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平涼記憶」叢書《硯池消息——平涼古舊書札賞析》 繼續徵集古舊書札

「平涼記憶」叢書《硯池消息——平涼古舊書札賞析》 繼續徵集古舊書札

《硯池消息——平涼古舊書札賞析》選登

都督剪辮 茲事體大

——李寶善致吳文波信札賞析

/李世恩

圖片一

這是105年前曾伯祖父玉山公自蘭州寫給老家靜寧縣威戎鎮的好友、塾師吳文波先生的一封私人信札。雖然信末的時間只標明夏曆月日而沒有年份,但從內容及所署月日推斷,當是民國元年(1912)臘月十一日(即1913年1月17日)無疑。

該年初,畢業於湖北陸軍武備學堂,並作為學生軍的一員參加了武昌首義回到家鄉的玉山公,本來赴蘭州想投考北京高等院校,但因考期已過,未能如願,就只能到甘肅都部「請予位置,因奉批示,飭軍政處量材錄用」(見其另外信札),後見忠武軍統領周務學,「遂委公所書記員差」(同上),幾月後,又「蒙軍政處委任為教育科額外委員」(本信札,下同)。

辛亥前後,中國迎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李鴻章語),地處西北內陸的甘肅自然也不例外。民國元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但駐守蘭州的陝甘總督長庚卻秘而不宣,封鎖消息,繼續堅持進攻已經易幟的陝西國民軍,以示效忠。後迫於全國各地形勢的迅猛發展及蘭州革命黨人和進步人士的壓力,長庚自知大勢已去,回天無力,遂將陝甘總督印信交付袁世凱任命的甘肅臨時都督趙維熙,離蘭赴京。3月15日,甘肅通電承認共和。

作為原清廷任命的代理甘肅布政使趙惟熙,此前曾任翰林院編修,本是一介文人,只是因緣際會,被推到了時代的前台,成了一方封疆大吏。要讓這樣一個身處閉塞落後的官場、且從未接受過新思想的傳統官吏,一夜之間洗心革面,成為民國新人和一方領袖,並承擔起開創新的歷史階段的重任,不可謂不難。這與民國初年許多地方「換湯不換藥」的革命毫無二致。所以,對地方來說,所謂「共和新政」,除了懸掛國旗和更換門牌之外,沒有比沿襲舊制更好的辦法。

寫此信時,距趙惟熙秉政已經整整10個月了。但甘肅「雖雲承認共和,而專制依然」,公務人員不知所之,「稍無夤緣手段」,不攀附逢迎,「即概行賦閑」「宦海近成一大苦海」。而此時最能表現「共和氣象」的重大新聞,竟然是新任都督趙惟熙帶頭剪髮一事。在信中,玉山公稱「趙都督於新曆正月剪過」「各界莫不歡欣樂從,勇於矱(應為「薙」,同「剃」)發」,然後,他以「是所至禱」的迫切口吻,希望吳文波先生在偏鄉僻壤的老家小鎮,藉助塾師的身份和聲望,「隨時提倡鼓吹,一同盪除舊習」,以成就「一段佳話、一番盛舉」。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對古人而言,捍衛頭髮,不僅是一種審美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具有倫理的意義,絲毫不得馬虎。清軍入關時,順治皇帝曾用「削平四夷,定鼎中原」褒讚其祖先的髮式(即男子頭部周邊剃髮、中間蓄辮,以後變為前部剃髮、後部蓄辮)。為了徹底從精神上征服漢人,清廷把剃髮作為歸順的標誌,並不惜以「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相要挾。為此,漢人「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反抗異常激烈,「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曾讓多少人頭落地!後來,隨著大明朝光復的希望逐漸破滅,人們終於接受了統治者「剃髮蓄辮」的要求。久而久之,「做穩了奴隸」的人們終於麻木了、習慣了,反而一到民國剪辮剃髮,清初先祖們曾以生命為代價抵抗過的辮子,竟成了許多人拚命捍衛的「精神支柱」。看來,中國人的健忘真的是由來已久啊!

仔細閱讀這份書信,會有一個奇妙的發現,就是從1912年3月15日甘肅通電承認共和,一直到1913年1月趙都督剪髮,這長達10個月的時間,作為甘肅最高行政長官的趙惟熙,都是拖著一根清朝的辮子在行使民國政令。這在今天看來有點滑稽的事,應該是當時全國各地官員的普遍形象。因為一根辮子,寄託著許多精神和道德的元素,比如說蓄辮就是不做貳臣,剪辮就是追求革命,而對擁有革命身份的原清廷官吏來說,剪與不剪,茲體事大,確實是個十分糾結的問題,不可不考慮周詳。

甘肅有句鄉諺:「有錢沒錢,剃個光頭過年。」我們不知道這句話產生於哪個年代,但改朝換代之際的趙惟熙都督「於新曆正月」(臘月)剃頭剪辮,確實也是應了過年這個景,有點「為民作則」的範式和「與民同樂」的意義。

另外,玉山公落款沒有用慣常的「頓首」「拜」等字樣,而是用了一個當時頗為時髦的「脫帽」。「脫帽」是與「鞠躬」連在一起的西洋禮儀,因為他早在武漢時就已剪掉了辮子(家中長輩稱,他回鄉時為防不測,一路戴著簪有假辮的帽子),用「脫帽」一詞,有宣示剪掉辮子的含義。

圖片二

信札釋文

文波天章二位仁兄大人閣下:

未親芳范,瞬經秋冬,緬維起居,定多佳祥。弟到蘭垣,庸碌如常,乏善可呈,惟於陰曆十一月間蒙軍政處委任為教育科額外委員,每月津貼只以數金,糊口有資,容後可望前程。省城邇來矱(應為「薙」,同「剃」,下同)發一事,勢形踴躍,趙都督於新曆正月剪過,而各界莫不歡欣樂從,勇於矱發。吾兄以篤實學問且修己以持重老誠,地方父老子弟莫不服悅欣愛,剪髮一節,兄可隨時提倡鼓吹,一同盪除舊習,豈非一段佳話、一番盛舉?是所至禱。再我省雖雲承認共和,而專制依然,運動大行而稍無夤緣手段,即概行賦閑。如小河張老爺、頁河子張大老爺,以無事刻已回家。是將宦海近成一大苦海,殊可痛悲!

代文卿赴平,是否曾得被選?伏望速賜好音。

弟李寶善脫帽

臘月十一日

李寶善(1883—1943),字玉山,一作毓珊,靜寧縣威戎鎮人。清末廩生,宣統元年(1909)考入湖北陸軍武備學堂,畢業前夕曾作為學生軍的一員參加了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後,在甘肅都督府軍政處任教育科額外委員,次年赴新疆,先後在綏來(今瑪納斯)、葉城縣署為幕,後任葉城國民學校校長。1920年回鄉任塾師,1933年到青海西寧,先後在西寧中學、崑崙中學任國文、歷史教員,直至病逝。

「平涼記憶」叢書《硯池消息—平涼古舊書札賞析》

徵集古舊書札啟事

目前,由平涼市委宣傳部牽頭的「平涼記憶」叢書,已於去年進入正式編纂階段。該叢書之《硯池消息——平涼古舊書札賞析》的編纂工作,為了擴大編選範圍、提升書札層次,現面向社會各界徵集古代至解放前後的古舊書札,包括平涼籍人士所寫的書札、平涼人收藏的外地名人書札、無名氏所寫的有一定史料和書法價值的公函、便條、契約等,平涼人收藏的與平涼有關的詩文抄錄等手札類墨跡。我們將對這類書札,以圖片、釋文、賞析文字的形式予以編纂,向讀者奉獻一部圖文並茂的古舊書札賞析讀本。歡迎社會各界關注支持、提供資料。

1.投稿方式:

鼓勵將書札真跡原件送往平涼市文聯辦公室掃描或拍照(保證原件不受污損並返還收藏者),也可將藏品高清照片通過電子郵件及傳真形式發送。同時,煩請惠賜書札作者簡介以及本書札相關背景材料(無名氏及無法判斷背景資料者除外)。

2.徵稿時間:即日起——8月31日

3.聯繫人: 杜鵬程

4.聯繫電話:0933-8215755 18093380943

5.通訊地址:平涼市綠地廣場廣電大廈803室

6.電子郵箱:632263759@qq.com

平涼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2017年7月3日

李世恩,生於1966年,靜寧人,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平涼市文聯主席,《崆峒》文學雜誌主編,大型自然人文紀錄片《西北望崆峒》總撰稿之一。中學時代開始文學創作,至1990年代初曾有詩歌、散文發表於《飛天》《文匯報》等報刊,有作品被選入《青年文摘》《青年博覽》《海內外華人文摘》等。曾出版散文集《芳鄰》,整理出版《李慶芬詩文集》等,編輯「人文平涼」叢書之《春秋逸譚——平涼歷代掌故選》《隴頭鴻蹤——平涼歷代遊記選》即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涼市文聯 的精彩文章:

TAG:平涼市文聯 |

您可能感興趣

日洗硯池揮宿墨——齊白石書法之路
古墨清磨滿幾香,硯池新欲燦生光——李鼎的書法人生
學習詩詞書畫有感:但得知音賞,何負硯池寒
悠小魚說書 第144篇 硯池筆架小江山 印蛻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都入硯池中,唐勇力人物畫作品精選
古有洗硯池,書法能不好?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濟南硯池再奪命,安全警鐘再次敲響——夏季應該做哪些運動?
小伙夜遊硯池溺亡 遺體打撈現場仍有人游泳
U-Space:洗硯池的歲月流淌