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何以敢發動甲午戰爭?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當日本明治天皇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1888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餘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佔台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
中國方面
慈禧太后當時的中國處於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慈禧太后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清朝於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比較強大的海軍力量,即使歐美列強也放緩了侵略腳步,但清政府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因此所謂的「中興」也只是迴光返照而已。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
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一個是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戰。
歐美方面
那時候,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國。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採取不干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兩國軍備
兩國軍備
上述可見,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日衝突中,中方在硬實力上一直佔有優勢,但朝鮮甲申政變之後的十年時間,情況就悄然發生了變化。這段時間,日本一直關注著中國。1890年後,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鬥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列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列艦僅有5艘,最大的是扶桑艦四千多噸,總噸位約17000多噸。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劃,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包括6個野戰師和1個近衛師。戰前日本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超過了北洋海軍。日本還出動樂善堂、玄洋社等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中國,加緊對中國各方面的情報搜集和滲透。
而在此期間的清政府,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初見成效,開始得意輕敵。又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頤和園石舫船。當年慈禧挪用海軍公款修建中,認為西方人「並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貿易上占些便宜而已,於是就更加放鬆了軍備意識。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列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當時北洋水師有艦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口、威海衛和旅順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級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編製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這是因為此時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為了準備她在1894年的六十壽誕,將這些費用來修建頤和園,供自己「頤養天年」了。中日兩國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與明治天皇相比,對照何其鮮明。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了中國失敗的命運。
朝鮮問題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突破口,1890年
日本大本營爆發經濟危機,對開戰的要求更加迫切,就在這一年,時任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在第一次帝國議會的「施政演說」中拋出了所謂「主權線」和「利益線」的理論,將日本本土作為主權線,中國和朝鮮半島視為日本的「利益線」,聲稱日本「人口不足」,必須武力「保衛」利益線,加緊擴軍備戰。戰爭的導火索終於來了。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清政府乞援。日本認為發動戰爭的時機已至,向清廷表示「貴政府何不速代韓戡?……我政府必無他意」,誘使清政府出兵朝鮮。清政府沒有識破這是日本的陰謀,於是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精銳2500人於6月6日左右在朝鮮牙山登陸,在此安營紮寨,準備鎮壓起義,同時根據1885年中日天津條約通知日本。6月11日,朝鮮政府和起義軍達成了全州和議,清軍未經戰鬥起義就平息下去。當時聶士成就向清朝實權人物李鴻章建議迅速撤兵,這樣便使日本在朝軍隊陷於孤立,在國際輿論壓力下也會自動撤軍。但李鴻章遲疑不決,最終給日本人以可乘之機。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鮮的消息後,欣喜若狂。當時的伊藤博文(這個畜生)內閣正面臨議會的不信任案彈劾,得到此消息後,便如同抓住救命稻草,全力著手挑起戰爭。日本政府立即設立有參謀總長、參謀次長、陸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等參加的「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領導機關。從1894年6月8日起,日本一方面派先遣隊400人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借口,在朝鮮仁川登陸;另一方面,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訓令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得施行甲午戰爭時的日本大本營認為適當之臨機處分」,授權大鳥挑起釁端,找尋借口發動侵略戰爭。
※紫禁城的退位詔書宣告大清滅亡
※客機駕駛 探秘飛行員的箱子里裝的都是什麼東西
※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是兩個概念,是兩支部隊在印度抗日
※空姐不為人知的辛酸:跨越距離與時差的愛情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嚴重低估美軍的實力導致作戰失敗
TAG:航空飛行 |
※為什麼日本敢於發動日俄戰爭?
※日本只是一個島國,為何敢發動甲午戰爭和全面侵華戰爭?原因簡單
※日本為什麼發動二戰?
※沖繩人緣何最討厭日本發動戰爭?
※面積不足沙俄零頭的「小日本」,為何敢發動日俄戰爭?
※日方專家:發動甲午戰爭源於日本對北洋艦隊的恐懼,沒料到能打贏
※日本為何敢於向美國開戰,發動太平洋戰爭?
※日本發動的戰爭是實力均衡嗎?
※抗日戰爭勝利後,日本還發動過一場戰爭,我軍用心理戰術殺敵七千
※日本為何非得敵視中國要發動戰爭?
※如果日本再次發動戰爭,你願為國而戰嗎?答案讓人動容
※日本為何敢發動侵華戰爭?看完日本繪製的中國地圖就知道了!
※抗戰十四年,中國得到了什麼,日軍對華為何發動戰爭?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自信是從哪裡來的
※如果日本再次發動戰爭,解放軍會怎麼做,俄專家:以牙還牙
※抗戰時日軍為何敢發動侵華戰爭?看完這幾張地圖就明白了!
※抗日戰爭中,日軍迅速佔領了陝西,為何沒能發動攻勢拿下陝西呢?
※島國日本為何敢發動侵華戰爭?看到日本繪製的中國地圖,一切瞭然
※日本為何要侵略中國?發動侵華戰爭?
※不義之戰:日本發動侵略戰爭,日本國內也是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