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顧回歸20年香港電影的變遷:融入內地共創華語電影輝煌

回顧回歸20年香港電影的變遷:融入內地共創華語電影輝煌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梁鵬飛】

大概每一個70、80後都是看著港片長大的,對香港電影有著特殊的感情。隨著90年代後期港片沒落,多年來「港片已死」一直是經久不息的論調。如今香港回歸已20年,足以讓我們看清楚這些年來香港電影的發展變遷。曾經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確實是過去式了,但香港電影的基因融入到了內地市場,一起創造了華語電影新的輝煌。

第一個十年(1997-2006):探索前進

1、

1997年,香港回歸。

2015年上映的電影《夏洛特煩惱》中展現了當年香港回歸的一幕。這部成本僅幾千萬的喜劇片是中國電影史上性價比最高的電影,恐怕沒有之一。最終票房過14億,至今仍列中國電影歷史票房榜前十。

《夏洛特煩惱》影片中反映香港回歸的一幕(圖/騰訊視頻)

回到歷史上的1997年,中國電影市場卻是一片愁雲慘淡。當時內地市場就不用說了,曾經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也已是過去式。

1992年是香港電影的巔峰,此後港片產量和票房同步逐年下滑。從下表可以看出,整個90年代,不論是在香港市場還是在包括台灣東南亞的海外市場,港片票房逐漸式微。與此同時,以好萊塢大片為首的外片票房逐年增加。

面對市場這種斷崖式的變化,每一個香港電影人都在問,怎麼辦?

答案是,向北看。

2、

其實香港電影能夠在80-90年代出現盛世,一個很重要的背景是擁有包括台灣、東南亞在內的市場。否則,光靠人口不到700萬的香港本地市場,無法養活整個香港電影工業體系。多年來,海外市場票房一直高於香港本地市場。港片之所以沒落,失去了海外市場是一個重要因素。至於原因,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香港電影需要北上,恰巧內地市場也需要港片。

曾經紅火的內地電影市場也是在1994年左右陷入低谷,年票房不足10億人民幣。為了救市,有關部門決定「每年引進部分世界優秀電影」,好萊塢大片正式登場,港片也隨之而來。成龍《紅番區》1995年春節首先上映取得近億票房,此後一年一個,《簡單任務》、《一個好人》都取得了票房成功,也建立了中國最早的賀歲檔。

成龍電影《紅番區》是在內地上映的第一部港片,票房近億。(圖/時光網)

1997年香港回歸,引進香港電影的速度開始加快。

1998年香港票房冠軍《風雲》隨著這股春風順利上映。此後,更多香港電影開始進入內地市場,並都取得了不錯票房,甚至可以說成為市場主力。說起來,玩商業片,內地正統學院派畢竟玩不過在市場上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香港「盡皆癲狂」派。

舉個例子,2001年上映的《我的兄弟姐妹》。主演梁詠琪不過是香港電影工業體系里一個相對平庸的演員,論票房號召力和名氣,比她大的多了去。但是,這部電影取得2300萬票房,當年票房榜排名第6,國產片里排第3。可以想像,香港電影人在內地市場有多大號召力。當時除了馮氏喜劇以外,那些賣座電影大多是香港電影。《我的兄弟姐妹》和其它港片不同,這是一個內地背景故事,更容易為內地觀眾接受。所以,香港電影人真的很聰明,他們一早就摸索出了正確模式。

3、

2002年是個裡程碑年份,經過幾年耳濡目染香港電影商業模式之後,內地電影人開始有樣學樣。這一年張藝謀的《英雄》吹響了中國電影市場化浪潮的號角,國內也正式開始實行院線制,此後陳凱歌等學院派也紛紛開始玩起商業片。2003年CEPA協議(全稱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簽訂,正式進入內地與香港合拍片時代,內地和香港電影的合作邁入高峰。

在那幾年港片也暫時走出90年代後期的低谷,湧現了《無間道》、《功夫》、《黑社會》系列等一批口碑票房均不錯的優秀電影。我稱之為香港電影最後的餘暉。為什麼是最後的餘暉?因為這些電影依然是香港黃金時代那批人拍攝,講述的也是香港故事,還保留了黃金時代的港味。

當然這些電影大多以合拍片身份在內地上映,享受國產片待遇。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當時的內地市場彌補了香港電影失去的台灣、東南亞市場,補全了曾經黃金時代香港電影需要的市場基礎,這才實現了港片的迴光返照。

周星馳、徐克、陳可辛,包括從好萊塢歸來的成龍,紛紛北上試探摸索新的市場。當時對於大多數香港電影人來說,一面堅守香港陣地,一面又能夠進入內地市場,二者兼顧,是最好的生存模式。

如果內地市場一直像曾經的台灣東南亞市場那樣,作為香港市場的補充,大概香港電影會找回曾經的榮光,繼續作為華語電影中心。

但這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內地市場要維持在年票房20億左右,不要超出香港市場太多。

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2007年,剛好是香港回歸十年。

2006年內地電影市場票房超過26億,徹底把香港市場拋下一個身位。此後內地市場開始井噴,直到2010年突破100億。

中國電影年度票房增長曲線圖(圖/人民日報)

所有人都意識到,一個全新的時代要開始了。

第二個十年(2007-2017):全面融入

1、

從2007年開始,局勢已很明顯,內地電影建立在經濟發展基礎上,電影市場騰飛已勢不可擋,華語電影的中心將毫無疑問轉向內地。

經過最初的試探,周星馳、陳可辛、徐克開始融入內地市場。他們相繼推出新的作品,不同於以往的香港電影拍片模式,無論是《長江七號》,還是《投名狀》和《狄仁傑》,統統是內地資金、內地取景,並大量使用內地演員。

周星馳的《長江七號》是其第一部內地背景電影,此後周星馳電影甚少香港色彩。(圖/時光網)

成龍自好萊塢歸來,完成《寶貝計劃》和《新警察故事》後,也一頭扎入內地市場。

香港電影人的融入過程,或多或少都走過一些彎路。徐克的《七劍》和《女人不壞》,陳可辛的《武俠》,都算是具有探索性質的電影。成龍直到《十二生肖》才找回在內地市場曾經的票房地位;王晶和周潤發最後還是憑藉賭片取得了票房成功。

但不管怎麼樣,香港最頂尖的電影人才,最後大多徹底融入了內地市場。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香港電影二線梯隊也不甘落後。曾經一直在動作片中給李連杰打下手的甄子丹,最終憑藉葉偉信的《葉問》系列躋身一線動作明星;至於一直給甄子丹打下手,最終憑《戰狼》翻身的吳京,本身就是從內地去香港發展的動作演員。

陳嘉上借執導《畫皮》也在內地市場站穩了腳跟,就算是一直不太成功的林超賢,去年也終於憑藉《湄公河行動》打出了一番天地。

香港老一輩著名電影人,要算杜琪峰比較特殊。雖然他也拍過《毒戰》等幾部試水內地市場的電影,但其身影始終沒有跨過來。

香港新生代的導演裡面,有點前途的也都在內地市場發展。在《西遊除魔》中給周星馳打下手的郭子健,得以執導即將在暑期檔上映的《悟空傳》;鄭保瑞則獲得了執導兩部《西遊》系列電影的機會。

曾經的香港,彙集了全球華語電影人,徐克並非香港人,李連杰等人是從內地去往香港發展,李小龍、陳可辛等則是從美國學成歸來。時移勢遷,華語電影中心已經北移。

2、

香港電影人如此大規模融入內地市場,到底給中國電影帶來了什麼?

他們帶來的並不全是好東西,像劉鎮偉這樣沒有節操的導演,糊弄出了《情癲大聖》(2005年度票房第9)、《越光寶盒》(2010年度第21)這樣的老梗爛片;王晶的《大內密探零零狗》(2009年度第16)等爛片也不遑多讓。

但香港電影人帶來的影響,更多是積極有益的。徐克為開拓中國電影特效大片模式作出的貢獻就不必說了,《智取威虎山》還給主旋律大片打開了新思路;陳可辛的《親愛的》、林超賢的《湄公河行動》等,無不為中國電影開拓了新題材,創造了新模式。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這批電影人畢竟是久經江湖,多年來他們在片場,在電影製作的所有領域,言傳身教,為中國電影工業水平的整體提升立下了汗馬功勞。

至於在票房表現上,多年來,香港電影人參與的電影一直是華語電影的票房主力。

我在《比成龍老了更可悲的是,沒有下一個成龍》一文中就指出,後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真正建立起票房號召力的內地電影人,嚴格說起來,就只有寧浩三人組和烏爾善。

相比在商業市場摸爬多年的香港電影人,內地背景的導演大多數還是顯得太學院派。張藝謀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雖然他的電影鏡頭畫面等各方面都無可挑剔,但講故事的能力一直是其短板。其他有點名氣的導演,像《老炮兒》的管虎、《北京遇上西雅圖》的薛曉璐、《烈日灼心》的曹保平、和成龍合作多部電影的丁晟,基本都是出身於北京電影學院,甚至現在還是北電的老師。學院派導演能力肯定是頂尖,但對商業類型片的理解恐怕就稍遜一籌。而中國目前最缺的,就是商業類型片。

內地學院派導演群像,和香港導演相比觀眾們都知道他們是誰嗎?

翻翻目前中國電影歷史票房排行榜,前5名有4部離不開香港電影人的影子,前10名有6部是香港電影人主導。

假如沒有香港電影黃金年代培養出的這批優秀電影人,假如他們沒有進入內地引領華語電影商業類型片,光是靠內地成長的電影人來面對好萊塢大片,市場早就淪陷了。還談什麼國產片票房能佔據半壁江山呢?

所以,在談到港片已死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堅定地認為:港片並沒有死,相反,香港電影遺留的優秀種子在內地重新生根發芽,一起創造了華語電影新的輝煌。

3、

2003年簽署的CEPA催生了香港和內地合拍片,為兩地影人合作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當時,合拍片拓展了兩地電影市場的空間,吸引了香港電影人北上拍片。

如今香港回歸已20年,很多事情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如果你只看陳可辛的電影《親愛的》,根本想不到他曾是一個香港電影導演。周星馳、徐克、成龍的電影都具有很大的格局,當我們談論他們時,我們說的就是華語電影,而不會在意他是不是香港出身。

所以,現在內地與香港合拍片這一敘述其實有點落伍了。同樣是大中華文化圈,至少在電影拍攝方面,沒必要區分這個導演那個演員是來自香港還是內地。

但是在香港電影界,依然還有一些人在堅持所謂的「純正港片」。尤其是香港電影金像獎,要求參評電影必須是在香港作首輪公映的「香港電影」。強調必須要有香港導演、香港公司主投或主創16個崗位滿足6個為香港居民。

我在文章《獲獎者越來越老,香港金像獎越來越封閉?》中說過,金像獎懷念過去港片的榮光,抱著「純正港片」的執念不放,固步自封,搞得金像獎影帝越來越老。

這多少有點自欺欺人。就拿憑藉《踏血尋梅》獲封影帝的郭富城來說,如果他不是主演了《西遊三打》和《寒戰》系列這些在內地大賣的電影,拿到了高額片酬,又怎麼有閑心去拍這麼一部友情出演的小成本文藝片?他們如果只拍所謂的「純正港片」,早就餓死了。

如果當年周星馳、成龍等人沒有來到內地發展,會怎樣?這肯定是他們個人的損失,當然也是中國電影的巨大損失。

但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歷史潮流,浩浩湯湯,只能順應歷史進程而不是逆潮流而動。歷史就是這麼有趣,恰好香港電影8、90年代培育了一批優秀電影人才,恰巧後來香港電影市場沒落,恰巧內地市場開始復興,這批優秀的香港電影人簡直就是為內地電影市場復興準備好的一樣。

20年來,香港電影作為中國電影市場化改革的先行者和試驗田,取得了很大成績,後來把先進經驗帶入內地,全面融入華語電影市場,為華語電影起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香港電影是這樣,香港經濟社會的未來發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保定容大退賽稱中國足壇污濁 足協回應:成立調查組立即調查
母親受審1年後還未宣判 曲婉婷:對中國法律有信心
第二家共享單車3Vbike倒閉 某些地區丟損率達100%
外媒:全球首個垂直森林城市在柳州開建
趙帥再創跆拳道歷史 成男隊首位世錦賽冠軍

TAG:觀察者網 |

您可能感興趣

粵語電影:經典香港電影(一)
華誼兄弟聯合創始人王中磊:中國電影回歸內容本質
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戰狼2》《芳華》爭最佳兩岸華語電影
回味香港電影——「磚石」配角元華
電影資源 《芳華》
影訊 | 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1月27日
影訊 | 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2月2日
影訊 | 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2月3日
看電影 2.1電影推薦
影訊 | 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1月26日
影訊 | 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3月9日
影訊 | 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1月31日
影訊 | 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1月23日
影訊 | 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3月8日
看電影 2.5電影推薦
小星薦影:投資人士入門必看的10部經典金融電影
胡歌6年新電影再次歸來,網友:搬磚攢電影票了
瘋狂!華語電影迎來里程碑:三部國產電影票房將同時破20億
中國商業電影在歐洲電影節中的定位:《捉妖記2》
溫馨回顧:老頭子看電影之2017 電影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