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二十周年之際,給吾兄劉德華的一封信
作者:格隆匯· 馬田
編者按:
本文是格隆匯香港回歸20周年徵文中相當有理論深度,而有有現實指導意義的一篇——作者為香港知名經濟學者,親歷了香港這些年的所有變遷,然後用深厚的經濟學功底,分析了香港之所以繁榮,以及未來向何處去的看法,其中對社會福利制度,以及民主制度對經濟的阻滯影響,令人耳目一新。拋磚於此,以茲爭鳴。
德華吾兄:
久疏問候,甚是抱歉,您的身體已然無礙了吧?
日前我從廣州回深圳,結果在廣州南站安檢兩次,回到深圳北站又安檢了一次。驟然緊張的安檢形勢,讓我突然意識到,又到香港回歸紀念日了。您知道的,我對香港是充滿感情的,我一直認為香港是世界上最適合我們講粵語的兩廣人生活的地方,沒有之一。
轉眼香港回歸已經二十年了,大哥您唱的《東方之珠》還猶在耳邊,特首已經換了四任三位,七月一日林鄭月娥女士正式宣誓就任新一屆特首。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前些年的一次聚會,大哥您曾經很認真地和我聊過是否參選港府特首的問題。當時礙於人多嘴雜,而且我自己的經濟學解釋功力尚淺,也就沒有和大哥您深入探討。今天我想就這個話題和您好好商榷一下,如若言辭不當,還望大哥海涵。
具體來說,我想和大哥探討兩個問題:
一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林鄭月娥的施政綱領和具體的施政方針;
二是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大哥您參選下屆特首的可行性和具體的策略。
為了順利探討這兩個問題,讓我們先就什麼是經濟學達成初步共識吧。
相對於物理學等誕生了兩千多年的自然科學,經濟學誕生的時間很短。1776年,英國人亞當·斯密先生出版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標誌著經濟學成為了一門學科。經濟學發展至今也就不到三百年,這對於一門學科來說,時間是非常短的。正因為如此,這門學科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充斥著各種謬誤也是很正常的。
首先,經濟學是一門科學。經濟學是基於「人是自私的」這個假設和「需求定律」這個公理,然後用邏輯推導,構建成一整套理論及其推論的體系。同時,經濟學又是一門社會科學。我們都知道,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研究的是物。經濟學研究的是人,經濟學家也是人,研究對象也是人,這就對經濟學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干擾。
在對現實生活中的同一種經濟現象,往往不同的經濟學家都會有各自的見解。原因有三,一是經濟學還存在著大量錯誤,用錯誤的理論去分析問題,當然就只能得到錯誤的結論。二是正確的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很簡單,但運用卻很難。三是經濟學家的私心在作怪,故意扭曲了經濟分析,把結論引導到於己有利的方向。
讓我們先來看看林鄭月娥的施政綱領和具體施政方針吧。
作為香港歷史上的首位女特首,林鄭月娥未來的施政綱領也備受矚目和期待。談及未來五年特區政府的施政目標和她本人的期許,林鄭月娥表示,願意用她豐富的從政經驗,秉承自己在參選行政長官時提出的理念,努力讓香港成為國家一個非常有朝氣的城市。
她對香港未來的期盼,就是為香港市民提供一個生活滿足感非常高的地方,為青年提供各展所長的機會,讓中年人安居樂業,讓老年人安享晚年。林鄭月娥說,要實現這些目標,下一屆特區政府將優先從三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個就是土地房屋,要解決香港現在樓價很高、買房子很難的困難;第二就是教育,我願意多投放資源在香港教育制度中,培養出足夠的人才,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第三就是發展香港經濟,一是要讓經濟多元化,二是要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合適的職業。我認為有兩個範疇香港是具有優勢的,一個是創新科技,另外一個是創意產業,因此未來經濟發展無論是鞏固提升傳統產業,還是開拓新產業都是新政府施政的重點。」
林鄭月娥的施政綱領和具體施政方針是否切中香港現在的經濟問題呢?是否能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呢?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香港經濟的發展史,先看看回歸前的香港吧。
香港回歸前經濟發展得很好,我認為有兩個最重要的原因:
一是港英政府奉行的對市場積極不干預政策,不搞社會福利,不派錢,每個人自力更生,這樣每個人都努力創造財富,最後加起來就是經濟大發展,這是符合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的。
第二個就是充分發揮了香港的地理因素與歷史因素的複合優勢,充分利用了中國從封閉變為開放而給香港帶來的機遇。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跟國際社會打交道需要藉助香港這個中介。以國際貿易為例,以前中國要出口,對世界市場的認識要通過香港來進行,香港對國際市場非常了解,而大陸有廉價的勞動力,於是二者合作形成了前店後廠的模式。香港賺取的是信息費用的租值,尤其是在金融業和國際貿易這兩方面更加明顯。
但是信息費用的固有特徵是,隨著時間過去它會不斷地下降,不可能長期維持,香港賺取信息費用的租值也就不可能長期維持。隨著改革開放時間的延伸,大陸對國際市場的了解不斷增加,有的企業做大以後甚至直接就到海外開分支機構,不再需要香港這個中介了。
說了好的,再看差的。港英政府殖民時期,香港在經濟政策方面的錯誤主要也有兩個:
其一,搞租務管制,結果搞出房屋署這個龐大的利益團體,租值消散巨大。雖然後來歷經辛苦終於廢除了租務管制,但房屋署繼續存在,又搞居屋(相當於經濟適用房),又搞公屋(相當於廉租房),很是能折騰。
其二,就是香港政府壟斷土地導致樓價偏高的問題。除了這兩方面之外,其它事情港英政府基本上不管。
綜上,其實香港的經濟在回歸前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因為就算是香港繼續保持積極不干預經濟自由發展的良好制度,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這個局限條件的變化,香港的優勢也在不斷地下降,其租值終將被中國參與國際競爭所消散掉。換個角度看,香港如果能維持以前經濟自由的制度,就算是現有的比較優勢消失,市場也會找到其它的比較優勢,所以即使香港的地位再怎麼下降,本來至少是不會比深圳差的,而現在就不好說了。
為什麼說港英政府奉行的對市場積極不干預政策是好的制度呢?
我的老師史提芬教授曾指出,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人類的社會制度只有三種:
第一種是以產權界定權利的市場經濟;
第二種是以等級界定權利的計劃經濟;
第三種是以管制界定權利的偽市場經濟。
相對於人們的慾望而言,人們想要的東西總是不夠的,總是稀缺的。自私的人們爭奪稀缺的東西,就產生了競爭。只要自私和稀缺存在,競爭就無處不在。
有了競爭,就要決出勝負。怎樣決出勝負呢?用價格來決定競爭的勝負,也就是用價格來給人們分配稀缺的物品,這就是市場制度。
換句話說,市場制度就是以價格來決定競爭勝負的準則。其他決定勝負的準則,我們統稱為「非價格準則」。
為什麼我們要選擇價格準則來決定勝負呢?
這是因為在價格準則之下,人們為了競爭到自己想要的稀缺物品,就必須支付價格,也就是付錢。那麼錢從何來呢?是人們之前在市場上通過出售某種別人所需的物品得來的。也就是說,人們要先利他,得到收入之後才能在競爭中勝出,滿足自利的需求。可見,價格準則是不會造成租值消散並且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當然,與此同時,還必須要有適當的法律規章和道德觀念來確保價格準則,也就是市場制度發揮作用。港英政府奉行的對市場積極不干預政策,就是確保了市場參與者只能用價格準則來參與競爭,所以是好的制度,大大促進了香港的經濟發展。
我們再看回歸後的香港經濟,港人大多認為現在的香港經濟形勢並不樂觀。大哥您是娛樂行業的翹楚,應該能很明顯地感覺到港產片和粵語歌的日漸式微。很多藝人都北上淘金了,最根本的原因是香港已經給不起他們應得的價錢。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是沒有辦法進行文化輸出的。對了大哥,我順便八卦一下,近年您的大電影,比如《解救吾先生》啦、《拆彈專家》啦,怎麼都不見林家棟了呢?你們不會是鬧翻了吧?
香港經濟的停滯不前甚至是出現下滑,除了大陸發展起來了,和香港此消彼長的原因外,最主要的還是因為英國離開香港的時候,埋下了兩個炸彈:一個是社會福利,另一個是民主制度。
先看社會福利。
港英政府主要是在彭定康做港督的時候開始派餅仔——就是分蛋糕,瓜分以前納稅人積累下來的錢。這有兩個方面的做法。一方面是大幅度給公務員加薪,連公立學校的老師的薪金也跟著水漲船高——因為他們的薪金水平是與公務員掛鉤的。另一方面的做法就是對廣大市民大派社會福利。先是搞強積金(強制公積金),強積金就是社會養老保險,名稱不同而已。強積金是強制人們一定要付養老保險費,個人出一點,企業出一點,政府出一點,到老的時候政府負責發放退休金給投保人。但是,強積金在其它發達國家的經驗可是虧得一塌糊塗的。香港的強積金繼續下去,肯定也會是虧得一塌糊塗的結果。
彭定康在香港回歸之前除了直接派錢,還支持香港的工會搖身變為「真工會」,在立法局通過了法案授予工會集體談判權。中國一收回香港,馬上就把這個法案撤銷了,工會的李卓人因此非常生氣。但中國雖然能撤銷這個工會法案,卻還是阻擋不了香港政府從此大派福利。
順便說說李嘉誠先生吧。香港回歸前一直就是以房地產業為支柱性產業的,不是回歸之後才出現這個情況的。那為什麼回歸前大家對李先生很推崇,回歸之後就變成憎恨了呢?我們用經濟學的邊際分析法就能很容易地作出判斷,顯然絕對不是因為李嘉誠這個局限條件變了,香港經濟的衰落跟房地產業沒有關係。
改變的關鍵局限條件是社會福利。
人性自私,如果我坐在那裡抱怨社會不公,抱怨政府做得不好,政府就會派錢來安撫我的話,那我當然就選擇抱怨,而不是選擇工作。而且我再也不會去崇拜白手興家的人,而是抱怨他,立他為欺負我的標杆。
所以社會福利一定會造成仇富。
這樣一來,經濟當然就很難搞好了。大家都不勤奮工作,不力爭上遊,而是各種抱怨,只想從政府那裡分到錢,大家都想著去分蛋糕,而不是做蛋糕,經濟怎麼可能好呢?
再來說民主制度。
首先民主制度跟社會福利是有關係的,有經濟學家做過相關性研究,發現越民主的國家,社會福利的支出越高,二者是正相關的。
這是統計分析,但原因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我要討好選民才能當選,而最簡單的討好方式就是派錢,我承諾上了台就會派錢給大家,你選不選我呢?所以社會福利其實就是一種買選票、賄選的行為。這樣在民主社會裡,誰說派錢誰就當選,當選人上台之後就要兌現承諾,於是社會福利的支出也就上升了。二者之間正相關的原因就在於此。
民主的具體表現就是用投票的方式來決定事情。如果在沒有任何約束的前提下,現在我們面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努力工作去賺錢,一個是投票瓜分別人的財產,人們會選擇哪一個呢?
沒有任何約束就等同於沒有任何代價,大家肯定選擇投票。這是合法搶劫,不用坐牢,何樂而不為?法國大革命的本質就是這麼一回事。以前古典的政治哲學對民主的批判是人們會以民主的名義殺人,現代社會基本上不大可能再出現這種情況了。但換了個方式,就是用投票通過社會福利法案。投票的選民可以很坦然地說,我沒有搶你的錢,我只是說,富人應該照顧一下窮人,加你們富人的稅,把你們的錢拿過來通過社會福利派給我們窮人。
但這跟搶錢有什麼區別嗎?這就如一個強盜拿刀子指著你,但聲稱不是打劫,只是逼你做慈善,這不就是說得好聽而已嗎?跟搶劫還是沒有任何區別,本質就是侵犯私有產權。
民主制度沒有任何約束的話一定是這個後果。
美國憲法修正案的第一條到第十條是所謂的「權利法案」,句式都是以「國會不得立法……」為開頭,就是約束國會不能用投票的方式來做這十條修正案所指定的範圍里的事情。美式民主就是所謂的憲政民主,用憲法來限制民主,不準投票去做侵犯私有產權的事情。自從搞了憲政,民主才成了所謂最不壞的制度。其實在此之前民主的名聲是非常臭的,包括美國的國父也是這麼認為的。《聯邦黨人文集》裡面把民主罵得狗血淋頭,直接說支持民主的人都是瘋狗,民主是短命的,一定會自殺的。因為他們當時所理解的民主就是法國大革命的狀態。就算到了二戰之後、蘇聯解體之前,西方國家的價值觀都是自由而不是民主。
美國的憲法修正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包括不得剝奪私人財產。但它還是說得不夠清楚,因此現代社會剝奪私人財產換了一種隱蔽的方式,那就是剛才說的社會福利,本質上就是搶錢。如果美國憲法真的嚴格遵守的話,什麼最低工資法、工會立法、貿易保護立法,包括最新的是奧巴馬的醫保法案,怎麼可能不違憲?比如奧巴馬的醫保法案規定企業一定要參保。憑什麼一定要我買保險呢?這不是強買強賣嗎?明顯是侵犯私有產權。美國的確有人上訴到最高法院,說這醫保法案違憲。結果最高法院的那些大法官投票決定,說沒有違憲,這個相當於是稅收!按這種荒唐的邏輯,那豈不是什麼都可以說是稅收了?我把你的財產拿過來,也可以說我不是在剝奪你的私人財產,只是在征你的稅而已,那就怎麼都是合法的啦。
所以,現代社會搞民主,是用社會福利來侵犯產權。這侵犯發生在兩個方面:
1、一個方面是拿社會福利的人被養懶,其實是損害他自身的。被養的那幫人本來是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如果政府不養,他會力爭上遊,不斷提升自己的租值。這時候的社會福利等同是鴉片,你吸了它感到飄飄欲仙,但實際上它損害了你的身心健康。
2、另一個方面是對於那些工作的人,尤其是對社會貢獻比較大的人,得到的社會福利少,因為他既不失業,工資也比較高,最低工資法對他沒啥影響。這些人是被蠶食租值的。
事實上政府派錢的錢是從哪來的呢?不就是收納稅人的錢嗎?而且主要就是收高租值的人,那些低租值的人沒啥錢可收的。再者就算都是被蠶食租值,真正大富之人其實你沒法真的蠶食他,因為他們會想辦法逃跑。像法國就很明顯,一征富人稅,那些高收入的人就改國籍了。想靠對富人征重稅,轉移支付給窮人,事實證明是沒用的,不要去幻想這種事情。最有錢的那幫人,你拿不到他們的錢的,因為富人之所以叫富人,就是因為他在財富這方面的局限條件的約束小,他的選擇範圍大,你想掏他的錢是想得美。能被徵到重稅的其實是中產階級,他們沒有富裕到可以搞個直升飛機出國轉一圈避稅,他們的「避稅」策略就是減少工作,收入不要那麼高,以避開高稅率的檔次。
但這一來,窮人不工作,中產少工作,富人的錢又征不到,經濟怎麼能持續發展呢?
綜上所述,到目前為止,像法國大革命時期那樣以民主投票來殺人的情況至少在發達國家不太可能發生,但是民主的新癥狀是通過社會福利這把軟刀子殺人不見血。
社會福利的禍害還不止於此,還可以有更恐怖的發展:它除了使拿福利的人變懶不求上進之外,還使他們天天坐在那裡抱怨,最後自己把自己忽悠了,真的相信這個社會很不公平,對他們很不好,於是他們很憤怒,這樣搞社會運動就容易了。民主制度在香港不僅僅是在經濟上強化了社會福利,更是在政治上搞亂香港的社會秩序。這個話題過於敏感,我們就此打住。
回過頭我們再從經濟學角度看林鄭月娥的施政綱領和具體的施政方針,鮮有保護市場制度,也就是價格準則的。也少見具體措施能發現香港的比較優勢,提高香港的競爭力的。對於社會福利和民主制度的弊端,既沒有考量也沒有因應的舉措。以這樣看來,她的施政綱領和具體的施政方針,要改變香港的經濟困境,或會比較難!
我還想到一個問題,林鄭月娥的話會不會只是政治家的官話,在處理實際事務時,她會不會表現出相對的靈活性呢?
我想起她在任政務司司長時處理的一個個案。2013年3月,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表示,當局早前看到很多香港本地母親為購買嬰幼兒奶粉感到不安和焦慮,所以迫不得已修訂《出入口條例》,限制奶粉出口,該條例並非針對內地人士,做法也並非激烈。同時,特區政府將與供應商和零售商研究如何完善供應鏈,保證奶粉充足供應。我們現在知道,限制奶粉出口,其實就是針對內地人的,而且幾年時間過去了,特區政府還是沒有與所謂的供應商和零售商研究好如何完善供應鏈,還是沒有辦法保證奶粉的充足供應。可以看出,林鄭月娥的施政思路,並非發揮市場的價格調節作用,而是傾向用非價格準則進行處理,效果可想而知。
觀其言察其行,單從經濟角度看,未來五年,林鄭月娥執政效果或難樂觀,這樣會給下屆特首競選增加變數。
大哥如若有意參選下屆特首,小弟建議您應該儘早做好如下準備:一是多和中央相關人士溝通,承諾約束民主,保持香港的社會穩定;二是多和選舉委員會的委員們溝通,承諾給他們代表的利益團體更好的福利待遇;三是多和市場人士溝通,承諾給他們更寬鬆的市場環境,取消非價格準則對市場競爭的約束;四是多拍港產片,帶動香港娛樂業發展,保持個人的曝光率。衷心希望大哥能參選成功,那將是港人之幸,國人之幸!
今天啰啰嗦嗦半天,還請大哥諒解。有空我們兄弟把酒言歡!對了,如果方便,可否把古天樂也叫上?古仔在廣西默默地捐獻了上百所小學,我覺得他的確是個值得交往的人。等您呼喚了,靜候佳音!
問嫂子及向蕙侄女好!保重!
弟 馬田
2017.06.30夜
(更多內容請登陸格隆匯官網或下載格隆匯APP)
※加入ICH會是中國仿製藥廠的終極浩劫嗎?
※萬科,從此一個二流企業
※成交放巨量,股價創新高,海底撈的「後廚」——頤海國際
TAG:格隆匯 |
※香港「四美」與香港「四大天王」 八九十年代最最經典的回憶!
※香港公認的四大天王,郭富城第四,劉德華第二,張學友榜首
※劉德華和張學友:誰才是當年香港「四大天王」之首
※香港最受歡迎的6大男明星,劉德華第二,張學友第三
※香港和大陸演藝圈有別,王祖藍一語道破,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香港真正影帝級的十大演員,劉德華第四,周星馳第七
※香港歌壇中的四大天王最土豪的是他?我還以為是劉德華呢
※香港公認的4大影帝,劉德華墊底,張國榮第二,第一實至名歸!
※香港公認的四大天后,王菲第四,鄭秀文第三,林憶蓮第二
※曾是香港歌壇第一天王,比張國榮張學友還紅,追王祖賢送跑車,現與妻子47年恩愛如初
※香港最美的四大女星:關之琳第三。袁詠儀穩居第二,第一讓人讚不絕口
※當年香港樂壇「四大天王」之首,究竟是劉德華還是張學友?
※最受歡迎十大香港男演員,張家輝第七,周星馳第二,第一實至名歸
※美國人眼中的5大香港女神:林青霞第一李嘉欣老幺,朱茵王祖賢未上榜!
※為什麼香港最經典的兩個組合無線五虎和四大天王里都有劉德華?
※香港娛樂圈中最美的五位女星,邱淑貞第三,第一實至名歸!
※以「吃軟飯」為榮,卻靠一首歌紅了三十年,被譽為香港第五天王!
※九十年代的香港影壇美人如雲,除了王祖賢邱淑貞還有她們
※吾愛自由行‖巴厘島香港十五天十四晚之前期準備篇
※八十年代的香港,美人頻出,你還記得林青霞張曼玉王祖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