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套路,能辨真偽,別讓這些食品謠言一再上演!
在今年的「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期間,讓我們一起歸納總結食品安全方面的謠言以及專業解讀,粉碎這些給我們帶來不安的食品謠言。希望藉助這些理性的解讀能讓消費者撥雲見日,遠離食品安全謠言的侵害!
謠言一
國產食鹽「添加劑」堪比砒霜
近日,網上流傳一篇題為《食鹽裡面添加亞鐵氰化鉀!這是要滅種的節奏嗎》的文章提到,「國產食鹽裡面有種可怕的添加劑——亞鐵氰化鉀」,烹飪食物的時候,食用鹽遇高溫有可能會使亞鐵氰化鉀分解成氰化鉀這種劇毒物質,在10秒鐘內能使人喪失意志,幾分鐘內可以毒死一人。
解讀:亞鐵氰化鉀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常作為抗結劑添加在食鹽當中,長期食用並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
我國在鹽中允許添加的食品添加劑可以作為抗結劑使用的一共有5種,即亞鐵氰化鉀、亞鐵氰化鈉、檸檬酸鐵銨、二氧化硅和硅酸鈣。
食鹽使用抗結劑主要是防止結塊。使用哪一種抗結劑,主要是看重它的價格便宜且效果好。
亞鐵氰化鉀是低毒物質,按照我國國家標準的規定,食鹽中的抗結劑以亞鐵氰根計,含量不得超過每公斤10毫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糧農組織專家委員會的評估數據,亞鐵氰化鉀要造成健康危害,成年人至少每天要攝入1.5毫克。
那麼如果按照我國標準規定的量來推算的話,相當於每天要吃150克左右的食鹽,而正常人一天吃的食鹽達到20克的話,就已經非常咸了。
而且在亞鐵氰化鉀裡面,氰根跟鐵離子結合,它的結合力非常強,結合得很緊密,所以它化學性質很穩定,不會釋放出有毒的氰化物。
謠言二
低鈉鹽是「奪命鹽」
近日,一則「低鈉鹽就是高鉀鹽,會引發高鉀血症」的傳言,在朋友圈廣為流傳。這是一則2016年的謠言,今年再次被翻出。
解讀:攝入鹽過多是導致高血壓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健康成年人每天鹽的攝入量不宜超過6克。
衛生部門有調查顯示,北京人每天食鹽平均攝入量為13.4克,超過標準1倍多,農村地區更是高達16.5克。
鹽攝入量下降後,飯菜又太淡了,為了口感好,有的家庭忍不住還是選擇咸回去了。
怎樣能兼顧健康和美味呢?在政府的推廣及媒體的宣傳下,目前大部分民眾已普遍接納了低鈉鹽,低鈉鹽絕不是「奪命鹽」。
謠言三
化了又凍的雪糕有毒
有報道稱,如果雪糕貯存時達不到所需貯存溫度,會引起結構變化,甚至產生有害物質,如可溶性毒蛋白及胺類等。
解讀:專家表示,有可溶性蛋白但沒有「可溶性毒蛋白」的說法。
蛋白質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蛋白質發生變質,分解出有害的其他物質,如富含蛋白質的雞蛋、牛奶等變質,分解出硫化物;二是蛋白質會吸引細菌大量繁殖,吃了含這些有害菌的食物,很可能導致胃腸道疾病;三是一些人會對蛋白質過敏。
雪糕融化再凍,最可能影響健康的是冷藏環境不符合要求,引發細菌過量繁殖,這和蛋白並沒有關係。
因此,建議買雪糕時首先要看是否在保質期內,包裝有沒有破損,通常應選擇外形完好的雪糕,避免給細菌繁殖造成可乘之機。
謠言四
西瓜被打針
「打針西瓜」是指網上流傳的被注射了食品添加劑甜蜜素和胭脂紅之後,又經人工催熟的西瓜。這個內容的謠言幾乎每年西瓜上市的季節都會被翻出來一次,真是「經久不衰」啊。
解讀:給西瓜打針有多難?不知道有沒有人試過。一般的針頭根本打不進去,因為裡面是實心的。如果你用力強行打進去,也只有針頭路過的地方能滲進去一點,而且瓜瓤很快就會爛掉。
有人說自己確實看到有人在給西瓜打針,其實可以去了解一下那是在哪個生長階段打的,因為那很可能只是給西瓜打生長調節劑而已。
謠言五
加塑化劑的麵條
近期網路上流傳的視頻中,有人展示他煮過麵條之後,鍋內會出現黏乎乎的東西,據此猜測麵條里加了塑化劑或者某種「膠」,產生「麵條加了塑化劑」的謠言,並聲稱此種膠對人體有害。
GIF/336K
解讀:塑化劑雖然不能吃,但價格也比麵粉貴多了。麵條裡面可以加黃原膠,但那是微生物發酵澱粉得到的可溶性膳食纖維。實際上,水洗出來的東西是麵筋,成分以蛋白質為主。
麵條能燃燒是因為裡面含有的主要成分是澱粉、蛋白質。其實絕大多數食物都能燃燒,因為蛋白質、糖類(包括澱粉)、脂肪都是可燃的,只要溫度高到一定程度即可燃燒,並發出焦煳的味道。這是正常的。
謠言六
紫菜和粉絲都是塑料做的
今年2月以來,「紫菜居然是塑料做的,這些黑心的商家,轉起來,讓更多人知道」的謠言在網上廣泛傳播,一時輿論嘩然。在造成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恐慌的同時,「塑料紫菜」謠言也給紫菜銷售、加工和養殖的產業鏈帶來重創。
2月23日前後,網上開始流傳「塑料粉絲」的視頻。視頻中,一名女子從某品牌粉絲中抓出一把,隨後用火點燃,在粉絲燃燒的過程中,女子表示燒起來這麼快,並且還有難聞的味道,一定是塑料做的。
解讀:實際情況是,紫菜藻體呈膜狀,塑料薄膜一般是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熱塑性塑料製成。
紫菜和塑料薄膜差異較大,但由於工藝不同,可能有的紫菜好撕開,有的不好撕開,不能簡單通過不好撕斷定是不是紫菜,還是需要科學檢測。
粉絲的主要成分是澱粉和水,澱粉本身就是一種碳水化合物,含碳氫元素,所以易燃,一般乾粉絲都是可燃燒的。光憑能否燃燒來判定真假粉絲,不靠譜。
謠言七
子虛烏有的假雞蛋
網上還經常有謠傳消費者買到了假雞蛋,有的蛋黃像橡皮一樣有彈性,有的顏色異常,等等。
解讀:有人在網路上聲稱能人造雞蛋,還有視頻為證,使用的是海藻酸鈉、氯化鈣等原料。有高校學生實踐了一下,似乎真的能做出來,但是後來有媒體記者暗訪,發現這是一個騙局,目的是吸引別人去「拜師學藝」,學費不菲而且「關鍵技術」還保密。
另外還有個視頻是批量做假雞蛋的,實際上,那不過是惡搞的玩具,電商
平台上都有賣的,也比雞蛋貴得多。
其實人造雞蛋根本無法實現,光雞蛋殼就很難模仿,比如有氣孔、有氣室、有卵膜。網上流傳的製作工藝挺複雜,一天也做不出幾個,這樣的成本和產出,有造假的必要嗎?
謠言八
編造出籠的塑料大米
網上一個關於「塑料大米」的視頻被瘋轉,視頻中顯示有人正在把廢塑料塞進一個轟鳴的機器,拉成絲線一樣的東西,然後又通過另一台機器,切成了小顆粒。於是視頻發布者就說,這是用塑料在造假大米。
解讀:實際上,這些塑料的顆粒是工業原料,不是大米。一方面是因為顆粒形狀一看就不像大米,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家比大米貴得多,隨便一種塑料顆粒都比大米價格貴!最便宜的聚丙烯顆粒也比大米貴好幾倍,如果是聚乙烯或者聚四氟乙烯,就更貴了。
其實,在網路上搜索一下「塑料顆粒機」就會發現,視頻中生產「塑料大米」的機器正是專門的「塑料顆粒機」。不過,之前確實有出口的大米被發現裝的是塑料顆粒,這是因為當地禁止塑料進口,只好以大米報關矇混
過去。
文/ 《中國醫藥報》安慧娟
特別關注!
想從科學、專業的視角了解食葯謠言?想聽聽政府、學者、媒體對於謠言治理有什麼專業見解?
敬請關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主題活動日之一:
第三屆「食葯安全新聞傳播與謠言治理」青年學者論壇
論壇目標
通過青年學者智慧發聲,將科學、專業的理念和視角,融入食品藥品安全領域新聞傳播,探尋食品藥品謠言傳播的治理對策,合力構建食品藥品安全新聞傳播社會共治格局。
組織機構
會議指導: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會議主辦:
食品藥品安全新聞傳播青年學者聯盟
中國健康傳媒集團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支持媒體:
中國醫藥報 中國食品藥品監管雜誌
健康中國網 中國食品藥品網
主要議程
主論壇:通過政府、學者、企業、媒體等各方發言和討論,從社會共治層面探尋治理食品藥品網路謠言的長效機制、工作舉措。
分組研討
議題1:研討食品藥品謠言治理相關法律法規
議題2:研討2017年版《食品藥品安全新聞報道服務手冊》編寫框架
時間:擬於2017年7月22日舉辦
地點:北京師範大學
如何報名?
相約7.22,我們不見不散!
新媒體編輯:申楊
統籌策劃:李雪墨


※全國「雙安雙創」成果展福建館人氣火爆!
※我國醫藥外貿產品結構大變化開始,葯企該如何布局?
※聚焦G20杭州峰會食品藥品安全保障工作先進集體
※大手筆!為推進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工作,福建這樣做!
※5月有哪些謠言上榜?你中招了嗎?
TAG:中國醫藥報 |
※身份證上這個字,看一眼就能辨別真假,真方便,再也不怕上當受騙
※把鈔票這樣對摺一下就能辨別真假,真是方便,再也不怕收到假幣了
※一個眼神可以是愛,也可以讓人打一架,人類怎麼能辨別這些信息?
※再也不怕買到假蜂蜜了,原來一杯清水就能辨別蜂蜜真假,太實用了
※糖尿病食品,哪些好,哪些不好?這個方法就能辨別出來
※分辨蜂蜜的真假:只要把瓶子倒過來,就能辨別真假,就這麼簡單
※蜂蜜真假難辨怎麼辦?只需一張紙巾,就能辨別真假蜂蜜,太棒了!
※只用一滴水,就能辨別鈔票真假,太方便了,再也不擔心上當受騙了
※這5件文物的真假,你能辨別嗎?背後的故事也許並不簡單
※懷了孕能辨別出是男是女嗎?其實主要看這些癥狀能不能對得上
※媽媽是不是親自帶娃,一打眼就能辨別出來,過來人都知道這區別
※再也不怕買到假蜂蜜了,原來一杯水就能辨別蜂蜜真假,趕緊告訴身邊人!
※這些漢字天生一對,可是有很多人不認識,你能辨別幾個?
※這些漢字天生一對,可是有很多人不認識!你能辨別幾個?
※手機是真是假?只需輸入5個數字,一眼就能辨真假,太實用了
※教你一招,一眼就能辨別染色枸杞,再也不怕上當受騙
※痔瘡還是直腸癌?搞清楚這3個問題 一眼就能辨別
※看圖識葯:這兩味葯由化石而來,極其相似,你能辨別嗎?
※這樣做不僅鍛煉寶寶動手能力,還能辨別色彩呢!
※愛吃葡萄的注意了,葡萄打沒打激素真的能辨別嗎?這樣吃才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