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書怎麼freestyle 新書界
書到freestyle時方恨少。腹有詩書,張口就來。
文學方面,本周我們推薦瑪麗蓮·弗倫奇略帶自傳色彩的小說《醒來的女性》,這本書是女性主義運動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早在1977年美國初次出版時就引起轟動。同樣出版於上世紀70年代的《摩天樓》是英國科幻小說家J.G.巴拉德的作品,在一棟完全封閉、等級分明的大樓里,有駭人聽聞的鬥爭也有現代人的心靈潛流。此外,李靜睿的小說集《北方大道》通過八個故事,展現了在沉默時代下任性的「軟弱、掙扎與猶疑」。
在藝術方面,《我的觀看之道》收錄了藝術家大衛·霍克尼的多幅作品以及他對藝術創作的深刻思考,《雅,還是俗》通過研究莎士比亞戲劇在美國由「俗」變「雅」的過程,揭示了美國文化藝術分級制度的起源。「非業餘博物館愛好者」沈辛成則在新書《紐約無人是客:一本37.5°C的博物館地圖》中詳細介紹了十多家位於紐約的博物館,力圖為讀者展現一個有溫度的紐約。
奧地利學者雷立柏的《別了,北平》為我們介紹了一位曾在中國度過了26年時光,並對中國天主教畫派產生重要影響的奧地利修士兼畫家。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寫了一本關於數學的書,講了講數學如何才能幫助我們實現幸福。用數學實現幸福?沒什麼不可能。美國生物學家彼得·里克森和人類學教授羅伯特·博伊德合寫了一本《基因之外》,討論的主題正是:文化是人類演進的重要原因,也是生物學的一部分。
《醒來的女性》
[美] 瑪麗蓮·弗倫奇 著 余莉 譯
未讀·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年7月
「女性不是天生的,是被塑造出來的。」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女性主義第二次浪潮的重要推手,她的這句話可謂女性主義最響亮的口號之一。
正是在這一浪潮的後期,美國作家瑪麗蓮·弗倫奇發表了她的小說《醒來的女性》。小說以主人公米拉的故事為線索,展現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女性在男權社會中受到的種種身體和心理壓迫,即使是獨立聰明的女性也不得不屈服於社會對其「賢妻良母」的角色期待,受制於丈夫,失去掌控人生的自主權。
瑪麗蓮·弗倫奇1929年出生於布魯克林,是20世紀美國影響力最大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一生都在為女性發聲。無論你是不是一名女性主義者,這部小說都能讓你一窺上個世紀女性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它所折射的性別不平等問題今天依然存在。
《摩天樓》
[英] J.G.巴拉德 著 陳醉/顧君/王卉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提到科幻小說,我們腦海中浮現的場景似乎總少不了外星人、太空船或星球大戰,英國科幻作家J.G.巴拉德卻以別具一格的寫作風格打破了這一刻板印象。作為英國六十年代科幻小說新浪潮運動的代表作家,巴拉德被藝術評論家蘇珊·桑塔格譽為「當代小說中最具智慧的聲音」。他不滿當時正統科幻小說對科學的盲目樂觀和虛假幻想,轉而關注人類的內心世界和心理狀態。
《摩天樓》就是這樣一部帶有強烈反烏托邦色彩的小說,全書講述了一座與世隔絕的摩天大樓里發生的故事。這棟樓「就是一座垂直的小城」,按照社會階級分成了不同的居住區域:窮人生活在最底層,中產階級在中間,富人則佔據上層。階級之間的矛盾暗流涌動,一次偶然的停電事件和鄰裡間的小糾紛就能引起衝突。隨著矛盾逐漸升級,為了爭奪公共資源,人類甚至展露出了「吃狗,有時也吃人」的殘暴面目。這部寫於1975年的小說,著重探索了人類的「內層空間」,即人在夢中「創造出來的空間……觀察者在那兒疊加了他自己的畏懼、夢境、恐怖症」,極具超現實主義色彩。
《摩天樓》是巴拉德科幻小說四部曲的收官之作,他構建了一個在物理上和心理上都完全封閉的空間,試圖解答這樣一個疑問:「我們能夠克服恐懼、飢餓和孤立嗎?我們可以找到戰勝它們的勇氣和智慧嗎?」讀者不妨帶著這個疑問,前往書中尋找答案。
《北方大道》
李靜睿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6月
作家李靜睿是一位旁觀者,自稱「反義詞」,她說:「這個時代大概有它火熱的主題,我卻只想待在一旁,做一個冷冷的反義詞。」她初中開始寫小說,一度厭倦了青春文學,過上了「軌道內的生活」,讀書、戀愛、做法律記者。十年後她又「厭倦了軌道」,慢慢回歸寫作,試圖在其中追逐自由。
《北方大道》這本短篇集收錄了八個故事,主題不一:政治、人心、愛情、世道,但無一不貫穿了她對當下時代以及對人性的思考。作者用清冽流暢的文字娓娓道來這些發生在北京、自貢、紐約和東京的故事,和其中一個個「想要自由,又難逃悲苦」的靈魂。
《別了,北平:
奧地利修士畫家白立鼐在1949》
[奧] 雷立柏 編注
新星出版社 2017年7月
1923年,32歲的奧地利修士方濟格·布茹克內爾以傳教士的身份來到中國,他獲得了一個中文名——白立鼐。此後,這位奧地利修士兼畫家在中國度過了26年時光,對中國產生了深厚的感情,直到1949年才回到故鄉。
與明朝萬曆年間來到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不同,白立鼐之功勞,並非翻譯和傳播西方科學技術知識,而是對中國當時的天主教畫派產生了激勵作用,他常年在北京輔仁大學教授「西洋畫導論」「透視畫法」「素描練習」等課程,影響了當時的一批年輕的中國畫家。
《別了,北平:奧地利修士畫家白立鼐在1949》試圖還原的正是這一段歷史。該書的編注作者——奧地利學者、古典語文學家雷立柏——以中德雙語對照的形式,通過介紹白立鼐的生平,選編其離開北平前後的日記及其一百多幅畫作,為讀者呈現了一個樸素平和、熱愛中國的奧地利修士的形象。
《紐約無人是客:
一本37.5°C的博物館地圖》
沈辛成 著
中西書局 2017年5月
New Yorker的音譯是「紐約客」,一個「客」字道出了很多在紐約求學或旅行的中國人的心聲——漂泊在外、沒有根基,疏離感往往難以排解。
喬治亞理工學院科技史專業在讀博士沈辛成卻不覺得自己是紐約的「客」。他喜歡這座城市,深感自己與紐約有著特殊的情感聯結,「三十七度是人的體溫,零點五度是紐約讓人發的燒。」紐約這座城市對他來說平常而不平凡,如圖一位「損友」,卻又奇怪地令他感到平靜。
沈辛成自稱「非業餘博物館愛好者」,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博物館學專業。在《紐約無人是客——一本37.5°C的博物館地圖》一書中,他詳細介紹了十多家紐約博物館的特色、設計和參觀體驗等,圖文並茂。作者通過飽含人文情懷的筆觸,試圖將他所感受到紐約這座城市的溫度和靈性傳達給讀者。
如果你是一名博物館愛好者,或者正打算來一次紐約深度游,那麼這本書不容錯過。
《雅,還是俗:
論美國文化藝術等級的發端》
[美] 勞倫斯·W. 萊文 著 郭桂堃 譯
譯林出版社 2017年6月
如果有人問你:莎士比亞的戲劇是高雅藝術還是通俗藝術?你大概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莎士比亞作為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無疑在全世界各地都享有極高的榮譽,莎翁劇甚至被捧上了戲劇改編的神壇。
在當今的美國,莎士比亞是「高雅文化藝術聖殿里的先賢」,其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連接受良好教育的人也會感到艱深。然而,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勞倫斯·W. 萊文在查閱文獻材料時驚訝地發現:在19世紀的美國,莎翁劇非常受大眾歡迎,是當時美國民眾間的一種通俗文化和娛樂方式。那麼,莎翁劇是如何逐漸褪去了「通俗」這一標籤,搖身一變成為了「高雅」的代名詞呢?莎翁劇和交響樂等文化藝術形式是如何在美國社會確立了「高雅」地位到呢?
在試圖解答這一問題之時,萊文同時觀察到了美國文學藝術界一個的明顯特徵——對於不同文學藝術形式的「雅」「俗」之分:來自歐洲的歌劇是「雅」,來自美國國內的音樂劇則是「俗」。到底何為雅?何為俗?兩者的界限何在?美國的文化藝術等級制度是如何建立的?……這正是《雅,還是俗》這本書為讀者講述的內容。
《我的觀看之道》
[英] 大衛·霍克尼 著 [英] 尼科斯·斯坦戈斯 編
萬木春 等譯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7年1月
大衛·霍克尼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身份多樣,是一位畫家、一位攝影師,還是一位舞台設計師。
個性滿滿的霍克尼平生最討厭被定義,從不受限於某一種形式的藝術創作,他涉獵廣泛,不局限於傳統肖像畫、風景畫、波普、舞台設計、透視畫及攝影任何一種內容和形式。霍克尼的好奇心爆棚,熱衷嘗試新鮮事物,比如使用影印機、激光掃描、傳真機、iPad等進行實驗性創作。
儘管家族遺傳的失聰使得霍克尼自1970年代末期起就不得不依靠助聽器辨聲,卻沒有阻礙他的藝術創作,反而讓他對光影更加敏感。他相信「藝術應當是一種深切的快樂」,雖然人生苦痛,但藝術家的職責就是「克服和緩解人們的絕望情緒」。
這樣一位不斷探索求新的藝術家究竟如何看待藝術?他為何橫跨如此多的媒介進行創作?《我的觀看之道》按年代編排了大衛·霍克尼的三百多幅畫作,並收錄了他對藝術創作方式、內容和理念的真摯思考。這本書在幫助我們深入了解霍克尼的藝術理念之餘,也引人深思藝術與世界的關係。
《數學頌》
[法]阿蘭·巴迪歐/吉爾·艾利 著 藍江 譯
中信出版社 2017年5月
高考中考均已結束,對於不少學生而言,數學的噩夢總算告了一個段落。讀了那麼多從科學新知角度講數學之美的書,萬萬沒想到,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還寫過一本《數學頌》。
《數學頌》指出了當代數學面臨的兩個問題:第一,數學成了一種選拔的考試工具,這完全抹殺了學習數學的樂趣;第二,數學成為了少數精英分子的研究領域,這種小圈子內部的孤芳自賞曲高和寡、離大眾太遠。
書中收錄了阿蘭·巴迪歐與法國出版人吉爾·艾利關於數學如何實現幸福的對話,巴迪歐解釋了數學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它必須克服上述兩個問題,才有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幫助人類實現幸福。
《基因之外:文化如何改變人類演化》
[美] 彼得·里克森/羅伯特·博伊德 著 陳姝/吳楠 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年6月
作為地球上最高級的靈長類動物,人類的演進到底該如何解釋?深受演化生物學影響的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們更重視基因在其中的作用,而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則更看重文化在這一過程中的意義。
美國的兩位學者——生物學家彼得·里克森和人類學教授羅伯特·博伊德——聯手,研究了文化與生物學兩者對於促進人類演進的關聯作用,這也正是《基因之外:文化如何改變人類演化》的創新之處。通過引述一項關於為何美國南部比北部更暴力的研究,里克森和博伊德指出,經濟、氣候等其他外在因素都無法解釋這一現象,南方人對於個人榮譽的文化傳統和態度才是關鍵原因。
兩位作者旁徵博引,運用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和政治科學各學科的相關研究成果,論證了「文化是理解人類行為的關鍵,也是生物學的一部分」的核心觀點,對相關領域研究的割裂現狀頗具啟發性。
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
謝絕轉載
TAG:界面文化 |
※「設計師不讀書「1.0——Graphic Design
※有個常用成語叫「虛與委蛇」,為什麼「蛇」不讀she而讀yi?
※清華這份招生簡章告訴你:不讀這些書就out了!
※讀MBA or 不讀MBA?看完這四個問題再做決定!
※Gucci不讀「哭泣」、LV竟然讀「唯洞」!這些奢侈品牌,你一開口就錯了…
※Nike其實不讀耐克?居然念錯這麼久!
※這10本被CCTV「翻牌子」的好書,不讀你就OUT了!
※Nike其實不讀耐克!居然念錯這麼久!
※Nike 其實不讀耐克!居然念錯這麼久!
※Nike其實不讀耐克!居然念錯這麼久!|推薦
※排名較低大學的PhD—讀還是不讀?
※不要被人忽悠了 杜甫這首詩里的鴻鵠不讀作鴻hao
※什麼?APP不讀「誒屁屁」,PPT也不讀「屁屁踢」?
※超冷姓氏「臭」,讀音有3種,但都不讀chòu
※學習書法需要多讀書嗎?不讀書會怎樣?
※宜家不讀「哎key呀」就罷了,華為的英文官方發音才真的讓人捉雞……
※沒時間讀書? | 史上最簡單的「不讀書法」
※曾國藩「一書不盡,不讀新書」,讀書見品性不無道理
※蕭嫻:不讀書學什麼書法,氣質是書藝的土壤
※你考清華,我烤麵筋:讀書和不讀書,長大後的人生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