Ω-3海豹油補充物對角膜神經結構的影響,結果發現,患者的角膜神經纖維長度平均增加了29%,這被認為是機體其它部分小神經纖維再生的典型代表。

研究者Lewis說道,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利用補充物或許能夠產生潛在的神經再生效應,當然我們的研究目標就是收集足夠的證據來進行隨機的臨床試驗從而證實相應的研究結果。下一步研究人員將會進行III期隨機臨床試驗,研究人員希望通過更為深入的研究闡明Ω-3補充物對神經再生的影響,以及開發更多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癥狀的新型療法。

截止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並不清楚糖尿病和維生素A之間的關聯,近日,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就通過研究發現,維生素或能改善產生胰島素β細胞的功能;同時研究者還發現,產生胰島素的β下撥包含有大量維生素A的細胞表面受體。

研究者Albert Salehi解釋道,人類細胞並沒有多餘的表面受體,這些受體分子都有一定的目的,然而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並不清楚其功能,這些受體通常被稱之為"孤兒"受體。研究者發現,胰島β細胞表面能夠表達一種專門針對維生素A的受體,這或許能夠幫助研究人員理解細胞表面受體同維生素A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

研究者認為,在特殊情況下,維生素A或許在生命早期階段β細胞的發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在個體其它生命階段,尤其是病理狀態下,比如炎性疾病發生過程中都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研究者Albert Salehi表示,我們對β細胞表面220種不同受體進行了圖譜繪製,但這些受體的特性目前並不清楚,然而其中我們發現,細胞表面能夠表達維生素A的受體分子。

為了研究維生素在糖尿病發病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對來自非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小鼠機體的β細胞進行研究,通過部分阻斷維生素A受體的功能,並且利用糖類來誘導細胞,研究者發現,細胞就有能力開始分泌胰島素了。同時研究者還發現,在缺失維生素A的情況下,β細胞對炎症的耐受性就會下降,當出現完全缺失的情況時,細胞就會死亡,這項研究對於研究人員闡明1型糖尿病特性類型的發病機制非常關鍵,尤其是在生命早期階段β細胞無法完全發育時。

在動物實驗中,研究者發現,新生小鼠會以一種正常的方式需要維生素A來發育β細胞,當然很多時候相同的情況往往會發生在人類機體中,兒童在飲食中也需要吸收必要的維生素A來維持健康。維生素A主要存在於內臟和乳製品中,在瑞典,牛奶中富含維生素A,然而在攝入標準化飲食的人群中似乎並沒有維生素A缺乏的狀況,但素食主義者似乎需要注意這個問題。

當然,過多的維生素A也是有害的,其會引發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然而通過食物過度攝入維生素A似乎並沒有什麼健康風險,風險主要來自於膳食補充劑;缺乏維生素A往往會損傷視力,並且降低皮膚和粘膜的彈性。基於新發現的維生素A細胞表面受體,當研究者在開發糖尿病療法時,他們或許會考慮到過量攝入維生素A的風險。

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第77屆科學會議上展示的一項題為Long-term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Youth with Increasing Severity of Obesity的新研究,在5-9歲時嚴重肥胖的美國印第安兒童到20歲時2型糖尿病(T2D)患病率是正常體重兒童的12倍。

肥胖是年輕人尤其是T2D高風險人群的嚴重健康問題。此前研究表明兒童在長達後T2D的發病率與其BMI相關性很大。然而此前的研究並沒有評估BMI值極高的兒童的長期風險。

這項縱向研究檢測了肥胖和嚴重肥胖的美國西北印第安人患糖尿病和其他代謝疾病的風險,美國西北印第安人的T2D發病率很高。他們計算了2728名5-9歲期間無T2D的兒童以及4319名10-17歲之間的青少年T2D的發病率,兩組人群存在部分重疊。研究人員對他們跟蹤調查直到他們45歲或者患T2D。研究人員根據2000年美國疾病防控中心(CDC)生長表計算了他們的年齡-性別特異性BMI值。

結果發現,T2D的發病率隨著肥胖程度增加而成比例增加。與5-9歲不肥胖的兒童相比,BMI值超過肥胖定義值40%的兒童到20歲時的發病率增加了11倍,到45歲時增加了2倍。在10-17歲的兒童中,BMI對T2D發病率具有相似的影響。

"過去我們發現年輕人的BMI是T2D發病率很有效的預測因子,但是我們沒有研究過像今天這樣流行的嚴重肥胖患者的T2D發病率。我們不知道肥胖與嚴重肥胖患者的T2D發病率是否相當。"研究作者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糖尿病、消化和腎臟疾病研究所(NIDDK)糖尿病流行病學和臨床研究部臨床醫師Madhumita Sinha博士說道。"這項研究清楚地表明T2D發病率與BMI緊密相關,尤其是那些極度肥胖的人群。"

"父母和健康護理專家應該注意年輕人的T2D患病率與肥胖程度相關,尤其是越來越流行的嚴重肥胖人群。"Sinha解釋道,"我們的分析結果強調了開發有效方法預防或者治療年輕人肥胖的重要性,此外還需要探索導致年輕人患T2D的其他風險因素。"

在最近召開的第75屆美國糖尿病協會科學會議中,研究者們展示了FDA批准的卡介苗治療晚期I型糖尿病的臨床實驗結果。相關數據表明卡介苗(BCG)能夠恢復機體對胰島細胞的正常免疫反應。BCG疫苗能夠永久性地激活Treg細胞,並且防止免疫系統對自身組織的攻擊。該研究的作者是來自麻省總醫院免疫生物學實驗室的Denise Faustman,博士。

"許多研究者都在探究卡介苗在治療自體免疫疾病中的作用" Denise Faustman博士說道:"此前的工作表明,通過修復Treg的功能,能夠抑制I型糖尿病以及其它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而我們的這一研究表明BCG能夠通過表觀遺傳學修飾的方式調節免疫系統,誘導Treg的激活,進而抑制免疫細胞對自體的攻擊"。

I型糖尿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主要病因是胰島細胞受到了自體反應性T細胞的攻擊。Treg在免疫系統中起著"剎車"的作用,能夠阻止錯誤的免疫反應的發生。因此,許多研究者們都試圖通過誘導Treg的激活治療I型糖尿病。不過,此前仍沒有任何療法得到批准。

卡介苗是基於一類無害的細菌(該細菌與能夠引發肺結核的結核桿菌特徵相近),此前該疫苗主要用於防止結核病的發生,最近又被批准由於治療膀胱癌。目前有大量研究試圖搞清楚卡介苗抑制自體免疫疾病的作用機制。

"卡介苗能夠影響免疫系統的多個方面,並且在臨床實踐中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考研,因此它是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對象",Faustman說道:"重複性使用卡介苗能夠上調Treg相關疾病的表達,因此這種無害且廉價的疫苗將對於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生具有較大的潛力"。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來自UNC醫學院的研究者們發現血糖檢測對於I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以及生活質量的提升並沒有實際上的幫助,相關結果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雜誌上。

在美國境內,有將近十分之一的人受到了II型糖尿病的影響,對於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來說,通過手指針刺的方法檢測血糖變化是一個實用的檢測胰島素治療效果的手段。然而,大部分II型糖尿病患者都沒有接受胰島素的治療,而這些患者同樣被要求進行胰島素檢測。此前,關於這種檢測方法是否能夠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仍舊爭論不斷。

"我們的研究結果對於目前的臨床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該研究的通訊作者,來自UNC醫學院的教授Katrina Donahue博士說道。

在這項研究中,450名患者被分為三組:第一組沒有血糖檢測;第二組接受了每天一次的血糖檢測;第三組則接受了增強版本的日常血糖檢測。整體試驗經歷了一年的時間。

結果顯示,在三組之間在血糖控制方面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此外,三組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沒有明顯的區別。

"當然,醫生與患者在制定治療方案的時候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Donahue說道:"但這項研究的陰性結果表明,對於沒有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來說,血糖檢測的手段並不能起到控制血糖升高的作用,而且其花費會遠遠超出其能帶來的好處"。根據作者的說法,對於每一位II型糖尿病患者來說,與其把時間與金錢花費在這種血糖監測項目上,不如接受胰島素的治療,這樣客觀上才會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doi:10.1038/ncomms15652

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薩爾格學院(Sahlgrenska Academy)的科學家通過研究闡明了一種能夠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機體胰島素產生的新型分子機制;文章中,研究者闡明了胰島素產生細胞如何在發育中退行轉變成為不發揮作用的未成熟細胞,相關研究或為後期研究人員開發治療2型糖尿病的新型療法提供思路。

研究者Anders Rosengren教授表示,如果能夠在細胞層面上影響某些事情,那麼或許就能夠恢復機體自身的快速調節機制,這樣相比胰島素注射液而言,機體或許就能夠更加精確地對血糖進行調節了。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非常清楚在2型糖尿病患者機體中胰島素產生細胞並不會發生作用,患者機體無法獲取足夠的胰島素,而且血糖也會不斷上升,有一種理論就認為患者機體中胰島素產生細胞的數量會越來越少,而另一種理論則認為患者機體胰島素的功能出現了缺失;而本文中研究者結合了一些有爭議的理論提出了最新的解釋,他們認為胰島素產生細胞或許在發育過程中會出現逆行過程,從而轉變成為未成熟的細胞,而這無疑就降低了功能性細胞的數量。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124份組織樣本進行檢測,其中41份樣本來自2型糖尿病患者機體中,研究者想通過研究確定細胞中發生的哪種遺傳改變能夠影響患者疾病發生的過程,在糖尿病中發生改變的將近3000個基因中,研究者對其中168個基因進行了重點研究。通過深入分析,研究者發現一種此前並未提及的名為SOX5的基因能夠影響患者疾病的發生,Anders Rosengren解釋道,如果在實驗條件下抑制並且滅活SOX5,這168個基因的功能就會退化,而且細胞的成熟度就會降低,如果隨後增加SOX5基因的水平,這168個基因的表達就會增加,而且患者機體中胰島素的運輸功能就會恢復正常,這就好像一種音量控制器一樣,研究人員可以增加或降低胰島素產生細胞的成熟度。

據研究介紹,未來他們或許有望開發出能夠恢復胰島素產生細胞成熟的藥物,這些藥物或許目前正在用於別的疾病的治療;同時,研究者也強調了健康生活習慣在2型糖尿病發生和控制過程中的重要性,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攝入了不健康的食物或鍛煉過少,機體SOX5基因的活性或許會發生降低。

最後研究者Anders Rosengren說道,我們應該記住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儘管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但卻會很好地進行控制;而對於其他人而言,疾病的臨界點或許更早一些;但是無論個體機體的遺傳狀況如何,我們都應該儘力做好該做的來早期預防疾病的發生。

最近,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BMC Public Healt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于默奧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從16歲開始,有規律的大量飲酒和酗酒或許和女性後期機體血液中較高的葡萄糖濃度直接相關,而血糖水平較高是2型糖尿病的一種風險因子。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從個體青春期開始歷經27年的追蹤調查研究,來評估個體機體酒精消耗和機體血糖水平之間的關聯;結果表明,27年間,個體酗酒和總體酒精消耗和機體較高的血糖水平之間存在明顯關聯,而這種關聯並不依賴於BMI指數、高血壓以及吸煙狀況;但這種關聯或許並不適用於男性。

研究者Karina Nygren表示,我們發現,女性個體從16歲至43歲之間較高的酒精攝入和其血糖水平較高之間存在明顯關聯;由於高血糖是個體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因子,因此及早向年強人提示大量攝入酒精的風險知識或許能夠幫助其有效改善後期的健康狀況。儘管酒精、酗酒以及血糖水平升高之間的關聯僅在女性機體中被發現,但相比女性而言,男性機體中血糖水平也較高,而且在16至43歲之間,其攝入酒精的水平是女性的近乎3倍。

此前研究闡明了酒精和機體血糖水平升高之間關聯的可能性機制,比如在人類機體研究中發現,酒精能夠增加胰島素的耐受性,從而引發機體血糖水平積累;對大鼠研究結果表明,酗酒行為能夠改變大鼠機體的代謝,負面影響胰島素的功能。研究Nygren說道,儘管有一定的生物學結果能夠幫助解釋為何酒精能直接增加機體血糖的水平,但目前我們還很難解釋男性和女性之間表現的差異。

這項研究從1981年開始,研究者共對897名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分別在其16、18、21、30及43歲時關於酒精攝入的情況開展調查問卷,隨後在個體43歲時從個體機體中提取血液樣本進行血糖水平分析;本文研究闡明了機體酒精攝入和較高血糖水平之間的關聯,但研究人員並未闡明其中的因果關係;當然本文研究還受限於一些實際情況,比如酒精攝入的數據均來自個體在調查問卷中填寫的數據,這或許與實際存在一定偏差;當然後期研究人員還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來闡明飲酒行為對個體一生中機體健康的影響。

為了控制血糖水平,患有II型糖尿病的患者需要持續性地進行治療,但具體的治療方法難以掌握。長期以來,研究者們試圖尋找新的方法讓糖尿病藥物在體內的時間停留的久一點。而最近一項研究成功地在小鼠以及猴子水平驗證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這種方法可以使單次注射的藥效達到一個月之久。

最新一批的糖尿病藥物中都含有一種叫做LGP1的多肽,這種物質能夠在葡萄糖濃度較高的時候促進胰島素的分泌。這一藥物聽上去可能十分靠譜,但是其半衰期極短,在進入人體之後會快速地降解,因此該多肽藥物的長期藥效可能有限。通過與其它化合物分子偶聯或許能夠延長其半衰期,然而也僅僅能夠存在3-7天而已。

如今,美國的糖尿病患者已經有每周注射一次藥物的選擇。但科學家們並不甘心於此,他們希望尋找進一步延緩該藥物降解的方法。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者們將GLP1與多聚物分子進行了偶聯,這類多聚物在低溫的環境中會呈液態,但在高溫狀態下(即體內溫度)即轉變為膠狀。這意味著這一溶劑在單次注射之後,能夠十分緩慢地在體內釋放,因此能夠在較長時間內控制血糖的水平。

為了檢測這一方法的實際治療效果,研究者們建立了小鼠以及猴子的糖尿病模型並進行藥物 試驗。結果顯示,在小鼠水平,這一藥物單次注射能夠在10天之內起到保護作用,而在猴子中這一數字達到了17。這一效果比目前市場上的任何一種糖尿病藥物都要強。

考慮到不同物種的代謝水平的差異,研究者們認為在人體水平該藥物單次注射能夠在一個月內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

相關結果發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雜誌上。

DOI: 10.1056/NEJMc1701990

一類叫做SGLT2抑制劑的新葯正在越來越多地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但是也增加了罕見但是嚴重的併發症的風險,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一項最新發表於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中,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BWH)的研究人員對這種風險進行了定量,他們發現使用SGLT2抑制劑的病人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可能性是使用其他藥物的病人的兩倍。然而,據研究人員估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仍然是罕見的併發症:就算是服用SGLT2抑制劑的病人,也只有約1/1000的病人會經歷這種併發症。

研究團隊研究了40000名使用SGLT2抑制劑的病人的情況,並將之與使用DPP4抑制劑的病人的情況進行比較。半年以後,使用SGLT2的病人中有55名發生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使用其他藥物的僅有26名病人發生了這種併發症。

SGLT2抑制劑於2013年4月首次進入市場,根據當時的臨床試驗數據,該藥物似乎是安全的。但是,關於使用SGLT2抑制劑的糖尿病病人發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案例報道促使FDA在2015年對該類藥物發出了警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通常伴隨1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病人經歷這種併發症是非常罕見的。發生這種併發症的病人血液中會產生極高濃度的酸(叫做酮類),病人會經歷嘔吐、腹痛、氣短、腦腫脹等,如果不及時治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會致命。

論文通訊作者、BWH藥物流行病學和藥物經濟學系Michael Fralick教授強調儘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很罕見,但是醫生仍然需要警惕2型糖尿病人的相關癥狀。

Fralick博士在他的一個服用該類藥物的病人發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癥狀而進入ICU後對SGLT2抑制劑與這種副作用之間的關係產生了興趣。通過使用系裡提供的研究平台,他進行了這項研究並在接下來數周的時間裡觀察了這個病人。

"我最好的研究項目來自我的病人--他們的經歷驅使我研究這些問題,"Fralick說道。"這是1型糖尿病人常見的副作用,而非2型糖尿病人應該有的副作用,因此醫生並不關注它。這也就意味著可能由於誤診或者缺少記錄,這種負作用的實際風險也許高於我們發現的值。" (生物谷Bioon.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尿病 的精彩文章:

糖尿病人能吃桃子嗎?糖尿病人能吃什麼水果?
它們是天然胰島素,糖尿病剋星,每天喝點,降血糖不反彈
最適合糖尿病人吃的水果!升糖指數低至22,吃多也不怕血糖高
糖尿病飲食
糖尿病人怕吃水果?這三種水果糖尿病人也可以吃,還能減緩癥狀

TAG:糖尿病 |

您可能感興趣

近一月臨床研究進展概覽
近一個月藥物臨床研究進展概覽
糖尿病獼猴研究獲進展
研究小組披露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新進展
一文讀懂:最新糖尿病研究進展
牙周炎與糖尿病關係的研究進展
「癌中之王」胰腺癌近期研究進展一覽
目前幹細胞治療糖尿病的研究進展
近期胃癌相關領域研究進展一覽
糖尿病並發抑鬱症的研究進展
腮腺炎研究進展
近期肝癌早期診斷及療法研究進展一覽
一文了解罕見病——苯丙酸酮尿症的研究進展
2017年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研究進展
胃癌多葯耐葯研究進展
癌症之王—胰腺癌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17年病毒學重大研究進展
細胞自噬在角膜疾病的研究進展
胃癌靶向葯的研究進展
每月資訊集萃:前列腺癌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