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課——點亮生命的一束光
[新教育電影課程]
電影既是藝術,也是生活……電影的誕生是個奇蹟,奇在現實竟能如此奇妙地瞬間再現。電影的全部就是在努力使這種神奇感永存和再生。——夏昆《感謝電影》
「光」是上帝帶給人類的第一份禮物。在枯燥單調的語文課堂上,電影也是照亮學生的一束光,光影世界是教師帶給學生的最好驚喜。沒有電影的語文課堂,是有缺憾的語文課堂,沒有電影的人生,不值得一過。——王開東《我的流年我的光——電影課程素養》
兒童電影課程開發三年來,我和孩子們共同穿越了五十多部電影,閱讀百本名著。留下了幾百萬字的影評、感想、繪本、劇本等材料,讓童年觀看的電影和名著溫暖孩子生命,滋養孩子心靈,陪伴孩子成長。——邢翠芸《轉角遇見幸福——我和新教育的「兒童電影課程」》
真正優秀的教育電影,常常是在電影藝術、人生哲理與教育行為方面都有極其豐富的蘊藏。——許錫良《關於教育電影賞析課的一點說明》
電影課是新教育的重要課程門類,是綜合課程。我一直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閱讀的形式,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調整改變,從當初的竹簡到後來的紙張,如今的觀賞影像從其本質來說也是一種閱讀。電影以其獨特的視覺魅力給人以直觀、感性的力量,與經典著作相輔相成,更加完整地塑造著我們的精神世界。由電影走向書本,本身也是培養閱讀興趣,加深對於經典作品理解的重要途徑。讓教師從電影中汲取教育的力量,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辦法,值得我們更多地嘗試與推廣。——朱永新《新教育年度主報告》
轉角遇見幸福
——我和新教育的「兒童電影課程」
作者|邢翠芸
每個生命的誕生,本都是一個奇蹟,一場勝利。
當十幾年如一日的備課、講課逐漸成為一種近乎機械的勞作時,我的工作熱情和生活創意也在一天天地消磨,我不喜歡這樣的生活狀態,但卻茫然不知所措。
2011年,新教育像一縷春風, 將我的教學春天喚醒。我看到在新教育的天空下,每一所學校的老師都有火一樣的激情,每一間教室里的孩子都笑得那麼燦爛,「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深深地吸引著我。
我時常和孩子們一起看電影,熒幕前留下了我們燦爛的笑容,傾聽新教育的卓越課程研發報告,讓我有了自覺、清晰的課程意識,「電影課程」的構想便在我的腦海里生成。我要用電影潤澤童年的生命,讓學生在讀名著、議名著,看電影、評電影,寫劇本、演劇本、評參與、談收穫等系列活動中,感受經典的魅力,豐富當下的生命,提高聽說讀寫能力。
2011年4月,兒童電影課程在四年級光影播客班正式開啟。小豬威爾伯和蜘蛛夏洛走進孩子們的生活。每個寂靜的午後,或風嬌日麗的晴天,或陰雨綿綿的雨天,我們輕輕地翻開了《夏洛的網》,觀看了電影,寫了影評、組織了電影論壇、撰寫了劇本,編排了情景劇……讓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生命、友情駐留心間。
《音樂之聲》讓孩子們乘著音樂的翅膀飛翔。酷愛音樂的畢孟凡給大家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等片段,他沉醉其中,緩緩道出音樂的魅力。他喜歡聽著音樂讀書、寫字、畫畫,音樂能喚起他的創作靈感。
《放牛班的春天》打動了每一個孩子。九位女生成立了「天使之音樂團」,利用課餘時間組織編排了合唱、朗誦、時裝秀等節目,在學校的新教育兒童影視中心上演。
2013年9月,我又迎來了一年級光影播客家族的孩子們。針對低年級孩子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兒童電影課程則通過「讀(讀繪本)——看(看電影)——畫(畫圖畫)——講(講故事)——演(演故事)——評(做評價)」六個環節,提高學生的朗讀、欣賞、繪畫和口語表達能力,最終提升低年級孩子的卓越口才和自信心。
張睿鑫從不敢登台,到現在積極走上講台講故事;謝錦鵬從原來只講一句話到現在能講一段,這是多麼大的進步呀,我由衷地感到高興。
兒童電影課程開發三年來,我和孩子們共同穿越了五十多部電影,閱讀百本名著。留下了幾百萬字的影評、感想、繪本、劇本等材料,讓童年觀看的電影和名著溫暖孩子生命,滋養孩子心靈,陪伴孩子成長。
我突然發現,孩子們的成長才是我快樂的源泉。
當你對所從事的工作認知不一樣了,整個人的狀態也就不一樣了。少了抱怨,少了迷茫,多了靈感,多了創意,也有了堅持下去的勇氣和力量。2011年下半年到2014年是我工作最累也是最幸福的3年。
2013年相約古越蕭山,我開發的兒童電影課程(光影課程)榮獲第一屆新教育卓越課程評選提名獎。我被評為萊蕪市新教育實驗榜樣教師。
2014年相聚煙雨江南,兒童電影課程被評為第二屆新教育十大卓越課程。我被評為全國新教育實驗先進個人,萊蕪市優秀教師。
今年8月我加入新教育實驗項目種子教師團隊,接受培訓。我願做一顆種子,紮根在泥土,努力向上生長。
在我的帶動下,兒童電影課程也成了全校師生智慧與行動的密碼,我校成立了影視文化課程研究中心,讓電影課程走向影視文化課程,以影視文化引領,幫助師生建構起豐厚的精神世界,讓師生生活更加幸福完整。
《守望新教育》特別鏈接——
[新教育電影課程]
我的流年我的光
——電影課程素養
作者|王開東
《聖經》「創世紀」記載:「上帝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
「光」是上帝帶給人類的第一份禮物。在枯燥單調的語文課堂上,電影也是
照亮學生的一束光,光影世界是教師帶給學生的最好驚喜。
從電影這個端點出現,像射線,射向無限可能的詩和遠方。
電影不是一種事實,而是一種價值。不是一個現實,而是一種可能。
我對電影刻骨銘心的感受,來自於童年。
有一次,我媽媽的娘家放露天電影,我們一大家都去了。可老天不遂人願,到了晚上卻停電了,我們心急如焚,可電就是不來。我眼皮子老是打架,實在撐不住了,媽媽只得安排我在舅媽家先睡。我叮囑媽媽,那個電來了,一定要叫我啊……
後來,在半夢半醒之間,我突然聽到一陣大笑,猛然間驚醒過來,外面就是電影轟隆隆的放映聲……
我忘記了開燈,也不知道燈在哪裡,連滾帶爬地下床來,摸到門邊,卻發現門是被鎖住的!
農村的大門是有門扣的,中間有一道很大的縫隙,我拚命地想鑽出去;可是,腦袋卡在中間,我再拚命鑽,腦袋又卡上了,我再鑽,再鑽,嘗試了很多次,腦袋上全是汗水和血水……
耳朵里,只有我舅舅家場地上傳來一陣一陣幸福的笑聲……
後來,當大人們回來的時候,打開門,我匍匐在門下,身下一灘泥水,已經是半死過去了。
我一直以為,在露天電影的那個晚上,我的童年消逝了,而且永遠沒有找回來。
正是因為這樣的際遇,我對電影總有著奇異的感情。
電影可以改變人生,至少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
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這樣說:「小說考察的不是現實,而是存在;存在不是既成的東西,它是人類可能性的領域,是人可能成為的一切,是人可能做的一切。」小說家通過對現實的不斷顛覆和背叛來追求無限的可能性。
電影也是如此。人的一生是短暫的,短暫的人生無法重來,無法複製。人生不打草稿。只要我們選擇了一種人生,就失去了無數種人生的可能。幸虧我們還有光影世界,它通過對現實人生的一種背叛,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人生走向,並在一種對照中,讓我們體悟和品味人生,或共鳴或驚懼。
在這樣的歷史淵源和現實認識之下,我帶著學生看電影,並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電影課程。
首先是從課程需要出發,精選影片。我選片的標準有五條。一是世界範圍內公認的經典電影,主要是各大電影節獲獎影片;二是適切學生認知水平的影片,爭取每一部都能引發學生深刻共鳴;三是創作手法獨到的電影,為破解作文埋下伏筆;四是具有偉大的人性光彩,引導學生樹立積極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電影;五是對青春、愛情、人生、戰爭等某一母題深入探討和反思的影片。
其次是師生共享電影,把語文閱讀課和校本課糅合在一起,形成固定觀影時段,一次一部電影。
再次是老師組織電影評論課。從成長鏡像、文本解讀、母題積澱尤其是寫作破解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深入研討,為文本解讀、文章寫作以及文化素養的積累打下基礎。
最後是推薦兩部互文性的電影作為拓展,印發一些經典影評和引發反思的材料供學生繼續研討,並組織學生撰寫影評。
......
電影課,給學生打開了一扇窗。有清風,有朗月,也有溫暖和力量。通過剖析電影的敘事表達方法、情節架構、人物塑造及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內涵。我們從文字到文學再到文化,從素材到思維再到思想,最終打通了閱讀和寫作的通道,既獲得了解析文本的獨特視角,又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寫作能力。
電影的無窮魅力,似乎已經掀開了一角。沒有電影的語文課堂,是有缺憾的語文課堂,沒有電影的人生,不值得一過。
感謝電影
作者|夏昆
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六祖壇經》
二十多年前,一個跟今天差不多的周日下午,我一定是在立體電影院的畫室里度過的。
那時候幾乎每家電影院都有這樣的一間畫室。一般是很狹窄簡陋的小屋,裡面有張很大的案子,上面胡亂擺放著畫布、畫筆和一些或完成或未完成的畫。案子一定是被各色顏料染得早已看不出本來面目的。裡面一定還有一位畫師,在電腦噴繪出現以前,他們的任務就是為電影院畫電影海報。我曾經不止一次地看到《廬山戀》、《戴手銬的旅客》、《佐羅》在畫師的筆下徐徐展開,或者一根根抽象的線條逐漸變化出巴黎聖母院的鐘樓、拉茲住的監獄的鐵欄杆。畫師在畫海報的時候,我就這樣在旁邊看著,有一搭沒一搭地和他聊天,等著我的會員來。
那是在大學,我擔任中文系影視評論協會的主席,這大概也是我這輩子當的最大的一個官了。協會有幾百名會員,主要活動就是到對口電影院看電影,然後回來寫影評,優秀的作品會被發表在省影評協會的一個內部刊物上。而我們對口的電影院就是成都東大街上的立體電影院。
我不知道這家電影院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因為那裡根本不放立體電影。多年後我又經過那裡的時候,電影院已經不見蹤影,大概早已拆了。雖然如此,那段生活在記憶中依舊「立體」。記得那時因為會員人多,一部電影往往要分幾批看,作為影評協會主席,我得負責每次活動的具體事宜,所以經常會把同一部電影翻來覆去看上好幾遍,記得張藝謀的《古今大戰秦俑情》我居然就看了五遍。
也就是在那時候我發覺,好的電影和好書是一樣的——「舊書不厭百回讀」,好的電影多看幾遍,不斷會有更多的收穫、更深的感悟。也就是在那時候,我開始試著寫影評;也因為是影評協會主席,我看了很多會員的影評,其中不乏讓我汗顏的精品。記得那時候一個高我一級的會員謝雲寫的影評總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二十年後,我甚至還記得他的有些文章的段落。現在他已經是四川綿陽乃至全國頗有名氣的教育專家了。那次見面我談起此事,他說他早已忘記,但我沒有忘記,因為那是我走近電影的開始。
此話一出,忽然覺得自己有些武斷,因為我與電影結緣的時間似乎在更早的時候,那時候我正在讀高三。
同大多數中國的中學生一樣,我的高中生活也是緊張而艱難的,特別是在高三。為了考大學,我基本上拒絕了一切娛樂活動,每天從早到晚都埋頭於書山題海中。可是有一天晚上,我居然主動跟父母要錢,說晚上要獨自出去看電影,因為那天晚上我們那個小鎮上唯一一家電影院放映《最後一班地鐵》。我從班上訂閱的《中國青年報》知道這是一部好電影,即使賠上一晚上看書的時間我也得去看。父母竟也爽快地同意了。也就是這部電影讓我認識了大鼻子傑拉爾·德帕迪約,從此幾乎瘋狂地迷戀上他演的片子,從《大鼻子情聖》到《請你閉嘴》,一直看到他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打醬油。
也就是那時候,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把自己看電影的感受寫下來,由於當時學習實在太忙,一直沒有下筆,也許就是在那時候,我意識到電影其實也是一種藝術,跟文學、音樂、繪畫並無兩樣。好的電影不亞於一本好書,好電影也可以照亮頭上的天空以及前方的路。
不過,電影的路應該在更早的時候就已在我面前展開了吧。
早在物質和文化生活都極其匱乏的20世紀70年代,父母帶著我和妹妹住在成昆鐵路的一個小站上。那時對於那裡所有的人來說,看電影就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日。在沒有網路、沒有手機的時代,很難想像那些關於放電影的消息是怎麼傳出去的,反正只要方圓幾十公里內的地方放電影,消息很快就會被所有的人知道。於是在晚飯後,人們用各種方式奔赴放映場地,遠的搭卡車,甚至火車,近的就步行。
電影是在露天放映的,往往在放映機還沒架設好的時候,場地已經被各種椅子、凳子佔滿了。各家的孩子總是承擔起了佔位子的任務。有些家裡沒來得及擺放椅子,孩子就用磚頭石塊圈出一塊地盤,然後在裡面警惕地守衛著,如同非洲獅守護自己的勢力範圍。大人們總是吃了晚飯後慢悠悠地踱來,一邊批評孩子占的位子不夠好,一邊和鄉親朋友打招呼。有些沒有佔到位子的人,只好蹲在地上或者乾脆爬到樹上、圍牆上,而更慘一些的根本找不到銀幕正面的空地,只好到銀幕背面去看。得到這種待遇的大多是我們這樣的孩子,銀幕後面的空間很窄,因此頭要仰得很高才能看到銀幕,如果頭再仰高一點,看見的就是滿天的繁星。
20世紀70年代的電影品種並不多,少到大部分電影的台詞觀眾都能完整地背出,每當電影里的人物說一句話的時候,就會有觀眾接下一句話。而那時候我們的遊戲,經常也是扮演電影里的人物,一個小屁孩也會惟妙惟肖地背出《南征北戰》里的台詞:「張軍長,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但是即便如此,人們每次還是津津有味地看每一部電影,哪怕這部片子已經看過幾遍甚至幾十遍了。他們知道,能看上電影就已經是很美好的事情了。很多時候,大人們帶著孩子夥同鄰居浩浩蕩蕩長途跋涉,只因為聽說某個地方今晚放電影,可是到了之後看見的卻是「冷鍋冷灶」——沒有電影,於是只好浩浩蕩蕩地回來。路上有人問:「今天放什麼電影?」回答都是:「今天放『英雄白跑路』!」
那時候除了中國那幾部「百看不厭」的電影之外,偶爾也會放一些外國的電影。當然都是當時的幾個「同志加兄弟」的國家的,每個國家的電影都自有其特點,大人們總結說:「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又哭又笑;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再加上個「中國電影,新聞簡報」,我關於電影流派的最初認知大概就來源於此。不過就在這千篇一律中,居然也有些例外。
記得那時候我們那裡曾駐紮了一支部隊,幾乎每周都會放電影,當然這也就意味著我們每周都會過一次節。最讓人驚奇的不是他們放電影的頻率,而是他們的電影菜單。他們每次都會放兩部電影,第一部總是那個時候正在「熱映」的一些電影,第二部竟然全是卓別林的作品!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第一次看到了那個戴著禮帽,拄著拐杖,穿著肥大的褲子和大皮鞋的夏爾洛先生——從《摩登時代》到《大獨裁者》,從《尋子遇仙記》到《凡爾杜先生》,從《發工資的日子》到《一個國王在紐約》。我們和父母一樣,在星空下的銀幕前放肆地大笑,經常笑得跌下板凳,惹來周圍人更開心地大笑。很多年後,當記憶的湖面浮起那些鏡頭時,我的心中還蕩漾著滿滿的溫暖。後來,我重看兒時看過的卓別林,卻發覺曾令兒時的我捧腹大笑的《城市之光》、《淘金記》等影片卻讓已過中年的我潸然淚下。
也就在這時,我看到蘇珊·桑塔格說:
「電影既是藝術,也是生活……電影的誕生是個奇蹟,奇在現實竟能如此奇妙地瞬間再現。電影的全部就是在努力使這種神奇感永存和再生。」
(文章均選轉自網路,向作者致謝!)
關於教育電影賞析課的一點說明
作者|許錫良
首先感謝各位同學選修我的「教育電影賞析課」。是一種機緣讓我們相識。「教育電影賞析課」,是我們學院有史以來第一次開設的選修課程。
開設這門課程,我作為第一任教師是這樣設想的:能否有一門課,既能夠作為文學藝術欣賞課,作為師範生又能夠從中學習到教育理論知識,獲得一些教育的能力?因此,我想到了教育電影。電影的門類有許多種,我這裡專門選擇教育電影來賞析,是因為,我們是師範院校,在培養未來的教師。教育電影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途徑。我本人也具備了這個條件。我的專業知識結構是由大學中文系與研究生的教育原理兩個專業構成的。而讓電影藝術與教育結合起來的最好載體就是教育電影了。
大家選修這門課,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大家一邊欣賞世界範圍內的教育電影,一邊學習,一邊還可以拿到學分。看起來,這是很輕鬆美妙的一門課。其實要真正從中學到一些東西也絕不會太輕鬆的。因為,真正優秀的教育電影,常常是在電影藝術、人生哲理與教育行為方面都有極其豐富的蘊藏。如果,我們只是一味追求電影的故事情節,我們可能會忽略裡面最有價值的東西。因此,我們每次欣賞完一部電影,都要求寫出一篇觀賞心得體會,然後,將這些心得體會作為大家這門課程的考查成績。因此,這門課沒有集中時間的那種考試,只分布在平時的心得體會。這個要及時去做,不要拖到期末才來動手。學習是一個過程。平時的點滴積累才能夠形成能力。
這門課開設一個學期,總共32課時,在這個時間裡,我們大約要欣賞中外十部經典的教育的電影,並且寫出十篇電影賞析心得體會。電影的選擇主要分布在這些國家: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日本、印度與中國。中國的教育電影只會選擇那麼一到兩部。美國的電影《死亡詩社》、《鐵腕校長》、《艾爾文與花粟鼠》等等。德國的《浪潮》、《竊聽風暴》,法國的《放牛班的春天》(即《唱詩班的男孩子》)、日本的《女王的教室》、《麻辣教師》(即《 GTO》)、《金八先生》,印度的《三個白痴鬧寶萊塢》,中國的《草房子》等等。當然,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推薦,也會納入我們的欣賞範圍。
美國與日本的教育電影是我重點推薦的國家。美國的教育是世界一流的,美國之所以有那麼強大的創造能力,出了那麼多的創新產品,這與人家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通過美國的電影,我們會感受到美國教育的一些特點。特別是那部《死亡詩社》,是衝破傳統對個性約束的極好題材。
日本的教育電影也是極值得看的。因為,日本幾乎就是靠教育提升國民素質得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日本的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我們同學們沒有機會去日本實地考察他們的學校,但是,我們可以從日本的教育電影中感受到他們教育的一些特點。日本教育思想多元,我選擇的三部日本教育電影,分別代表了日本三種不同的教育思想與教育視角。有的是完全對立的。比如,《金八先生》是代表了日本最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麻辣教師》則代表了新一代教師的形象。《女王的教室》則代表日本對教育的另一個視角。我們要開動自己的腦筋去作出思考,不可以盲目地接受。
德國的教育教育電影更具有政治教育意義。比如《浪潮》與《竊聽風暴》,由於歷史的原因,德國最有切膚之痛。德國經歷的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的分割,使得我們不得不思考,專制極權社會其實離我們很近的。《浪潮》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專制極權即使在民主化程度很高的國家,其實也只需要六天的時間而已。這是美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某州立中學的政治課所作的真實的實驗,不過,有意思的是,這個實驗卻在四十年後由德國拍成了電影。
法國的教育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也是一部經典之作。人性化教育,在上個世紀的1949年就是一個日常話題。《放牛班的春天》正是這樣一個經典教育故事。這樣的經典電影要多看幾遍才行的。
印度本來是我不太想介入的國家。因為,在我印象中,印度是一個比中國還落後的國家。不過,自印度進入電子信息化時代之後,印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軟體國之一。借互聯網信息時代,印度的文化與教育,都有了新的變化。印度的教育也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最近流行的印度教育電影《三個白痴鬧寶萊塢》,確實是值得好好欣賞的優秀教育電影。看完這部電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今日之印度已經大不同於昔日之印度了。
中國的教育電影,如果有時間,我會讓大家看一下《草房子》,這部電影是中國教育電影中拍攝得比較好的。但是,與國外的一些教育電影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有什麼差距,到時我會與大家一起作出評析。
大家可以看到,我的「教育電影賞析課」主要是以國外的為主,特別是以發達國家的教育電影為主。為什麼要偏重於國外的?因為,無論從電影藝術水平,還是表達的思想理念來看,中國的教育電影都與人家差了許多層次。這一點到時我們作出一些比較就清楚了。這是中外不同國家的創造能力與思想境界決定的。
一部好的電影無論是從藝術性還是思想性,都是經得住反覆觀看的。我一直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希望更多的中國教師,能夠從外國的教育電影中了解外國的教育。教育電影當然不同於真正的教育,但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時代的教育電影,常常會反映一定社會背景與一定時代的教育。觀賞這些電影,就能夠獲得許多教育思想觀念,包括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具備的素質與能力。
我一直很痴迷於電影藝術。我自小出生在中國落後的農村,幾乎沒有任何教育資源,是電影世界將我帶進了一個新的世界。我覺得電影是很能夠豐富人的情感世界,引發人作出思考的一種藝術。我自己從中電影中獲得過不少益處。好的電影,讓人終身難忘,終身獲益。
希望這個學期,我們能夠共度一個愉快而難忘的美好時光。
(上述文章均選轉自網路,向作者致謝!)
《守望新教育》特別鏈接——
......
守望新教育微信號: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教育智慧,分享高人教育心得,匯聚田野教育創造,助力追尋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什麼是新教育?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TAG:守望新教育 |
※光影變幻中的情感和時光——林老師的電影課
※男人一生必須要上的十節電影課
※時光電影課-文德斯光影回憶錄之《柏林蒼穹下》
※德國電影大師文德斯來到時光電影課
※時光電影課《後來的我們》劇本創作經驗
※時光電影課-徐浩峰的武林世界
※電影課《卧虎藏龍》(一)課前討論:人心的卧虎藏龍
※電影課《卧虎藏龍》(二)俞秀蓮的深度,你可能還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