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最美的未來教育:面向燦若晨曦的未來|前沿

最美的未來教育:面向燦若晨曦的未來|前沿

點擊上方「中國教育新聞網」訂閱我們

最美的未來教育:面向燦若晨曦的未來|前沿

很多年前,我到位於北緯30°的神農架原始森林探險。對於探險來說,首要是不斷去發現——觀察沿途地形,觀測天氣變化,找到通往前方的路;然後,歷盡艱辛登上心中所嚮往的那一座山峰——這是對目標的實現;探險歸來,把探險筆記和照片分享給大家——這是對成果的呈現。一些年後,有朋友也想去神農架探險,於是用心看那些圖文——這就是教材。照片上標註哪些野果子能吃,哪些有毒——這就是知識;一些箭頭標明如何去摘這些果子——這就是方法。朋友邊看邊做筆記——這就是學習,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前人呈現的過程。由於準備充分,朋友探險時找到更多野果子——獲取了新知識——在前人發現的基礎上得以再發現;他還登上一座更高的山峰——在實現的基礎上得以再實現,他的照片更精彩——得以再呈現。

如果把神農架喻為一個世界,把個人的行程延伸為人類的進程,睿智的我們會有更多奇妙的發現——

站在世紀之巔,卓越的教師沐浴曙光,向浩瀚的遠方眺望,未來的天空晨曦燦美,輝映著時代的光芒。

在人類社會進程中,沒有什麼比陽光照亮黑暗,知識消褪蒙昧,教育傳承文明更有力量。在已存在45億年的星球上,人類是通過教育將知識代代相傳的物種,教育承載著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夢想。

從茹毛飲血的洪荒年代走來,教育是鑽燧取火生存之道的摸索與模仿,是刀耕火種生產技術的示範與習得,是格物致知生活智慧的揭示與開悟,是和諧發展生態理念的傳授與學習……無論是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還是信息社會,教育讓人類智慧代代相傳、源源不斷、熠熠生輝。人類籍教育積攢知識之木搭建智慧之舟,勇敢面對世界浪潮的洶湧奔放。

人類社會在發現、實現與呈現之間交織更迭、循環遞升。從橫向來看,每一代人都在自然探索中發現新知識、新方法,在生產行動中實現新目標、新夢想,在社會交流中呈現新成果、新思想。從縱向來講,在發現中呈現——每一代人都在獲取與展示當時的知識;從呈現中發現——每一代人都在學習和繼承前人的智慧。教育是引導後人發現前人的呈現,從而不斷推動自我實現的過程,是發現、實現與呈現在時空中不斷轉化的過程,是人類最睿智的傳承方式。

教育引導人類發現所面對的世界,實現所夢想的世界,呈現所成就的世界。當發現、實現和呈現達成平衡,當知識的傳播和積累速度遠遠超過其流失和消亡的速度,知識就不再因為一個人或一代人的死亡而消失,從而被儲存於人類群體的宏大基因之中。[1]教育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前置性、關鍵性、必要性驅動力量。從遠古時代始,教育是不斷交接的燃燒之炬,傳遞著光。

最美的未來教育:面向燦若晨曦的未來|前沿

01

通向未來的人類社會

在絢爛的曙光下,時代的全景式畫卷緩緩拉開於延綿的大海和山巒之間——這是最豐富的時代,也是最複雜的時代,這是精確性最高的時代,也是不確定因素最多的時代,人類正以全新思維、全新行動、全新速度在發現、實現和呈現文明的輝煌和未來的夢想。

人類正在加速發現。人類發現之旅極其艱難,從遠古時代獨木舟順流而下尋找新巢居,到大航海時代船隊發現新大陸;從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的日心說;從牛頓的經典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從傳統圖書館的目錄檢索,到亞馬遜網站的快搜引擎……無論是地域上的抵達,真理上的探尋,技術上的更迭,人類正努力翻越一道又一道發現的溝壑和峰巒,開拓視野,極目遠望。今天的人類,已經有足夠勇氣去審視人類自身定位,展望社會未來,窺探宇宙隱秘。曾經用萬年以上漫長時間進行大遷徙的人類現在已遍布全球,早已透過《天問》浪漫而幽暗的雲層,把目光投向百億光年外更廣袤的星系空間,以不同視角、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去探索世界,認識世界,理解世界。

人類正在加速實現。從原始文明到農業文明,人類經曆數百萬年;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人類經曆數千年;從工業文明到信息時代,人類只經曆數百年。[2]文明進階升級正在加速。信息革命浪潮澎湃,工業革命層起不窮,生物技術方興未艾,神經科學如日初生,人工智慧初現端倪,智慧社會呼之欲出……人類生活發生顛覆式地變化,整個世界喧囂而繁榮。科學構想和成果轉化越來越緊密,技術和魔法越來越貼近。Internet把世界的各個角落關聯到一起;AR把現實和虛擬關聯到一起;AI把人類和機器關聯到一起……每一項技術的發明和應用,都可能以蝴蝶效應影響著未來的走向,人類夢想正在被指數級地實現。[3]摩爾定律自身面臨新的摩爾定律,人類進入了實現的快車道。[4]

人類正在加速呈現。呈現是人類本能,這種本能在信息時代得以更充分地喚醒,成為信息時代最顯著的特徵之一。當下我們所置身的世界,有像繁星一樣閃爍的信息量,有大海一樣浩瀚的信息流,人類的自我表達和群體呈現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5]人類社會一天的信息流量,已超過一百年前回溯至史前所有信息流量的總和。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這是一個發現和實現不斷被呈現的時代。Internet的構築,大數據的興起,社交平台的建立,微博、微信和facebook等新媒體、自媒體如雨後春筍湧現,每一個人都可以面向世界發出聲音,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器和發源地。無論科學探索還是社會研究,每一個人的發現和實現,在今天都能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抵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呈現在全世界面前,最廣泛而全面地覆蓋到人類社會。[6]

人類社會文明程度若以發現、實現和呈現的增長速度和三者之間的轉化速度為衡量,可以劃分為「低現時期」、「中現時期」和「高現時期」。

低現時期——人類發現、實現和呈現三要素增長指數和轉化指數均為緩慢程度,其時間跨度為史前至農業文明時期;中現時期——以上三要素增長及轉化指數均有大幅度提升,其時間跨度為農業文明至工業文明時期;高現時期——為信息時期,增長與轉化進一步加快。而未來——屬於「超現時期」——人類的發現(乃至「想像」,這是發現的「觸角」)會更快乃至瞬時轉化為實現和呈現。[7]

教育是人類的世界工具。教育的任務是深刻洞悉、不斷優化發現、實現和呈現的關係,將人類智慧成果以最好的方式、最快的速度、最優的效果呈現在學習者面前,不斷提高他們的發現力,增強他們的實現力,優化他們的呈現力,激勵和引導他們去認識所面對的世界、建設所置身的世界、展示所成就的世界,讓人類所處世界更加美麗、更加美好。

最美的未來教育:面向燦若晨曦的未來|前沿

02

有人類溫度的未來教育

在蒼茫宇宙中,人類攜手一路走來,以教育之炬驅散黑暗和寒冷。教育是全人類在發現、實現和呈現過程中的共同遺產和未來工具。教育屬於每一個人,屬於每一個社會,屬於每一個時代。高度發達的未來世界具有關懷每一個人的時代理性和社會良知。

全員教育,讓人人享有公平的教育機會。從偏遠沙漠到繁華都市,從寒冷極地到炎熱赤道,從荒蕪高原到富饒盆地,生活在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人群,人人都有公平獲得教育的權利[8],這也是時代賦予世界的重大命題。所有人,不因膚色、種族、宗教、性別、年齡、財富、地位、區域、健康等差別,都有公平接受人類共同遺產的機會,都能掌握通向未來的智慧工具。

全面教育,讓人人獲得系統的教育養成。社會的全面發展要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無論將來成為集約化農場的農民,還是自動化工廠的工人,人人都會獲得系統的教育培養,以及充分的知識兼容和必備的核心素養,用以與社會接軌,與世界接軌,與未來接軌。未來的教育,是知識教育,更是思維教育;是經驗教育,更是素養教育;是方法論教育,更是價值觀教育。

全程教育,讓人人受到終身的教育關懷。[9]教育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是人類的終身福利。實施和接受終身教育是社會發展和個人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未來教育將進一步打破年齡概念、學校邊界、學段時限,以大數據平台、數字化學習、雲計算等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廣闊的教育環境支撐,體現更深切的人文關懷,伴隨每一個人的生活,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溫暖每一個人的生命。

教育引領未來,人類創造未來世界的預期絕不與人類背道而馳。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未來一定不是屬於機器的未來,而是屬於全人類的未來;不是屬於少數人的未來,而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未來。未來的教育充滿對人的世界的關懷,以及世界的人的關懷。我們共葆「有人類溫度」的未來教育,我們共建「有人類溫情」的未來世界。

最美的未來教育:面向燦若晨曦的未來|前沿

03

教育即世界

所有的發現、實現、呈現,都是人類與世界的定位、關聯與融合,出發和滿足於人類對自我世界和未來世界的建構。今天我們有必要建立一種更為宏大且必要的教育觀——教育即世界。教育引領人類發現世界、實現世界、呈現世界。教育為學習者構築一個心中的世界,這個世界將影響他的一生;教育為社會奠基一個未來的世界,這個世界將伴隨人類的進程。

教育把知識所構築的世界映射在學習者心中。學習者坐在知識的殿堂,就是坐在宇宙的中央,汲取人類儲備的智慧,掌握通向未來世界的密碼——文學解讀世界,歷史見證世界,數學定義世界,物理探究世界,化學解構世界,藝術展示世界,哲學思考世界……在閃爍的星辰之中,他們的眼神像星星一樣明亮,他們回眸著人類曾經的步履,思索著未來發展的軌道,構建屬於他們每一個人的心中世界。教育,這種伴隨人類世界誕生而產生的社會方式,必然是關於人和世界的課程——讓人人獲得生命的覺醒(個體),讓人人懂得生活的意義(社會),讓人人參與生態的建設(世界)[10]。

生命的教育:世界的人,人的世界。我們何以來到這個世界,我們將會去往哪個世界?我們源於45億年前一顆行星的形成,勝出於億萬精子奔向卵子的一次競爭,受益於人類承前啟後的智慧和教育。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的生命,如何去珍惜無以計數次偶然之中一次命中的幾率?每一次生命的誕生都是死亡的開始,未來的我們能否修改生命的密碼,超越生死而進入一種新的境地?我會重新構築一個怎樣的世界?我又如何坦然地在這個世界上,平衡生與死、當下與未來、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關係?

生活的教育:世界的人們,人們的世界。我和其他人如何相處?他們和我是什麼關係?我們是競爭還是共生,我們是擠奪空間還是和諧共榮?我們如何在這個像島嶼一樣的世界上,有一段共同美好的經歷?一切教育關係是社會關係的映射。如果說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11],那麼今天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關係,隨著高現時期的到來,已經在發生顛覆性的變化,教育應該做何種方式的改變和引領,讓一個生命在與其他生命相處之中,得以優雅而從容?

生態的教育:世界的人類,人類的世界。我們何以共生於這個世界,我們對於世界的意義何在,我們何以面對人類文明,何以去面對和構建我們共同的世界?站在人類世[12]的我們在代際之間以教育相關聯,正在共同思考、面對和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圍繞解決如能源枯竭、環境惡化、氣候變化、人口壓力等一系列史無前例的重大危機,儲備足夠的力量去面對各種挑戰。我們始終堅信,在人類的世界裡,烏雲遮不住陽光,雲靄掩不住晨曦。未來的教育更加美好,未來的世界更加美麗。

教育讓學習者明確「我」在世界的角色坐標(定位),我與世界的相應關係(關聯),我對世界的價值體現(融合)——愛是其中的應有之義。愛是生命對自我的覺醒、社會的參與和世界的連接。人類體現出強烈的個體覺醒度、社會融入度和世界關聯度。人對自我的呵護,是愛;對社會的聯接,是愛;對世界的回應,是愛——愛即建立關聯與融合,教育亦是建立關聯與融合。教育因愛而生,是維繫愛的最重要方式。給學習者怎樣的教育,他心中就有怎樣的世界。如果學習者面對的教育方式是狂風暴雨,往往他未來的世界很難風和日麗。如果在系統教育階段他很難感受到愛——這種關聯與融合世界的方式,未來他也將很難去付出愛——很難成功地建立與世界的關聯和融合。

從發現、實現和呈現的角度來看,每一代人把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呈現在世界上,贈予當下時代和未來時代之人。每一個接受教育之人,要懂得感受人類之愛,付出人類之愛,展示人類之愛——讓世界充滿愛。

最美的未來教育:面向燦若晨曦的未來|前沿

04

教育的關鍵性要素

教育關聯人類,融合世界。發現力(探索)、實現力(創造)、呈現力(交流)是人類社會進步最基礎和關鍵的三組力量。未來的教育注重啟發、誘發、激發[13]這三組力量——

啟發、誘發、激發每一個人的發現力。學習者如何發現和看待他們所面對的世界?教育將更睿智地呈現人類智慧,把內涵豐富的人類智慧成果以不同方式、不同載體、不同渠道展示在每一個人的面前。但是,教育絕不僅停留在對人類已發現的知識的傳授中,更重要的是啟發、誘發、激發每一個人產生對世界的好奇心、想像力和求知慾,引導每一個人用複合型思維更加大膽而生動地洞察世界,更深刻地發現事物的規律。

啟發、誘發、激發每一個人的實現力。學習者如何規劃和實現他們所夢想的世界?今天我們所置身的世界,皆是前人不斷實現的夢想世界。我們繼承了他們所創造的條件,我們有義務通過我們夢想的實現,為未來人類與世界創造更多條件。知識來源於世界,用以改造世界。今天的教育,更注重開拓人人用知識面對未來挑戰的思維,增強人人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育作為改變世界最重要的力量,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教育的重要標杆和必要尺度。

啟發、誘發、激發每一個人的呈現力。學習者如何展示和交流他們所成就的世界?未來的教育讓我們以更優雅從容、豐富多彩的方式展示自我價值、實現成果,傳播社會文化和人類文明。人類的發現受益於呈現的共享[14]。呈現構成信息流,呈現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推動力。因為呈現,我們把自己的成果共享給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也分享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人類成果。呈現力是人類自我價值社會化實現的重要依據。

最美的未來教育:面向燦若晨曦的未來|前沿

05

教材與課程

那些畫在岩壁上的圖案,應該是距今數萬年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繪畫的遺迹。[15]這些繪畫既是美術的萌芽,也是教材的雛形——它們本身是一種呈現,在向神靈或其他人表達某些信息——比如對馴鹿出沒的描繪(發現),對長毛象捕獲(實現)的展示。這是一種以文本形式出現的「教材」。那些人類的先祖,在相當長的進化發展階段,可以藉此亦獲得關於生存的信息。

在漫長的人類進程中,這種呈現不斷豐富。文字與書籍的產生,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的呈現。當人類發展處於低現時期,書籍的編著相對滯後,源自農業社會的典籍經活字印刷成為教材後,往往沿用數百年。而今,我們一年出版的書籍,遠勝於此前數千年書籍的總和。當下學校講授計算機課程,很難把三年前的教材再用於今日。世界在飛速發展,無論是從社會層面還是教育層面,發現、實現和呈現都在加速相互轉化。如何適應這種快速轉化?基於印刷術的傳統教材能否跟上未來課程的速度?

速現教材。發現和實現將及時轉化為呈現。最新發生的新聞事件、科學突破、技術革新都可以通過教育雲端等方式,以最大效率轉化為速現教材而呈現在學習者面前,滿足學習者即時學習[16]的需要。但是,我們也要意識到,含有價值觀、方法論等根本性教育要素的傳統教材,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會消失。互聯網,因其即時可獲取性成為教材的重要來源之一。個性化學習和彈性學制,催生教育行業開發數量驚人的教材包。因隨時眺望和把握世界最新進展,學習者將具有足夠的超前意識、全新思維和複合能力去應對未來挑戰。

交融學科。人類將站在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來發現世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自信息時代始,「定位」「關聯」與「融合」被凸顯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大世界觀」「大歷史觀」「大發展觀」「大教育觀」不斷建立或健全,應運而生的「大課程觀」著力打通學科屏障,形成聯繫交叉的課程類型,注重人文、科技、社會之間的融合。文科、理科邊界進一步模糊。[17]學習者被鼓勵在同一課堂上著力用數學、地理和經濟學知識,分析西班牙文獻中關於文藝復興時期財政狀況對文化的影響。知識不再被孤立和割裂,所有知識在學科的交融中呈現出更加迷人的光華。學習者對知識的重複性學習,遠遠不如關聯和融合知識更能帶來發現的樂趣。

全景課堂。未來課堂將以全新呈現方式出現在教育的視野里。VR、AR等技術的興起和運用,視網膜技術的研發以及可穿戴設備的升級,都將促使課堂呈現為令人驚嘆的全景模擬狀態——學習者在歷史課堂上穿梭於中世紀的宮殿之中,在地理課堂上頂著風雪登上珠穆朗瑪峰,在生物課堂上直接進入人體血管做環遊旅行,在體育課堂上跟貝克漢姆一起馳騁綠茵場……身臨其境的課堂場景將讓學習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課堂也不再局限於一個封閉狹小的物理空間內。課外即課內的理念,讓課堂存在於校內外任何地方。在教育雲技術的支撐下,地鐵站、快餐店、遊樂場的電子說明書、活動流程表亦可能是學校關於教學的精心滲透,從而成為學習者學習的生動教材。教育在更廣泛的空間產生。教育全方位滲透於生活中,學習者自主規劃學習,在連續場景實踐中獲得更真實的學習。

速現教材、交融學科、全景課堂將對傳統課堂教學結構、教學秩序與教學流程產生顛覆式衝擊,教師和學習者共同面對奔涌而至的新問題,需要共同進行新發現。教師是學習者,學習者也可能成為教師的教師,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學習者。學習者的選擇權得到進一步尊重和保障,教師更多採用引導來滿足學習者的需要,促成個性化學習。教師角色、課程模式、教學形態等將引發一系列變革。課堂所建構的新型師生關係將長遠影響到社會關係的構建。

最美的未來教育:面向燦若晨曦的未來|前沿

06

廣闊的未來學校

在燦爛的晨曦之下,作為人類文明的標誌性教育形態,學校更加受到尊重而不會消失——工業時代的集約化教育形態顛覆了農業時代的家庭式教育形態,信息時代正在形成的信息化教育形態以及未來社會智能化教育形態又將陸續蓬勃興起。

學校關係反映社會關係,未來學校在構建和引領一種社會關係。[18]混齡教學對社會生態的真實模擬,選課制度對民眾選擇權的充分尊重,翻轉課堂對社會平等關係的有效喻示,都將成為未來學校教育的基本特徵。學制、學期和學段的概念將進一步模糊,學校與社區、社會的關係將進一步融合,在職學習和脫產學習的圍牆進一步拆除。未來學校以線下和線上、實體和虛擬、校園和社區等多種方式存在於社會之中。它有校園之場所,卻無圍牆之疆界。它向社會延伸、向虛擬延伸、向全球延伸。學校即社會,社會即學校的理念在未來得到全新詮釋和全面印證。

特別是當傳統學習的含義從單一的發現向發現、實現和呈現延展,人類對學習充滿了史無前例的興趣和動力,學習成為一種興趣愛好,成為一種重要習慣,學校成為人類的精神家園。未來我們會看到,不同年齡段的人們隨時到學校學習,就像到餐館進餐一樣普遍。

科學探索的森林迷宮(發現)。未來學校在著力構建一種學習環境——一片注重體驗感、激發好奇心、保護求知慾、延展想像力、提升合作度的森林迷宮。在技術的支撐下,學校成為一個高度信息化和自動化的場地,各種自然場景和社會場景會被不斷創設,學習者會面臨一個又一個場景和問題,他們之間需要建立並強化一種關聯,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共同去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

學習成果的轉化車間(實現)。學習者在閱讀(自我發現)教材(他人呈現)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再發現,並促進自我的實現和呈現。未來學校將作為發現、實現和呈現轉化的重要場所。現有知識在學校經學習者掌握後,快速轉化為科學構想和研究成果,校園成為深度學習、實踐研究、社會生產的紐帶。學校的科研性及應用性進一步加強,學習者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與科學研發機構一樣,學校將產生人類最卓越的研究成果,並將成果再次轉化為教材,讓發現、實現和呈現構建更為良好的循環關係。

全球文化的微縮劇院(呈現)。未來學校培養未來世界公民,讓每一名學習者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充分而從容表達自我並聽取他人表達。學校著眼全球,以更加包容的人文精神,以更加寬廣的國際視野,以更加強烈的人類世界意識,促進學習者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理解和豐富。每一個人、每一個群體的呈現都力圖以最佳方式展開。跨區域教育交流和聯合教學活動將不斷增多,學校成為一個思想不斷碰撞的俱樂部和孵化器。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學校凝聚一群又一群未來人才,立足當下世界,共同學習當下知識,用以研究解決本地或全球化的挑戰,以及其他現實世界面臨的問題,承擔為未來人類和平發展之路築基的重大使命。

最美的未來教育:面向燦若晨曦的未來|前沿

07

全新的學習者

人類在發現、實現和呈現的過程中推動著自身的演化。這種演化使學習者的身心發生不經意的改變——我們的大腦失去原有的心象地圖,包括通過動植物知曉時間,通過辨識和星辰航行,我們的基因正在不斷進行修正調適……人類正在形成對大腦的重新布局,調整思考問題、構建社會和適應環境的方式。[19]從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出版,到2003年人類基因組的解碼完成;從傳統生物學到今天的神經科學,人類在加快發現自身世界的隱秘。今天的晶元技術、3D列印技術、現代醫學、材料科學等科學技術正在不斷實現我們生命的增能和缺陷的彌合。[20]未來的學習者,這群站在45億年星球之上,攜帶來自500萬年前人類基因,經歷並接受更多科技和信息浪潮洗禮的人類,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完成什麼樣的使命?

對技術支撐更依賴。出生並成長於未來的全新學習者,浸潤在大數據的海洋里,他們對技術的快速領悟、熟練運用和心理依賴遠遠超過任何時期的人類。技術如同手機與其所載入的APP,成為和他們身心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技術支撐使知識的識記不再成為教育最為關鍵的要素,學習者隨時可以通過技術(包括大腦晶元)檢索各類知識;另一方面,技術的過度依賴也將對自我思維的積極構建產生消極影響,技術的心理成癮性問題是未來學習者必須面對和克服的問題。

對選擇權利更重視。未來社會是扁平化、多元化社會,未來學習者更加關注社會關係和自身利益,以及兩者之間如何調整與平衡。他們對權力沒有畏懼感,他們注重行使自我的選擇權。他們抵觸灌輸式教育、說教式教學,他們強調同理心,更願意接受訂單式學習、自主型學習、個性化學習。他們認為師生關係是一種平等的合作夥伴關係。他們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樂於參加不同的社團組織,以彰顯他們的社會態度和個性發展。

對構築世界更主動。在高現時期,信息和資源圍繞在每一個學習者周圍。未來學習者樂於享受這種圍繞,在時機成熟和方法得當的情況下,每一個人的預期目標能夠得以更快速的實現。他們對世界的感知更加敏銳,也沉浸於用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構築屬於他們的世界。他們善於分析信息,整合資源,能夠大膽將各種想法付諸實施。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一個世界。

但是需要引起警醒的是,對學習者的個性化教育不等於迥異化教育,即使教育會被神經科學、信息技術等重構,但教育的重要目的依然必須得以尊重——使未來學習者對人類共性即人性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對人類核心價值理念有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在高現或超現時期,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上帝或撒旦,對世界產生躍升式推動或毀滅性打擊。並且,未來學習者還有一項關鍵使命——做好與人工智慧博弈的充分準備。在人類世界的倫理體系中,即使人工智慧像全能軟體一樣驅動社會發展,但人類永遠是世界的核心晶元——如何在高速發展的未來保持而不迷失人類自我[21]。

最美的未來教育:面向燦若晨曦的未來|前沿

08

卓越的未來教師

當學校和社會進一步融合,人人都是教育者的理念得以充分印證,不同類型的教師群體並存於社會當中。迎著燦若晨曦的未來,卓越的教師有世界一樣廣袤的胸襟,有太陽一樣溫暖的目光,他們伸出堅實有力的膀臂,展開熠熠生輝的羽衣,有著強烈的「人類社會」和「萬物關聯」意識,科學地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和世界趨勢走向。在通向未來的旅途中,他不會告訴你所有的答案,他亦和你在尋找共同的謎底。他需要更清晰地把握髮現、實現和呈現三個層面的關係,不斷健全教師的能力體系[22]。

第一層面,發現力。

思維開拓力。未來是顛覆傳統思維方式的時代。卓越教師敢於突破常規思維瓶頸,及時升級思維,建構關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結構性思維、顛覆式思維等多種思維模型,用多重視角發現和思考問題。

信息分析力。世界正在被數據越來越精準地進行定義。卓越教師善於精準分析各類信息、科學處理各項數據,從信息浪潮中明確自身的定位,發現問題的關鍵,掌握事物的規律,捕捉教育的契機。

系統關聯力。未來是萬物關聯時代。卓越教師更重視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世界之間的關聯,他們不僅是學校之師,也是社會之師、人類之師,善於把教育放在社會發展大氛圍、放在人類文明大歷史中來看。

終身學習力。未來是終身學習型社會。卓越教師有持續終身的學習力,和學習者一樣面對全新陌生的世界。終身學習既是一種品質,也是一種興趣,就如定期給手機充電是現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習慣。

社會共情力。教育是關乎全人類、關乎每一個人的教育。卓越教師有對生活的熱忱態度、對眾生的悲憫情懷,對世界的關懷精神。未來社會不因數據的建構而更為枯燥,人類世界會因人性的解放而更加溫情。

第二層面,實現力。

團隊合作力。作為在合作中演化並因合作獲得巨大收益的物種,人類將更為深入地鞏固合作力。更重要的是,教師、師生之間的合作對於學習者構建未來社會關係會起到重要示範作用。

課程設計力。個性化教育、遊戲化學習、全景課堂都對未來課程提出新的挑戰。在「大課程觀」背景下,卓越教師善於構建和設計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課程或課程體系,讓課程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跨界創新力。未來社會實現深度融合。卓越教師具有多門類學科知識和複合型實踐運用能力,善於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創新性地開展各方面工作,並不斷激發學習者的創新力。

教育評價力。評價即導向。未來社會精準性和不確定性並存,卓越教師善於在大數據支撐下以更精準的評價方式評判帶有不確定性因素的教育教學,形成教育正確導向。

矛盾處置力。未來時代在發現、實現和呈現日益加快的過程中,各類新生事物和問題層出不窮,卓越教師具備智慧面對和處理各方面問題的能力,及時消除矛盾隱患,保障學習者利益。

第三層面,呈現力。

故事演繹力。故事是人類對自身經歷的一種記憶行為,是對未知世界的一種想像描述。故事是人類傳播最有生命力的敘事載體。卓越教師善於在故事的建構和演繹中詮釋思想、表達情感。

平等溝通力。世界向扁平化結構發展,未來是更加平等的社會。灌輸式教育作為自上而下非平等的教育方式,必將被社會所摒棄。建立一種更加平等的溝通方式,有利於締結更加平等的師生關係。

審美塑造力。更美好的未來取決於更美好的引領。卓越教師有夢想絢爛之美、心靈溫潤之美、事業芬芳之美、歲月靜好之美,善於發現細微之美,審視其中之美,營造氛圍之美;捕捉瞬息之美,欣賞當下之美,創造未來之美。

多元傳播力。教育即傳播。卓越教師善於運用傳統媒體、自媒體、新媒體等多種信息化載體,運用視覺傳達、遠程教學等多種方式向學習者和社會傳播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

思想構築力。每一個人都是一個世界,每一個人都在展示屬於自己的世界。卓越教師善於構築屬於自己的心靈家園、精神世界和思想體系,學會與時代對話,與世界對話,與未來對話。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傳遞人性溫度的教育。機器和網路永遠無法取代教師在人性關懷中的重要作用。而人性的豐富性也使教育具有未知性和不確定性。在相當漫長的時期內,教師職業如同父母身份而不會消失,教師像燈塔一樣陪伴著人類的成長,守護著人類的家園,引領著人類的未來。

最美的未來教育:面向燦若晨曦的未來|前沿

09

未來的曙光

在45億年浩瀚的時空洪流中,人類的出現如火光電石,滄海一粟,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以極大的勇氣和智慧面對宇宙的蒼茫。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教育讓人類的智慧得以積攢、延續、傳承、創新。教育引導一群在宇宙中微不足道的生靈,凝聚產生偉大的成就。

今天的我們,要建立健全「大教育觀」,從更加高遠、更加廣泛、更加深入的視角統籌、協同、發展教育。教育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的世界的全面發展,促進世界的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

一百年後的人們會回眸今天的教育——今天的教育,是否向走向明天的我們昭示正確的方向和路徑,又是否會為明天的他們從容應對和建設一百年後的世界做出更好的奠基。

我們共享著人類在進步歷程中留給自己的每一點滴知識和智慧,以及這些知識和智慧所產生科學和精神對世界的改變。我們有責任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以及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告訴我們的後人。發現、實現和呈現,是教育最重要的要素和力量。

我們需要團結在一起,在廣袤的宇宙中,和我們的前人、後人在一起,作為整個人類,以微笑的姿態,最飽滿的情緒,呈現在浩瀚的星辰之中。面向燦若晨曦的未來,卓越的教師面帶微笑胸懷勇氣,輕輕揮手翱翔天地。

愛不滅,向未來;

因教育,永傳承。

注釋

[1]大衛·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認為,人類的誕生,意味著地球上第一次出現能將知識代代相傳的物種。人類可以將自己所學與他人分享。這樣,知識積累的速度開始遠遠超過其流失速度。知識和經驗不會隨著一個人或者一代人的死亡消失,而是為下一代保留了下來。就這樣,每一代人都繼承了前人積累的知識。隨著知識積累的不斷增長,後人得以採取不同方式,利用這些知識適應多樣的環境。詳見:大衛·克里斯蒂安《極簡人類史》,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2]李四光認為:「人類文化的發展,經過新人階段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以後,先後進入新石器時代及金屬時代。愈到後來發展愈為迅猛。從新石器時代的開始到現在至多不過一萬年左右,金屬時代的開始到現在不過數千年,人們開始利用電能到現在不過一百多年,原子能的利用則僅是最近幾十年的事; 而新石器時代以前的發展階段,則動輒以數十萬年到千百萬年計。由此可見,人類的發展不是等速度運動,而是類似一種加速度運動,即愈到後來前進的速度愈是成倍地增加。」詳見:李四光《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摘要》, 科學出版社1972年版。

[3]伊恩·莫里斯(Lan Morris)認為,從石器時代至2014年,社會發展指數從4點左右上升至900點,但從2015~2103年,分數會再提高4000點,屬冰河時期以來上升分數的4倍以上。詳見:伊恩·莫里斯《人類的演變-採集者、農夫與大工業時代》,中信出版集團2015年版。

[4]瑞·庫茨維爾(Ray Kurzweil)對科技歷史進行分析,得出關於科技增長以幾何級數進行的結論,稱作「加速度回報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此定律把摩爾定律擴展到許多集成電路科技以外的科技領域中。詳見:默里·沙納漢(Murray Shanahan)《技術奇點》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5]《連線》(Wired)雜誌提及:僅僅一天之內,人類就會產生數以百萬計的書籍寫作那麼大的價值。在全球範圍內,我們一共發送1646億封電子郵件,發了4億條微博,還在WordPress上寫了超過100萬篇博客文章,留下200萬條博客評論。在Facebook上,我們共寫了16億字。總之,我們每天會在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寫上約3.6萬億字,這相當於3600萬冊圖書(作為對比,整個美國國會圖書館才不過擁有約2300萬冊圖書)。詳見: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信息簡史》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版。

[6]就呈現來講,人類社會很早就有多種方式。譬如,希臘化時代的埃及亞歷山大博物館,作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博物館,以及1851年維多利亞時期「萬國工業大展覽」(Crystal Palace Exhibition),都是人類對科學和文化成果進行主動而有效呈現的生動範例。

[7]瑞·庫茨維爾(Ray Kurzweil)認為,我們正處於變革的早期階段,模式變化的加速度(我們改變基本技術方法的速率)將與信息技術的指數增長速度相同,並都將處於膝曲線的拐點(在這個時期指數增長的趨勢將變得非常明顯)。一旦越過這一階段,這種加速的趨勢將爆炸式地增長。在2l世紀中期以前,我們的技術增長率(與我們自身的增長速度大不相同)將以近似垂直線的速度增長。詳見:瑞·庫茨維爾《奇點臨近》,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年版。

[8]194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憲章「應當給一切人以受教育的充分而平等的機會」;1990年,在泰國宗迪恩全民教育大會上,形成《世界全民教育宣言》,重申1948年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關於「"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把終身教育的目的概括為:努力建設更美好的生活,即使人過一種更和諧、更充實和符合生命真諦的生活。

[10]蔡元培認為:「而教育者,則立於現象世界,而有事於實體世界者也。故以實體世界之觀念為其究竟之大目的,而以現象世界之幸福為其達於實體觀念之作用。」詳見:蔡元培《蔡元培全集》,中華書局1984年版。

[11]「教育即生活」由約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強調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義,注重教育對生活的影響;「生活即教育」由陶行知提出,認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生活與教育是同一個過程。

[12]諾貝爾獎得主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認為,人類已成為地球環境變化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而需要重新命名我們生活的地質年代。多國科學家表示贊同,來自倫敦地質學會一個工作小組(監管地質年代表的權威機構)開始考量各方面證據,竭力將我們所處的地質年代由根據岩石劃分的全新世(Holocene)更名為人類世(Anthropocene)——人類時代,首次承認人類對整個地球具有空前的支配力。詳見:黛安娜·阿克曼(Diane Ackerman)《人類時代:被我們改變的世界》,三聯書店2016年版。

[13]借鑒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李德仁院士關於教育應「啟發、誘發、激發」的教育理念。

[14]發表論文和媒體報道是一種呈現,能推動再次發現。以生物學研究為例,重大發現被發表後能迅速地被重複與發展。如CRISPR/cas9基因技術被發表後,全世界範圍在短短兩年內已經有數百篇關於在不同生物、不同基因引用的報道。又如,1865年,雷戈爾·約翰·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總結出著名的遺傳規律,形成論文《植物雜交試驗》。1881年,論文入選一本植物學雜交論文的目錄,最終導致在1900年,被三位生物學家同時發現。1900年是遺傳學史乃至生物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一年,來自三個國家的三位學者同時獨立地「重新發現」孟德爾遺傳定律,他們是荷蘭的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德國的柯靈斯(Carl Erich Correns)和澳大利亞的契馬克(Erich von Tschermak-Seysenegg)。從此,遺傳學進入孟德爾時代。詳見:程書鈞,潘鋒,徐寧志《話說基因》,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5]法國南部拉斯科岩洞(lascaux Caves)呈現前所未見的大規模史前藝術,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0年,史前人類在洞中繪製超過600幅壁畫,雕刻超過1500件動物雕像。詳見:瑪德琳·迪科爾森(Madelynn Dickerson)《人類藝術簡史》,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16]「即時學習」(just-in-time learning)理念在於學習者想學習什麼內容以完成任務時,都可以找到相應內容。詳見: 阿蘭·柯林斯(Allan Collins)、查理德·哈爾弗森(Richard Halverson)《技術時代重新思考教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17]愛德華·威爾遜(Edward O.Wilson)認為,科學和人文藝術是同一台紡織機編織出來的;人類可以從基因進化到現代文化這整個長遠的歷史中,看到有關這台紡織機的起源、本質,以及人類處境的詮釋。從教育的角度上來看,尋求知識的融通是重整日漸瓦解的人文學科結構的方法。詳見:愛德華·威爾遜《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和人文》,中信出版集團2016年版。

[18]裴巧靈認為,追求社會的民主化首先要求實現教育的民主化。「因為只有通過發展民主的、面向大眾的教育,全民的文化素質才能切實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質才能完善,全民的現代生活方式才能確立,民眾行使民主權利和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才能增強。」 詳見:裴巧靈:《芬蘭全納教育研究——歷史、現狀及啟示》,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19]心象地圖也稱為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是表徵環境信息的一種心象形式,是人們通過多種手段獲取空間信息後,頭腦中形成的關於認知環境(空間)的抽象替代物,是空間環境信息在人腦中的反映。黛安娜·阿克曼(Diane Ackerman)認為,人類的許多發明無論從身體還是精神上都徹底改造了人類自身,通過編輯簡訊,兒童大腦地圖中負責拇指的部分變得更大;在烹飪發明後,人類牙齒從鋒利變得遲鈍而脆弱。詳見:黛安娜·阿克曼《人類時代:被我們改變的世界》,三聯書店2016年版。

[20]溫德爾·瓦拉赫(Wendell Wallach)認為,科學上的進步很快能夠實現完全改變人類的基因、智力和身體。人們將很容易獲得超級技能,很快將出現能力超凡的半機器人和技術智人。詳見:溫德爾·瓦拉赫《科技失控》,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

[21]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我們的後人類未來:生物技術革命的後果》,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福山認為,「生物技術改變了人性,但我們卻絲毫沒有意識到我們失去了多麼有價值的東西。也許,我們將站在人類與後人類歷史這一巨大分水嶺的另一邊,但我們卻沒意識到分水嶺業已形成,因為我們再也看不見人性中最為根本的部分。

未來教育 大家之言

李德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對事物的看法往往取決於觀測的角度,站在怎樣的角度,就會有怎樣的認識和理解。

無論是1858年人類用系留氣球拍攝法國巴黎的鳥瞰相片,還是1957年前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乃至現代人造地球衛星的普遍應用,人類正在通過多種不同於以往的角度和方式探索世界。這種角度的變化和方式的革新,產生了非常廣袤的視野和令人振奮的效果,也體現了一種科學的精神。

如《面向燦若晨曦的未來》,提出「發現、實現、呈現」,建立了一個理論模型,從獨特的視角和全新的維度思考和詮釋人類社會進程,以及這一宏偉進程中教育應秉承的價值觀和方法論,把握了信息社會的時代特點,理念新穎,是一種頗有價值的探索和研究。

教育是伴隨人類社會產生的重要活動,科學技術在教育傳承的基礎上蓬勃創新。未來教育要善用「啟發、誘發、激發」,不斷提高人類代際之間的發現力、實現力和呈現力,並處理好其因果關係和邏輯關係,這是建設未來世界的明智之舉。希望我們共同關注教育,攜手面向未來,一起努力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鍾秉林/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知識改變世界,教育引領未來。今天我們對未來有什麼樣的美好遐想,未來就會有什麼樣的精彩紛呈。做出這樣的遐想,應該是站在人類的歷史長河裡,在仰望星空中科學判斷。

關於未來教育,有些是不可知的,有些是不會變的。不可知的,可以通過合理想像,科學預見;不會變的,往往是本質規律,必須遵循。

李院士所述未來教育要善用「啟發、誘發、激發」,這是反思教育實踐、探究教育規律所作出的科學判斷,無論在過去、當下還是將來,都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普適性,這也是教育工作者應該秉承的品質性、方法性素養。

預見不可知的未來,教育還將作哪些思考?《面向燦若晨曦的未來》一文提出「發現、實現、呈現」,著力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層面凝鍊出更本質性的要素,從而對未來教育作更充分的判斷,體現出一種教育哲學思維。而在信息化文明時代,關於「教育即世界」的詮釋,也是一種頗具探索意義的理念創新。

通向未來世界的過程中,教育要做到全局與細節並重,悟本與創新並重,思維與方法並重。教育者要善於引導受教育者不斷去感受世界,勇於探索發現、科學實現、交流呈現。而只有真正把握住教育的本質特徵,才能順應信息化浪潮中時代的巨大變化,應對紛至沓來的各種挑戰,共同構築更加美好的未來世界。

Olivier Francomme/法國亞眠大學博士生導師

教育是通向未來社會的重要方式。在法國,我們一直從事著弗雷內教育思想和教學法的研究和實踐工作。弗雷內教學法基於一些重要的原則和工具:實驗探索、協作生活、自由表達。

「實驗探索」就是鼓勵所有孩子去發現,要給他們發現的自由。對於受教育者而言,發現的過程就是去探索理解世界的過程,去試圖生產出知識性的東西;「協作生活」就是鼓勵孩子們通過合作去大膽創造,不斷構建他們自己的世界;由合作理念而產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自由表達」,我們非常關注學習者通過語言、肢體、繪畫、音樂等各種方式進行表達,鼓勵學習者通過不同方式進行創作和產出,而且基於學習者創作和產出的作品,形成他們自己的學習資源和材料,這裡面也有一種轉化。

在實驗探索、協作生活、自由表達之中,每一個受教育者會發生驚人的變化與成長。

這與《面向燦若晨曦的未來》構建的三個教育階段不謀而合:發現、實現和呈現。弗雷內的三個原則與文中的三個重要教育階段,這是兩種不同教育思想的強烈聯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暑期讀書時,50本好書免費送!|服務
重溫入黨誓詞 慶祝黨的生日
爭做合格黨員 堅定不移跟黨走
專家解讀《對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辦法》
投入精準發力才能提高質量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辦面向未來的教育
傅盛:面向未來,做一些真正遠大的事情
培養逆商,是面向未來的教育,決定孩子將來的幸福與成就
面向未來,我們該如何培養教師?
新技術風起雲湧,教育出版如何面向未來?
以「面向」的姿態,創造教育的「未來」——鹿城區首期「面向未來的教師」培訓項目的探索與實踐
面向未來的華為鴻蒙系統正式亮相
正視歷史 面向未來
面向對象:我的蓋世英雄,未來,有你,才完整
孩子們需要面向未來的教育
走出忐忑,面向未來
青少年編程,面向未來「玩真的」
老師馬雲的教育關鍵詞:欣賞自己、成就他人、面向未來
面向未來,面對挑戰,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以史為鏡 面向未來
面向對象:待盼君來,從此與君同在
面向未來教育,教師應該擁有的八種心智
面向未來的博物館
耽美動漫《未來都市NO.6》,黑暗中的相遇,面向光明的愛情!
久違的蘋果春季發布會終於來了,今年將以「教育」為主題面向廣大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