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工昌 背影同里

劉工昌 背影同里

作者簡介

劉工昌:曾在《亞美導報》(美)《歐華導報》(德)英中時報(英)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讀書》《天涯》《領導者》《二十一世紀》(香港)路透中文網上發過一點文字,曾為英中時報「百姓中國」專欄作者。

背影同里

一條窄窄的小弄,窄窄的只能一人通行。一個男孩身材修長,沿著小弄的那頭緩緩走來。小弄的這頭,一個女孩眼神清澈,向那頭緩緩走去。他們注視著,越走越慢,終於,到了相交的那一刻。在我們所有的人都希望時間能夠停滯的時刻,他們沒停,輕輕的,像是飄了過去,清脆的鞋音在青石板上有節奏的敲著。男孩迴轉過身,畫面驀然顯示——「穿心弄」。厚重的古音,恍若隔世。

這是導演顧長衛於2008年所拍攝的旅遊宣傳片《情歸同里》中的一個畫面。 穿心弄。房是老的,樹也是老的,秋還沒過,幾陣小雨,頓時一片涼意。幾天前還是蔥綠入眼的樹葉,沒幾天,已兀自金黃。老房子間總能看到一條或者幾條小巷,通往街面。沒有誰知道,是什麼時候成就了這些小巷,那般曲折而幽深,固執的把繁鬧的中心街和這條巷子串了起來。往裡走則是些青石鋪就的小路,石板中間行人多,已磨得光滑,而兩頭靠近牆角處,則是厚厚的青苔,踏著古樸的青石條,看著兩旁斑駁的牆壁,聽著腳踏在石板上清脆的聲響,不由得想起了顧城的詩句:小巷,又彎又長。我用一把鑰匙,敲著厚厚的牆。

過了穿心弄,下一個落腳點是「明清一條街」。這是一條小的街道,帶有格子的門一排排的當街大開著。街道兩旁的建築鍾靈毓秀,看上去似乎頗有些明清遺韻,路兩旁擺滿了各種小的紀念品。

同里名氣最大的該是退思園了,是晚清私家園林建築的經典。園主任蘭生,曾任安徽鳳潁六泗兵備道,於清光緒十一年革職回鄉。據說是他請本鎮畫家袁龍設計此園,園名「退思」二字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退思」,退而思過,「題取退思期補過,平泉草木漫同看」。退思者,以退為進也。退思園實際上隱含的是中國古代士人最普遍的生存觀念,那就是靜靜的蟄伏著,瞅準時機,準備東山再起。

退思園的主體建築宅第分東西兩側,西側建有轎廳、茶廳、正廳三進。東側內宅,建有南北兩幢各五樓五底的「畹香樓」。樓與樓之間由東西雙重廊與之貫通,俗稱「走馬樓」。景部分亦分東西兩側,西庭東園。北岸的退思草堂為全園主景,琴房、三曲橋、峰石、花木圍成一個開闊舒展的景區。園以池為中心,四周散置亭台樓閣,都近水而築,彷彿浮於水上,故有「貼水園」之稱。想起一句話:「韶光淺,輕賤的不是那不肯稍作停留的春光,乃是那一片大白於天下的『實景』。對天然的珍重,對時光的鄭重,莫過於園林中那一道道百折不厭,百轉千回的幽深珍存。」 (肖伊緋:《聽園》,第28頁,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年版。)

忽然想起了明人文震亨寫的一本叫《長物志》的書,其書關注全為世間多餘之物,卻被英國著名學者柯律格(CraigClunas)稱作是一個足可以投射情感寄寓性命的「小世界」的營建,從華服、美飾到精細的用具,無一不納入個人的感官世界中,並以此承載這些「長物」的主人的情感和意趣。

退思園的這些建築其意味也是如此。

同多數的江南小鎮一樣,同里中心也有一條小河筆直的貫穿其中。河水安靜的流著,沒有嫉妒,像一條並不引人注目的青色帶子,在喧鬧的鎮中心默默的獨處著。在夕陽的映照下,斑斑駁駁的,顯著一些不規則的凸凹。河面上三三兩兩架著些大小不一的石橋,長年的風雨使上面的石板有些模糊,兩邊的欄杆大多已經朽腐,有些好象掛在半空中,搖搖欲墜,總令人有攙它一把的感覺。不僅想起了這裡的一幅渡船橋聯:「春入船唇流水綠,人歸渡口夕陽紅。」

也許比起那些仿古的建築來,這些才是同里最忠實的守望者。三毛說,歲月極美,在於它的必然流逝。的確,站在那些已經發白的石板橋上,注視著煙波暮藹中自顧忙碌著的水鄉人,常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這裡沒有沒來由的悲天憫人和大包大攬,也很難體會到傳說中的江南名士那般閑適和儒雅,一切都是那麼的普通,實際,就像這緩緩流動卻一刻不停的流水,千年如一日,在平靜中承擔著必要的延續。蘇人葉兆言曰,流水是江南繁華的根本。我以為還需要加上平靜。

天已擦黑,站在那裡,夜那麼靜, 從清晨直到夜晚,這是我第一次與這裡同眠的時刻。這一刻不停流動的水和無盡的往昔在一起,將這一時刻失蹤於往昔的我生硬的拉起,關上門,將一切深深的隱沒在它後面。

突然想起了端木蕻良的文句:當感情的河流漲起來了,一個人就想起了聲音和詞句。夏天和秋天,積水和水溝一般平了,淚水和眼眶平潮了,淚珠就滾落了。

溫馨提示:本參賽作品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昭通之音 的精彩文章:

TAG:昭通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